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作者李林樱有丰富的报告文学创作经验,并为创作此书采访搜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使得这部长篇小说的部分章节显示出非虚构作品的特质,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小说里的几位女性,犹如历史的见证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人物命运的沉浮读来让人唏嘘。
|
內容簡介: |
长篇小说《天府长歌》讲述了从20世纪之初到抗日战争胜利,多灾多难的四川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和牺牲,反映他们从迷惘、彷徨、探索到奋起的精神成长历程,特别是受压迫蕞深的女性的觉醒和奉献,歌颂了普通民众和仁人志士们的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以及在长篇小说《天府长歌》讲述了从20世纪之初到抗日战争胜利,多灾多难的四川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和牺牲,反映他们从迷惘、彷徨、探索到奋起的精神成长历程,特别是受压迫蕞深的女性的觉醒和奉献,歌颂了普通民众和仁人志士们的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以及在反侵略的民族战争中逐渐增强的民族凝聚力。
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九一八” 事变和“成都事件”;下部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投降,包括波澜壮阔的激战前线和荜路蓝缕、万众一心的大后方。反侵略的民族战争中逐渐增强的民族凝聚力。
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九一八” 事变和“成都事件”;下部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投降,包括波澜壮阔的激战前线和荜路蓝缕、万众一心的大后方。
|
關於作者: |
李林樱,原名李弘,四川省成都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毕业。职称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和出版作品5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雅砻江的太阳》《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啊,黄河——万里生态灾难大调查》《沙漠密语》《贫困的呐喊》《山风浩荡》《五月·国殇·成都人》等。作品曾获全国改革报刊优秀作品评比一等奖、中国报告文学第四届正泰杯大奖、2009年中国作家创作年会一等奖、“共和国的脊梁”全国大型征文一等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蕞佳图书奖、四川省文学奖、国际优秀作品奖等。
|
目錄:
|
《天府长歌》目录
上部
楔子 传奇酒寨
一 金莲盛开
二 壮烈“九姑坟”
第一章 仰望星空
一 宋氏三杰
二 少女之梦
三 女子学校
第二章 慷慨悲歌
一 龙头大爷
二 暴风雨
三 喋血讨袁
第三章 彷徨·探索
一 惊雷
二 思想界的“清道夫”
三 春色
四 新风
第四章 诸侯之战
一 惨案
二 皇城巷战
三 芙蓉城
四 防区·割据
第五章 似水流年
一 读书会
二 诗歌和太阳
三 爱的“把戏”
第六章 孤女
一 浑王和英雄
二 第五个老婆
三 孽缘
四 解甲
第七章 地火
一 前驱
二 追求
三 孽海
第八章 国忧
一 从戎
二 “宋赶场”和“宋草鞋”
三 “努力餐”
第九章 市井女人
一 大杂院里
二 江奶姆
三 天理良心
第十章 危急·危急·危急
一 山雨欲来
二 “成都事件”
下部
第一章 最后关头
一 怒吼
二 壮士出川
三 忧国忘家
四 壮丁同胞
第二章 铁马秋风
一 前线
二 中国“飞鹰”
三 流不尽英雄血
第三章 后方
一 沦陷区同胞服务队
二 为了前线
第四章 国之大难
一 野兽!野兽!
二 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 孤城血战
四 伤兵医院
第五章 突围——宜昌大撤退
一 少将和孩子们
二 川江号子
三 卢作孚
四 逆流而上
五 守藏之责
第六章 “无差别”轰炸
一 跑警报
二 重庆之屠杀
三 浴火重生
四 “一元献机”
第七章 特种工程
一 民工们
二 凋零的“樱花”
三 盟友和“飞虎队”
四 飞越驼峰
第八章 民之魂
一 全民献金
二 盐都之歌
三 突兀的“抢米事件”
四 献粮、借粮
第九章 薪尽火传
一 天堂“坝上”
二 异心
三 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四 歧路
第十章 魂魄毅兮
一 鏖战石牌
二 一百零一次
三 夫妻坟
第十一章 胜利与溃败
一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二 总司令之死
三 “再次迁都?”
第十二章 乱世乱象
一 陪都歌舞几时休
二 “万民伞”和“永不叙用”
三 抓壮丁
四 被老鼠咬碎的“梦”
第十三章 物是人非
一 “六腊战争”
二 沦落的舞女
三 破碎的爱情
第十四章 梦断残阳
一 一片降幡挂城头
二 遥寄英灵
三 历史的十字路口
尾声
附记:感谢四川人民
|
內容試閱:
|
《天府长歌》自序
经过五年的酝酿、构思和艰难的探索,终于完成了《天府长歌》的创作,这是我献给家乡的一颗赤子之心,虽然它并不是自己满意的成功作品,但套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吧,“我已经尽力了”!
我热爱生我、养我的家乡。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国贫民弱、风云激荡的年代,我的祖辈们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许多人勇敢地参加了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乃至五四运动,自幼我便听到了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而我本人的童年则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和日本侵略者的“无差别”轰炸中度过的,“跑警报”是家常便饭。侵略者的残暴、汉奸的无耻,前方战士和游击队员的英勇,后方老百姓节衣缩食、筚路蓝缕支援前线的壮举……这一切,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我一直希望把它们忠实地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代能记住前辈的苦难、探索、奋斗和牺牲,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中华民族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衷心地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实现祖先们的理想——世界大同,以及当代人的理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侵略者的心理活动我常常感到困惑,因此,在揭示他们反人类的暴行时,也试图在作品中剖析战争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人性的变异和撕裂——贪婪、狂妄、自私和残暴等。
前些年,由于主要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很多时候都必须亲自到第一线去采访、体验和观察,一直无法停下脚步来进行长篇小说的构思。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衰退,很难长期坚持去现场采访了,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创作长篇小说《天府长歌》。
我希望通过出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几位女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反映20世纪初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段历史时期,多灾多难的四川人民(包括重庆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和牺牲,反映他们从迷惘、彷徨、探索到奋起的精神成长历程,特别是受压迫最深的四川女性的觉醒和奉献;歌颂普通民众和仁人志士们的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以及在反侵略战争中逐渐增强的民族凝聚力。
全书分上、下两部。历史背景上部是20世纪初到抗战前夕的“成都事件”;下部是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波澜壮阔的激战前线,万众一心、努力支援前线的大后方——让我备感自豪的是,在这场反侵略的伟大抗争中,最主要的“大后方”是我的家乡、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这是抗战中出人、出钱、出粮最多的地方。
书中也反映了国民党政权的软弱和腐败。
书中情节有的来自我家祖辈(包括母亲、父亲、表叔、外祖父等)的故事,也有的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创作此书,我曾到重庆、成都、大足、荣昌、隆昌、自贡、宜宾、南溪、仁寿、三台、西充、通江等地,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有关人员进行了采访,并且阅读了大量档案和历史资料,也收集和阅读过许多稗官野史和掌故传说,这一切都融入了小说中,对小说的创作有很大帮助,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文中的《蜉蝣·风》一文是我孙女谢冰妍高中时的习作,她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
李林樱
《天府长歌》样章
第一章 仰望星空 一 宋氏三杰
斗转星移,朝代更迭,酒寨的人和事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酒寨人的性格以及这里的乡风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清末民初,宋姓子孙中出现了三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族人骄傲地称之为“宋氏三杰”。
这“宋氏三杰”都是当年为保卫酒寨负伤牺牲的宋英杰族中后裔,一名宋墨林,另两位是他的堂弟宋修名和宋云飞。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浪潮中,他们都立于历史潮头。
宋墨林五官清秀,儒雅俊朗,挺直的鼻梁,高高的额头,双眼细长;宋修名比他小一岁,中等身材,谈锋犀利,双眼炯炯有神,为人处世极其精明干练;宋云飞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性情耿直豪爽,紧闭的嘴角显示着性格的坚毅果敢。
宋墨林和宋修名都出身于耕读之家,世代重视读书,祖上曾考中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后,赔款高达全国十二年的财政收入,清王朝深深感到“局面难撑”,被迫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练新军,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兴办工商业。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提出了“兴学育才”的教育改革,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取消八股和科举考试,奖励学子出国留学。宋墨林和宋修名先就读于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时创办的“尊经书院”。这个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的书院曾培育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包括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被孙中山授予“大将军”称号的彭家珍,以及在辛亥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吴玉章、张澜、罗纶、蒲殿俊……在尊经书院,两人双双考取了到日本官费留学。留学期间两人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归国后,宋墨林多次参加和策划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而宋修名却积极投身经商,担负着筹集革命经费的重任,经常来往于上海、香港乃至南洋等地,发动华侨为革命筹款。
宋云飞呢,年龄比他俩都小一些,孔武有力的他自幼习武,喜欢广交朋友,参加了反对清廷的秘密帮会袍哥,还是“信义总社”的总舵把子,保路运动中组织过同志军,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参加了熊克武的“护国军”。
“宋氏三杰”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是世纪之交中国的热血男儿,他们是忧国忧民、舍生忘死的革命者。
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感叹中,光绪策动的“百日维新”失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其中杨锐和刘光第是四川人,成为中国为宪政民主牺牲的第一批烈士。
宋墨林和宋修名到日本后,眼界大开,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民主知识和各种政治学说,亲眼看见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如何走向富强。他们一面学习,一面大量阅读各种书刊,曾读过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以及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史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并深受四川同乡邹容所著《革命军》等书的影响。
秘密出版的《革命军》共两万多字,作者邹容是一个十九岁的热血青年。这部作品气势磅礴,激情似火,在留学生中广为流传,被称为“革命的檄文、战斗的宣言”。邹容自称是“革命军中马前卒”,在书中大声疾呼: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醒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皇汉人种革命独立万岁!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每每读到这些激情澎湃的文字,宋墨林和宋修名都心潮起伏,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一种誓死报国的激情,往往让他们通宵不寐。
年轻的邹容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后,是自费到日本留学的。在日本时曾怒斥清廷派去监视留学生的走狗,并剪去了他的辫子,以致触怒了清廷,被迫回国。回国后章太炎因为《革命军》一书作序被牵连入狱,邹容得悉后挺身而出,主动进入监狱陪伴章太炎,入狱后多次遭受严刑拷打,终于死在狱中,年仅二十一岁。
民国政府成立后,南京举行了四川烈士追悼大会,孙中山亲临祭奠,并以大总统名义签发命令,追赠邹容和在广州起义中就义的喻培伦、为剪除清廷顽固派头领良弼献身的彭家珍三位来自四川的革命者为“大将军”,在《蜀中死义诸烈士文》中称:“唯蜀有才,奇魂磊落,自邹迄彭,一仆百作,宣力民国,厥功允多。”抗日战争时,陪都重庆有了邹容路,还建了邹容烈士纪念碑,这是后话。
在日本,宋墨林和宋修名结识了许多青年革命者,当从《民报》上了解到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论述时,两人便毅然加入了同盟会。
孙中山曾说:“扬子江流域将为中国革命必争之地,而四川位居上游,更应及早图之。”当时四川留日学生有几百人,加入同盟会的有一百多人,日本与清廷勾结,颁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后,留学生们愤而归国,回国后许多人在各地担任了学堂的监督(校长)和教习(老师)。
辛亥革命前,四川共举行过五次起义,但由于各种原因都先后失败了。同盟会员们“自备资斧,准备牺牲”,有的捐出了全部家产,有的遭到清廷的追捕,长期在外面颠沛流离。宋墨林和宋修名也长期在外奔波,宋墨林曾参加过多次起义,在酝酿广州起义时,他结识了四川内江人喻培伦和大足人饶国梁。年仅二十三岁便慷慨赴难的饶国梁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到处青山在,好收白骨藏。”二十六岁的喻培伦在日本攻读的是化学和摄影,广州起义时,他曾制造了上千枚炸弹,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
宋墨林在广州起义中也受了重伤,以后和一些革命党人一起辗转赴汉口治疗,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时,他正在汉口,一面养伤一面秘密宣传革命。当时,全国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在美国,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而湖北新军的协统黎元洪职务虽不高(仅相当于以后的旅长),却精心练兵,不但不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还大力提倡官兵学习文化,对军中的革命党也比较宽容,宋墨林等便设法把《猛回头》《警世钟》《革命军》《扬州十日记》等禁书传入军中。通过革命党人的工作,湖北新军一万七千来人中,坚决主张革命的占了三分之一,而坚决反对革命的旗兵不到一千人。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后,一些官兵更公开号召推翻清朝,最后终于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起义后,湖北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军政府,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不是革命党人的黎元洪被推为都督,宋墨林在军政府中任职,出任了教育长——后来称教育司司长。他自幼身体比较羸弱,广州起义时又多处受伤,虽然经医治后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咯血的后遗症,还患上了肺结核病。他长期在外面奔走,很少和妻子儿女相处。辛亥革命后,老父和老母均已去世,他便把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宋岚接到身边。儿子宋峰经他的安排,到成都去上学了。
尽管工作异常繁忙,但宋墨林仍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特别对女儿宋岚。因为他明白,中国的女人比男人受到了更多的压迫和束缚,受教育的机会更少,而要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发达的文明国家,必须解决占人口一半的妇女问题。
女儿宋岚的聪颖颇出宋墨林的意料,因此受到了更多的怜爱。
宋岚自小便秀外慧中,小小年纪绣花、挑花一学就会,还喜欢画画,画出的花样子曾被很多姐姐、婶子拿去做帐檐、鞋面。到武汉后,宋墨林挤出时间教她读书写字。他惊喜地发现,没有多久,小姑娘的一手毛笔小楷便写得端正秀丽,居然有了卫夫人的影子。教她读诗,小姑娘竟能过目不忘,一本《唐诗三百首》不多时便背熟了一大半……以后又教她选读了《诗经》、《楚辞》、“四书”、《史记》……
更让宋墨林高兴的是,女儿极喜学习,不需父亲督促,便会自己找书看,经常手不释卷,主动向父亲讨教。
于是,宋墨林常笑着夸奖女儿:“岚儿真是我家的女神童啊,要是个男娃娃,该被人叫作‘千里驹’了!”
除了教女儿读书写字,宋墨林还常常抽空给她讲故事。讲得最多的是中国的巾帼英雄们,包括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击鼓战金兵的梁红玉,为推翻封建王朝、实行共和献出生命的“鉴湖女侠”秋瑾,等等。教她读《木兰辞》,让她背诵秋瑾的诗“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父亲郑重地对她说:“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既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岚儿,你要记住,女人和男人都是人,是平等的,女人不是靠男人养活的寄生虫,也不比男人低一等。为了改变低人一等的命运,女人要立志,要读书,要学习,不能只是围着锅台转,看男人的脸色,而是要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出力。外国的许多女人都做到了这些,中国也应该这样,你要立志长大后成为中国的新女性!”
宋岚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导和秋瑾的一首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民国初年,办学之风大盛,许多地方都希望能按西方及东洋模式兴办新的学堂,宋墨林主管教育,因此工作异常繁忙,不仅在办公室,就是在家里也常常有人来和他谈论创办新式学校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从男学到女学。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对办学的事总是十分热心。为了解决棘手的办学经费问题,他不但向国民政府力争,还亲自挨家挨户地动员一些有实力的军政要员和社会贤达进行捐助,尽管曾遭受了许多白眼也毫不退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组织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认真编写新的教材,并且试行对一些教师进行培训……而对前来向他求助的学校监督和教习们,他不但不会推诿,不会摆架子、打官腔,而且总是异常尊重,不但会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还会千方百计地想法帮助……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湖北省和武汉地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式学校。
这一切,在年幼的宋岚心中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仅仅三年多后,日夜忙碌的宋墨林便积劳成疾,旧伤复发,大口大口地咯起血来,多方医治无效后去世!临死前,他曾断断续续地嘱咐小女儿:“岚儿,你要记住,要记住爹的话……要努力学习知识……一定要去学校上学,做个新女性啊……”
宋墨林的去世让宋家塌了天,妻子宋张氏哭得死去活来。宋墨林虽然在国民政府任职,但薪水并不高,当时一些见风使舵的“革命党”已经在新政府里浑水摸鱼地为自己大捞好处,而宋墨林却始终抱着“建立一个富强民主国家”的理想,清廉正直,克己奉公,因此家境仍然十分清贫。宋张氏东挪西借,到处求爹爹告奶奶,好容易在亲友和同人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才把丈夫的灵柩从汉口运回了四川秀江县的酒寨,埋进了祖先的坟茔。
二 少女之梦
宋墨林去世后不久,他的家里便发生了一件轰动酒寨的奇事,小姑娘宋岚为了去女子学校上学,和娘争吵起来,后来竟赌气“醉死”在自家屋里的酒坛边,差点丢了一条命……
事情的经过是:父亲的去世让宋岚十分悲伤,她第一次遭遇了可怕的“死亡”和“永别”。恍惚中,她实在无法想象那个慈祥的、睿智的、疼爱她的父亲竟已经被装进了一口冷冰冰的黑色棺材里,从此便永远地离开了她……再也无法见面了……
许多天,这个聪慧、早熟的小姑娘瞪着一对失神的大眼睛,不言不语,悲伤和恐惧紧紧地攫住了她,一个问题顽固地在她的头脑里盘旋:“爹爹不在了,我以后该咋个办、咋个办哟?”
和柔弱的、惯于逆来顺受的娘不同,宋岚的性格里更多地遗传了父亲的叛逆和倔强。四五岁时,母亲要给她裹脚——那时四川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评价一个女人美不美,面庞和身材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看有没有一双尖尖的小脚,“三寸金莲”是审美的极致,是最高的标准,一双小脚是男方挑选新娘最重要的条件。只要有了一双傲人的小脚,婚姻的幸福便多了几分保证。大脚女人常会被人讥笑。川西还发生过这样的惨剧:一位大脚姑娘串通媒人向男家隐瞒了实情,结婚那天,下轿的时候,宾客们看到了姑娘长裙下的大脚,便轰然地纷纷嘲笑起来,丈夫又羞又怒,竟抓起一把菜刀狠狠地向姑娘的脚板砍去……可怜的姑娘痛得晕死过去,最后因流血过多死亡,而娘家的爹妈还忍气吞声,只觉得女儿丢了脸,根本不敢理论……
宋张氏小时和别的姑娘一样,是四五岁时便开始缠脚的,因此缠出了一双菱角样的尖尖小脚,不但站不稳,走起路来更痛得钻心。为了缠脚,她曾受过许多“酷刑”,包括脚趾被扳断,在长长的裹脚布里裹上碎玻璃、碎瓦砾——让脚上的肌肉流血、腐烂,最后只剩下一把骨头……她也曾在痛得死去活来时喊爹喊娘,当娘的虽然心疼女儿,但为了她将来能找个好婆家,不至于抬不起头,也只得狠下心来“痛下杀手”。
但宋岚却坚决不肯缠脚,小小年纪的她不只缠脚时倔强地大哭大闹,双脚死命乱蹬,按都按不住,让宋张氏不得不常常要求别人帮忙,而且每一次,大人们满头大汗地把她的脚用布条一圈一圈地缠紧后,只要大家一松手、一转过背,她就会想方设法地把裹脚带扯开,即使白天有人盯住没法下手,晚上睡觉后也会扯下……宋张氏想打她,一来是下不了手,二来是自己裹了一双小脚,根本撵不上精灵的小姑娘。后来还是宋墨林拍了板,不叫女儿缠脚,宋张氏只得罢了,但心里总是不安。直到辛亥革命后全国都提倡放脚、剪辫子,秀江县还成立了个“放脚会”,宋张氏的心才放下了。
父亲去世后,宋岚回到酒寨,常常回忆着爹生前对自己讲过的许多道理和故事。父亲为她揭开了外面世界的一角,也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户,这是酒寨人很少见识过也很少知道的。这个早熟的、心事重重的小姑娘开始失眠了,许多个夜晚她都坐在窗前呆呆地望着对面黑黑的高崖,仰望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心里想着,这些星星真像人们的眼睛,它们眨着眼睛在望着我……这天和地该有多大呢,这么多美丽的星星,它们到底有多少颗,离我们又有多远呢?每个星星都有我不晓得的秘密吧?外面的世界到底是啥样子呢?什么是人?人又从哪里来?为啥活着?为啥女人天生就不如男人?我这一辈子到底应该咋样过?
在省城上学的哥哥宋峰,给妹妹寄来了一些书报,包括《女报》《女权》《女界报》《妇女杂志》之类,上面有许多批判专制制度、批判包办婚姻、倡导女界文明、主张妇女权利的文章。宋峰还告诉妹妹,《女界报》的主笔就是一位女人,名叫曾兰。
父亲的教诲和哥哥寄来的书报,点燃了宋岚心中希望的火种,让她更深切地感觉到酒寨生活的枯燥和乏味。她觉得,这里的人们似乎总是过着千年如一的刻板生活,虽然“革命”了、“共和”了,但人们仍然按照着固有的习惯和传统生活着、思索着。在对待女人的态度上更加明显,生了儿子,全家欢天喜地,而生下女儿后,男人会骂几声“赔钱货”,不但公婆和男人都不喜欢,产妇就像是犯了罪,有人甚至会把刚出世的婴儿丢在尿桶里活活溺死……
这个心灵手巧而又早熟的姑娘和寨子里别的女娃娃不同,她既不喜欢穿着一身新衣服去赶场、走人户,也很少和别的女娃子打堆摆龙门阵,而是特别喜欢读书。在做完娘安排的女红和家务后,她总是捧着一本书,几乎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这个特别的爱好和习惯不但让亲朋好友和四邻团转的人们诧异,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和讪笑,让宋岚娘心里越来越不安。
宋岚爱自己的娘,但年幼的她并不真正懂得娘头顶上那片黑暗的天空,并不明白娘的羽翼早已被折断,也不理解长期的无助让娘养成的怯懦,她很难理解娘那自甘牺牲的性格。她不希望自己也和娘一样,一辈子都只守着一个家、一个酒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小小心心,逆来顺受。
春天到了,莲花峰上的海棠和七里香开出了一片片粉红和雪白的花朵,杜鹃花更是一片火红,院坝里竹林边的玉兰树也已经开花。白玉般的花朵在蓝天映衬下分外耀眼。这天下午,宋张氏端了根矮板凳坐在树下绣花,绣的是一幅帐檐,上面是鸳鸯戏水和喜鹊闹梅。原来,镇上有个姑娘要出嫁,按当地的规矩,嫁妆得有姑娘自己绣的枕头、铺盖面子、床单、帐檐、桌布,等等。宋张氏的针线活极好,周围团转的人们便常来找她帮忙,而她也借此贴补一些家用。
宋张氏穿着青色土布上衣,脑后的“纂纂”上缠着为丈夫戴孝的白色头绳。她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一辈子克己待人,和许多贤妻良母一样,严遵“三从四德”的古训,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活着的,对公婆她极为孝顺,与妯娌她和睦相处,事事都小心谨慎,逆来顺受。怀上宋岚时,丈夫在外,家里经济拮据,她织布、养蚕、刺绣、喂猪,贴补家用,有点好东西全都孝敬了公公婆婆,自己吃的多半是红苕稀饭、瓢儿菜稀饭、苞谷糊糊之类,能够推半斤豆子做连渣菜便是打了牙祭。她每顿几乎都是靠自家做的胡豆瓣下饭,由于海椒吃得太多,娃娃在胎里中了毒,宋岚生下后竟长了一头黄水疮,找寨里的草药医生王大爷吃了多服草药,直到三岁后才慢慢地把胎毒打尽。
虽然才三十多岁,但愁苦和劳累已经让这个面貌清秀的寡妇额头上有了皱纹。
一面绣着花,她一面想到了男人、儿子和女儿。她虽然不懂啥子叫“革命”,但却晓得男人宋墨林是个“干大事”的人。她曾听说宋墨林童年在私塾读书时,每天总是拂晓便去学堂,老师还没开门,他便悄悄地从狗洞爬进去自习;晚上为了省下灯油钱,曾到附近庙里大殿上的神灯下借读……他十六岁考上秀才,后来去省城上学并被送到日本留洋,这一切都在亲友中传为佳话。从日本回来后他闹起了“革命”,宋张氏晓得这是男人在为国家、为天下人操心,因此更加敬他、爱他,认为有这样的男人,自己咋样辛苦都值得。
但是,女儿毕竟是个女人啊,也应该去上学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