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潜能觉醒
》
售價:NT$
395.0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NT$
245.0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NT$
245.0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NT$
840.0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NT$
840.0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NT$
640.0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NT$
245.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編輯推薦: |
※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国之兴衰、人生成败,它早就说透了!
※《资治通鉴》蕴含着古人治国理政得失和丰富的社会人生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是人生成长的指导书、常修书。
※康熙、乾隆曾御批《资治通鉴》,朱熹、胡三省、曾国藩、王夫之、梁启超、陈寅恪等都曾盛赞这部史书。
※张大可先生毕三十年之功,反复研读《资治通鉴》,深得其中奥义,是“通鉴”大家。
※历时三年打磨的此套四卷选本,是《资治通鉴》普及的一次创新,精选秦汉与隋唐这两个时段,讲透兴亡交替的史事,深挖其中的领导艺术、管理经验、用人智慧、权谋战略,一册在手,可准确把握《资治通鉴》全书宗旨,尽揽其菁华。
※注释、译文权威准确,流畅生动,每卷设有大事提要与评析,每册后增设附录,精彩点评重要人物、事件,挖掘其历史智慧及对当代的启示。
※普通读者体悟国学精品的普及书,史学研究者及爱好者的工具书。
※装帧素雅大方,双封面,收藏、馈赠佳品。
※钱文忠、唐翼明、戴建业、韩昇等名家力荐。
|
內容簡介: |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司马光领衔修撰的一部历史名著,记载了战国初年至五代末叶1362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气势与规模,不仅在古代中国,就是在中世纪的世界史坛上,都堪称无与伦比之作,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以及知古鉴今的借鉴价值,值得所有人阅读。
《资治通鉴精选新绎》把握《资治通鉴》全书脉络,精选秦汉、隋唐两个历史时期,跨周、秦、西汉、隋、唐五个朝代,分为四册。本书对所选史事做简洁明快的今注与今译,附录重大史事人物的评说。本书的新绎体现的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读史方法,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让读者了解到历史全貌,又把握了重要历史细节,从而汲取历史智慧,启迪当下。
|
關於作者: |
张大可,1940年12月7日生,重庆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历任兰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现任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秦汉三国史两个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两百篇,尤长于三国史与《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与《史记研究》个人论文专集的学者。主要学术论著有《三国史》《司马迁评传》《史记全本新注》《〈史记〉文献研究》《中国文献学》等十余部,其中有六种获省部级优秀图书奖。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十卷。
|
目錄:
|
《资治通鉴精选新绎》(一)目录
卷第一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 周纪二
周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 周纪三
周慎靓王元年至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 周纪四
周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 周纪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 秦纪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至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 秦纪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至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 秦纪三
秦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 汉纪一
汉高帝元年至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 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至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 汉纪三
汉高帝五年至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 汉纪四
汉高帝八年至汉惠帝七年(前199—前188)
附录 人物与事件
提速历史转折的长平之战
秦皇汉武 千秋评说
论项羽论刘邦
论三杰归汉
《资治通鉴精选新绎》(二)目录
卷第十三 汉纪五
吕太后元年至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 汉纪六
汉文帝前元三年至前元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 汉纪七
汉文帝前元十一年至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 汉纪八
汉景帝前元三年至后元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 汉纪九
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 汉纪十
汉武帝元光二年至元朔四年(前133—前125)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汉武帝元封二年至天汉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汉武帝天汉三年至后元二年(前98—前87)
附录 人物与事件
论汉文帝
论汉文帝创建的贤良文学
论“文景之治”
论汉武帝征伐匈奴
论张骞凿空西域
《资治通鉴精选新绎》(三)目录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至陈长城公至德元年(581—583)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
陈长城公至德二年至祯明二年(584—588)
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
隋文帝开皇九年至十一年(589—591)
卷第一百七十八 隋纪二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至十九年(592—599)
卷第一百七十九 隋纪三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至仁寿三年(600—603)
卷第一百八十 隋纪四
隋文帝仁寿四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4—607)
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纪五
隋炀帝大业四年至八年(608—612)
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纪六
隋炀帝大业九年至十一年(613—615)
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至隋恭帝义宁元年(616—617)
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纪八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纪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纪二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纪三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
附录 人物新传
隋文帝杨坚传
隋炀帝杨广传
隋权臣杨素传
瓦岗英雄翟让传
义军首领李密传
《资治通鉴精选新绎》(四)目录
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纪四
唐高祖武德二年至四年(619—621)
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纪五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卷第一百九十 唐纪六
唐高祖武德五年至七年(622—624)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纪七
唐高祖武德七年至九年(624—626)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纪八
唐高祖武德九年至唐太宗贞观二年(626—628)
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
唐太宗贞观二年至五年(628—631)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
唐太宗贞观六年至十一年(632—637)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至十四年(637—640)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至十七年(641—643)
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至十九年(643—645)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至唐高宗永徽六年(648—655)
附录 人物新传
唐高祖李渊传
唐太宗李世民传
长孙无忌传
魏徵传
房玄龄传
李靖传
秦琼传
尉迟敬德传
程知节传
|
內容試閱:
|
前 言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司马光领衔修撰的一部历史名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以及知往鉴今的借鉴价值,值得所有人阅读。
一、编年体史书的源流与特点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全书294卷,不计标点约有330万字。该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1362 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气势与规模,不仅在古代中国,就是在世界中世纪史坛上,都堪称高视独步、无与伦比。如此伟大的历史巨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编年体史书发展到成熟时期水到渠成之作。大体说来,编年体史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编年体史书以下行文简称编年史书):商周迄秦,即先秦时期,是编年史书的草创时期,可称之为源;两汉迄唐,即汉唐时期是编年史书的确立时期;两宋迄清是编年史书的成熟时期,《资治通鉴》是其成熟的标志。这后两个时期,可通称为流。本节简括地评介《资治通鉴》产生前的编年史书的源和流,即先秦时期与汉唐时期,《春秋》和《汉纪》分别是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之作,重点说这两部书,以了解编年史书的特点。
(一)先秦时期:编年史书的草创
编年体是按时间发展顺序记叙历史的一种史学体裁形式,是我国上古记载史事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所以《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上古事简,低下的生产力限制了人们的眼光,加之书写条件极其困难,负责记叙历史的史官或档案人员,只能用简练的文字记下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为使所记载的资料更具使用价值,往往冠之以时间单位,因而很自然地创造了编年记事的形式,此不独中国为然,世界各国亦多循由此途拉开各自史学发展的序幕。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为志,就是最早的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年体式。我国现存最早的记事文献为商朝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卜辞记事就已标明年月日的顺序,只是一般以日、月在前,而年代居后。现存西周的文献,也有只记日、月而不记年的,或者只记年、月、日其中之一项的,缺乏完整准确的时间观念,说明编年记事体制尚处于原始阶段。
《汉书·艺文志》载,西周时“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但从传世文献来看,西周史书记事很不完备,不重时间观念,以记言体为主,记事编年体处于附属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竞起,称霸争雄。为在变动的社会中掌握历史主动权,统治者招延名师攻习历史,不仅是时髦,更是实际需要,从而推动了史学的发展。记言体史书,因大多无时期、位置可以对比,日益不受重视,如《国语》就被目为《春秋外传》,地位在《左传》之下。这时,编年体史书,由于有时间作为界标,便于考察时事,抑恶劝善,进一步发展起来,成为史书编纂的主导形式。此时期编年记事方式有了发展,按年、时(季)、月、日记事的程式已固定下来,所以内容也丰富充实得多了。编年体的史书编纂体例已略具定式。周代王室和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有左史、右史、内史、外史、大史之类,负责编年记载史事,所成之书,通称“春秋”。《墨子·明鬼篇》所谓“百国春秋”,犹言各国春秋,乃合指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大事记式的编年史。也有少数诸侯国不称春秋的,如晋之《乘》、楚之《梼杌》等,据《孟子》解释,都是春秋的别称,也就是各国自己的编年史。
秦始皇焚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史记”是“春秋”的又一通称,指为史官所记。先秦编年史书劫后复见者,仅存孔子所修鲁史《春秋》,这是极为遗憾的事,相传是孔子以鲁国的《春秋》为主,参照其他诸侯国的记载整理删定而成。从此以后,《春秋》成为对一书的专称。《春秋》用鲁国年号,按年、时、月、日分条记事,以展示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春秋列国史。文字极简略,每事只记结果或结论,没有过程的描述和事态的展开,且措辞隐晦,往往使人不知所云,又对于社会情况及重大事件多有缺漏。于是,为《春秋》作注解的所谓“传”便相继出现了。汉代传《春秋》的有五家,即《左传》三十卷,《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各十一卷。《邹氏》《夹氏》两传早亡,剩下的就是著名的《春秋》三传。其中《公羊传》《穀梁传》,重在阐释微言大义,向来不被视为史学著作。但细考二传,都是严格遵循编年体式,按时间顺序以阐释《春秋》义旨的,其中着重阐释避讳书法理论及大一统思想之类,对后世史学影响甚巨,且在编年释义中,亦偶有史料的补充,因之,仍具有某种编年史书性质,应该在史部典籍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至于《左传》,因作了大量史料补充和在史学上的重大探索而成为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则是举世皆知的了。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形式上虽也以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记事,但其内容追溯到周宣王二十三年(前805),较《春秋》记事提前83年,又下延记事至智伯之灭(前453),后延28年,前后共计多出百年以上。其记事特点,不仅尽力充实史料,更注意过程的叙述、场面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同时又新创史论,于人物事件有分析,有评说,文辞更是着意求工,曲尽其妙,使人读之兴味盎然。凡此诸端,遂使《左传》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独立的史著。换言之,《左传》虽属解释《春秋》的“传”,但它却可以离开《春秋》而显示史学著作的功能,但《春秋》如离开《左传》,不少地方将使人难明所指。由于《左传》不仅记述了春秋时期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大史实,而且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因而成为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左传》与《春秋》相比,史体有了重大改进,大体说有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史料。《春秋》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此条史事寥寥13字,《左传》则衍为534字,详细地予以记述,才使得事件真相大白,读者明其所以。二是注意了文采。《左传》记事渊懿美茂,其语生气勃勃,文章优美,便于习诵,有利流传。三是新创了史论。《左传》记事用评论来表现是非,或以“君子曰”发端,或借引“孔子曰”代己立言,或系判断语于事尾,巧妙地将各种形式的史论,组合交织于记事之中,是述史的一种“书法”。这种书法,左丘明发端于前,司马迁弘扬于后,理论概括称之为“寓论断于序事”,比《春秋》的“书”与“不书”或一字褒贬之“书法”上升不可同日而语的境界。《左传》编年记事的成就,对《资治通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上述《左传》改造《春秋》史体的三大特点,在《资治通鉴》中有淋漓尽致的发扬。
……
【原文】
烈王
元年(丙午,前375)
日有食之。
韩灭郑,因徙都之①。
赵敬侯薨,子成侯种②立。
……
【注释】
①韩灭郑:韩王灭了郑国。郑国末代之君为郑康公,幽公之弟,名乙阳,一名乙,公元前395年至公元前375年在位。徙都:韩都五迁。韩氏始封韩原,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公元前566年,韩宣子徙都居州,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公元前479年,韩贞子徙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公元前416年韩武子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灭郑又徙都郑,今河南新郑市。 ②成侯种:赵第四代国君,名种。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0年在位。
……
【译文】
烈王
周烈王元年(丙午,前375)
发生日食。
韩国灭亡郑国,于是迁都到郑国都城新郑。
赵敬侯死,他的儿子种继位为赵成侯。
……
【评析】
司马光名分论
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王室名分丧失。《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开端,凸显司马光“名分不可丢失”的历史观,故以“臣光曰”评论为述史起笔。幽厉之后,周王室东迁,王室权威式微,东周襄、惠之后,王室权威进一步衰落。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名分丢失,王权坠地,德义终结,暴力滋起,历史时势为之一变,也就是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臣光曰”之后,追述三家分晋,在公元前453年,也就是说,册命三家为诸侯,已由三家分晋注定了。暴力取代了德义,周王室名分不守是没办法的事,也可以说是用手中的名分换取苟延残喘。“臣光曰”讲的是大道理,周威烈王遵守的是现实,即便是做傀儡,也还有一个王室的名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