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英国剑桥大学神学博士、诺丁汉大学神学与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康纳·坎宁安的代表作之一。
从巴门尼德,途径普罗提诺、阿维森纳、司各脱、奥卡姆、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萨特、拉康、德勒兹和德里达,直到阿兰·巴迪欧,本书作者以虚无主义为线索,对西方思想史进行了重新解读,这一线索贯穿了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发展历程,从这些大师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虚无主义发展的谱系脉络,而我们也至今仍生活于这些思想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之中……
|
內容簡介: |
《虚无主义谱系》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讨论“无”的哲学,下卷对虚无主义进行初步的批判。作者从普罗提诺开始,追溯了虚无主义逻辑的谱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力图辨析出虚无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某些关键环节,从而在所有这些环节中,找到一种一直在起作用的特殊逻辑,这种逻辑可以指向无中生有的创造观念,而虚无主义则提供了一种创造说的可能性。
|
關於作者: |
康纳·坎宁安,英国剑桥大学神学博士,现为诺丁汉大学神学和哲学副教授,神学哲学中心主任。早年曾受麦克莱伦的影响,后在利奥塔、德勒兹、詹姆斯·威廉、密尔班克、格雷汉姆·沃德等人的指导下完成学业,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虚无主义、现象学、系统神学以及达尔文主义与神学。著有获奖作品《达尔文的伪善:极端达尔文主义与创造论的错误》,该书被译为多国文字。坎宁安也是BBC纪录片《达尔文杀死了上帝吗》的主笔和主播,该片获得多项大奖。
译者简介:
李昀,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住校研究者,法国雷恩政治学院特邀教授,主要从事当代西方思想和文学文化批评研究,出版专著《“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译著《普罗米修斯的束缚:马克思科学思想的神话结构》、《存在之问:颠转海德格尔》等。
|
目錄:
|
致谢
序
上卷 无的哲学
第一章 走向无:普罗提诺、阿维森纳、根特、司各脱和奥卡姆
第二章 司各脱和奥卡姆:直观认识——认识无
第三章 斯宾诺莎:泛(无)神论无宇宙论
第四章 康德:让一切消隐
第五章 黑格尔的哲学顶点:精神的单义性
第六章 子午线上:海德格尔与策兰
第七章 德里达:斯宾诺莎式的普罗提诺主义
下卷 神学的差异
第八章 言、行、见:类比、参与、神的观念和美之理念
第九章 知识制造的差异:由爱而造
第十章 无的哲学及神学的差异:萨特、拉康、德勒兹、巴迪欧及无一而造
结 论:奇特的形式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结论:奇特的形式
信仰是知识的真理。
——博雷拉
真福是服务,视觉是崇拜,自由是依赖,占有是绽出。
——德·卢巴克
本书研究、解释和批判了虚无主义逻辑。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几位思想家进行了分析,认为他们体现了这一逻辑:可关联为割裂有物,将其变成无物,然后将无物生产为有物。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这些思想家分别超越了本书所做的批判,因为他们的著作中包含着一种潜在性,即,超越一切确定的解读。在本书的进展中,我们见证了这种超越,它开始给出了一些“确定结论”,后来则又加以限定。例如,开始时我们认为,虚无主义哲学的内核中有一种先于一切外离的复返,但我们在神学中也看到了类似的运动。同样,到了书末,我们指出,虚无主义有物为无物的逻辑,也与神学的这一逻辑类似。此外,虚无主义对思想的思想这一疑问的处理也很有启发意义,因为它们把神学引向了那个本体思想家自足的哲学之外;那个本体思想家断言“只有”形而上学的问题可问(虽然应该说,是雅各比首先提出了这一疑问,他在批判虚无主义时,首先把它定义为虚无主义的核心)。这样一来,分析的方向就学习了那个看似不同的——他异的——东西,即虚无主义。
也许应该说,这种对话形式比我们通常所主张的更好,因为它不是简单地他者不是我,或者我不是他者。这样一来,神学家们就可以展现一种开放的终极性,可以容许已然绽出的恩赐的过剩,这可以让我们既避免不加区分的本体神学的暴力,也避免了超本体神学不确定的单义性的无限性,它凝结成那个空无的问题。相比之下,神学既未表现出纯纵向因果性的不平衡,我们看到它类似于纯信仰论(以奥卡姆的形式);也不表现出纯横向因果性的不平衡,类似于纯理性(以斯宾诺莎的形式)。神学不可能有纯理性或纯信仰,因为按照德·卢巴克的说法,我们可以认为没有纯自然;反之,也不存在纯粹未经中介的超自然。这意味着,既不可能有自然神学,也不可能有信仰论。当我们意识到两者相互包含着彼此的某种元素时,就更容易明白为什么了。自然神学必须对自己的理性有信心。也就是说,它必须用某种信仰来补充理性(与之类似,我们想到了哥德尔[G?del]的“不完全性”定理)。此外,信仰在退回到自己的贫民区时,也是出于自己的理性。换言之,只诉求于自己清晰可辨的逻辑的信仰,能这样做是因为缩小了自然理性。这样一来,它就犯了心智哲学中所说的“小人谬误”(homunculus fallacy):那些拒绝意识的人,只有在较小的层面再生产意识的功能时,才会成功。同样,信仰论者在拒绝理性、有限现实的线索等等时,也只有通过在较小的层面上复制这些概念所提供的功能,才会成功。那么,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小人理性(homunculus reason)。这一评论也可以用于信仰和功业的绝对分裂,因为这把信仰变成了一种功业。而且,我们只能通过一种信仰才能辨别好的功业,因为它们可能是在坏信仰下做的,因此是坏的功业。
神学必须努力避免这些不平衡,运用基督教传统时,让创造的激进性——差异性——得以呈现。因此,忠心的神学家在阐述信条——阐释信仰的特殊性——时,发现自己处于不同的记忆中,因为上房的人招来了受难节,他们记住了未来;正如教会是未来的圣餐。作为基督的新娘,我们要于无形中找到形,于恨中找到爱,于酒中找到血,于死中找到生。这就是“对话”,它是“不可知的”,但它是神秘的欲望中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对话。爱总是相信差异,相信同中有异,相信我们能够相信那些不同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