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NT$
694.0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NT$
759.0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NT$
602.0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NT$
301.0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NT$
347.0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NT$
281.0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NT$
1989.0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李银河四十年研究精华,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代表作
浓缩了李银河对女性主义研究的精华和积累,基于对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对中国进行了多年的的田野调查和社会观察,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女性主义者入门,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全面权威,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和女性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了解女性主义,读这一本就够了。
★为女性主义辩污正名,李银河深度解读中国女性
女性主义不是女性霸权,只是追求男女平等。为什么女性容易有外貌焦虑?女性真的比男性笨吗?女性是否比男性更重感情?女性到底要像男性一样强硬、理性,还是要保持女性的温柔和感性?现代女性如何建立自我审视的健康视角?这本书都会为你解答。
★不仅是给女性,男性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女性观念
女性意识觉醒,不只对所有女性有益,对男性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正确看待女性,男性才能与女性和谐相处,才能促进男女平等的发展。
★李银河亲笔新序,新增【银河说】,解答有关女性和女性主义的热点问题
★质感双封、专色设计,极简设计风格,关注阅读体验
|
內容簡介: |
《女性主义》是李银河40年女性主义研究精华。基于对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对中国进行了多年的的田野调查和社会观察。作品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李银河在这本《女性主义》中,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和女性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如果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却不知道从何着手,李银河老师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构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
關於作者: |
李银河
社会学家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家庭婚姻、性别与性。业余写作小说、随笔和诗。
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影响力的五十人”之一。
|
目錄:
|
新版序言
代序 男女平等将走向何方
一章 女性主义到底在说什么
一、女性主义理论
二、男权制的定义
三、同与异的问题
引文注释
二章 历史上的女性主义运动
一、女性主义运动的次浪潮
1.运动的兴起
2.运动的目标
3.各国女性运动的特色
4.革命中的女性问题
二、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
1.运动的基调
2.运动的规模和特色
3.女性研究和理论流派
引文注释
三章 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沿革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3.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批评
二、激进女性主义
1.激进女性主义关于男权制的理论
2.激进女性主义对女性作为一个阶级的强调
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
2.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异同
四、后现代女性主义
1.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渊源及主要观点
2.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批判
五、文化女性主义
1.文化女性主义对女性价值的重估
2.文化女性主义的女性优越论
3.分离主义倾向
六、生态女性主义
1.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
2.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支
七、第三世界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
八、心理分析女性主义
九、女同性恋女性主义
十、其他女性主义流派
1.权力女性主义
2.包容女性主义
引文注释
四章 女性主义和现实问题的碰撞
一、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
1.生理决定论
2.社会建构论
3.化装和表演理论
4.身份政治
二、关于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
1.同与异的论争
2.性别与气质
3.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4.如何看待两性刻板印象
三、关于性问题的论争
1.女性主义在性问题上的分歧
2.女性主义的关注点
四、关于淫秽色情品问题的论争
1.围绕淫秽色情品的论争史
2.反淫秽品派女性主义
3.反审查制度派女性主义
五、关于卖淫问题的论争
1.卖淫问题
2.女性主义关于卖淫问题的论争
六、关于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论争
1.女性主义认识论
2.女性主义方法论
引文注释
五章 女性主义之后
一、进步男性运动
二、保守男性运动
三、后女性主义
四、新女性主义
引文注释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新版序言
这是一本于2003年首次出版的书,由不同的出版社再版过三四次,这个版本已经是在初版的近20年之后。20年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变化尤其剧烈。女性主义这个词在20年间,从默默无闻到充满争议,到现在已经成了显学,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也是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思潮。
前不久,有一位粉丝众多的女主播,因为马上就要生孩子,兴奋之余将即将出生的孩子称为“小小胡”(她丈夫的姓),万万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举引起了一场围绕女性主义的大辩论:孩子到底应当随父姓还是随母姓?让孩子随父姓是不是迎合父权?是不是屈从于男权的传统习俗?主张女性主义的人是不是就必须让孩子随母姓?各种观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这场风波说明,女性主义的思想和男女平权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人们对年深日久的性别秩序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孩子为什么一定要随父姓?家务为什么一定要由女人来做?习俗和传统为什么要求男主女从、男尊女卑?这种性别秩序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它?这种性别秩序要不要去改变?能不能被改变?随着中国社会中两性地位的变迁,这些问题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本书之所以被一版再版,就是社会变迁一再遇到女性主义议题的反映。本书为人们提供了有关女性主义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以及女性主义之后的种种思潮。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本书对女性主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女性主义在各种社会问题中的不同观点和主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这一丰富、生动、深刻的思想流派中既获得理论视野的开拓和提升,又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使每个人能够在观察社会的时候增加一个女性主义的视角,从而更加深刻、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李银河于2021年12月底
一、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性别秩序是如何建立的?
男权制思想 —→ 自然形成
女性主义 —→ 人为建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女性则不同,除了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们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再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女性主义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并对它做了女性主义的改造。一个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下列论点:男权制是先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存在的,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只是结束男性对女性压迫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在此试举几例:
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性主义理论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互联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网络理论。女性主义用这一理论分析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男女两性由于从儿时起结识的人就不同,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因此造成了两性发展机会的巨大差异。
角色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这两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女性因此丧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致使女性做事业的动力降低。女性比较集中的
职业由于缺勤率高、精力投入少,因此变得价值较低,报酬也较低。
地位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在这种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巩固。
符号互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和话语制造出来的。正如标签理论所揭示的那样,女性往往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接受了社会对男尊女卑的定义,于是遇事常常会自责,取悦和讨好男性以避免惩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
新弗洛伊德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大多由女性抚养,无论男孩女孩在开始时爱慕的对象都是女性,因此男孩要成熟起来就必须否定母亲,女孩却不必否定母亲,结果是女孩在成为女人之后,更关注人际关系和养育性;男孩在成为男人之后,更关注个人,拒绝情感表达,总想通过在社会上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导致了男性在公领域的统治和仇女倾向。男女两性发展出不同的道德和理性模式,男性强调抽象原则,女性则更加关注具体情况。[1]
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中,被列为女性主义奠基作品的共有七部:[2]
部是彼森(Christine de Pizan)的《女性之城》(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1405年出版。该书反对仇女观点,反对关于女性的“天然”低劣性的观点。彼森专门讨论了历史和神话中所记载的那些出色女性的“天然”优越性。她的观点虽然有一点本质主义的味道,但是质疑了当时所谓的“客观真理”。
第二部是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为女权辩护》(一译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2
年出版。她的哲学源自法国革命,是对女性作为理性人类主体的权利的经典论述。她指出,虽然女性很温柔,缺乏抱负,有女气的狡黠,但是性别气质的区分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女性应当服从正义,而不是慈善,应当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她对将女性排除在教育之外和否定女性理性能力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第三部是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出版。她的著作倡导女性文学在经济和艺术上的独立性,女性写作的差异性和记录一般女性生活的必要性。
第四部是波伏娃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1949年出版。作者从黑格尔的主人奴隶论述开始,分析了女性是男性的“他者”的处境。作为一个象征:女性是“他者”,母亲也是“他者”。该书还考察了生理学、历史和心理分析方面与女性有关的论述。在这部著作中,波伏娃提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变成女性的。”
第五部是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1963年出版。它虽然不是一部理论著作,但是它描绘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性对家庭主妇角色的不满,批判了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中保守的结构主义,表达了当时女性要解放、要自由的强烈愿望。从政治角度看,该书作者是一位保守的改革派,而不是激进派。
第六部是米利特(Kate Millet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年在美国出版,1972年在英国出版。该书批判了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文学批评为主。米利特在书中指出:军事、工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大学)、科学、政府机构、金融——简言之,社会的所有权力、领导位置,包括有强制力量的警察的职位,全部都被掌握在男性手中。基督教神学,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都是男权制的产物。
第七部是格里尔(Germaine Greer)的《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1970年在英国出版,1971年在美国出版。该书指出,在男权社会中,每个女人都像太监一样被去势,以便获得女性气质,而强大的独立的女性气质才是全人类的革命性的未来。
社会学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是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产物,在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与米利特的《性政治》出版后,才真正进入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其实,一般社会学一向会把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包括在内,只不过性别问题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入主流。在60年代和70年代热闹的女性研究之后,女性研究转向了性别研究。
从对女性地位的总体看法上,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好尺度[3]。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在这个意义上说,女性的历史性的失败不只是女性的失败,也是男性的失败。虽然在两性关系中,男性地位高,女性地位低,但是男女两性都丧失了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生活的机会。在某些部族文化中,“自由”一词的本意是“回娘家”。由此逆推,在婆家就是失去自由的。等级和统治的观念占领了男性的头脑,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逼迫式的进贡,普遍的卖淫和通奸,以致整个人类和所有的社会都丧失了平等和睦相处的可能性。
人类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性别平等?历史上有相当大比例的被压迫群体成员是满意的、不抱怨的,例如一些奴隶是安于奴隶生活的。美国一个种植园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奴隶主决定给奴隶自由,但是奴隶集体请愿保留自己的奴隶身份。中国也有性质类似的事情发生:改革开放后,在结束了普遍的贫穷状态,一部分男性又有了供养妻子的能力之后,有一批职业女性自愿回家做专职太太。按照这两个事例的逻辑,平等似乎并不是人们普遍要求的和不可或缺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追求性别平等呢?原因很简单:就像有一些奴隶不愿意做奴隶一样,有一些女人不愿意忍受与男人不平等的关系。至于她们为什么不愿意忍受,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认为,不平等会压抑下等人的潜能,使上等人腐败;有些人是因为不愿意在利益上处于不利地位;还有些人仅仅因为不喜欢不平等的感觉,认为它是对人格尊严的伤害。
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已经使性别不平等成为不必要的、过时的制度和观念。因此,出现了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和男权制的批判。性别平等是一个无人能够阻挡的大趋势。所有想扭转这个趋势的人都显得愚昧可笑,而且势单力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