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NT$
84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与景观营建研究——以桂北民族地区为例》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广西哲社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主要从文化基因保护传承的视角,重点对于桂北地区村寨进行文化基因谱系构建、基因流变分析及保护传承路径研究。全面反映了当前我国桂北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景观在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民族村寨景观营建过程中景观基因的保护策略以及乡村文化的传承路径,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乡土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理论,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可以为其他地区民族乡土景观保护、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书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相关精神,反映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是自然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专业图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基于乡村转型变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从文化基因视角归纳探究区域环境长期影响下民族地区的乡村景观系统结构、外在表征和文化内涵,审视和研究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与景观营建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选择桂北地区壮族、侗族和瑶族典型村寨为研究对象,对其乡村文化景观进行基因识别、分类、提取、编码及图谱构建,解析乡村文化景观基因的总体特征与流变特点,最终提出适宜、高效的乡村文化景观基因转译路径与景观保护营建机制。本书可供风景园林、人文地理、旅游管理、民族学等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研参考用书。
|
關於作者: |
郑文俊,男,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18-202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自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广西自科、广西社科等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
目錄:
|
第*章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3
三、研究对象5
四、研究内容5
五、研究方法6
六、技术路线7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9
一、相关概念9
二、理论基础12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14
第三章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24
一、研究区域概况24
二、具体研究方法30
第四章桂北地区壮族传统村寨文化景观基因36
一、研究对象36
二、壮族村寨景观基因识别分类37
三、壮族村寨景观基因信息库构建62
四、壮族村寨景观基因图谱构建65
第五章桂北地区侗族传统村寨文化景观基因68
一、研究对象68
二、侗族村寨景观基因识别分类69
三、侗族村寨景观基因信息库构建99
四、侗族村寨景观基因图谱构建102
第六章桂北地区瑶族传统村寨文化景观基因106
一、研究对象106
二、瑶族村寨景观基因识别分类107
三、瑶族村寨景观基因信息库构建136
四、瑶族村寨景观基因图谱构建139
第七章乡村景观营建中的文化基因保护传承142
一、乡村景观营建过程中的基因流变142
二、乡村景观营建过程中的基因保护策略180
三、乡村景观基因转译与文化传承路径185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190
一、主要结论190
二、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基因特征总结192
三、加强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202
四、讨论与展望205
参考文献207
|
內容試閱: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升级,传统村落面临着文化基因断裂化、文化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环境劣质化等问题。近年来,为活化传统村落和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在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乡村文化基因的保护传承与村落发展需求,实现传统景观基因的现代转译显得日益迫切。基于此,本书以文化基因理论为基础,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视角,归纳探究区域环境长期影响下桂北地区民族村寨景观系统组构、外在表征和文化内涵,审视和研究民族村寨文化基因保护与景观营建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从结构上看,本书共分八章。第*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阐释了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与具体研究方法;第四章至第六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依据景观基因识别、提取、编码和图谱构建四个环节,并采用二维和三维形态识别模式分别构建桂北地区壮族、词族和瑶族传统村寨的景观基因图谱;第七章解析了乡村景观营建过程中的基因流变特点,进而提出适宜、高效的乡村文化景观基因转译路径与景观保护营建机制;第八章对前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加强乡村文化基因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本书的撰写由郑文俊和蒋思珩、江晨昊、李跃、田梦瑶等多名作者共同完成。其中,第四章内容是在蒋思珩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上整理而成;第五章是在江晨昊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上整理而成;第六章内容主要是在李跃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上整理而成。第七章和第八章内容由田梦瑶撰写整理并完善。2020级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李桂芳承担了本书的统稿和校对工作。本书的出版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9YJC850027)、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编号:18FSH003)、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一流学科专项建设经费资助。本书完稿过程中参考了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和论述,难免挂一漏万,在此一并致谢。由于作者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所限,书中可能存在错漏,敬请同行及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我国幅员辽阔,在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无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形态多样、风情各异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地理选址考究、空间布局精妙、传统文化鲜明、建筑景观风格明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维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根脉,历经百年乃至千年的发展如同有机体一般仍保存良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融入全球化发展进程,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经济水平迅猛提高,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传统村落民族景观的衰败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消失,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涵亦持续受到现代科技与世界主流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的消亡不仅是物质景观的消失,更重要的是地域文化和传统基因的弱化。因此,传统村落文化多元性保护工作的展开是十分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