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1、作者既是从事科研的神经科学家,也是实践经验充分的记忆运动员。作者鲍里斯·尼古拉·康拉德曾多次代表德国队参加中国版《zui强大脑》录制,生活中他也是一名专业的记忆运动选手,曾代表德国参加多项国际记忆赛事并获得优异成绩。同时他也是一名神经科学家,常年研究人脑记忆机制。
2、以科学精神探索定义人类的记忆,打造靠谱的“记忆之书”。作者以神经科学家的经验,为读者介绍记忆的种类、运行机制,以及众多脑科学领域的经典实验与案例,带领读者探寻记忆“是什么”“如何运作”。为什么说人脑不能像计算机一样精准存储?缺失部分大脑后能否正常生活?为什么学知识容易忘但学会骑自行车后不容易忘?
3、实践出真知,传授读者实用记忆技巧。本书后一章,作者借助记忆运动选手的经验,为读者介绍多种提高记忆力的训练方式。记一些关键词、编个离谱的小故事、在你熟悉的环境中找一条记忆路线……通过讲解与示范,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与社交,开发大脑无限潜能,体会记忆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4、中文版独具的细节特色。本书收录作者的中文版特别寄语。书中后一章的记忆技巧部分,作者特地准备了更符合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的示例,帮助读者更好理解锻炼记忆
|
內容簡介: |
记忆,它有着神奇的能力,也会犯莫名的错误。我们不懂它如何运作,但总希望它状态绝佳……记忆究竟是什么?我们有几种记忆?记忆容量会到头吗?
本书中,身为神经科学家兼记忆运动员的作者带领我们关注记忆本身:它是什么,它如何运作。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记忆的生理机制、引用神经科学的经典案例与众多实验,并分享专业运动员对记忆的非凡应用。
通过本书,读者能感受到大脑运行的复杂与奇妙,也能客观看待记忆的“不靠谱”,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了解记忆为何,才能更好地迎接生命中不绝的记忆时刻。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鲍里斯·尼古拉·康拉德(Boris Nikolai Konrad),德国神经科学家、记忆培训师、记忆运动员、讲师,就职于荷兰奈梅亨的唐德斯脑、认知和行为研究所,曾获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多项冠军,也是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2012年,他在德国电视二台《zui强大脑》节目中获得“zui强大脑”称号,也曾多次代表德国以选手身份参与中国《zui强大脑》节目录制。
译者简介:
陈轶男,译者、图书版权经纪人。康斯坦茨大学德语文学硕士,现居法兰克福。
|
目錄:
|
中文版前言
前 言
★章 记忆是什么
“我刚刚还记得呢”
“这应该在别的记忆里”
★第二章 脑中(没)有硬盘
你带脑子了吗
脑中的硬盘在哪里
人人都有超强大脑
睡上一晚上
一生一世
生病的大脑
闪 回
★第三章 学习、回忆和遗忘
学 习
人、图、情绪
回 忆
遗 忘
★第四章 记忆训练
不用则退
锻炼脑变聪明
记忆技巧
不过我有手机啊
是否一切皆有可能
致 谢
重要文献和资料
注 释
|
內容試閱:
|
★前言
记忆,它有着神奇的能力,也会犯莫名的错误。我们不懂它如何运作,但是希望它状态绝佳。一旦哪一次它不好用,我们就会十分恼火。好吧,这好像跟我们对自己家的汽车感觉差不多。只是,我们的记忆得不到同汽车一样多的认可和关注。有了好想法的时候,那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但是忘记事情的时候,那就是记忆力的错。很多人只有在刻意去忘记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力有多好。问题就从这里开始出现了:记忆究竟是什么?我们有几种记忆?记忆内存应该去哪儿升级?还有,欸……刚才问了什么来着?
此刻你的手里正拿着一本前所未有的记忆之书。这当然也是一本关于大脑的书,因为如今我们知道这两者密不可分,我们记忆的内容,即“回忆”,是以某种方式被存储在大脑里的。在本书里你将会读到关于大脑如何记忆,为什么有些神经细胞对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念念不忘,还有的记忆系统维持不过一秒钟,等等。你会知道为什么大脑常常只是假装在回忆,还有我们是否真的永远不会遗忘。关于大脑有很多不靠谱的说法,比如创造力脑半球,或者90%以上的脑皮层需要被唤醒。至于唤醒的方法,当然就是喝对的饮料、用正确的独门技巧,或是在脑袋上贴型的机器。
作为心理学博士,我明白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些说法,但同时作为神经科学家,我也知道这些说法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一般我都称自己为神经科学家,虽然叫“脑研究者”也对,但是把“神经科学”放在前面感觉更有范儿。此外,作为演讲者和记忆术行家,我也想让我的读者们开心。再也没有什么比深入浅出地举一些有趣的例子更可爱了。本书中不但在合适的时机有这类例子,也会在事情没那么简单的时候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你将跟我一起寻找大脑的硬盘;了解遗忘何时是正常的,何时不是;你将学到“学习”意味着什么,还会接触一些能显著提高记忆能力的技巧。
不过,你拿在手里的并不是一本训练手册。它不会像实用教程一样,给你一些时而有用、时而没用的简单建议。本书关注记忆本身:它是什么,它如何运作。了解这些之后,你自己就可以更好地判断,为了提高记忆力要做些什么,以及何时值得一试。只要愿意,你就真的可以成为“强大脑”。这个脑你本来就有,它一直安安全全地装在你的脑壳里。从出生起,我们的脑就被置于世界之中,几年后,它就会让我们认识和了解人间,它可以学习任何语言、任何行为。不过,一个印度医生的脑和一个丹麦渔民的脑肯定是有区别的。脑的一生都在疯狂地学习,不断地优化,所以它偶尔忘记一个电话号码或是名字而不是编一个给我们是情有可原的。相反,那些号称对这类内容记得很牢的人,虽然常常会得到掌声,可至少在我们这儿不免要遭到怀疑。
近,我会定期以记忆术行家的身份出现在电视节目或者演讲台上,因此我对这一领域的情况也相当了解。如今各种记忆大赛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赛事的地位差异也很明显。我们一般看到的这类竞赛是娱乐节目的形式,比如德国版《强大脑》(Deutschlands Superhirn) 或者《才智秀》(Grips-Show),但其实这都算是比较不正规的比赛。很多人问我:“记忆大师赛到底是什么?相当于不需要肌肉的奥运会?那是不是用测葡萄糖作为兴奋剂检测呢?因为选手要精力非常集中,观众们是不是很轻声地喝彩?”有些人想象中的记忆力世界冠军应该是超级理工宅,至少从《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开播以来,理工宅已经不再是不讨喜的形象。事实上,在正式比赛中,在记忆比赛里,能看到不同年龄的选手,他们通过记忆诸如名字、单词或数字等任务来选出强者。选手为此需要大量训练,所以我一直认为,尽管没有肢体动作,它被称为一项“运动”也非常恰当。
在亚洲某些国家,记忆运动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它的地位也与在欧洲的很不一样。说一个很好的例子:2013 年在伦敦举行的世界记忆大赛,蒙古队取得了团体第三名。队员
们回国之后在机场受到了总统的接见,队长被评为“年度运动员”,并且在选秀节目担任评委主席,地位相当于乌兰巴托的迪特尔·波伦(Dieter Bohlen)1。菲律宾得到了第二名:国家电视台直播了迎接参赛队伍归来的场面,就跟我们迎接拿到世界杯冠军的足球队一样。队员们后来在国会大厦接受表彰,有几位得到全额资助成为专业选手。而我们德国的成绩是名,冠军!而且是卫冕冠军:去机场把我接回家的人是我妈。我们本地报纸在第三版简单报道了这事,可惜还把我的名字写错了。
不过我也不想抱怨太多,毕竟我自己也常常有机会出镜,介绍这个我爱的运动。经常有人问:“康拉德(Konrad)先生,能不能说一下,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会这个的?”他们感觉我一定是有特别厉害甚至变态的天赋。有时候我就说:“很简单,我上大学学物理的时候,那个放射性蜘蛛咬了我一口,然后我就有这个本事了。”这当然是胡说,不过我大学时候确实是学物理的。关于这个老生常谈,正经回答是:记忆力当然是通过后天训练达到的。
在高考之前,我在一个电视节目上看到韦罗娜·波特(Verona Pooth,当时还没有改姓)被一个记忆教练教了几招之后,记忆力迅速提高很多。于是我就产生了“如果她可以,那我也行”的想法,从此开始接触这一领域。一些记忆技巧确实让我在大学时期受益匪浅,之前我是个成绩不错但也谈不上特别出众的学生,但是大学时期,我不但可以同时学习两个专业并拿到好成绩,而且还有时间留给我的新爱好—记忆运动。我读过的很多记忆实用教程书都没有真正解释记忆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我们不是天生就什么都记得住?为什么学习这些技巧可以显著地提高记忆力?为什么之前从没有人告诉我?
于是我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期间就想好了,与其去看物理和计算机方面的资料,还不如利用学校的学术数据库去查询关于学习和记忆力的文献。我想要知道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当然,也有一部分想法是希望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记忆技巧。开始的时候我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欠缺,但是真的感觉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所以毕业之后,我就决定利用这个时机换个专业方向—去慕尼黑读心理学博士,自己去研究世界上优秀记忆选手的脑。不用紧张,我没有去掀他们脑盖儿,他们现在都活得挺好。
现在,我自己作为这一领域的学者,也可以参加的记忆研究学术大会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学术同人不把他们的知识普及给大众呢?在很大程度上,我就是因此才喜欢作为活动上的演讲者或是以记忆专家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写本书的初衷。我希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我们的记忆有多么神奇,它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有时出差错,以及有哪些有趣的研究新成果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为了阅读方便,本书正文中的注释部分都很简短。相关的专业文章(通常是英文写就)可以在本书后的学术文献中找到它们,通过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或者其他类似工具可以找到网上的信息。这里还列出了一些视频地址,都是面向大众的相关演讲,比专业文献要通俗易懂,可以作为本书的好补充。书中的插图是作为放松和辅助,同时也可以在读过一章之后用来自我检查:我可以就这个插图讲出些什么内容?每次读完一段,合上书想一想刚刚都读过了什么,是记住书中内容的明智方法。如果你有关于本书的任何疑问、评论、赞赏或者批评,都可以写邮件到这个信箱:info@boriskonrad.de。
我可以保证,当你读完本书的时候,一定会对自己的记忆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单是你的大脑本身就已经跟之前大有不同了。祝你和你的大脑都获得新知识,阅读愉快!
★章 记忆是什么
“记忆是我们的一切,失去记忆,就失去了所有。”
——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
你们当中都有谁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很好?每当我在演讲开头提出这个问题时,几乎没有人会举手。这是当然了,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想要回忆起某些学过或者记过的东西时,怎么也想不起来。很多人因为这样立刻会感觉:“哎呀,我的记忆力不太好。”还有更严重的:越来越多的人把爱人名字文在身上。不过这应该是因为感情深,是吧。
其实,这只是我们的感知造成的偏差。一般人找不到钥匙的时候会很生气,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哎,你又带了钥匙啊!连着五次都没有忘,太厉害了!”而实际上记忆力使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很厉害的。我们只有在记忆力不灵的时候才会想到它。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不仅记忆会失去,整个人之前的性格到后也会全部消失。正如世界上著名的记忆研究者埃里克·坎德尔所说:“失去记忆,就失去了所有。”我们所知、所能、所回忆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记忆接受信息的能力上。
不过坎德尔另一句反向的说法“记忆是一切”是不是成立,这倒是一个哲学问题了。首先要讨论的就是,脑是不是一切?在这个问题上,神经科学家当然很容易夸大脑的地位。但常常断然拒绝一切神经科学结论的某些哲学家也不怎么明智。今天,我们虽然知道信息是在神经细胞和通路中被编码、存放上几十年并被不断改写的,可我们还远远不能详细地解释这一切是如何运作的。不过,通过经典心理学和脑研究我们已经略知一二。
计算机的硬盘看起来很完美,其中的一切信息都能被精确地提取出来,与当初储存时分毫不差。与之相比,我们人类的记忆很健忘。但其实这样才好,正因为我们的记忆力有着不断适应、诠释、重组信息的能力,我们才拥有那些计算机永远也达不到的智能。这样看来,偶尔找不到钥匙的代价根本不算什么。
记忆力在定义上是指生物神经系统中接收和调取信息的能力。而其中“巩固”这一中间环节格外有趣。我们对此几乎毫无察觉,它甚至会在睡眠中发生,却至关重要。单是这一个环节就会引发一些令人兴奋的结论,比如当我们想到记忆可以多么地短暂。作为记忆运动员,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去完善某些特定的长期记忆。作为脑研究者,我会关注这其中的科学道理。但让我着迷的问题是—你肯定也一样—记忆力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确切的答案,但有不少有趣的知识。我很愿意与你分享我的看法。
【记忆的演化】
从何时开始有了记忆这个东西?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现代人类也是演化的产物。我们在生物学上所属的种类叫作智人,是有文化、历史和语言的生物。卓越的智慧使我们成为演化过程中生存下来的人类,这都要感谢我们功能强大的脑。然而演化是漫长的,从初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细胞发展为人类的脑大约经历了6.5 亿年。差不多在20 万年前,现代人类以及初的语言能力才开始出现。另一种理论认为,现代人类其实是直到10 万年前才出现,人类开始拥有明显的语言系统则是更近期的事情,大约在3.5 万年前。
就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在过着与今天相比不算更轻松,但更简单的生活。那时的人们只需要记住哪里有遮蔽物,哪里有食物以及哪里有危险就够了。社会性群体一般由几十个人组成,因此石器时代的人们不需要记很多名字、公司和手机号码,他们只需要知道对方是敌是友就可以。在平均寿命不到30 岁的情况下,显然也不太需要担心老年失忆的问题。直到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开始真正的定居生活:农业出现,新石器革命开始,聚居群体的人数开始增加。超越记号的书面文字只有不过几千年的历史而已。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开始担心现代科技对人类的作用,尤其是计算机和显示器对脑和记忆力的影响。曼弗雷德·施皮策(Manfred Spitzer)2012 年在《数字失忆症》(Digitale Demenz)一书中写道:“新的媒介让人上瘾,长此以往会对人的身体,尤其是精神,造成伤害……如果把脑力劳动交给外部机器,那么我们的记忆将会退化。”
这里还有一段话:“新的媒介危险且有害,由于使用者不再运用自己的记忆力,因此它会导致人们的健忘……它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懂了很多东西,但其实什么都没有懂。”也是施皮策说的吗?不,这是我翻译了一段柏拉图(Platon)虚构出的苏格拉底(Sokrates)和斐德若(Phaidros)的对话[《斐德若》(Phaidros)274b,275],这位古希腊哲学家以此来批评公元前400 年时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演化并不会停止。3.5 万年前石器时代的人类脑容量其实比现代人的还要大一点儿。然而从1 万年前社会组织产生之后,尤其是柏拉图和施皮策这两段引言之间的2500 年,演化却没有使我们的脑产生根本的改变。我们是凭借脑早就拥有的不可思议的学习能力才适应了今天的生活。由于人类的进步太过飞速,记忆力并没有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洪流甚或是文字的使用而得到优化。这是我们在研究记忆力和练习提高记忆力的时候始终需要注意的一点。
【不要惊动流口水的狗】
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wan Pawlow,1849—1936)靠他的狗成功地创造了一句俗语。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喂食前都给它们听铃铛的声音,一段时间之后,单是听到铃铛声就可以触发狗分泌唾液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可以见到,比如夜店打烊前后一轮的铃声一响,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感觉口渴。
事实上,这里所涉及的就是记忆功能。狗看到食物会分泌唾液,这是与生俱来而非后天学习到的本能行为,而听到铃铛响声一般是不会有这种反应的。只有当外界刺激与行为反应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所谓经典条件反射,行为反应才会出现,这相当于一种学习过程。反之,消除也是有可能的:建立起条件反射之后,如果狗经常听到铃铛响而不再得到食物,分泌唾液的反应会再次消失。那么狗忘记了这种联系吗?并不是。一旦铃铛声和食物再次结合到一起,狗的这一条件反射会迅速地恢复起来。
运用“响片训练法”的狗主人已经更进了一步。所谓响片是类似小孩子玩的一种叫“啪嗒蛙”的东西。好吧,现在的小朋友可能已经不用这个玩具了,但是他们有一款应用程序是玩这个用的。总之呢,响片是一种按一下就会发出信号的小东西。狗主人在训练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按一下响片再给零食,这样就给狗建立了条件反射:响片一响,唾液就开始分泌。
然而让狗流口水并不是主人的目的。所以第二步,主人把响片用在希望狗做出的行为上。狗会发现,做出某一行为会听到响片声,而响片声代表了好吃的,是好东西。这样,狗很快就学会去做主人期望的行为。这个过程叫作操作条件反射。如果有人这时候想问:人是不是也一样呢?希望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家的宝宝。当然你如果去网上搜索“婴儿响片训练”,会发现搜索结果多得吓人。
人类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它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个实验中,实验对象在看到某个特定形状时会受到电击。很短时间之后,这些实验对象再看到这一形状时,即使没有受到电击,也会有出汗和恐惧的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后,实验对象会得到一些奖励,使他们觉得参加实验还不错,下次愿意再来。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
这一切已经在行为治疗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运用。比如对某种事物的恐惧感常常是由于脑中的某种假性关联。有蜘蛛恐惧症的人如果有足够的经历去发现盯着蜘蛛看并没有什么负面的后果,那么产生恐惧的反应模式就可以消除。即使是生物反馈疗法中,这种简单的学习模式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安慰剂的使用上我们也可以发现条件反射现象。巴甫洛夫在他的狗那里就得到了证实:他先是给狗注射导致呕吐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改成注射没有药物成分的针剂时,狗也同样出现了呕吐现象。这一过程反过来也有用,我们得到了吃药打针会很快康复的经验之后,即使是吃安慰药物或者注射生理盐水,我们也会感觉身体好了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