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內容簡介: |
《针灸学》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内容包括绪论、上篇经络腧穴、中篇刺灸法、下篇针灸治疗及附篇针灸学现代研究概论。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对外传播及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经络腧穴部分强调经典原文,在论述经脉循行及主要病候、络脉循行及主要病候、经别循行、经筋循行及主要病候等内容时,均是先出现经典原文,再重点注释。刺灸法部分及时吸收针灸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增加了针刀法、新九针疗法、浮针法、热敏灸等在针灸临床具有较大影响的新刺灸疗法。针灸治疗部分强调临床实用性,用方选穴与临床吻合,对于临床应该注意的问题或成功的经验在按语中给予补充。附篇增加了近年来针灸科研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利扩大读者的学术视野。此外,《针灸学》还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
目錄:
|
目录编写说明绪论 1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1二、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5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6二、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5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6上篇第一章 经络总论 10第一节 经络概述 10一、经络与经络学说概念 10二、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 10三、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10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11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11二、腧穴功效的总结 11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1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11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12一、十二经脉 12二、奇经八脉 14三、十五络脉 15四、十二经别 15五、十二经筋 15六、十二皮部 15第四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16一、根结与标本 16二、气街与四海 17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17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7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8第二章 腧穴总论 21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21一、腧穴的分类 21二、腧穴的命名 22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23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23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3第三节 特定穴 30一、五输穴 30二、原穴、络穴 31三、背俞穴、募穴 31四、八会穴 31五、郄穴 31六、下合穴 31七、八脉交会穴 32八、交会穴 32第四节 腧穴定位法 32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2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32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3四、简便取穴定位法 35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37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37一、手太阴经络 37二、手太阴肺经腧穴(11 穴) 38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41一、手阳明经络 41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20 穴) 42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47一、足阳明经络 47二、足阳明胃经腧穴(45 穴) 48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58一、足太阴经络 58二、足太阴脾经腧穴(21 穴) 59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63一、手少阴经络 63二、手少阴心经腧穴(9 穴) 65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67一、手太阳经络 67二、手太阳小肠经腧穴(19 穴) 68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72一、足太阳经络 72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67 穴) 74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88一、足少阴经络 88二、足少阴肾经腧穴(27 穴) 90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96一、手厥阴经络 96二、手厥阴心包经腧穴(9 穴) 97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99一、手少阳经络 99二、手少阳三焦经腧穴(23 穴) 101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106一、足少阳经络 106二、足少阳胆经腧穴(44 穴) 108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117一、足厥阴经络 117二、足厥阴肝经腧穴(14 穴) 118第十三节 奇经八脉及其腧穴 121一、督脉及其腧穴 121二、任脉及其腧穴 128三、冲脉 134四、带脉 135五、阴维脉 135六、阳维脉 136七、阴跷脉 136八、阳跷脉 137第十四节 常用奇穴 137一、头颈部穴 137二、胸腹部穴 140三、背部穴 141四、上肢穴 142五、下肢穴 145中篇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150第一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150一、刺法的概念与分类 150二、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150第二节 常用针灸器具 150一、传统针灸器具 150二、现代针灸仪器 152第三节 刺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153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153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153第四节 刺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154一、施术前的消毒 154二、刺灸法的宜忌 154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157第一节 毫针刺法 157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157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158三、针刺前的准备 159四、进针法 160五、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162六、行针与得气 163七、针刺补泻手法 167八、留针与出针 171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72十、毫针刺法注意事项 175第二节 灸法 176一、灸法的作用 176二、灸法的种类及运用 177附 热敏灸 183三、灸感及灸法补泻 184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185第三节 拔罐法 185一、罐的吸附方法 186二、拔罐的应用方法 187三、起罐方法 188四、拔罐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189五、拔罐的注意事项 189第四节 三棱针法、火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芒针法 190一、三棱针法 190二、火针法 192三、皮肤针法 194四、皮内针法 196五、芒针法 198第五节 新九针疗法、针刀法、浮针法 199一、新九针疗法 199二、针刀法 202三、浮针法 203第六节 电针法 205一、操作方法 205二、适用范围 207三、注意事项 207第七节 穴位注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 207一、穴位注射法 207二、穴位贴敷法 209三、穴位埋线法 211第八节 头针法 213一、标准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213二、适用范围 216三、操作方法 216四、注意事项 217第九节 耳针法 217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217二、耳针刺激部位 218三、耳针操作技术 227四、耳针临床应用 228下篇第六章 治疗总论 232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和原则 232一、针灸治疗作用 232二、针灸治疗原则 233第二节 针灸临床诊疗特点 235一、辨经与辨证结合 235二、辨证与辨病结合 236三、调神与调气并重 236第三节 针灸处方 237一、腧穴的选择 237二、刺灸法的选择 239附 针灸处方的常用符号 239第四节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240一、穴分主次,术分先后 240二、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240三、深浅不同,作用有别 240四、手法不同,效果有异 241五、知常达变,增减腧穴 241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241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241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243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244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244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245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245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245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246第七章 治疗各论 251第一节 头面肢体经络病证 251一、头痛 251二、面瘫 252三、面肌痉挛 254四、面痛 255五、痹证 256六、落枕 257七、项痹 258附 颈椎病 259八、肩周炎 260九、肘劳 261十、腰痛 262附 坐骨神经痛 264十一、扭伤 265第二节 内科病证 266一、眩晕 266附 高血压病 267二、中风 268附 假性延髓麻痹 270三、痿证 270四、癫狂 271五、痴呆 273六、痫病 274七、震颤麻痹 275八、感冒 277九、咳嗽 277十、哮喘 279十一、心悸 280十二、胸痹 281十三、不寐 282十四、胁痛 283十五、胃痛 284十六、呕吐 285十七、呃逆 286十八、腹痛 287十九、泄泻 288二十、痢疾 290二十一、便秘 291二十二、癃闭 292二十三、尿失禁 293二十四、阳痿 294二十五、郁证 295二十六、消渴 296第三节 妇科病证 297一、月经不调 297二、痛经 299三、经闭 300四、崩漏 302五、带下病 303六、不孕症 304七、绝经前后诸证 305八、阴挺 306九、缺乳 307第四节 儿科病证 308一、遗尿 308二、惊风 309三、积滞 310四、疳证 311五、小儿多动症 312六、小儿脑性瘫痪 313第五节 皮外科病证 314一、瘾疹 314二、湿疹 315三、蛇串疮 316四、神经性皮炎 317五、粉刺 318六、黧黑斑 319七、斑秃 320八、疔疮 320九、丹毒 321十、痄腮 322十一、乳痈 323十二、乳癖 324十三、肠痈 325十四、痔疮 326第六节 五官科病证 327一、目赤肿痛 327二、麦粒肿 328三、近视 329附 视神经萎缩 330四、耳鸣、耳聋 331五、鼻鼽 332六、鼻渊 333七、鼻衄 334八、咽喉肿痛 335九、牙痛 336十、口疮 337第七节 急症 338一、晕厥 338二、虚脱 339三、高热 340四、抽搐 341五、内脏绞痛 342第八节 其他 345一、衰老 345二、肥胖症 346三、慢性疲劳综合征 347四、戒断综合征 348五、癌病 349附篇 针灸学现代研究概论第一节 文献研究 352第二节 临床研究 354第三节 实验研究 3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