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山鸣水应: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研究

書城自編碼: 37254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 者: 何湘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634817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NT$ 296.0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NT$ 439.0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NT$ 1326.0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NT$ 806.0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NT$ 806.0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NT$ 500.0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NT$ 347.0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NT$ 3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84
《 老舍精品散文集:人老舍不得 》
+

NT$ 359
《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朱生豪情书集 》
+

NT$ 3631
《 一頁文库·三岛由纪夫作品系列(文库本全套16种) 》
+

NT$ 380
《 那间街角的茶铺(历史学家王笛新作,讲述近代成都茶铺生动丰富的日常生活) 》
+

NT$ 360
《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
+

NT$ 394
《 阅读有益身心健康 (《文城》《兄弟》《活着》作者余华经典阅读心得,解码余华文学创作的“第一手材料”) 》
內容簡介:
《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研究》是何湘博士主持的2018年教育部青年项目的结题成果,以清代湖湘文人社群为研究对象,整理、考证相关文献资料,考出数百个湖湘文人社群,分清代 为初、中、晚三个时期,择选典型个案,考察其地理分布、成员组成、交游概况、社群活动和文学创作。探讨了湖湘文人结社文学中的各项内容与当时社会文化、地域风气、家族教育 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并比较分析了诸多社群及其创作的群体特点,试图为有清一代文人结社的版图复原与场域复原作进一步的补充。
目錄
目录


罗时进
前言
绪论
章清代湖湘文人社群成长的人文传统与涵育空间
节清代湖湘文人结社的历史记忆
一、 先唐忠雅文人与清代湖湘文人结社
——以屈原、贾谊为例
二、 唐宋风雅客子与清代湖湘文人结社
——以杜甫、陈与义等为例
三、 明清经世乡贤与清代湖湘文人结社
——以王船山、曾国藩等为例
第二节清代湖湘文人结社的“江山之助”
一、 清代湖湘文学社群的地域分布特点
二、 山川沉浸——湖湘文人结社的活动环境
三、 湖山发兴——湖湘文人社作的题咏惯例
四、 乡土印记——湖湘文人社群的地域标志
第三节结社传统的影响与承袭
一、 清代之前的湖湘文人结社
二、 湖湘文人对结社的共同认知与情感倾向
三、 清代湖湘文人对结社传统的承袭与发展
第二章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的阶段性特征
节清初湖湘文人结社
一、 清初遗民文人结社之湘中社群
二、 清初遗民文人结社之古桃花园社
三、 清初湖湘文人结社中的反思与期许
——以严首升等为例
四、 清初异地文人流寓湖湘的结社
——以方以智、姚端为例
第二节清中期湖湘文人结社
一、 文脉流长的湘潭雨湖吟社
二、 多省人士聚集的湖山吟社
三、 书院复兴背景下的岳麓文会
第三节清末湖湘文人结社
一、 湘系集团重要人物的结社
二、 清末湖湘文人结社中的敷承
三、 清末湖湘文人结社中的革变
第三章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的集会、创作与传播
节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的集会与创作
一、 放旷悠远——文人社集的现场氛围
二、 经世之志——社群写作的深沉走向
三、 嘤鸣之情——社群交往的情谊基石
四、 骈萼联珠——闺秀社群的联吟展颂
第二节结社·编辑·传播
——以湘学导师邓显鹤为例
一、 结社传统的身体力行者
二、 《沅湘耆旧集》编辑背后的社群推力
第三节结社·创作·传播
——以诗僧八指头陀为例
一、 八指头陀的主要结社考
二、 八指头陀结社与其诗歌创作、传播
三、 八指头陀结社的特点与意义
第四章清代湖湘文人的异地结社
节湖湘文人异地结社概论
一、 异地结社的背景因素
二、 异地结社的时空分布特点
三、 异地结社的类型
第二节作为参与者的湖湘文人
一、 地方风雅传统的推动力量
——以唐氏父子结社为例
二、 地方文人社群的重要“名片”
——以何绍基京师、济南、扬州结社为例
三、 地方风土人情的记录者
——以易顺鼎、郭庆藩为例
四、 文化精神的共同构建者
——以何绍基、李桓为例
第三节作为“他者”的湖湘文人
一、 异地社集的地域意识与乡土情结
二、 被评价的“他者”
第四节异地结社的范例与影响
——以嘉道名臣陶澍为例
一、 宣南诗社中的湖湘情结
二、 陶澍与朝鲜梅花诗社
第五章雅集·图画·文学
节清代湖湘文人雅集图及其题咏概述
一、 清代湖湘文人雅集图与地域的联系
二、 湖湘文人雅集图的主题内容
三、 湖湘文人关于雅集图的题咏
第二节图史一体,诗画互映
——《碧湘老屋八叟图》及其征咏
一、 《碧湘老屋八叟图》的本事背景
二、 《碧湘老屋八叟图》的征咏因由
三、 《碧湘老屋八叟图》的题咏内容
第三节承前启后,觞咏日长
——絜园展禊及其图绘、题咏
一、 絜园展禊的本事
二、 《絜园展禊图》及其题咏
三、 事件视角下的絜园展禊意义与作用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前言

文人结社是明清时期一种普遍的文人生态现象,湖湘厚土也孕育了许多极具地域特色的文人社群。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厚深广,浸润着湖湘文人的心灵,标识了湖湘文人社群的形象;湖湘地貌连山积翠,烟波浩渺,为湖湘文人社群活动的开展、创作的进行提供可贵的江山之助;湖湘历史代有闻人,才士辈出,为文人社群带来源源不断的参与者。本文以清代湖湘文人社群为研究对象,整理、考证相关文献资料,考出近两百个湖湘文人社群,分清代为初、中、晚三个时期,选典型个案,考察其地理分布、成员组成、交游概况、社群活动和文学创作;以结社为切入点,明晰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特别是湖湘基层文人社群的文学特色、创作规律、家族传统、地域特色、文化渊源,探讨了湖湘文人结社文学中的各项内容与当时社会文化、地域风气、家族教育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并比较分析了诸多社群的群体特点,试图为清代文人结社的版图复原与场域复原作进一步的补充。
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简要介绍了学界结社研究的现状和相关成果,对论文所涉及的“湖湘”“湖湘文人社群”等概念加以解释,并陈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正文分为五章,章论述清代湖湘人文传统和地理环境对湖湘文人社群活动与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列举湖湘文人社群的地理分布特点,考辑清代之前的湖湘文人结社资料并分析了湖湘文人对结社传统的认知与继承。
第二章梳理清代湖湘文人结社史料,综合参考各种因素,分清代为初、中、晚三个时期,选择有代表性的湖湘文人社群展开纵向意义上的论述,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的阶段性特征,其中清末湘系集团重要人物的结社为重点探讨对象。
第三章从活动过程、社集风格、创作内容、传播效应等方面研究清代湖湘文人社群,辨析湖湘不同文人社群的特点,挖掘湖湘文人们丰富的心灵空间,并以邓显鹤、八指头陀为例,探究湖湘文人结社的心态与意义。
第四章对湖湘文人异地结社现象的原因背景、地域分布等加以考察和分析,并联系当地文人的活动与创作进行比较研究。湖湘文人异地结社所体现的湖湘情结和所起到的文化交流、推动作用,为着重论述的内容。嘉道名臣陶澍的异地结社为湖湘文人异地结社的重要研究范例。
第五章将雅集、绘图、题咏三个动态过程连续起来,揭示清代湖湘文人雅集、绘图以及题咏的主题,三者与地域的联系、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共同的意义,并以《碧湘老屋八叟图》《絜园展禊图》为案例展开专题论述。
余论部分对清代湖湘文人的整体风貌、规模特点、作用意义加以总结。与其他地区横向比较,除京师外,清代湖湘文人结社也远不如江南地区盛行,可以从湖湘士民风气、文化心理、文人个性等方面对此原因加以论析。

章清代湖湘文人社群成长的人文传统与涵育空间

章清代湖湘文人社群成长的人文
传统与涵育空间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深广,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坚韧的生命力度;其内在精神气韵,通过不同的渠道,浸润着湖湘文人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烙上湖湘文化的印记。湖湘地区丘陵、山脉、平原共存,地形面貌多样;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环境相对封闭;自然景观秀丽多变,富有鲜明的楚南特色与浪漫的湘地风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随着日常生活潜移默化渗透进湖湘文人的性情,在他们创作的作品里,留存下湖湘山水的气息。这些文化传统与自然环境对清代湖湘文人结社起着怎样的影响?表现在湖湘文人创作上,显现出一些什么特质呢?

节清代湖湘文人结社的历史记忆
记忆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实现了历史事件的历时性和空间延续。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文化记忆理论里把记忆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心或内部记忆,另一类是外部记忆,也可分别称它们为自传记忆与历史记忆。自传记忆需要借助历史记忆,毕竟我们生命的历史终属于公共的历史。西塞罗曾言:“历史为有记忆的生命。”对一段有记忆的地域文化生命之滋养,离不开地方群体的坚持与推动,而当我们把记忆定位在相应的群体思想中时,便能更好地理解发生在个体思想中的每一段记忆。同时作为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惯习而存在的“历史生命”,并非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旦一段历史被集中地长时期地记忆,被文人不断用诗文叙说,它将得以强化与丰富,并且“它反作用于当时社会行为与公众心理的惊人力量,同样值得关注”。

明清两代,文人聚合倾向十分明显,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近三百年的清代时段里,湖湘文人社群依于乡土,分布各地,风格不一,多数由基层文人组成,如衡阳王夫之结匡社、邵陵车大任结古桃花园社于湘南,郭都贤、陶汝鼐倡社于湘中,华容严首升结东山社于湘北等;小的有梅花诗社、湘中五子等数人结社,大的有碧湖诗社、湘社等数十人的社群;有些主要课艺,如曲江文社、岳麓文会,有的偏于休闲消遣,如消寒、消夏、迎春等诗社,还有怡老型结社,如九老会、五老会等。湖湘历史上出现过屈原、贾谊等忠雅文人,湖湘地域里也留下过杜甫、柳宗元、陈与义等人的风雅印记,清末全国形势之扭转,更少不了陶澍、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经世实学人才群体。这些历史名人事迹带给湖湘文人长久的缅怀与感慨,引发他们强烈的认同感与模仿倾向,并与清代湖湘文人结社雅集的场所、社集的因由、社作的题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湖湘文学社群建构历史记忆与地方文化的过程细节作为一段乡土历史颇值得还原,其建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倾向特征以及起到的作用亦可探讨一二。

一、 先唐忠雅文人与清代湖湘文人结社
——以屈原、贾谊为例
先唐时期的湖湘与湖北同属于楚文化区,屈原、贾谊虽非湘籍人士,湖湘却成为其终的“伤心地”。屈原、贾谊之言行与作品所体现的忧国悯民之情,爱国卫疆之心,让儒家士子拳拳服膺;其才高绝,其志宏大,亦引发很多湖湘文人惺惺相惜;屈贾的坎坷生平,不幸遭遇,让世人难免为他们郁郁伤怀。屈贾作为一种流传久远又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带有强烈的湖湘地域色彩,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湖湘士民对其记忆深刻且有特别感情。
湖湘官方之建屈、贾祠,起于南宋。湖湘之俗,信巫尚鬼,如庆历时之黄捉鬼,南渡时之钟相,皆始于妖言惑众,装神弄鬼。许多儒家士大夫致力于祠祀改造、兴办学校,运用行政手段倡导儒家文化以化民成俗。南宋淳祐七年(1247)陈在湖南做官时,开始对原有巫俗严为禁防,毁郡县淫祠,修崇南岳祠、炎帝陵庙、屈贾祠,由是楚俗一变。通过对南岳祠、炎帝陵庙、屈大夫祠、贾太傅祠的祭祀形成一种新的礼俗,而取代原来信巫尚鬼的楚俗。这项新礼俗自南宋始,由后代的儒家士大夫将之承继下来。屈、贾祠建成后,后人反复修葺,以便世人祭祀与纪念。明代成化中在长沙据贾傅旧宅建祠,清人数次重葺,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重修贾太傅祠记代》记:“国朝康熙中,增祀屈子,称屈贾祠,用太史公合传例也。乾隆二十四年重葺,嘉庆二十五年再葺,距今余五十年矣。”光绪元年(1875),由官绅捐资,粮储道夏献云主持对贾谊故宅又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重修,“祠后隙地十数亩,增建怀忠草堂,南向。旁为忠雅楼,东向,登之可望麓山。循廊东上,为小沧浪馆,再进,度石桥为佩秋亭,绘屈子小像,镵诸石。迤北为信芳书屋,杂莳花卉,垒石为山,下为池”。屈贾祠内叠石为山,规土为池,花木摇曳,山石映波,既能登高远望麓山湘水,又可泛舟闲赏蓝天碧波,遂成为长沙一处极有韵致的园林,文人因此常集此地。

嘉庆时,少年聂铣敏与彭湘南、陈兰庄等楚泽布衣结冶春诗社,“国朝以来,沧州而外,古攸一邑,继起多贤。彭湘南以楚泽之布衣,为梁园之上客,而其时陈兰庄行吟秋水,见赏湘南。余少与兰庄称忘年交,结同社友,犹忆星沙客邸、贾傅祠边,酒盏招邀,诗筒往返,青灯照影,白雪侵帘,夜柝之声屡催,雨窗之谈未已。洎余计偕北上,兰庄亦袱被南归,良时一过,遂成永诀”。
其诗《留别陈兰庄先生八首》第二首、第五首分别为:
濯锦坊边贾傅祠,客中欢聚不违期。闲来古屋谈前事,坐对寒灯读旧诗。吠犬近迎因见惯,倦童立寐不知疲。
夜阑秉烛归深巷,烟雾蒙蒙欲曙时。

冶春诗社久寥寥,旧雨联吟兴更饶。得读联句旧作。竹里禊春嬉胜日,花前醉月耐清宵。园林雅集来虽暮,薄酒风流去未遥。自笑萍踪依鹤迹,一朝分袂太无聊。
聂铣敏与诗社友人园林雅集,诗酒风流,贾傅祠是常聚地点。竹里禊春、花前醉月本就风流快意,谈古说今、读诗鉴文,因知己相投,谈兴甚浓,古屋寒灯陪伴亦其乐自得,诗社众人往往深夜不疲,曙时方归。诗中用“吠犬近迎”和“倦童立寐”两处细节来表现聂铣敏等人雅集之惯常与相聚之时长,别有趣味。留别友人题诗时,贾傅祠的欢聚回忆印象深刻,跃然纸上,如在眼前。而谈前事、读旧诗,则展现出文人们对贾傅记忆的主动承继行为,自传记忆融入了历史记忆,亦强化了历史记忆。
长沙人周锷有《春日宴集,友人为诗叶之戏,集字为诗,以屈、贾、陶、蔡分题。余拈得蔡江门,顷刻而成,若有神助。同集者陈兰庄得陶,蔡复庭得屈,庄浚斋得贾》:
江上降旗举,孤城未解围。土花埋碧血,风雨掩残衣。转战声何勇,呼天事已非。墓门松树满,怀想尚依稀。(清)周锷《听云山馆诗钞》卷八,清道光刻本。
文人诗叶之戏,集会者每人抽取一牌叶,上有单字或人名,以此为诗题,按规则创作诗篇,凭作诗的快慢与优劣来定游戏的胜负。长沙周锷等人雅集诗叶之戏,以屈原、贾谊、陶渊明、蔡道宪分题题咏。周锷所题之蔡江门,为蔡道宪,字元白,号江门,福建晋江人,明崇祯十年进士,长沙推官。癸未时张献忠破长沙,蔡江门被执,怒骂不屈,寸磔以死,卒谥忠烈。至清代,长沙地方为之设祠祭拜,亦视其为湖湘忠烈。周锷诗回顾了蔡江门的悲壮结局,并由此抒发了历史感慨。湖湘文人雅集,以诸湖湘忠贤为题题咏,并来场文学创作比赛,这个过程被设计为湖湘文人寻常雅集游戏的一个固定环节,而文人们在诗叶之戏中重温这些湖湘往事,并道出各自的历史经验与感悟,让轻松寻常的游戏具有了严肃深沉的内涵。
道光时期武陵人杨彝珍《端阳日芝岑廉访约同人于忠雅楼祀屈子,即席赋古诗一章,索同人和,因次其韵》:
去年君款客,维四月壬午。今兹举蒲觞,复取朋簪聚。雅集佩秋亭,抗怀在千古。一盏荐井泉,神兮或不吐。晻蔼盼霓旌,得无还故宇。缤纷有遗佩,随风落极浦。却怪江间涛,尤为三闾怒。遂令怀沙恨,感怆到渔父。嗟彼合传人,亦曾谪斯土。吊古发幽情,涉江搴蘅杜。有时代问天,飒飒来风雨。并祀忠雅楼,江山凭仰俯。……
诗人在一种伤感而肃穆的氛围中追吊屈子,并借诗抒发自己的志向——继承屈原、振兴骚雅,“芝岑约同人祀屈子于佩秋亭,匪独乞彼灵芬,当欲振兴骚雅”。后又有《芝岑廉访重修贾傅祠,屡于其中觞客,因再叠前韵,作诗一首以张之》,从这批雅集诗题也可知忠雅楼、贾傅祠因其纪念的人物,而为文人雅集欢聚的“常所”。

道光四年(1824),宁乡人黄本骥客游衡郡。重阳时与王金策、张玉峰、陈子言结诗社,分题得蟹,分韵得江字。道光六年,王金策集同人为三闾大夫生日纪念,多有诗作。黄本骥有诗《王香杜夫子集同人为三闾大夫作生日即次元韵》云:“此会果能成土俗,不须还赛紫姑神。”又《前题代作二首》其二云:“骚坛建帜雄诸子,禖社詹期祝协寅。”黄本骥等人不只通过雅集来自得其趣,更为了纪念屈原以继承骚雅传统。清末宁乡人廖树蘅与同人畅游岳麓山,作《麓山纪游十首》,第四首自注:“道光时,黄虎痴、邓湘皋、王香杜、沈栗仲诸公尝入山为屈子生日。”黄本骥虎痴、沈栗仲道宽、邓显鹤湘皋与王金策香杜等人皆为当时湖湘的名士,其中沈栗仲是绍兴人,但久在湘地为官。他们入麓山为屈子作生日的雅集诗会亦留下文坛佳话,供后人仰怀。

晚清郭嵩焘与诗社友人聚集,写下《正月二十一日浩园小住,为屈子作生日》:
沾丐芳馨屈子乡,生时原系楚兴亡。一尊潋潋寒将尽,万卉萋萋日载阳。倚托风骚哀怨在,发挥谣俗事功长。诸君等是逢衰晚,相对萧疏鬓发苍。
当时风雨飘摇、国势凋零,诗人虽有报国之志、经世之才,却屡受打击,只好退隐乡土,诗酒度日,与湖湘友人结碧湖诗社、湘社等。诗歌怀古惜今,一方面伤屈子“倚托风骚哀怨在”,另一方面怅众友“诸君等是逢衰晚”,为屈子做生日的仪式与诗歌中,寄托了诗人与屈子惺惺相惜且自勉自伤之心情。
屈、贾祠是儒家士子纪念追怀历史的情感载体,也是象征忠雅传统的教育工具,还是世人游玩休憩的娱乐场所。环境清雅且拥有历史内涵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屈、贾祠,便成为许多湖湘文人结社雅集的固定场所;屈、贾祭日或生日成为文人们雅集诗会的因由;屈、贾故事与其精神内涵则是个人创作灵感或诗社集体表现的主题;寻常文字游戏的放松过程中还包含着重温历史记忆、怀念先贤并发表历史感慨的严肃行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