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良好的作品口碑,广泛的读者基础
“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图书领域大奖得主。
著有《见识》《态度》《格局》《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吴军数学通识讲义》,本本都是超级畅销书。
令人信服的人生引路人
吴军老师身份多重,横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风险投资、教育、写作等多领域,涉猎之广,研究之深,让人深深叹服。
吴军老师还是古典音乐迷、优秀的红酒鉴赏家,精通历史、艺术、哲学、摄影……把他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就单拿出来,都让普通人望尘莫及。
除此之外,吴军老师还有一双正在大学求学中的优秀女儿。他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想法,也深知他们的困惑和苦恼,更懂得如何去和他们沟通,为他们引路。
可以说,由吴军老师来给年轻人讲述职场和生活中所需的软能力,是令人信服的。
内容久经市场检验,且精心迭代
本书脱胎于吴军老师在得到主理的栏目《硅谷来信3》,已有近8万人订阅,内容好评度高,且吴军老师在原内容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修订、更新、增补和扩展,让整本书的内容体系更为完善和系统。
给年轻人的成长书,五大生存软能力VS品格,直击成长痛点,干货满满
这是吴军老师献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和初入职场
|
內容簡介: |
很多年轻人会纠结一个问题,学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对此,吴军老师的观点是,如果从做成事情这个角度来讲,无疑是能力更重要,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不过并非所有的能力在学校里都会教,很多要靠我们自己培养。
吴军老师将这些需要年轻人自己培养的能力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分为交往力、洞察力、分辨力、职场力、行动力这五大类,并一一讲述了培养的方法。
并且,吴军老师还想强调的是,在能力之上的是品格。没有了品格,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本书的后一章,他还特别讲述了与能力相关的品格。
回首自己初入社会时的经历,吴军老师常常会感叹,如果当时有人引导一下自己就好了。于是在这本书中,吴军老师将自己多年来工作和生活的体会、读书心得,以及经过亲身验证并觉得有效的专家建议倾囊相授,唯愿广大年轻人不用像自己当年那样走了不少弯路。
|
關於作者: |
吴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计算机科学家、硅谷投资人、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畅销书作家。
主要作品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大学之路》《见识》《态度》《格局》《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吴军数学通识讲义》。
得到App《硅谷来信》《数学通识50讲》《阅读与写作50讲》《信息论40讲》等栏目主理人。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交往力
如何通过行为轨迹识人
与时俱进的交友原则
能力和人品哪个更重要
学会道歉
如何防止被他人左右思想
吸引人的谈资
第二章 洞察力
分析历史事件的八个维度
怎么理解“选择”和“搭错车”
怎么看待“愚蠢”
登上珠峰和成为亿万富翁,哪个更容易
面对现实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脑和手,哪个更重要
第三章 分辨力
如何分辨有哲理的故事和无用的鸡汤
为什么六度分隔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不管用
为什么对“巧合”要保持警惕
为什么要对“意见一致”保持警惕
“不能以貌取人”和“相由心生”矛盾吗
第四章 职场力
借助“深度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比敬业精神更高的是什么
孙悟空的紧箍究竟有什么用
美国大学的教授是如何晋升的
高情商不只是能言善道
能否成为后的赢家取决于抗压能力
第五章 行动力
是挑出金子,还是滤去沙子?
为什么说关注点会造就一个人
生命中那些不重要的事情
人们把时间花在了哪些事情上
怎么在时间管理中做到“止损”
如何快速掌握一项新技能
第六章 品格
人性是一根曲木
持之以恒、不媚俗
正义感(善良、诚信、公正)
修养(感恩、宽恕、谦虚、自制)
后记
|
內容試閱:
|
今天,很多人会纠结一个问题,学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如果从做成事情这个角度来讲,无疑是能力更重要,因为学识本身并不能让人成事,在学识和成功之间需要一座桥梁,那就是能力。在职场上,没有哪位老板愿意直接为学识支付报酬,他们只会为能力买单。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强调学历,是因为他们在无法判断一个人能力的时候,只能暂时认定学历高的人可能能力强。而他们一旦发现某个人空有学问却做不成事的时候,态度就变了。这时空有学问的人便成为众人嘲笑的目标。相反,一个学历不高的人如果后证明了自己能力很强,能够解决问题,常常会被重用。然后,领导会冠以“破格提拔”的说法,以证明自己识人的本领。实际上,有能力的人被提拔算不得什么破格,因为在人才流动性很大的社会里,被提拔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肯定。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即使在这个单位没有获得机会,在其他单位也一定能够找到一展拳脚的地方。毕竟,对整个社会来讲,有能力的人总是稀缺的。
人的能力大抵可以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专业能力”这个词很好理解,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相应领域的知识,能解决那些领域的问题。比如,医生在医学上的能力、律师在法律上的能力、工程师在技术上的能力都属于此类。大家上学就是为了掌握这些能力。因此,本书就不讨论这方面的内容了,而把重点放在非专业能力上。
非专业能力的种类有很多,在本书中,我把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具备的一些非专业能力分成了以下五类:
1.交往力。绝大部分时候,要做成一件大事,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很多人帮忙。因此,一个人能做成多大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要看他能够调动多少人力资源,而这就依赖他的交往力了。由于这种能力学校不教,更不会去考察,因此很多人不重视。还有些人会觉得那些交往能力强的人是会来事儿、无原则,甚至谄媚,自己不善交往反而是率真的表现。事实上,是否善于与人交往和有无原则地讨好他人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事。
2.洞察力。洞察力是指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或者别人看不到的本质。我们都说今天是信息时代,强调信息的重要性,然后千方百计地去找信息。但是很多时候,信息就在那里,很多人却视而不见,或者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却无法洞悉真相。而无法洞悉真相,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3.分辨力。过去,人们通常接受一种传统的、正统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分辨是非的标准;今天,这种统一的价值观其实已经不存在了,而信息又严重过载,因此分辨善恶、是非、对错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过去我们在报纸上读了一篇文章,虽然文章说的不一定就真实或者正确,但至少办报纸是有门槛的,记者、编辑是本着专业态度写作、修改那篇文章的。但今天的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不实信息,有些自媒体和社交平台甚至为了吸引流量,不惜误导用户。再比如,我们过去生活的环境是熟人社会,大家对周围的人都比较了解,作出判断并不困难。但是今天我们生活在生人社会,彼此之间的了解程度非常有限。因此,在当今社会,缺乏分辨能力,就如同在迷雾中行走,看似走了很远,其实不过是在原地转圈。
4.职场力。中国社会进入专业化时代是近这几年的事情。在专业化时代,我们需要按照规范处理职场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能感情用事。一个人专业水平足够高,只是他能够在职场上站住脚,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远不是充分条件。以什么样的方式做事,以什么样的态度与他人合作,通常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道路上能走多远。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把事情完成就可以了。其实在职场上,我们不仅要完成工作,还要以专业人员的标准去完成。换句话说,一件事的过程常常和结果一样重要,而职场力则是完善过程的基本保障。
5.行动力。行动力强不是简单的勤奋努力、办事效率高,也不是凡事亲力亲为,而是能够让自己的行动产生想要的结果。一个人再辛苦,做了再多的事情,如果没有达到目的,就算不上行动力强。
经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能发现,能力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天生的禀赋,而是可以一个维度一个维度地慢慢培养起来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能力之上的是品格。能力相当于一长串“0”,品格则是数字首位的那个“1”。没有了品格,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再强也无济于事。因此,在这本书的后一章,我会讲述和能力相关的品格。
为了避免单纯地讲大道理,我会把本书的重点放在分享我工作和生活的体会上,包括我读书的心得。书中的内容有些来自我的亲身经历,但更多的是一些专家的建议。当然,我对那些建议进行过尝试和检验,并认为它们至少对我来讲是有用的。
需要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仅仅读一两本书是不够的,关键在于采取行动,改变习惯,定向培养。因此,我以歌德的名言“太初有为”与大家共勉。世界上懂得道理的人很多,但是能够践行那些道理的人却很少;为自己树立了宏大目标的人很多,但是迈出步的人却很少。因此,当一个人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他就已经超越大部分的人了。
吴军
2022年5月于硅谷
孙悟空的紧箍究竟有什么用
今天,“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都是很时髦的词。很多我们一开始不喜欢的东西,经过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我们就能体会到,它们的存在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孙悟空头戴的紧箍便是这样的东西。我不知道你对孙悟空被戴上紧箍这个情节有什么感觉,至少我小时候读到那里心里很不好受,因为孙悟空从此失去了自由。不过,长大以后,我对这件事又有了新的思考:孙悟空开始是被迫戴上了紧箍,但后来却逐渐开始享受紧箍。
当然,我知道这么说很多人会不同意。紧箍明明是他人加在孙悟空头上的一个枷锁,让孙悟空从此失去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特别是不能随意打杀妖怪,甚至限制了他惩奸除恶。这样一个枷锁,他怎么可能享受呢?咱们别急着下结论,先来看看书中孙悟空从戴上紧箍到后得道成佛,这期间他对紧箍的心态变化。这个心态变化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阶段,观音菩萨交给唐僧一套衣服,其中有一顶“嵌金花帽”,紧箍就在帽子里,她还教给唐僧一篇“定心真言”,也就是紧箍咒。后来孙悟空看到这一套衣装,有些喜欢。唐僧就顺着说这套衣服如何好,劝说孙悟空穿上。孙悟空就欢天喜地地穿戴上了。其实孙悟空这算是被哄骗着戴上了紧箍。为了试验紧箍咒灵不灵,唐僧开始念咒。孙悟空发现,原来自己上当了,他想把紧箍摘下来,却毫无办法。这时,孙悟空的心态是不情愿和反抗。
第二阶段,孙悟空屡屡受到紧箍咒的惩罚,主要的有三个场景。个场景是孙悟空要打唐僧,唐僧念了一次;第二个场景是三打白骨精,唐僧念了三次,这导致孙悟空和唐僧的师徒关系一度破裂,孙悟空甚至返回了花果山;第三个场景是在乌鸡国,唐僧为了让孙悟空救国王,又念了一次。
在这几次念咒的过程中,孙悟空基本上是从反抗到顺从,可以讲紧箍咒对孙悟空是起了作用的。但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发生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乌鸡国的故事结束在第四十回,而《西游记》后面还有六十回呢。
在后六十回里,唐僧虽然还念过几次紧箍咒,但基本上都是乌龙。其中,一个场景是为了分辨真假唐僧,另一个场景是假悟空六耳猕猴捣乱打死了人,后一个场景是为了分辨真假孙悟空。如果加上一开始唐僧为了试验紧箍咒灵不灵念的一次,书中一共出现过七次唐僧念紧箍咒的情节。
孙悟空真正被紧箍所管束、惩罚的时间,其实就是开始的一段时间。从篇幅上讲,就是从第十四回,唐僧在五指山下救出孙悟空,一直到第四十回,唐僧一行人离开乌鸡国。这段时间,仅仅占了取经时间的大约三成,并不算很长。
第三阶段,就是孙悟空逐渐开始享受紧箍的过程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戴上了紧箍,他这只神仙们原本看不上眼的野猴子,就成了佛门嫡系了。此时,不但找观世音菩萨帮忙是有求必应,他还能调动天上的神仙。神仙们如果不肯帮忙,他就拉人家去玉帝或者佛祖面前评理。久而久之,他甚至可以和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地仙之祖镇元子等称兄道弟。这种好处可不是他当美猴王的时候能拥有的。
很多人讲,吴承恩写《西游记》,是借着神话故事来描绘社会现实,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一书中讲过,任何文学作品,归根结底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因为虚构的内容总是受制于作者的现实生活,往往也会成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孙悟空对紧箍的态度,从刚开始的不情愿、反抗,到后来的顺从,甚至是享受,其实很有现实意义。实际上,几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从反抗紧箍到享受紧箍的过程。紧箍这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它不好的那一面,谁都能很直观地感受到,我们就不展开讲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紧箍好的那一面。具体来说,也就是紧箍的用途。
孙悟空是谁?他神通广大,可以长生不老。那么他算是神仙吗?很多人觉得可以算。但其实他并不符合神仙的条件,因为他虽然有灵性,却没有神性,本心依然是一只猢狲。如果只凭自己修炼,就算再修几千几万年,他可能依然只是一只猢狲。《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妖怪,很多修行时间也不短,但依然登不得大雅之堂。
然而,孙悟空是幸运的,他被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选中,伴随唐僧去完成一番伟业,于是被佛门这个组织接收了进来。为了防止野性未泯的孙悟空闯祸,也为了防止他中途退却,观音和唐僧就要用紧箍咒约束他。任何人在刚开始受到约束时都会觉得很痛苦,孙悟空当然也不例外。所幸在取经的路上,唐僧用自己慈悲为怀的行动慢慢感化孙悟空,终孙悟空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惦记着回花果山当山大王,而是心甘情愿地护着师父完成了取经的伟业。
并且,戴上紧箍之后,孙悟空很快发现他被神仙的圈子接纳了。在之后降妖除魔的过程中,他不再是孤身战斗,而是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组织的支持。在后来的取经历程中,你也能发现,孙悟空很享受与众神仙为友而不是为敌的生活。可以讲,这是紧箍带给他的直接利益。
孙悟空终成了佛,但成佛之路本身是漫长甚至痛苦的。唐僧历经八十一难取到了真经,孙悟空也伴随师父经历了大部分磨难。不同的是,唐僧要克服的主要是外界的磨难,而孙悟空则要时时刻刻与自身的恶做斗争。
紧箍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孙悟空戒恶戒嗔,让他放弃心中与佛性相违的贪嗔痴慢疑,逐渐获得自己的神性。事实上,当孙悟空开始放弃兽性,唐僧也就很少用紧箍咒惩罚他了。严格来讲,只有在三打白骨精那个场景中,唐僧才真正对他施以了严厉的惩罚。
等到孙悟空完成修行,到达雷音寺,见到佛祖成佛了,头上的紧箍也就自动消失了,因为紧箍,或者说戒律已经内化到了他的心中。
其实,紧箍并不独属于孙悟空。唐僧的心中、佛门众弟子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紧箍”。
那么“紧箍”到底是什么呢?
康德的一句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越是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句话还有另一个更精炼的翻译版本:“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紧箍”其实就是这样的东西。
中国人过去总是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就是中国人心中的“紧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约束,君子才会谨言慎行,百姓才懂得诸恶莫为。康德还说过,“自律即自由”。一个人如果懂得约束自己,给自己限制,他也就因此而自由了。
现代社会崇尚自由,但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戴一个“紧箍”。这个“紧箍”有三层内涵:,它是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用古典自由主义者的观点来讲,就是秩序和法律;第二,它是自然法则,也就是宇宙中基本的运行秩序;第三,它是个人以外的,来自组织的力量。
我们重点来看看第三层内涵,即组织的力量对自己的限制。
我经常会用共同体来说明组织的作用。共同体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组织内的人需要融入这个共同体才能生存。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有共同体或者类似的组织。一个职业人士,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共同体,就戴上了一个“紧箍”。
一开始,很多人肯定也和孙悟空一样,觉得不自由,到处碰壁,甚至会受到惩罚。但是,终能够在各种专业领域走得远的人,都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紧箍”的人。当然,就像孙悟空的紧箍一样,这种限制的另一面也是一种认可,如果一味排斥这种限制,实际上也是在排斥来自一个组织的认可,也就失去了融入组织、借力于组织的可能性。
讲回到“紧箍”。我经常和创业者讲,当你拿到投资的时候,你其实也就戴上了一个“紧箍”。一个初创公司,在没有获得融资时,尽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但是,一旦获得融资,它就有了很多限制,也就是“紧箍”。比如,创始人不能随意给自己开工资,要注意节省办公成本,做事情必须规范,有些不被看好的项目就不能做了,等等。这些“紧箍”有时会带来严厉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惩罚。等到被大公司收购或者上市,初创公司就有了更多的限制。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紧箍”恰恰是初创公司被市场看好的证明。也正是靠着这些“紧箍”,很多初创公司才能成长为一家做长久生意的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