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中的情感主义
——序李家莲教授《情感的自然化》
万俊人
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近代西方启蒙运动被视为人类文明、文化思想具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不仅之于现代欧洲乃至现代世界,而且之于整个人类的现代思想理念与实践,以至于有研究者将之与“轴心期”(Axial Period,一译“轴心时代”)〔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第7~9页。相提并论,称之为人类文明史上“两个划时代的爆发期”(two staccato Bursts,或译“两个断裂性爆发期”)Anthony Gottlieb, The Dream of Enlightenment: The Rise of Modern Philosophy, New York & London: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 A Division of W.W.Norton & Company 2016, p.ix. 。按照雅斯贝斯的论断,“轴心期”重要的思想成就在于,这一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先后在印度、中国和古希腊等地区出现的思想家群体——如佛陀(即佛祖释迦牟尼)、“诸子百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代表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该时代的“新特点”是: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并“走向普遍性”,而人类意识得以终走出“神话时代”并“走向普遍性”的根本动力,则是人性的“精神化”,以早产生的哲学家或智者群体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率先开始进行“理论思辨”。
雅斯贝斯的论断已获公认,但它也隐含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个可能容易引起争论的推论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