新書推薦: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1.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編輯推薦: |
一面是古典诗词以及现当代文学的给养,一面是西方现代价值观的抒发,舒婷正是依据于此创作出了一种新形态的诗歌。更倾向于浪漫派而又不失现代精神的舒婷,从不同程度继承东西方诗歌的优秀资源,进而凝聚、营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她的创作与波澜壮阔的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思想精神深度契合。她是传统诗潮向新诗潮过渡阶段代表性的诗人,她是东西方诗歌资源的成功继承者之一,她的诗歌拥有广泛的受众度,传诵至今,正说明了这一点。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对当代著名诗人、作家舒婷的系统性分析评论,除简要介绍其生平、阅读史、交往史外,着重对其诗歌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受众和传播,以及散文作品的成就进行逻辑性研讨。
正文共分五章。章“基本的主题”,主要以类型化的方式对舒婷诗歌主题予以阐释。第二章“艺术的特质”,主要分析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三章“舒婷诗歌接受的历史化与经典化”,主要从接受和传播的角度考察舒婷的诗歌创作。第四章“散文的世界”主要呈现舒婷在散文方面的成就。第五章“个案分析之《真水无香》”,主要是对舒婷散文集《真水无香》进行作品分析,阐释《真水无香》诗意栖居中的恬淡情怀,进而确认其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散文精品,在舒婷散文创作道路上具有重要地位。全书条分缕析,解读细致,论述完备而精确。
|
關於作者: |
张立群,1973年生于沈阳,文学博士。先后任职于辽宁大学、汕头大学,现为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中国新诗与新诗理论、现当代作家传记与现代文学史料学。已出版个人专著十六部,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另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2—2013)、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辽宁文学院特邀评论家。
|
目錄:
|
目 录
绪 论
谁是舒婷? /1
读书、交流与创作的两个园地 /3
本文的结构 /10
章 基本的主题
节 时代与社会: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13
第二节 亲情、友情与思念 /19
第三节 爱情与女性意识 /21
第四节 个体的感悟与自我的书写 /27
第五节 咏物、游历及其他 /30
第二章 艺术的特质
节 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精神的独特结合 /35
第二节 意象的选择与“意象群”生成 /38
第三节 诗质的纯净与“细部的明晰” /46
第四节 饱满而温和的抒情方式 /50
第三章 舒婷诗歌接受的历史化与经典化
节 舒婷的创作与“朦胧诗化” /60
第二节 女性诗歌的开拓 /75
第三节 舒婷诗歌的“经典化”探析 /84
第四章 散文的世界
节 斑驳的记忆 /93
第二节 青春和爱情的履痕 /97
第三节 写给儿子的爱之书 /101
第四节 对话女性与朋友 /106
第五节 文艺随笔 /109
第六节 风俗、游记及其他 /114
第七节 舒婷散文艺术初探 /119
第五章 个案分析之《真水无香》:诗意栖居中的恬淡情怀
节 “岛上”的风景与世界 /127
第二节 一部自传和成长的记忆 /131
第三节 款款深情的人物掠影 /134
第四节 润物无声的艺术品质 /137
舒婷主要作品辑录 /142
舒婷文学创作年表简编 /146
后 记 /187
|
內容試閱:
|
后 记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紧锣密鼓,《舒婷论》终于告一段落。按照截稿的时间,我的工作有些迟了,每想到这些,心里总是有一丝愧疚和不安。
《舒婷论》从写作到完工,首先应当感谢“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主编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吴义勤先生,是他们的信任让我可以列入丛书写作的队伍之中,同时还要感谢李宏伟、崔庆蕾两位老师,他们之前曾和我联系,为此书从“开工”到写作都做了许多接洽工作。当然,我还应当感谢本书的主人公舒婷老师和她的先生陈仲义老师,以及她的公子陈思博士。我曾在编写“舒婷主要作品辑录”“舒婷文学年表”时求助过他们。舒婷老师一家人都是低调的,对此,我深表理解,并深刻理解了舒婷老师在《真水无香》中提到的鼓浪屿人喜爱清静无嚣、与世无争的生活。我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但一旦明确自己是一个写作者的时候,我又发现这对我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无论是“作品辑录”还是“文学年表”,都过于简单、粗糙了,许多拿不准的内容也不敢贸然写上,遗漏甚至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好在补充的工作可以由以后的时间或是后来的研究者完成。每当想到这些,我心底还能感到一些安慰,尽管这样说会有自己原谅自己的嫌疑。
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赵硕,本书第五章关于舒婷《真水无香》的分析主要是在其写作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她为本书付出的努力应当在这里得到说明。
感谢阅读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
2018年11月初于沈阳
2020年10月改于沈阳
绪 论
谁是舒婷?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5月18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生于福建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泉州。由于父母在当时参加了土改工作队,舒婷先被交由当地的渔婆奶养,后在四个月大的时候被外婆抱到厦门抚养,“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厦门”。小学阶段舒婷一直在转读,1964年考入厦门市中学,后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只上到初中二年级。1969年,舒婷下乡插队,经历人生重要转折。插队时期,舒婷开始试着动笔。1972年,舒婷以自己姨母继女的身份(视为独生子女),被照顾回城当工人,先后在小铸石厂当过合同工,在建筑公司做过临时工,在水泥预制品厂、漂染厂、织布厂、灯泡厂多家工厂换过工作,当过宣传、统计、炉前工、讲解员、泥水匠。1979年,舒婷开始以“舒婷”为名公开发表作品并逐渐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舒婷于1980年7月参加《诗刊》社举办的届“青春诗会”,同年调入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创作。1983年,舒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之一,同时还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其在广大读者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神女峰》等。主要作品集包括诗集《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始祖鸟》(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散文集《硬骨凌霄》(珠海出版社,1994)、《露珠里的“诗想”》(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以及《舒婷文集》(三卷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舒婷文集·珍藏版》(三卷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等。其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庄重文文学奖、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奖等奖项。现居厦门。
读书、交流与创作的两个园地
作为正式创作的“前奏”,舒婷的阅读可追溯至四岁时外祖父以儿歌的形式教其学习唐诗,而在幼时每夜为哄其上床睡觉,外祖母更是将《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讲过无数遍。舒婷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阅读课外书。上初中时,舒婷的借书卡已全是长长的外国名字。结合舒婷在《生活、书籍与诗——兼答读者来信》等文中的介绍,舒婷在学生时代曾读过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国外名家名作,在插队时期曾读过普希金的诗、海涅的诗等,也曾“困难地”读过《美学简育》《柏拉图对话录》以及《安诺德美学评论》等关于美学、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舒婷喜欢的作品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曾“热恋它二十年”。在插队期间,舒婷迷恋上诗歌,拼命抄诗。“那段时间我迷上了泰戈尔的散文诗和何其芳的《预言》,在我的笔记里,除了拜伦、密茨凯维支、济慈的作品,也有殷夫、朱自清、应修人的。……由于朋友们的强调,我还有意识地读了一些古典作品,喜欢的是李清照和秦观的词,还有散文。”从舒婷的“阅读记录”可知:舒婷的阅读是自幼开始,逐渐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和相关著述。舒婷阅读量大、自学能力强、记忆力好,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并很好地实现了训练的自觉化,为其日后走上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阅读相比,舒婷很早就在写作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我的作文成绩一向很好。五年级时篇作文《故乡的一天》被当作范文评讲……初一作文比赛我得了一等奖”。初中阶段,舒婷还曾响应班主任的号召给校报《万山红》投稿,发表了一首半文半白的五言短诗。这一切都预示着舒婷终走上文学之路一直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舒婷于1969年插队期间开始试着动笔。除写诗之外,“那三年内,我每天写日记……另外是信”。写日记和写信就具体写作而言,对舒婷后来的散文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更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早为舒婷带来巨大声誉的显然是诗。“《寄杭城》是我已发表作品中年份早的一首,但并不是我的首诗”。《寄杭城》写于1971年5月,发表于《福建文艺》1980年第1期,是舒婷现有的已发表作品中写作时间早的一首。但显然,试笔阶段的舒婷还有更早的习作,只不过这些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与读者见面。1974年至1975年是舒婷诗歌“产的时期”,同时也是其认为的“幼稚的时期”。舒婷在正式刊物公开发表的首诗,是1979年4月在《诗刊》4月号发表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一诗,这首诗对于舒婷迅速登上文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致橡树》之后,舒婷还于1979年7月在《诗刊》上发表了在当时同样产生重要影响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诗坛的广泛关注,除连续在《诗刊》推出有影响的作品之外,福建本省刊物《福建文艺》(后更名为《福建文学》)也于1980年1月刊出了由《船》《珠贝——大海的眼泪》《赠》《寄杭城》《秋夜送友》五首诗组成的舒婷诗辑之《心歌集》,并以舒婷作品为主要讨论对象开展了持续一年有余的“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专栏。1981年11月初,在将“一束《会唱歌的鸢尾花》装进信封,仔细旋好笔套”之后,舒婷想要“辍笔一段时间”,“但没想到这一停,竟停了三年”。不过,从这一时期作品发表和出版的情况来看,舒婷的创作仍保持着上升的势头。1982年2月,舒婷的诗集《双桅船》作为“新诗丛”之一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诗集于1983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新诗(诗集)二等奖。于1981年6月创作的《神女峰》也在这一时期刊出并入选《诗刊》社编的《一九八二年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八十年代中期之后,重新提笔的舒婷虽在诗歌创作的数量上并未有明显减少,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没有诞生像之前那样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舒婷基本停止了诗歌创作。
舒婷曾将自己的文学履历简单归纳为两行——
一九七〇年—一九九〇年:写诗,偶尔客串散文。
一九九〇年—一九九六年:写散文随笔,只敢于无声处想想诗。?
散文逐渐成为舒婷创作的重心绝非偶然:从舒婷自言三年插队期间,每天写日记。“回城之前我把三厚本的日记烧了。侥幸留下来的几张散页,后来发表在《榕树丛刊》散文辑上。”我们不难看出舒婷在散文方面也受过良好的训练并具有良好的天赋。“曾经在诗的皇辇后隐约闪动布衣钗裙的散文,忽然明眸皓齿向我频频招手。我原先只想经过她的柴扉时求一勺水,不料竟就近结庐而栖。几年内,我有了四本散文集,在我的文集里,它们竟成了重心。”舒婷于八十年代中期之后越来越倾向于散文创作,在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和文艺随笔两个主要部分。她在上文提到的“四本散文集”当指《心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硬骨凌霄》(珠海出版社,1994)、《秋天的情绪》(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你丢失了什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除上述作品集外,舒婷的散文还包括《柏林:一根不发光的羽毛》(花城出版社,1999)、《Hi,十七岁——和儿子一起逃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真水无香》(作家出版社,2007),等等。2008年4月,舒婷的散文集《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奖,可视为舒婷散文创作同样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标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