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NT$
254.0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NT$
806.0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NT$
653.0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NT$
403.0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NT$
321.0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NT$
403.0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NT$
704.0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作为新中国个自觉扎根中国大地和民族文化传统、吸收转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理论,具有中国特色并以代表作英译本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当代中国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由叶澜教授首创并持续主持至今近40 年,正式命名面世也将近20 年。这个中国的教育学派已形成核心人物、研究梯队、原创成果、中国教育学研究之路等“人·学·事”综合的学术共生体。本套丛书从多个角度对此做了专题探究和系统表达。
本套丛书围绕学派“代”创始人叶澜的教育思想,由学派“第二代”的核心成员,分别从理论基石的概念生成、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形上之维的元研究、生命自觉的教育价值、现代转向的学校改革、成己成人的教师发展、天地人事的终身教育、理性诗意的美学意蕴以及学派创建的生成史等9 个角度,做了专题式的系统诠释和深化推进。这是学派两代人之间学术生命力的贯通与绵延。它既呈现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学派创始人教育思想“综合/复杂”的通学性,也体现出一个有意识地自觉原创、自为自强的中国学派之学脉传承与创新,还预示着“中国学派”发展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学术明天”。
|
內容簡介: |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系“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1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套丛书是首套论述和阐发创生于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教育思想的大型丛书,重在探讨叶澜如何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造和重建适应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学体系”为目标,关注人的生命发展,重视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创建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传统、中国风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过程,尤其关注她建构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教育学的独特贡献。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 叶澜
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和持续领导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
關於作者: |
王枬,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原理和教师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社科基金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余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教育科研奖励20余项。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
目錄:
|
章诗性智慧:探寻生命活力/1
一、概念释义/2
二、概念解析/7
(一)诗性心智/7
(二)诗性思维/11
(三)诗性语言/15
第二章 行云流水:校园时空之美/21
一、盎然生气/23
(一)新自然观/23
(二)自然之子/25
(三)时空意象/28
二、熙和人气/32
(一)空间营造/33
(二)场所体验/35
三、蔚然文气/40
(一)文化建设/40
(二)特色彰显/45
第三章 生生相长:课堂教学之美/51
一、一生多维/53
(一)一以贯之的育人价值/54
(二)多维价值的开发开启/60:
二、涌动相生/69
(一)具体个人的多维涌动/70
(二)教学共生体互动生成/74
三、螺旋化成/82
(一)具体推进中螺旋化成/83
(二)长程累进中螺旋化成/87
第四章 生命拔节:综合活动之美/91
一、滴水映日/93
(一)参与激活/94
(二)成人成事/98
二、节点绽放/100
(一)学校节点/100
(二)节点创意/108
三、四季律动/112
(一)四季活动/113
(二)学习生态/115
第五章 扎根生长:实践研究之美/121
一、人事互化/123
(一)深情自觉的责任担当/123
(二)真诚智慧的扎根转化/129
二、水滴石穿/133
(一)长程策划与阶段推进/134
(二)日常研讨与节点蜕变/138
三、共生相长/145
(一)教育实践的美与力量/146
.……
第六章卓然独立:学校境界之美/163
第七章曲靖奇妙:概念言说之美/197
参考文献/218
后记/2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