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1.“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袁隆平
荣获2020—2022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3.迄今为止部描写南繁的文学力作4.服务大局聚焦“国之大者”浓墨重彩书写“冷门”史诗潜心“深扎”塑造英雄群像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写南繁好哇!要把南繁好好写写。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本书以生动的故事刻画、塑造了袁隆平、吴明珠等一代南繁人的形象, 我看过后,倍感亲切。我希望这是写育种家生活的开始,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文学作品描写波澜壮阔的南繁历史、南繁生活。
——谢华安(杂交水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育种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年复一年地坚持南繁育种,为中国人的吃饭穿衣等问题勇于担当。这种南繁精神,应为更多的人知晓。这本书为讲好南繁故事开了个好头。希望南繁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郭三堆(中国抗虫棉发明人)
一批有本事、有志向、有骨气的人,开创国家战略种业,强旺民族精神种性,造福天下苍生,堪称国士“有种”之传奇。这本非虚构作品,回望披荆斩棘、摩顶放踵的南繁岁月,是铭刻历史、礼赞英雄的立碑之
|
內容簡介: |
海南,是我国的育种圣地。目前,全国每年有逾8000名科技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育制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近三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到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以上。
60多年来,以袁隆平、吴明珠、颜龙安、谢华安、李登海、郭三堆等为代表的南繁人以“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南繁精神,创造了多项种业奇迹,筑牢了中国饭碗坚实的底座。
为了创作此书,作者深入北京、湖南、湖北、新疆、河南、海南等多地采访,历时近三年,行程三万公里,采访近百人,饱含深情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南繁故事以及南繁人的家国情怀……
|
關於作者: |
杨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双人舞》《板块漂移》《一日成仙》,小说集《阿纳提的牵马人》《天下洁白如哈达》《飘逸的海岛》。2022年2月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
目錄:
|
序
引子
序章 南繁福地中国粮
章 风中玉米见光长
杂交玉米拉开南繁大幕
一 育种报国
二 艰难求索
三 青岛会议
四 异地培育
五 力推“二杂”
六 南繁星火
补记:人生初见
玉米何以成为我国三大主粮之首
一 玉米低产
二 改良计划
三 南繁助推
四 “新单1号”
五 “中单2号”
六 薪火相传
七 “掖单”系列
八 极致塑造
九 种济天下
风中玉米见光长
一 一人上岛
二 刀耕火种
三 永痛妞妞
四 黎妹救命
五 北上寻种
六 天灾失收
七 种如其人
八 苦中有乐
九 共同进退
十 商海洗礼
十一 情深似海
十二 老骥伏枥
第二章 艳阳青碧水稻田
一 “鹤稻”启示
二 反驳经典
三 开山巨作
四 蹉跎岁月
五 师徒南下
六 再起狂澜
七 震中救种
八 常德会议
九 发现“野败”
十 分享“野败”
十一 你追我赶
十二 三系配套
十三 攻关制种
十四 强力推广
十五 “三驾马车”
十六 稻行天下
第三章 春草生发瓜透红
一 青春舞曲
二 西进援疆
三 戈壁玫瑰
四 绿洲寻瓜
五 大漠伉俪
六 踏遍百村
七 杂交良瓜
八 万里南繁
九 硕果累累
十 永失爱
十一 “84-24”
十二 甜的事业
第四章 棉芯尽藏科技剑
以种治虫,中国棉田遍洒中国种
一 棉田虫灾
二 临危受命
三 互为人梯
四 夺回市场
五 藏技于种
藏种子芯片于吾园
一 种质资源
二 孤岛寻棉
夯实南繁底座的底座
一 野生棉圃
二 U形规律
三 南繁担当
四 国字队风
五 孵化新器
后记
致谢
|
內容試閱:
|
序
《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一书,是海南出版社和作家杨沐同志用近3年时间打磨的一部农业题材纪实文学作品。今年春天,我正好在海南三亚休养,海南出版社的同志带着书稿专程前来,想请我这个农业战线的老兵为之作序。
我这一辈子都在跟农业打交道。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大学学的也是农业,在地方工作时长期分管农业。1990年从黑龙江农垦调入农业部工作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农业系统。
和南繁,我结缘也较早,情感也很深。1995年成立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我是首任组长之一,推动也见证了南繁的发展。
对很多人而言,南繁是个很陌生的概念,事实上它和我们每个人的饭碗都关系密切。南繁基地,是指海南岛南部的三亚、乐东、陵水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拥有典型的热带气候,具有满足作物生长繁殖的优越生态条件,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一块宝地,也是书写“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的地方。南繁是我国特有的词,是指农作物种子的异地加代培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近2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以上。如今的南繁基地,占地26.8万亩,有800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业机构在此登记注册,每年有逾8000名科技人员在此从事南繁工作。
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南繁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战略地位,就像书名所言:筑牢了中国饭碗的底座——它事关中国良种培育,事关中国粮食安全。
看到这部厚重的南繁题材作品,我很高兴。因为南繁非常值得书写,但这么多年,有分量的南繁题材作品实在太少,甚至没有。花了一周的时间,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我边读边认真思考,也仔细品味,有时读得我心激动、泪浸珠。我认为,这部作品是迄今为止部描写南繁的文学力作,我很愿意为它作序。
为什么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南繁题材的文学力作?理由有三。
一是这部作品写的是大题材。这个题材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它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之大者,“一号问题”,是天大的事——饭碗问题。饭碗问题,就是粮食安全的问题。我想起了 2018年9月,在黑龙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双手捧着一碗大米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这句话意味深长,也振聋发聩。这也让我想起,2011年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成立时,他们让我写几个字。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后写了四个字——种先粮安。所谓“种先”有两层含义:是要把种子放在优先的位置上;第二是种子科技要处于领先地位。“粮安”的“安”字也有两层含义:是数量安全,要够吃,能吃饱;第二是质量安全,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得健康。现在,我们常说粮食生产要做到“两藏”,一个叫“藏粮于地”,一个叫“藏粮于技”。“藏粮于技”首先就得做到“藏粮于种”,因为种子是“芯片”。对此,我的感触很深。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粮食供应出现缺口,粮价猛涨,终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农业部提出要用6年时间增产1000亿斤粮食。这可不是小数目。但没想到,这个目标仅用两年就超额完成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除了粮食大幅度提价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外,农民育种家李登海经过南繁培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大大提升了种植密度,大幅增加了玉米亩产量,有力地保证了全国的粮食增产。后来,同志在大连主持召开粮食会议,我向他汇报说,粮食增产会增加财政负担,因为粮食收储需要国家财政补贴。同志很高兴地说,这种负担是愉快的负担。我说这段经历,主要是想证明种子工作的重要性。现在世界粮食供应又有短缺的苗头,由于疫情肆虐、俄乌冲突,造成了世界粮食供应紧张,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确保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
二是这部作品突出了主旋律。作者以娓娓道来的笔触,书写了南繁60多年坎坎坷坷、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了解南繁的人都知道,南繁还有个别名,取其谐音“难烦”,就是困难和麻烦多,足以体现南繁发展不易。可以说,南繁60余年,也是南繁人克服困难、排解麻烦、终成伟业的60余年。作者还生动地塑造了南繁人的英雄群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紧凑型杂交玉米专家李登海、西甜瓜专家吴明珠、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共和国的功臣,非常值得铭记。1993年,我作为农业部副部长分管棉花生产,当时棉铃虫在黄淮海地区泛滥,对棉花生产的危害很大。国务院决定每年拿出4000万~6000万元资金来治理棉铃虫。大家都知道,棉铃虫繁殖快,转移迅速,治理起来颇为困难。怎么办?我们打了三年“淮海战役”。怎么打?四个字:抓种治虫,而且是在“种”和“虫”的结合上做文章,研发抗虫棉。这项又急又难的任务交给了年轻的科学家郭三堆。郭三堆不负众望,经过南繁加代培育,很快拿出转基因抗虫棉。得益于抗虫棉的推广和种植,不仅棉铃虫大面积发生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并且在竞争中使一度垄断了中国市场的美国抗虫棉品种基本退市。这部作品极大弘扬了南繁精神。什么是南繁精神?它的内涵极其丰富。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南繁科学家们脚踩大地,心怀苍生;仰望星空,种济天下。我认为他们体现的就是种子精神,一头向下扎,一头向上发。向下扎根沃土,向上勇攀高峰。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考察时还特别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袁隆平等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他们的优秀品质就是南繁精神。南繁精神完全立得住,但现在还叫得不够响。我相信随着这本书的出版,南繁精神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我也相信,南繁精神必定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闪光篇章。
三是这部作品充满了正能量。作品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家有国,写出了民族之魂。我读完这部作品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自信心随之增强。我相信这部作品一定能够使读者受到鼓舞和激励,能够使读者受到感染和洗礼,也能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早在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次视察南繁基地时就明确要求:“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现在农业农村部和海南省共同制定的南繁硅谷建设规划已经启动,在此关键时刻,此书的出版发行无疑会给南繁硅谷建设添把薪柴,并以此为契机,掀起一股书写、宣传南繁故事,弘扬南繁精神,推动南繁文化建设,促进南繁事业大发展的热潮。
我还特别想点赞本书作者杨沐女士,她作为一个农业方面的外行,用近3年时间拿下这么一个大题材、大部头,非常不容易。首先,南繁又专又偏。偏到什么程度?偏到《现代汉语词典》里都没有这个词。其次,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尽管如此,她的足迹遍布海南、新疆、北京、江苏、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区市,行程数万里,深入生活采访近百人,为本书拿到了诸多一手资料,而且很多鲜活的材料具有抢救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她坚持自己弄不明白的不动笔,被采访者不认可不收笔,认真听取了各方面意见,经过反复打磨,给大家捧出这部力作。
这里,我也要对中国作协的慧眼识珠点赞。他们已经将这部作品纳入了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扶持名单,并把杨沐同志选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的先进个人,难能可贵,令人欣慰!
是为序。
2022年春于海南三亚
(刘成果,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首任组长之一)
引 子
我在海南岛居住了20多年,大约自己“太宅”,或者过分注重灵魂和远方,居然从未听说过一项在海南岛上持续了60多年的宏大事业。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也早在40多年前就听说过,但我从未将“袁隆平”“杂交水稻”这些报章中屡屡跳出的字眼与海南联系到一起,也从不知道这些词语后能互渗、杂糅成一个多少显得生僻的词——南繁。
南繁,这是一个独存于中国农学、育种界和种业里的固定用词,甚至在全世界种业领域都是一个绝世独立的特殊用词。这个词唯独来源于一种行为,即中国育种家们艰苦卓绝探索60多年,在世界农业史和人类生存史中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大规模育种、制种实践。
南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在网络上也仅有一个并不严谨的词条,但它是一个业已存在而且仍在持续发展的词,它的内涵和外延仍在不断充盈和拓宽。
从育种学角度来说,南繁是指将本地秋收后的水稻、玉米、棉花、大豆、瓜菜等作物的种子,在冬季拿到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这样一年可繁育2~3代,从而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时间。
从词语演变的角度来说,它早的提法叫“异地培育”,后来演变为“北种南育”和“北种南繁”,经过60多年的洗礼和演变,它终被提炼成一个词——南繁。
从词的内涵来说,南繁诠释了众多农业科学家一次又一次的开拓和前赴后继的付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专利技术的发明和种子奇迹、粮食奇迹的创造。其中就包括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李登海培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系列和“登海”系列,郭三堆团队研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价、双价转基因抗虫棉。
从词的外延来说,南繁不再仅仅是一个行业内部的惯用词,而是一个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甚至影响到全球粮食安全的战略提法。据官方统计,时至今日,我国审定的农作物良种中,70%以上与南繁有关。60多年来,育种家们通过南繁,不断更新农业的“芯片”,种济天下,良种加良法,筑牢了中国饭碗的底座。
2020年10月9日,世界粮食计划署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这更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粮食问题再次成为这个星球上应引起关注的问题。环球同此凉热。在中国,粮食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天大的问题。主席早在1919年7月,便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指出:“世界什么问题?吃饭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的难题就是5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是11,318.4万吨,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08.9公斤。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个全国生产会议就是农业会议。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布局中,农业始终是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即党中央每年发布的份文件,多年来都是部署“三农”工作。“一号文件”已经成为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的专有名词。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进入新时代,我国从粮食总产量到年人均粮食占有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了45%。
“民以食为天”不仅是《汉书》和《资治通鉴》里的圣贤语,而且是实实在在关系到百姓日常生计的大问题各不相同:1949—1964年,在原有的小麦、水稻单产有所提高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始终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国计民生的基础。在提高粮食总产量这个大问题上,各个阶段,不同粮食发挥的作用基础上,补充粮食的农作物主要是红薯和马铃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二杂”(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大力推广,担起提高粮食总产量重任的是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1973年杂交水稻闪亮登场,1976年在产稻区大力度、大面积的快速推广,使得我国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大幅度增长。1993年我国取消了粮票,这意味着粮食配给制正式结束,中国老百姓终于可以按自己的需求自主购买粮食。进入21世纪,中国人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肉类、蛋奶的供应从能够满足到丰富多样,生猪、肉牛、奶牛、家禽养殖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的背后是作为饲料主料的玉米的爆发式增长,玉米总产量在2011年一跃成为我国三大主粮之首,并保持至今,这除了播种面积的扩大,还仰仗玉米良种的更新换代。
那么,杂交玉米、杂交高粱、杂交水稻是靠什么实现快速培育、迅速推广的?玉米良种靠什么更新换代?水稻品种靠什么既高产又好吃?
正是靠南繁!
三大主粮产量的大幅度提高,除了满足国民口粮需求,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解放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由此带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这一切变化的基础,就是粮食的自给自足。而粮食丰产,源头是作为农业“芯片”的种子的一代又一代的更新。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南繁,加速了种子更新,时至今日,南繁已经成为中国农作物育种必不可少的条件。
2019年冬,在本书写作的准备阶段,我为查询资料到河南省科技厅,并将希望获得一些有关南繁的资料的需求告知接待我的吴副处长。话刚出口,我随即意识到这里是科技厅不是农业农村厅,这里的公务员未必知道南繁。正补充解释时,这位40多岁的女同志慢慢睁大眼睛,答语几同叹息:“我怎么不知道南繁?一到冬天,我就没有爸爸了!”言罢,这位干练女性的眼眶里已泛起一层薄薄的泪花。我怔怔地望着她,试探着问:“你是南繁子弟吗?”“是啊,南繁子弟。一到冬天,爸爸就去三亚南繁了。别人家过年,在外工作的爸爸都是千方百计往回赶。我爸爸,还有跟我爸一起的叔叔们,一到冬天就往外跑。我记得以前老师布置寒假作业总让我们写关于父母的作文,而‘没有爸爸的春节’这个题目,我从小学写到初中,从初中写到高中。写着写着,爸爸就老了。”
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不断体会到的一系列巨大震动正是从这一时刻开始。我自己并不是南繁子弟,但自幼年起也体验了农科家庭的五味杂陈,成长的过程中更与南繁人有诸多交集。我把本书的写作视为自己为南繁人和南繁事业记录存档所作出的些微努力,在写书的3年里,这份工作是忆旧也是钩沉,更是心灵的刷新和洗礼。我把本书献给那些在孩子们成长岁月中循例缺席的南繁父辈,献给为千家万户的饭碗和穿衣而不断作出牺牲的一代又一代普通南繁人,献给哺育我们、滋养我们的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