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又见繁华:苏州传

書城自編碼: 377107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史
作 者: 刘传铭
國際書號(ISBN): 9787573005694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NT$ 458.0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NT$ 1112.0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NT$ 398.0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NT$ 352.0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NT$ 968.0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NT$ 194.0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NT$ 70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67
《 希腊罗马神话集 : 永恒的诸神、英雄、爱情与冒险 故事 》
+

NT$ 216
《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
+

NT$ 281
《 书虫杂记 》
+

NT$ 805
《 世界文明史(下卷) 》
+

NT$ 755
《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修订版) 》
+

NT$ 286
《 历史的忧虑:现代性、文化惯例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
編輯推薦: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优秀的旅游城市。一部好的《苏州传》是城市的需要。这是一本不同于之前所有城市传记的叙事文本。
2.作者刘传铭是著名文化学者,文化功底很深,他本人与苏州有很深的渊源,文笔好,文字中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随处可见的引用古籍,使得本书具有历史和文化。
內容簡介:
苏州城历史悠远旷渺,命运波澜壮阔,风物饶艘丰富,故事跌宕起伏……本书是文字意义上的城市“考古”,也是当代生活层面的“考现”,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才是正心正信正行正道。是对一个城市历史隐秘和现实呈现的关联观察与剖析,“考现”也就自然而然地衍化成眺望未来……阅读本书,可了解苏州的前世今生,了解苏州绝美的山川景色、灿烂的历史文明,了解苏州的浪漫和它的故事,从而更加热爱苏州。
關於作者:
刘传铭: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高端智库专家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神话研究院专家委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人民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南社文史馆馆长,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国家重点文化项目“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主编,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撰稿。
目錄
前言
吴不同苏
-肝胆楚越与吴楚一家
013 -吴国风云“二人传”
上古看门
066 - 腥风血雨话阊门
091 - 曲折通生死 冷热出盘门
106 -葑门食色无关性中古看桥
131 -钟声里的诗桥孤旅
135 - 画桥连珠
140 - 甪直桥
147 -纤夫号子运河情
155 - 万帆下西洋
160 - 画坛首席的故里
167 - 不见井号话凄凉
170 - 无梦到廊桥
173 -风雅桥上看诗心逐水流
179 - 剑胆琴心家国情怀
今古看园
190 -曲则全苟完美
201 -一块石头颠覆一个王朝
211 - 拙政与巧思
220 -从狮林寺到狮子林桃花流水梅林香雪
百工四美
263 -苏州刺绣
271 - 昆曲
守望太湖
尾声-又见繁华
304 -《苏州传》大事记
311 -【附一】《吴都赋》节选(左思)
314 -【附二】《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
316 - 参考书目
319 - 参考文献诗词篇目
內容試閱
苏州是一部大书,一部旧书。是一部泛黄的,蚀孔斑斑的,用甲 骨文、石鼓文、金文、秦篆、汉隶在竹帛、唐草、嫌丝上写出上卷 和在澄心堂纸、浮玉山石上用西泠刻刀写出中卷的古书;同时又是在 由俞曲园、叶圣陶、胡适之、郁达夫、林语堂、朱自清、钱穆、陈从 周、王蒙、陆文夫等接棒书写,并由无数后学青年继续书写着的一部 “未完成的交响乐”般下卷的新书。
人们将许多“苏州史书”(包括苏州历史典籍资料、地方志和近年苏州大学出版的《苏州文化丛书》等)捧在手上的时候,也许能看 见这个城市有些模糊却还算完整的轮廓。但是当一部好的《苏州传》 被翻开之后,相信每一个想读懂这个城市的人便会沉溺其间,犹如游 弋于八百里烟波浩渺太湖中的一条小鱼,备感愉悦舒畅竟忘了自己身在何方甚至也忘了自己,并且会用素心人才能听到的声音和文字吐写 出对它的痴情与眷恋,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书的一页,和那些夹在书中 的吴侬软语的吟唱、风正帆扬的渔歌、隔墙跳跃的欢笑、穿透岁月的夜半钟声一起,幻化成这个城市的历史与传奇,变身成“苏州人”。 一个人地理上的归属不仅是指他的故乡,更是他对生活空间的认同和 热爱。
一部好的“城市传”无疑是解码一座城市的钥匙,能揭示这个城市的伟大和平凡;其更高的境界是使读者调动全部知识储备并激活敏 感的温情,和作者一起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舌尖品,用手掌抚,用脚步量……真正地全面感知这座城市。读者只有沉醉于 自己独特的体验,阅读的时候才能走进城市,合上书本的时候就会看 见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看见它的天际线风景,盛衰之变,风物淳 美,躁动与激情的人文精彩,以及它对内动力的发掘和向外的开拓, 展望它的魅惑与绝世风华。
《苏州传》是文字意义上的城市“考古”,更是当代生活层面的 “考现”,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才是正心正信正行正道。这是对一 个城市历史隐秘和现实呈现的关联观察与剖析,“考现”也就自然而 然地衍化成眺望未来……
希望这部既“考古”又“考现”的《苏州传》能完成设定的 任务。
“樱桃饱满过姑苏”,不知道这一句算不算诗。我在无数次乘坐沪宁线的火车经过苏州时,都不自觉地吟出这似诗非诗的七个字。内中 道不清说不明的情愫便是对苏州朦朦胧胧的欢喜和寄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文革”噩梦将醒、新世纪曙光渐亮 的那几年,我这个少不更事、长于江淮小城未见过世面的青年,虽然 接受启蒙教育时读到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曾浮想联翩,然终究纸上得来,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对于苏州的爱与 哀愁也只是浅浅地一笑而过。随着年齿渐长,知道了那句脍炙人口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于是便开始认认真真地向往天堂的模样。岂 料美好总是追之愈急、离之越远,后来又读到现代文学中郁达夫、徐 志摩、林语堂、胡适之等人关于苏州的散文,越发被勾起了渴望…… 向往久了便会造梦,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在登虎丘山,逛观前 街,漫步七里山塘,泛舟无涯太湖……只是情之深沉不能替代境之真 切,对苏州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夜泊小舟的摇晃模糊之中。直到有一天 我偶然间看到了一本陈从周先生写的《苏州园林》和配文的黑白照片 才稍稍明白“庭院深深深几许” “小有亭台亦耐看”,这样的“人间天 堂”就是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并非一句虚言。尤其是陈从 周于“网师园” “拙政园” “留园” “沧浪亭”等处盘桓忘归的情致令 我感受到这种兴味无穷的优雅是那样具有魔力,当然“千家养女先教 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江南风流对一个懵懂少年的诱惑更令我堕入 “情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到苏州时我便已爱上了这座城市。相 对于故乡合肥而言,这样去爱上一个不熟悉的异乡,无疑是精神早已 出轨了。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记不清其间多少次踏访过苏州。寒 山、网师、拙政、沧浪、盘门、葑门、山塘、周庄、用直,当然还有 近年来常去的工业园、金鸡湖、独墅湖、大学城、科技园、创业园、 高新区、保税区,零零碎碎的追古访今,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我总是想 拼凑起一幅完整的苏州印象:一幅既有城市天际线起伏勾勒,又有街 巷格局变化转折的图画;一座前世已然凝固成雕像,如今脉搏依然在 跳动又能嗅到雨巷花香、看见月桥树影的苏州。然而,一次次兴味葱 茏的造访、一次次莫名的失落又总是在提醒我,浮光掠影般的赏玩无 法见到海洋底部的贝壳,梦中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梦游人,只有理性 的沉思才能清醒地造梦。
我开始寻觅一把解码“天堂”的钥匙,去揭开一座伟大而又美丽 的城市的奥秘。今天,我想把一个人的独特体验,变成全体“苏州 人”,即生于斯长于斯、游于斯乐于斯、知于斯忘于斯以及想来未来、 来了还要来、不来就要来、来了不想走的所有“苏州人”之全息感知 梳理出来,把它记录下来,留给这个世界留给未来。
人们会在《苏州传》的最后一页看见苏州的同时也看见江南,看 见中国,看见自己。
据说,苏州是世界上唯一一座2500年来没有迁移挪动过的城市。
苏州城历史悠远旷渺,命运波澜壮阔,风物饶艘丰富,故事跌宕 起伏……关于苏州,“东方威尼斯”一类蹩脚的比喻和“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泛泛而论,一直无法满足人们对它的真爱与追问。
苏州的历史堪比长安和罗马,这可不是据说。然而它终究没有 变成长安、罗马那样的宗教圣地、经济枢纽、军事要塞、政治中心 合而为一的超级大都市和一个国家的首善之都。原因何在?到底是 为什么?
梳理苏州宗脉、描画苏州风韵、探索苏州精神,不妨就从“何为 苏州”设问开始。
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一连串新问题的产生和纠结的开始。 在专注地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补课后,我很快就发现:原来苏州 故事已几乎被人说尽了、说绝了、说死了,同时也让听的人听烦了、 听厌了、听得不想再听了。
从《越绝书》中“上溯夏禹,下迄两汉”,到《左传》里的“季 札挂剑”,“吴越春秋”,到《史记?吴王濞列传》,到《三国志》中的 吴主孙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以振兴江南,到白乐天、范仲淹、 苏舜钦、苏东坡、倪云林、文徵明、唐伯虎一干人物宦游踏访、托物 尝梦、一诗一画、寄情笔墨,再到近世王世贞、俞曲园、叶圣陶、胡 适之、郁达夫、林语堂、钱钟书诸人的一记一叹一咏一歌,好像凡 居、游、访、饮于苏州有些瓜葛的人,若无一诗一文则不可称文人, 不可言到过姑苏。于是,一千个人的笔下就会有苏州之千般滋味、万 斛喜忧。这些林林总总或平淡或精彩的叙述纵使是吉光片羽、绚烂耀 目,抑或是诗思隽永,令人神往、然并未从总体上解决“何为苏州” 这个简单的设问。于是,苏州便成了人人口上有、个个心中无的支离 破碎的苏州,一个淹没在概念之水、浮泛于似是而非认知的苏州。如 今,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苏州人似乎已经不完全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 而来自天南地北的无数踏访者更无法找到期望中的天堂。古之苏州以 园林胜,以文化胜,今之苏州又添加了科技胜、教育胜、制造胜…… 今天,作为现代城市的苏州前程似锦,繁华更甚,体量更大,体魄更 强。苏州有足够的资本笑傲群城。
人们也许不知道,作为一方独特文明圣土的苏州即将沉没或许已 经沉没。这一切首先要拜历史上征战兵火、水旱瘟疫所赐,苏州城数 建数毁,面目多变。半个多世纪以来,近似疯狂的大拆大建一时功过 难定,虽然有古城保护的若干措施庇佑那些断垣残壁,但也仅是小补 而无大用。城市日新月异,人们欢呼雀跃;城市阵痛不已,人们迷茫 彷徨。加上一些所谓的保护与美化犹如是在美人脸上做整容手术,结 果总是适得其反。对于古城而言,当代城市发展的悖论:建就是弃、 拆即是毁。对于大多数中国古城来说,我们错过了修复和保护的最佳 时机,一错百年。这还仅仅是指一个城市的物理空间。而城市精神的 梳理解读,阙如罔闻。一九二七年,钱宾四赴苏州省立中学教席时即 有慨叹:
苏州自吴阖闾、夫差以来,两千五六百年,为中国历史最悠 久一城市。城内远近名山胜迹,园林古刹,美不胜收,到处皆 是。余在苏中三年,游历探讨,赏览无遗。惜为本书体例所限, 未能详述。窃意此城,自余当时所见,倘能一一善加保护,其破 旧者则略为修葺,宋元明清近千年之历史文物,生活艺术,远自 宋代之至和塘沧浪亭起,直迄清末如俞荫甫之曲园,吴大瀓之愙 斋,依稀仿佛,——如在目前。举世古城市,当无一堪与伦比。 惜乎近代中国破旧开新,其抽象方面之学术思想犹尚有图书馆所 藏古籍,可资搜寻,其具体方面实际人生,则毁弃更易,追究无 从。此实一大堪惋惜之事也。
由于时代久远、王朝更迭等复杂原因,我们无法像德国人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马上重建德累斯顿那样,让一个城市“复活”。尽管 如此,也不必将遗憾定格成绝望。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责任。尤 其是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今天,慎终追远的传统让我们 至少知道,今天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完整故事,来激活这 个怀玉抱璞之地的热情与反思。这样的使命如果由一部“城市传”来 开启的话,这本书就绝非仅仅叙述它昨日的辉煌,也不是只收拾那些 飘在风中的支离破碎的往事与逸闻,更不是一部风光纪录片的解说词 或者旅游指南。“城市传”应该是对存亡续绝历史的沉思和让人认识未来的精神平台。
《苏州传》首先是一个外乡人在叙说苏州。一方面有隔靴搔痒、 抓不到痛处之嫌,一方面何尝又不是“远观得全面,入境感觉新” 呢?包罗万象的前尘往事早已斑驳模糊,甚至无迹可寻。那些小桥流 水、枕河人家、古刹钟声、玲珑园林勾勒的城市风景线只会是人们以 今测古的镜像和幻觉,那些虚掷繁华、沉醉风雅、浮在表面的故事更 令后人离真切的姑苏愈行愈远。误读的语境中时间久了,苏州也就天 堂路遥。其情如释绍昙所叹“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何况已然 百年千年!对于年轻一代苏州人来说,没有记忆,何来忘却?唯祈望 这本《苏州传》能找回历史上那个结结实实存在的姑苏,和现实中真 真切切矗立于新时代面前这个古老而年轻、模糊而清晰、陈旧而鲜活 的苏州。
苏州于我早已不是他乡而是故乡,是一个家。
它是一个草木芬芳、杯盏温热、脉动安详、幸福在握的宜居之 地,一方繁华照眼、丝管悠长、书香弥散、锦衣美食的热土。
这也许就是天堂的模样,一个让所有人都乐于迷失在其中的城市。
然而在乡镇城市化、城市都市化、都市同质化的时代发展中,苏州又正在“消亡”。如何存亡续绝,如何革故鼎新,何为苏州“已经 不是一个城市之问,而是时代之问,文明之向”。
若你不了解苏州,那就是不了解历史,不了解中国。

肝胆楚越与吴楚一家
拉丁文ABOVO (从头开始)的叙事方式是“编年史”写法的逻 辑轴线,已被传记文学沿用了近三千年。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并习惯了 “每一个好故事都应该从头开始”这条定律。只是我坚持认为这定律 不适用于苏州,因为苏州故事无头无尾:“靡不知其有初,殆不知其 有终。”同时我还坚信,一个好的城市传的完整性,绝非城市编年史 的流水账,更非一部城市名人政要巨细无遗的“起居注”。它不仅首 先是一本书和一个好故事,还需要有人爱有人看有人说有人听,更需 要读者能据此指认追溯,并且自己去厘清这个城市构建的来龙去脉, 进而在心中重建这个城市。
苏州山灵水秀,沃野千里,人文荟萃,风雅无边,除了文献所 载,还有先辈们在此留下的丰厚遗产。一水一门,一街一巷,一镇一 园,以致丝绸、刺绣、玉雕、漆画,加上昆曲、苏剧、评弹、绘画等 门类齐全的艺术和由之衍化出的姿彩万千的生活,哪一个不好,哪一 个不美,哪一个不摇曳生姿,哪一个不滋味无穷?每一个都是在述说 着“天堂”的故事。可相对于城市史而言,苏州终究还是缺少一部城 市传,一个完完整整的好故事。
一般的城市史书(地方志)价值有限,令一般人不堪卒读也是事 实。语言乏味的文本样式,免不了像以前坊间传闻的那样,“从头说 起”,未能清晰勾勒出这座2500年城市的地平线、天际线、风景线、 动力线,让人以为苏州城原来如此,一直如此……忘记了一座城市的 沧桑之变和生命律动是不可或缺的城市精神构成。将苏州城这部厚重 大书锁定在某一章、某一节、某一页,显然是琐碎与琐碎叠加的以偏 概全。现今的“城市史记”类文献叙述大多就有从这种糟糕的“存时 序、乱经纬、无主脑”特色,使人越读越糊涂。对于苏州这座城市而 言,造成这种认知错觉的“祸首”第一个便是“苏吴不分” “苏宁不 分” “吴越不分”的观念混乱。
现今市面上有代表性的“苏州城市史”文献,往往就是“吴苏不 分”这本糊涂账的始作俑者。
早在1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已生活、劳动在这块北纬30度、 东经120度,带有原始气息的土地上。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 代,他们已经创造出内涵丰富、富有特色的原始文化,水稻的种 植、纺织技术的发明以及四五千年前技术高超的制玉工艺的出 现,无不透露出重要的信息:这里是我国水稻种植的发祥地之 一,是比狩猎游牧更先进的文明高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 曾经创造出足可与中原文化媲美的辉煌的原始文明。《苏州史纪》是如此溯源的:
1985年,吴县三山岛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第一次 揭示了太湖地区1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也揭开了苏 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帷幕。
在三山岛古文明遗址文化被发现之后,由于接下来两千年中文 明线索的缺环,苏州人就明确将6000年前的草鞋山文化遗迹为代表 的“吴文化”门槛,设限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以良渚为代表的越文 化边缘。这种“地域概念的’存时序’其实往往会造成文化叙述是 失时序”。
吴越本属一体,是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态话语圈。此类中心和边缘 的“观点”不仅是重越轻吴、越先吴后的草率结论,甚至是罔顾史实 的无稽之谈。诚然,近年良渚遗址考古取得重大发现,如台城和等级 森严的墓葬群以及“国家级”水利工程系统发现认定,遂使中华文明 历史五千年得到了权威确认,成了中华文明寻源工程的重大成果和热 议话题。然而在吴越故事的“新编”中,20世纪80年代在苏州城中 心区被发现的拥有六千年历史的草鞋山文化遗址,在学界也一直被珍 藏,社会上更少有人关注,遂使同为“天堂”的苏、杭二城影响力逐 渐拉开了距离。奇怪的是“吴人”(苏州人)对此并无多少异议,其 表现出的淡然不知是麻木还是大度。如此一来,吴越文明之轻重长短 就犹如被置放在一个倾斜的天平上来衡量。是耶非耶、轻耶重耶,结 果不言自明。
梳理吴苏关系前,不妨先把肝胆楚越内部的“吴越春秋”和外部 的“吴头楚尾”的纠缠关系理清楚,再来区分吴、苏,则会事半功 倍。这也是对“苏州城市史”时空界定要做的前期案头工作。
商代末年,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 季历。季历之子姬昌自小聪明伶俐,深受古公喜爱,故古公欲传位于 季历,以至于姬昌。太伯、仲雍领会到这个意图后,便远离庙堂、相 率出奔,来到了俗称“荆蛮”的江南地区。或许他们拥有比土著居民 先进的文化,因而受到了土著居民的拥戴,被立为君长,建国号为 “勾吴”,这就是史书所载的吴国起源,同时也往往被误认为是吴文 化、太湖文化、江南文化的起源。
太伯、仲雍向江南土著居民传授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领导人 民努力生产,结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他们为了保卫生命财产 的安全,还就地起城,城周3里200步,外郭则达300余里(或谓 30里之误)。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太伯还企图用周族先进的礼乐 文化来改造土著文化,遭到了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因此,仲雍在位 期间,便不得不暂时放弃努力,转而遵从土著居民的习俗,“文身断 发”,从而创造了颇具特色的吴国文化。这种历史判断体现了 “中华 文明一源说”和典型的“中原文明中心说”。
历史上春秋时期,吴国曾经有过一个文明发展高潮,它从一个被 中原人鄙视的“蛮夷之邦”,经过历代吴王的发愤图强,西破强楚, 南服越人,北威齐晋,一度成为号令诸侯的霸主。
这段“政权叙述”文字的本意虽是要提振吴文化的底气,但历史 要从政治叙述的“茧壳”束缚里摆脱出来,才能化蛹成蝶,才能鲜活 地呈现文明本色。以刘刚、李冬君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历史学家强调的 就是,要把中国历史(当然包括苏州历史)“放到文化江山中读,不要放到政权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 读,以诗性之眼,能读取文化的江山,用’资治’的眼光,只能围绕 王朝打转,把历史读成阴谋诡计和打来打去的夺权游戏。”北人南来 是促进江南发展的诱因,但江南“基因”中的价值被低估才是历史认 识的致命伤。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用了诗性的眼读取 江南,诗中有“我”,“我”选择,放下王朝,抱住江南一一诗的江 山。陈寅恪“以诗证史”,亦是诗性的,一部《柳如是别传》,以其文 化个体性,向我们展示了一座文化的江山,还是江南一一 “独立之精 神,自由之思想”的江南。
诗性的眼光,本身就含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之观 史,使王朝中国黯然无光,而文化中国则大放光芒。诗之史观打开了 我们读江南、读吴越、读苏州的新视野。
古吴国国境包括今天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南以及环太湖的浙江 省北部。吴国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东移于今天苏 州。这就是说,古吴国太伯的“坐地起城”和今天的苏州城并不是 “合二为一”关系。如果将之视为苏州史的开端就十分勉强,而且会 造成“苏吴不分”等一系列认知上的混乱。
公元前585年,吴地的中兴之主寿梦继承了吴国的王位。寿 梦是一个胸怀大志、富有远见的国王,他不愿蜗居江南一隅,永 远被人鄙视为“蛮夷”之邦,因而积极采取措施,改变吴国在诸 侯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在中原政治舞台上登台亮相,完成了由侯 而王的霸业初成。寿梦继承吴国王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朝见周天子。自西周 中期以后,吴国与周王室的联系越来越少。为了加深周天子和诸 侯的印象,加强吴国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寿梦专程前往中原朝见 天下共主周简王。一路上,他注意考察诸侯国的礼乐文化。所谓 “礼”是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准则,“乐”是祭祀、朝会、行 军时演奏的乐曲和舞蹈。通过考察,寿梦为博大精深的中原礼乐 文化所倾倒,明显地感觉到了吴国与中原诸侯国之间在文化方面 的差距,不禁大发感慨,说:“孤在蛮夷,徒以椎髻为俗,岂有 斯之服哉!”
以上两小段均为《苏州史纪》定见,就是将南方吴楚视为蛮夷, 将北方中原视为高地。由于史料的限制,我们无法知道吴王寿梦回国 以后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吸收先进文化,改革落后风习,但从他的 儿子季札身上大致可以推知。季札精通中原礼乐文化,在出使中原诸 侯国期间,评论中原歌舞,见微知著,表现出高深的文化素养,因而 受到中原人士的推崇,连孔子也极口称赞:“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 者也。”
孔子的思想中,文明的本质不在地域而在礼义,文明中国的标准 就是懂礼。那句著名的文化中国历史观“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也”强调的就是这个思想。无论是“黄河龙”(北方)还是“长江凤” (南方)都是可作等量奇观的中等文明。先进与落后不以南北分而以 文明分。
司马迁的《史记》显然忽略了孔子史观的本质。这也是后世编年 史史家们的通病,即“以时间代地域甚至以时间划人”。《史记?孔子 世家》记有“孔子问礼老子”的洛阳会,孔子称赞老子为“龙”就是
   
一种文化认同,而非司马迁据此区分文化高下,更不能成为后世儒道 之争的借口。如此来看,孔子之评季札为“吴之习礼者也”,意义就 非同凡响。
   
孔子比季札小25岁,曾为丹阳季札墓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 墓”,此十字碑文乃唐碑拓片,虽经千载风雨沧桑,却未掩孔子褒奖 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字碑既是季子的功德碑,也是孔子的缅怀 碑。因旧石湮灭,唐玄宗命殷仲容模拓以传。现此碑为唐大历十四年 (779 )润州刺史萧定摹开元殷仲容拓本重刻,十字碑背面有唐代书法 家张丛申书写的碑文。此碑树于建中元年(780 )并建碑堂。
寿梦有四子,依次为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寿梦有意将王位 传于季札,但是季札认为这样做不合礼义,坚决拒绝。寿梦临终前与 诸子约定,王位兄终弟及,这样就使季札可以继承王位而没有拒绝的 理由。随着诸樊、余祭、余昧的相继去世,照理应由季札继承王位, 但季札再次拒绝,并回到自己的封邑。这在季札个人是尚古辞让的美 德,在国家则是不以血统传袭政权的文明。
季札(前576—前484)是春秋时期吴王四子中最贤明的一位。 季札三次礼让王位,处处为国家着想,与邻国交好,真正做到了修 身、齐家、立德、治国、平天下。季札三让王位后,原欲隐居延陵, 后又曾两度奉命历访中原各国,留下“聘鲁闻乐、脱难齐婴、徐墓 挂剑、守礼葬子”等动人故事。季札与孔子(前551—前479)同 为春秋名人,并称为“南季北孔”。司马迁也赞延陵季子“见微而知 清浊”
被孔子称为“君子”的季札对于吴国来说确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季札挂剑”的典故更是颂其为文质彬彬、笃信守义的真君子。他是 真正意义上的吴文化奠基人。
延陵季子佩带着象征国使的宝剑,奉命向西出使晋国。途经徐 国,便去拜访国君。徐君观赏季子的宝剑时没有说话,却流露出喜爱 的神色。延陵季子因为身负出使上国的任务不能当时就把宝剑献给徐 君,但心里已暗自许诺归来时赠剑。
季子完成了出使任务返回时,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 宝剑要交给徐国新君,却被阻止道:“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 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送给你的。先前我经过这里,徐国国 君观赏我的宝剑,脸上流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任 务而没有献给他,但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我就不再 把宝剑进献的话就是在欺骗自己的良心,品行方正者不会这样做。” 于是,他解下宝剑交给徐国新君。新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 不敢接受您的宝剑。”面对再次拒绝,季子将宝剑解下,挂在徐君墓 边的树上……
徐国人因此赞美延陵季子:“延陵季子啊不忘故旧,脱下千金剑 啊挂丘墓。”
季札挂剑故事中包含的远古信息是丰富的。至少在古吴国时,江 南一带的文明程度与黄河流域已不分轩轾,甚至互相倾慕。“礼乐之 治、仁信之教”在这时候乃世风之所尚。文明的传播与创造有先后之 分、无高下之别,是双向的无腿行走。这一点是文明源流关系的辩证 认识,也是伟大的丝路文明精神本质。近年的考古新发现,更证明长 江流域春秋之际甚至更早时候的经济和科技是与黄河文明遥相呼应的 中国“两河文明”。
旧史书对吴王寿梦认知的错误,无外是一些“正统”史家的鹦鹉 学舌,重复“中华文明黄河一源说”。这当然会影响人们对吴文化悠 久历史的认识。近半个世纪史学发展的长足进步,是以大量田野考古 和文化遗址发掘为支撑的。尤其是近几十年“凌家滩” “三星堆” “金 沙” “良渚”等南国文化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和研究,对长江文明价值 的重新认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原先执念于黄河文明“一源 说”之观点;经过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过渡,逐渐归为“中 华文明两河说”,即长江、黄河“双源说”;进而纠正“一源说”其实 是“一家说”之偏颇。
执此史观,我们完全可以推论,寿梦之爱江南恐非仅仅是以图霸 业、改变蛮夷而“文身断发”,更多的应该是为南方之富饶温润所吸 引而痴迷,同时也为这一方土地色彩斑斓的文化所吸引而乐不思归 矣。越是文明之人越善于学习吸收,以寿梦为代表的北方士人之第一 次南迁,应该也是他们“居择仁” “见贤而迁”,促进中华文明进步和 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1936年,蔡元培在《吴越史地研究会成立开会词》中说:“斯会 宗旨,实源自古荡、钱山漾、绍兴、金山等处先后发现古人石器、陶 器后,颇足供历史上参考价值,证明江浙两省在五六千年以前已有极 高文化。当非如传说所云:在春秋时代,江浙尚为野蛮之区。现该项 古物,遗留在江浙各地者,当必甚多,深望本会成立后,各地会员能 继续多发现,以供研究,借以明了历史演化及先民生活之情况。”
今天看来,“延陵季子”透露的信息是“吴楚一家”之中原叙述, 也是“吴” “苏”不分的一个个案。从地理上讲,延陵分明是指常州 一带,我们知道的城市史故事中将“吴中之苏”等同于“吴即是苏” 能说是严谨恰当吗?这则典故还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即吴 国,包括同一生态圈、文化圈、经济圈的皖东南和“苏锡常”,当时 冶炼技术是非常先进的,所铸造的剑器非同凡响,才令徐国国君见之 垂涎。以如此先进科技为军事基础,后来又向晋楚学习兵车之战,加 上原先就熟习的水战,吴国春秋时成了水陆善战的军事强国,这才是 现象下的本质。然而对“城市史”来说,当我们引入时间概念之后, 就又另当别论了。
如中国通史教科书所说,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相当长时期中, “吴越蜀楚”等南方古国和北方诸国之争只有军事政治上的你胜我负, 而没有“文化中国”想强调的文明上的先进和落后。
春秋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意识觉醒的时期,从“王与圣”裂变 中孕育出的政治,是一般意义上“信史”的开始。
依此逻辑,一般的苏州故事从“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 说起是可以成立的。而本书从精神层面上进行选择,更愿意将季札作 为苏州“城市史”第一个登场人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