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NT$
602.0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NT$
254.0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NT$
418.0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NT$
286.0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NT$
704.0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NT$
254.0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NT$
505.0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商业化将个体从刻板的集体秩序中解放,却又将人投入“自由”的束缚。人们用钱换产品,用产品换幸福,将买买买当作自我实现的方式。消费者终与全球化生产链末端的工人一起,沦为消费时代的奴隶。
200年消费主义简史,商品如何成为世界性的新宗教
一本书囊括两百年消费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我们如何从生产者“进化”为买卖机器?如何通过社会演变的历史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在这本书里,读懂消费社会,看清消费陷阱!
一份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消费主义认知图谱
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度解读,冷静克制的论述、丰富的史料、贴近生活的案例与视角,或许是认知消费主义及其对社会、伦理、个人心理影响的绝佳简明读本。
拨开消费主义迷雾,完整再现商人、资本、广告与媒体的合谋
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美好但虚假的“必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广告和媒体上通过描摹幸福的消费场景,创造美好生活的模板,将我们纳入消费主义的逻辑,终成为永远追求出众却又毫无个性的噩梦。
|
內容簡介: |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
關於作者: |
[法]安东尼·加卢佐(Anthony Galluzzo)著
法国让·莫奈大学讲师,在Coactis实验室主持“消费文化和市场新策略”项目的研究。
|
目錄:
|
前言
商品的降生:市场的形成和商品拜物教
速度战胜了距离
商品带来了幻觉
品牌让产品重生
商品大观:百货商店和逛街
城市化和百货商店的出现
商店陈设的技巧
“逛街”概念的兴起
一门“让人上头”的学科
商品动力学:“同与不同”概念下的矩阵传播
资产阶级物质文化及其重要功能
符号价值以及同与不同的张力
附庸风雅者、丹迪主义者和波西米亚艺术家:原始消费者的三种形象
商品的潮起潮落
商品的幻影:图像在日常生活中的入侵和扩散
从精神自足到理想社群
从商店到杂志
从动态影像到白日梦
从图像投影到“自我项目”
消费心态:商品化带来的心理变化
集体秩序和集体精神
年轻人的出逃
消费心态及其成功因素
欲望的正常化
卷土重来的束缚
社会工程:意识管理与商业秩序合法化
操纵人群,建立受众
用公关来讲故事
和平时期的公关宣传
符号工程:广告的力量与弱点
大规模催眠的幻想
广告或联想的艺术
资本现实主义及其作用
家庭中的消费主义:封闭的住宅与消费分工
家的变化
母亲——全家的消费总管
孩子——家庭幸福的证据和指南针
新消费精神:漫长的60年代和市场的重振
青年文化与从众焦虑
压抑与自我探寻之间的斗争
对成规的反抗带来经济价值
新消费精神的广告语言代谢
超级消费者:呈指数增长的未来
注释
|
內容試閱:
|
超级消费者:呈指数增长的未来(结语)
如果本书对消费史的介绍到1960年就结束的话,有人可能会质疑,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里,难道没有商业领域的新发展吗?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在1960年之后,一切新的发展都只是在重复和放大已经发生的现象。作为结论,本章整体介绍本书中分析的所有现象是如何在近两个世纪以来呈指数增长的。
让我们回到本书开始的部分:商品流通。自19世纪公路发展和铁路建立以来,商品流通的速度稳步加速。尤其是从1960年代开始,在贸易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商业更加不受时空约束了。在20世纪中叶的港口,货物的运输仍然大量依赖码头工人的体力劳动来完成,靠人力把货物装船和卸下,花费数天时间。到了1970年,货物的装卸就逐渐不需要人工了。现在,港口的商品都是放在集装箱里,由起重机从运输卡车上卸下,再装到货船上。这样,几吨货物在几十分钟内就装载完成了,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以前码头工人要干上好几天的工作。
让我们回到本书开始的部分:商品流通。自19世纪公路发展和铁路建立以来,商品流通的速度稳步加速。尤其是从1960年代开始,在贸易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商业更加不受时空约束了。在20世纪中叶的港口,货物的运输仍然大量依赖码头工人的体力劳动来完成,靠人力把货物装船和卸下,花费数天时间。到了1970年,货物的装卸就逐渐不需要人工了。现在,港口的商品都是放在集装箱里,由起重机从运输卡车上卸下,再装到货船上。这样,几吨货物在几十分钟内就装载完成了,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以前码头工人要干上好几天的工作。
海运的现代化使得商品生产全球化的进程也更快了。中国的棉花会运到孟加拉国,由当地工人制作成T恤,再运到法国的连锁商店里销售。在现代,这一趟旅程的运输成本并不算高,再加上劳动力非常便宜,所以利润还是可观的。另外,大公司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生产外包给多个分包商,这些分包商也参与了当地的规模经济。由于货物的运输不再是障碍,物流不再制约商业发展,企业家们开始筹划利用物流来以成本生产产品的每个组成部分。例如,智能手机生产商为达到优化生产成本的目的,把手机的主板、电池、屏幕拆分给世界各地的分包商制造,而分包商的上游则是各种矿业公司。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人与商品之间的心理和现实距离都缩小了。让我们假设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代要买一本书。1990年代的人在听说一本好书后会仔细记下书名和作者,几天后,他得步行到市中心的书店去订购,书商再根据顾客的需求从经销商处订购这本书。一周后,书店给客户回电告知这本书到货了,顾客便可以在下次有空时去购买。2010年代的人们则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买书。在听到一本有趣的书后,他只是动动手指就用智能手机购买了这本书。如果他特别急于要读到这本书的话,还可以加急24小时内到货,或者买立刻可读的电子书。这种购买流程的缩短是靠着海运集装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才实现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它减少了,甚至消灭了等待。人们对商品的欲望不再受到流通限制的约束,可以迅速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然而,技术的发展从来不会让人的欲望满足,恰恰相反,速度越增加、人们越不耐烦,市场流通的惊人进步对现在的人们来说也只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