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NT$
301.0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NT$
709.0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NT$
398.0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NT$
296.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NT$
347.0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編輯推薦: |
★一部全新视角讲清史的佳作。
侯杨方教授的这部作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讲述历史与当下的共性,是一部真正的读史明智读史鉴今的作品。
★一部精彩的清史入门通俗读物。
3大线索、10个维度、300多个知识点,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全方位还原清朝近三百年的兴衰荣辱。文字引人入胜,逻辑流畅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影视作品般的画面感,带你重返历史现场。故事和观点相互推进,知识和感悟交替上演。
|
內容簡介: |
“侯杨方讲清史”三部曲包括《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治世: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三册,分别从开疆拓土、治国理政、君臣关系角度讲述清朝的历史,是一部清史入门通俗读物。这套书解答了小部落如何成长为大帝国、清帝国如何治国理政、清朝文臣武将如何在朝堂内外游走等问题,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大清史。
|
關於作者: |
侯杨方,复旦大学教授。
他建立了世界上套中国历史人口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一书。
他策划主持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首次对整体帕米尔高原的系列考察,曾多次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山口,足迹遍及帕米尔高原的多个重要河谷、山口,在十几次考察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以及中亚、南亚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进行了“精准复原”,并研制了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他被称为“探险家”式新历史学者。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卷)、《盛世启示录》、《盛世·西汉》、《盛世·康乾》、《清朝地图集》(多卷本)、《重返帕米尔: 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等。
|
內容試閱:
|
还原高度分裂的清朝
中国几千年历史,几十个朝代,清朝可以说是争议、众人对其感情复杂的一个朝代,原因显而易见: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又是中国后一个帝制朝代。一方面,清朝在入主中原争夺天下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斑斑劣迹;在西北欧迈进工业化的时代,对西方列强入侵的应对十分拙劣,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另一方面,拜影视作品、通俗小说之赐,“阿哥”“格格”“皇阿玛”满天飞,清朝的帝王将相有了一大批粉丝,他们竟然成了流行娱乐明星。这两种极化的视角当然不可能提供相对靠谱的历史图像。
从建政开始,清朝与明朝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战场由白山黑水的萨尔浒,一直蔓延到中缅边境。这一时期是清朝的开国阶段,对于明亡清兴,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落后的部落,崛起于长白山区后,竟然能灭掉统治上亿人口、占据东亚好地区、已经持续近三百年的明朝?这一问题尖锐到难堪,但又不能不回答,这就是这套书要着力的个大问题。
一些流行观点无法接受清灭明的事实,认为明朝灭于李自成,清朝只是运气好,占了一个大便宜。这一说法早来源于率领清军入关的摄政王多尔衮。在当时,这一说法为投降清朝的某些明朝臣子清除了心理障碍,也让那些无法接受这一残酷事实的人有了心理逃避的借口——“我大明是亡于流寇,而不是异族”,却完全无视之后明朝士民继续抵抗清军近二十年的事实。
成功与失败都有原因,必须正视,必须剖析。
这套书花了较大的篇幅分析明亡清兴的原因。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中,明朝竟然没有一次可以翻盘逆转的机会,这绝非偶然,而是有其系统性、根本性的原因。幻想靠一两个强人,采用某些独有秘技就可以扭转趋势,那只是武侠小说的情节,不可能发生于历史和现实。当然,某些历史人物会加速、延缓进程。对这些人物,例如崇祯皇帝朱由检、清太宗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等,这套书也做了重点剖析。
仅有几十万人的小部落在战场上不断获胜,消灭了一个个对手,当然不能归因于运气,而在战争结束后如何统治上亿的汉人,这是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其难度不亚于明清嬗代的战争。鉴于几百年前女真人次入关几乎被灭族的惨痛教训,皇太极对入主中原显得三心二意。入关后的清朝统治者恩威并施,一面靠分派土地拉拢底层民众,一面严厉打击有较强民族意识与故国情思的中上层与知识阶层,随后又彻底消灭了夺取天下时的同盟者辽东汉人军阀集团——“三藩”。其统治能力远超曾经入主中原的蒙古人。
蒙古人是清朝夺取天下的同盟军,但又是清朝统治者严防的对象。清军摧毁了成吉思汗后裔们建立的蒙古政权,用盟旗制控制漠南蒙古,又用藏传佛教、上层联姻怀柔拉拢蒙古。崛起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成为清朝入关后危险的敌人,准噶尔击败了漠北蒙古,攻占了西北不少地方,由此揭开了长达七十年的战争。与同时期的奥斯曼帝国相比,清朝并不是一个扩张型的帝国,入关后仅仅巩固了明朝统治后期的领土,对嘉峪关以西的广大区域统治非常薄弱。但平定准噶尔叛乱战争的长期性、残酷性让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必须有效控制漠北蒙古、青藏高原、西域新疆才能彻底根绝危险,于是从康熙至乾隆,清朝开始了向西的行动,奠定了一个包括东亚主要农业区、东北渔猎区、蒙古高原游牧区、青藏高原与西域新疆在内,版图空前广大,控制力空前强大的大帝国。这是这套书要着力的第二个大问题。
历史的主角毕竟是人,而不是物,不是环境。不能以为只掌握身高、体重、血型等生理参数,甚至其骨架的每个部件,拥有了一张X光照片,就算了解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了解历史亦然。清朝的开国、巩固、统治等所有的举动都是人来实施的。因此这套书描绘、评点了全部的清朝皇帝,以及挑选了几十位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着重揭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特殊面,凸显他们在整个历史洪流中的作用,力求给读者一幅全景式、有血有肉的画面。书中的这些人物都非“高大全”,也非白脸小丑——那样的人物只存在于评书、戏曲和武侠小说中,而书中的人物则“活”在当下,就在你我的身边,甚至就是你我自己。人性是相通的,你能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崇祯皇帝有着大多数普通人的共性,而乾隆皇帝也绝非影视剧中的“皇阿玛”,皇太极、多尔衮兄弟又确实是非常突出的创业者。
清朝是留存有数以千万计、系统完整的官方档案的朝代,而且还有欧洲传教士,各国使团,朝鲜、日本等国的记录,更不用提海量的私家著述。研究其他朝代唯恐史料太少,而研究清朝却恐史料太多,太多甚至比太少更难驾驭,取舍直接决定结果。罗列一切史料也并不能描绘复原真实的历史画面,甚至穿越回去也未必能了解历史真实,毕竟语境、情境早就时过境迁。因此,没有任何一本书包括所谓的“原始”史料能完全客观、中立、全面地还原历史,它们都包含着记录者本人有意或无意的偏见与局限。这套书当然也不例外。那么,用什么检验历史书或历史叙述的优劣呢?历史不能用历史本身检验,历史需要现实与未来检验,即如果读到的既是历史,也是现实的映照,还有对未来的预言,也许这本历史书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不变的人性与相似情境下重演的相似事件,甚至某种预言。历史是大样本的人性实验室,虽然不同时代的道具不同,但演员没变。
如果多种信息的来源是同样的,那么罗列再多这样的史料、信息也没有意义。这套书尽量采用两个以上的独立信息来源来还原史实,比如同时记录于《清实录》及欧洲传教士、朝鲜使者笔下的多面康熙皇帝,同时记录于明、清、朝鲜三方及明军老兵笔下的松锦大战……信息时代每天制造、推送天量的信息,而信息越多,了解真相越难,因为几乎所有的信息源头都可能被“污染”——决定中国几百年命运的山海关大战的具体地点,中文网络流行多年的观点就是错误的;影视剧、文学作品甚至专业论著滥用的“奏折”,在清朝康熙以前根本不存在,它是清朝皇权独断的制度化产物。如何打破信息泛滥时代的信息污染牢笼,书中提供了很多范例。
这套书并不摒弃人物以外的要素,比如用翔实的数据批驳了时下流行的“美洲作物导致清朝人口爆炸”及“番薯盛世”的观点。如果连基本的背景原因都弄错,何谈正确评价历史?更何况清朝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人口爆炸”。
恰恰在清朝到达全盛的同时,万里之遥的西北欧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终在几十年后与清朝正面碰撞,这是平行世界的降维打击,清朝进入了丧权辱国的时代。集两千年统治术之大成的大清帝国的应对狼狈笨拙,但这仅仅是事后开上帝视角,“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正是当时生动的写照与无奈应对,应对强大外敌的手段从宋朝延续到清朝并无新意。虽然有满汉矛盾的因素,但清朝应对手法还是继承了中国的制夷老传统,甚至还有回光返照式的“同光中兴”。认为换一个汉人朝代如明朝就能更好地应对危局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痴梦,拥有发达农耕文明的明朝竟然还亡于一个小小的部落,又如何能应对工业化的降维打击?
清朝继承积累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统治集团又是少数民族,无论优或劣,爱或恨,粉或黑,吹或贬,它就写在历史上,永远无法磨灭,其影响也永远无法摆脱。这套书力图客观中立地描绘出一幅清朝的历史长卷,读者在了解清朝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拥有深思之余的会心。
侯杨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