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NT$
299.0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售價:NT$
445.0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NT$
29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精神分析是人格鉴赏学、育儿学、关系学和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学。三句话概括精神分析的研究内容:
· 一个人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他的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他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这个人教会的。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
本书给我们的滋养:
1.认识防御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我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让自己不受痛苦的冲击。
2.了解不同的防御机制:情感隔离、反向形成、投射、认同、自我功能抑制、外化、间隔、想攻击者认同、向受害者认同、合理化等。
3.防御机制可能带给我们阻碍,也会让我们活出对立面。防御机制,可以用来分析一下自己,当然,分析自己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与其说语言和行为是用来表达什么的,倒不如说是用来掩盖什么的。精神分析这门学问,恰恰就是研究一个人怎样掩盖真实的自己。
过度的防御,让我们安全但痛苦地活着
适度的防御,让我们自由并愉悦地活着
|
內容簡介: |
防御机制就像一个集照顾者与迫害者于一身的矛盾骑士,既能抚慰、保护我们,也会伤害我们。一方面,我们都曾用它来包裹那个还太小、无法承受的自己,保护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受伤的我们。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把生活中的每个新机会都误以为是让我们再度受伤的危险而拒之门外,我们安全地活着,内在却无法整合,痛苦无比。
《适度的防御:建立有滋养作用的人际关系》教我们读懂防御机制背后的真相,重新了解自己的过往,疗愈创伤,用适度的防御让我们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创造截然不同的生命。
|
關於作者: |
曾奇峰
精神分析“播种机”
著名心理学者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首任院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著有《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
|
目錄:
|
第1 讲 防御机制总述
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防御机制 _ 001
不同层面的防御机制 _ 002
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_ 004
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_ 007
人格发育不良,防御机制失灵 _ 009
第2 讲 防御机制—— 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让自己不受痛苦的冲击 _ 012
情感隔离的诸多表现 _ 017
情感隔离的反用 _ 023
情感隔离的往往是抑郁、恐惧、焦虑 _ 024
第3 讲 从父母潜意识的愿望谈情感隔离
你和孩子之间有情感隔离吗 _ 027
学习和工作中为什么常常事与愿违 _ 033
任何竞争都是人格层面的竞争 _ 036
孩子有问题,父母先检查自己 _ 037
第4 讲 防御机制—— 反向形成
什么是反向形成 _ 042
反向形成的特点 _ 045
无处不在的反向形成 _ 046
第5 讲 从社会现象谈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可能带给我们阻碍 _ 053
反向形成让我们活出对立面 _ 061
第6 讲 防御机制—— 投射
投射:你内心是怎样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 _ 066
自我中心,是投射的典型表现 _ 069
安全感与投射 _ 072
边界和投射 _ 073
警惕投射过度 _ 077
第7 讲 从人际现象谈投射
以己度人始终是片面的 _ 081
攻击别人的背后是自我攻击 _ 085
打破投射:自己的归自己,别人的归别人 _ 087
第8 讲 防御机制—— 认同
认同,每个个体都需要 _ 093
年龄的认同 _ 094
我究竟是谁 _ 096
我为谁活着 _ 099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_ 103
第9 讲 文化、权威、性别认同
文化认同 _ 108
权威认同 _ 114
性别认同 _ 117
第10 讲 防御机制—— 自我功能抑制
你可能是被“自我功能抑制”耽误的 _ 122
精神运动性抑制 _ 123
第11 讲 防御机制—— 退行与升华
退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_ 138
升华,成熟的防御机制 _ 148
第12 讲 防御机制—— 外化、间隔、凝缩等
外化,把自己的体验变成别人的体验 _ 155
抵消和仪式,事情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_ 156
逆转,攻击弄反了方向 _ 157
间隔,不能让自己太爽 _ 159
凝缩,是对抗自己的焦虑 _ 162
闲聊,不知为知之是为价值感也 _ 163
第13 讲 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恨谈抵消和仪式
对孩子的爱,能抵消对孩子的恨吗 _ 165
仅仅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爱 _ 172
第14 讲 防御机制—— 替换、合理化等
替换:明明喜欢A,却跟B 亲近 _ 177
过度象征化:赋予不合理的意义 _ 178
幻想/ 白日梦:持续地想象某些场景 _ 179
搪塞:为了某个目的撒谎 _ 180
力比多压制:对性或武断感到害怕 _ 181
形态学压抑:总是睡觉 _ 183
向幻想认同:英雄崇拜 _ 183
向父母潜意识的和意识的希望认同:父母禁止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_ 184
向攻击者认同:成为自己害怕成为的人 _ 186
向受害者认同:类似于替代性创伤 _ 187
向内射物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_ 188
诱惑攻击者:用色情或阿谀奉承诱惑他人 _ 189
合理化:为不合理的行为找借口 _ 190
穷思竭虑:努力思考,避免行动 _ 190
逆恐行为:越恐惧的事,越主动去做 _ 191
理智化:持续地从事某种病理性行为 _ 192
第15 讲 防御机制—— 幽默、社会化与疏离等
幽默:很可能是回避内心痛苦 _ 194
具体化:把原因归结到具体的事上 _ 195
小团体形成:身处人群中对抗本能冲动 _ 196
禁欲:否认和回避愉快 _ 196
同性客体选择:同性伙伴减轻你对同性恋的恐惧 _ 198
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情感:关注一种而回避另一种 _ 199
社会化与疏离:合谋打破独处的困难 _ 200
从被动到主动:你掌控着你的谎言 _ 201
躯体化: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_ 203
正常化:将不正常的现象视为正常的 _ 204
冲动化:用冲动来缓解不良情感 _ 204
假性独立:拒绝任何人的帮助 _ 205
病理性利他:非己所能地帮助他人 _ 205
第16 讲 防御机制—— 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三步曲 _ 207
投射性认同四大类型 _ 209
投射性认同的应对 _ 217
第17 讲 治疗中的阻抗
关于阻抗 _ 221
五种主要阻抗 _ 225
|
內容試閱:
|
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个人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即自我防御机制。
意思是说,在我有一段痛苦的经历或者情绪的时候,我可以调动自我功能,把它排斥在意识范围之外,即痛苦依然存在, 只是我感觉不到它。
我们熟悉的一些成语或者惯用语,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就是在说防御机制。比如自欺欺人、阿Q 精神胜利法等,如果抛开它们的语言感情色彩来看,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在面临危险或者痛苦的时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内心的。如果没有这些防御机制的保护,人可能就会崩溃。
那些选择自杀的人,他们的防御机制已经不再起作用,所以他们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凡是现在还活着的人,可以说他们使用了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措施,也就是防御机制。
不同层面的防御机制
原始的防御机制
我们每一个人的“硬件”都差不多,这就是所谓的“先天” 和“与生俱来”。
如果从防御机制的角度来说,我们天然地具有使用防御机制的硬件。但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因为早年跟父母的关系学会了某些防御机制,或者学不会某些防御机制,或者在应该学习更高级防御机制的时候丧失了机会,仍然处在使用原始防御机制的状态中。
成人和婴儿的防御机制
我们要使用与年龄匹配的防御机制。人在每一个年龄阶段, 都有一些跟这个年龄阶段匹配的防御机制。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创伤性事件,就可能使我们停留在那个阶段。比如,婴儿期如果有巨大创伤的话,我们使用的防御机制可能就停留在这个阶段的防御机制上。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成人还在使用婴儿般的防御机制,这样的人往往可以被诊断为患了某种疾病。
成人的防御机制和婴儿的防御机制非常不一样。成人的防御机制更加成熟,保护的力量更强。如果一个人在成年期还使用婴儿的防御机制,这个人可能是神经症病人,或者是人格障碍病人,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所以,防御机制是我们对一个人的人格,或者整个精神状态做出诊断的标准之一。
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可以是意识层面的,也可以是潜意识层面的。通俗地说,可以是有意使用的,也可以是无意或不自觉使用的。
比如,我对其他人有很多恐惧的话,我可能会直接拒绝别人让我参加聚会的邀请。我知道在跟他们的聚会中,可能会有一些冲突,这样我会对他们说“我今天有事”“我不习惯热闹”,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避免使自己处在一种可能增加焦虑的状态中。
此外,我拒绝别人,也可能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在人群中会很焦虑,我已经养成在家里看书、上网、看电视的习惯,这样我会更舒服一点。我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对人际关系的恐惧而拒绝别人,这就是潜意识层面的防御了。
只有意识层面的防御机制,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培养或者发展,而潜意识层面的防御机制,首先需要把它意识化。
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乐观和悲观
为什么同样的创伤性事件,对不同的人影响不同,导致的后果也不一样?比如失恋,有的人失恋后会自杀,有的人失恋后,除了痛苦之外,他可能会这样想,“我有机会发展另一段恋情了”。这就是完全不同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一个人在面临重大的创伤性事件时,周围是否有可以利用的人,以及怎么利用,都跟他的防御机制有关系。
所谓天生的乐观、天生的悲观,也是因为受不同的防御机制的影响。
所谓的天生,我们把它设定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获得的相同的东西。不过,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不一样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乐观的人,在遇到一些创伤性事件的时候,能够使用更加成熟的防御机制,使用更加有利的、有效的防御机制。而悲观的人,使用的是不成熟、不利的防御机制。
乐观或者悲观,都是后天习得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是通过语言的力量来制造改变,而不是通过改变某些遗传基因的片段来制造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或在跟精神分析有关的所有讲授中,我们要避免谈“天生”这个概念。
同一屋檐下的孩子,防御机制也不同
外人看一个家庭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教育环境等,对这个家庭中的孩子来说都差不多。但是作为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体验者,他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最大的孩子对这个家庭的感受,与最小的孩子对这个家庭的感受, 差异可能会非常大;男孩在这个家庭中的感受,与女孩在这个家庭中的感受,也可能不一样。
对不同的孩子,父母往往会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孩子之间因为竞争或者认同方面的问题,可能也会采取不同的防御机制。
比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关注。作为多子女家庭中的一个孩子,需要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才能被关注,这也会造成兄弟姐妹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些不同或差异,会给孩子防御机制的成熟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人,使用的防御机制等级不同
在精神分析师的眼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有严重的精神病的人。包括精神科诊断的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情感障碍、躁郁症等疾病患者。
第二种是有人格障碍的人。他们也使用跟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同样的防御机制。但是,跟精神病患者最大的不同是,人格障碍患者还有现实检验。也就是,他们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他们有判断的能力。
所以,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杀了人,他们是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的,因为他们的现实检验丧失。而人格障碍患者如果杀了人,是需要负全部责任的。
第三种是有神经症的人。在精神分析师眼里,所谓的正常人就是神经症,表示他们已经发展到人格的最高级别。精神分析师认为,只要有神经症性的内心冲突,就叫神经症。比如关于男和女的冲突,生和死的冲突,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害怕成功后的惩罚的冲突,只要有这三类冲突,就可认为是神经症。这与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不同。精神科医生对神经症的诊断是一定要有神经症的一些症状,比如强迫、抑郁、焦虑等。神经症患者(或者正常人)使用的是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使用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就表示他处于情感发育相当成熟的阶段,专业地说这属于神经症性的防御;如果一个人使用的主要防御机制是压抑、情感隔离、反向形成等防御机制,我们就会认为他处于人格发展的最高级别的阶段。
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适应性VS 非适应性
通常,我们不说防御机制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而是将其分为原始的防御机制和成熟的防御机制。否认、投射性认同属于原始的防御机制,或者说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情感隔离属于成熟的防御机制。
所谓防御机制成熟或不成熟,跟防御机制的适应性、非适应性有关。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医生在面对很多病人的时候, 他使用隔离的防御机制使自己能够持续工作,这就是适应性的防御机制。
比如,我曾在医院工作过,见到过很多生老病死。再如, 遇到灾难发生时,外科医生可能要面对很多血淋淋的场面。如果这时候他们不采取情感隔离的防御,就没办法工作下去,当时可能就崩溃了。
当然,一个外科医生在工作的时候使用情感隔离是适应性的,但是如果他把情感隔离的防御措施用在他跟家人的关系中就是非适应性的。这可能会让他的配偶或者孩子感到他是冷冰冰的,没有任何情感体验。
所以,我们要灵活地转换防御机制,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如果我们在所有场合都使用同样的防御机制, 即使其本身是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成熟的防御机制、适应性的防御机制,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也可能是不合适的。
比如,一位女会计师,她在工作中非常严谨,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让她的职务不断迁升,她不断被赞美,但是如果她把这样的严谨和完美主义倾向用在夫妻生活中,可能就很糟糕, 甚至有可能导致婚姻的破裂。
防御机制的一致性VS 灵活性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分不清楚职场上的防御和家庭关系中的防御,这就导致了很多冲突。当然,也有很多适应性很好的人,他们在工作时是一种样子,在家庭生活和亲朋好友之间,是另一种样子。
可以说,有时候情感隔离是工作的武器。在工作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情感隔离,可能会让我们无法正常工作。在战场上, 对将军的要求是慈不掌兵。也就是说,如果对部下非常仁慈, 会带不好队伍。当然,一个将军在生活中还可以是诗人,他可以写情感非常丰富的诗歌。这并不矛盾,或者说这种矛盾本身是健康的。
工作中的行为模式与生活中的行为模式看起来不一致,有些人觉得是人格分裂,心理不健康。其实,行为模式的一致性并不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病人,他们往往能够一辈子表现出在任何状况下的一致性, 但是这显然缺乏灵活性。所以,我们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判断标准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是否在适应方面具有灵活性,也就是在不同的场合能否表现出不同的人格侧面。
人格发育不良,防御机制失灵
我们在不同的场景里要用不同的防御机制,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需要不同的防御机制。我们在单位作为领导者时需要的防御机制,与在家里做父亲、丈夫、母亲、妻子时使用的防御机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分辨这些角色的不同,就表示我们的人格发育得不好。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其实有很多方式,比如,看心理医生,做几百次的自我体验;在生活中接触很多人,受这些人的影响慢慢变得成熟起来;经历过很多创伤性事件,但是自己没有垮, 变得越来越成熟,这就是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艰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一个人的迅速成长。当然,如果一个人本身的人格发育不太好,灾难性的事件很可能会让他崩溃,因为他完全没有办法自我保护,他的防御机制会整体垮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