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1、两届“文津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名著《沉思录》译者何怀宏,5年沉思,35篇哲学散文新结集。
何怀宏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曾获第九届、第十七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作品多发表于《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读书》《人民文学》《南方周末》《新京报》等报刊杂志。他所著《良心论》获1998年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而《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非常精彩的书”。2020年在“一席”演讲《价值的一元与多元》。
2、一本通俗易懂的政治哲学散文集,犀利点评。
《理想国》想要告诉我们的恰恰是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理想国。——评柏拉图
人不能不试图抵抗时间,抵抗遗忘——先是抵抗自身的遗忘,然后是抵抗他人对自身的遗忘。——评普鲁斯特
《政治秩序的起源》秉承了福山一向论述风格明快以及思想敏感、善于概括,常常提炼出能够引起众多讨论与争议的概念的特点。——评福山
3、本书收录了何怀宏自2012年至2019年的读书记,包含了何怀宏数年来独到的阅读体会,为爱思者选书、读书指引了门径。
本书收录的作品涉及西方与中国的政治伦理思想,不乏金句。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的政治哲学散文集,历时5年,由35篇作品结集而成。本书收录的文章,多为书评序跋、题记讲演、推荐语、书单,乃至对一些学者的回忆等。作者以伦理与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历史与现代、思想与现实、政治与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论见独到,鞭辟入里,不光是对他作的品评鉴赏之语,更渗透着一位文化学者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
|
關於作者: |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曾获第九届、第十七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著有《伦理学是什么》《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等,以及散文随笔集《若有所思》《渐行渐远渐无书》等,并译有《沉思录》《道德箴言论》《正义论》(合译)等作品。
|
目錄:
|
十八年里会发生什么?………………………………………………………… 1
非常广,非常独………………………………………………………………… 5
面向大众的追求卓越…………………………………………………………… 9
趣味横生的时光………………………………………………………………… 14
在回忆中生活与创造…………………………………………………………… 18
在一个功利滔滔的世界如何生活得有意义?
——《生命,如何作答?》序……………………………………………… 22
追求光明,理解黑暗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序… ………………………………………… 28
以俄为镜看心史………………………………………………………………… 35
贴地飞翔
——从梁庄到吴镇… ……………………………………………………… 43
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
——《知识分子与社会》序………………………………………………… 53
国家能力、法治与责任政府………………………………………………… 59
正义的原则与策略……………………………………………………………… 63
正义已死,上帝犹存?………………………………………………………… 67
看见与被看见
——阅读《理想国》的一条思想主线… …………………………………… 74
在漫长时段中思考世界的未来………………………………………………… 88
价值观缘何而来?
——《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中文版序………………… 91
俯身向人………………………………………………………………………… 100
——《陌生的荣耀:朋霍费尔的一生》中文版序
理性的有限性
——戴兆国《明理与敬义:康德道德哲学研究》序… ……………………… 113
“隔代”的追思………………………………………………………………… 116
学界最有领袖范儿的那个人走了……………………………………………… 122
长途跋涉之后的澄明…………………………………………………………… 127
从世界文明走向文明世界
——周有光先生一百一十一岁华诞会上的发言……………………………… 130
学以成人,约以成人
——对新文化运动人的观念的一个反省……………………………………… 133
最需要防范的和最值得争取的
——二〇一二年读书记……………………………………………………… 143
读书生活又一年
——二〇一三年读书记……………………………………………………… 148
中西并进话读书
——二〇一四年读书记……………………………………………………… 153
对二〇一五年新书的期盼……………………………………………………… 157
“刚日读史”的一年
——二〇一五年读书记……………………………………………………… 160
在历史与哲学之间
——二〇一六年读书记……………………………………………………… 165
那久远的和临近的
——二〇一七年读书记……………………………………………………… 170
读书、写作与游历
——二〇一八年读书记……………………………………………………… 175
保守政治与存续文明
——二〇一九年读书记……………………………………………………………… 180
“高和分享”推荐语…………………………………………………………… 185
《新京报》好书推荐语………………………………………………………… 206
《南方周末》“我的书单”………………………………………………… 212
后记……………………………………………………………………………… 216
|
內容試閱:
|
学界最有领袖范儿的那个人走了
老邓走了。老邓者谁?邓正来也!
几年前,老邓先是从北京走了,去了上海,他在京城的朋友一下寂寞了不少,聚会变得少了,尤其是本来必不可少的年底的亲切聚会。朋友相互之间也因为老邓的不在而见面少了。即便是喜欢清静一点的人,到年底时也不免觉得有点感伤,但又有一点期望,说不定什么时候老邓又“杀回”北京了呢。
但老等老邓,也没等到他回来,而这一次,老邓却是永远地走了。我到现在还不敢相信,这样一个生龙活虎的人,这样一个生命力洋溢的人,竟然说走就这样迅速决绝地走了。老邓那笑眯眯的样子,那每次见面就要拍你肩膀的样子,竟然说见不着就再也见不着了。一念及此,不禁悲从中来。我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是在国外,当时就突然心头一震,惊骇莫名,待心境稍稍平复,草拟了一副挽联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生于沪上殁于沪上中间大段在京华旧友情何堪
学在民间思在民间进入体制亦冠群新知意难平
我和老邓也算是缔交于京城的“旧友”了,而他到沪上之后对他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了解。最早见到他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人民大学,记得曾在靠近人大后门的一个两层楼的宿舍里和他畅怀聊天。然后是九十年代都租房住在六郎庄,两家会时而走动。他很喜欢孩子,常带着嘟儿来坐坐。而且一来常问:“有什么好酒?”于是小酌一番。他后来搬到北郊的名流花园,虽然路途远了,也还是去玩过多次,或者老邓请大家在城里吃饭。一九九九年的最后一晚,老邓邀约了几家人一起在酒店迎接新的世纪,所有人在零点到达之前静默凝思一阵,然后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互相热烈拥抱和祝福,至今印象犹深。
老邓长期在体制外,埋头翻译、写书、编书。二〇〇三年到吉林大学做教授,但家没搬离北京,还是常能见到。等他二〇〇八年到复旦做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后,搬家过去之后见面就少了,而我去上海的次数倒是增多了一些。但最近的一次,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下旬的有关政经改革的会议我反而很遗憾地没去。我们最后一次见面还是二〇一二年夏天嘉映夫妇请他在世纪城吃饭的聚会上。他最后的来信则是他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回复我不能去参加上海会议之后的回信,说春节他会来京一聚。然而,京沪两地之暂隔,转眼竟成生死两岸之永别,痛哉!
老邓创始并主持复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只有四年,却做了难以想象的许多事情,而且做得那么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我查看了一下二〇一三年一月发来的第四十五期复旦高研院学术通讯,其中“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已经进行到第四十八期,“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进行到第五十三期,“通业青年讲坛”进行到第三十二期。他还组织了许多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上海学术报告》等丛书的主编,自己还新译和撰写了不少著作与文章。如果仅从事功的角度看,他生命中这最后的四年大概是他最辉煌的四年。
或许有人会批评他还不够沉稳,有点张扬,但这大概也是要做大事的人难免的。老邓跟他的好朋友自然不多说大话,但我们在席间也常常听到他对别人说大话。他毕竟不仅是一个要做大学问的人,还是一个要做大事情的人,而做大事是要跟各种人打交道的,也需要各种资源。老邓行事像一个兄长乃至大佬,要不,为什么许多年长他几岁甚至十几岁的人都自然而然地叫他“老邓”?作为一个自由散漫分子,我没有做过老邓的同事和下属,不知会感觉如何,但做他的朋友真是再好不过。他很看重的学术著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虽然我不是太赞同其中的观点,觉得有点不接地气,但的确能感觉到其中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气势。我对他强调知识分子应当以批判为第一义也有一点疑义,可惜对这些问题再也不能在一起细加讨论甚至争论了。
我相信,若老天假以时日和条件,老邓能做的事情岂止这些?袁伟时曾忆及老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抱有的两个宏愿:一是在北京建一座中国社会科学大厦,建立民间研究机构,出版刊物;二是竞选总统。我虽然没有听他说过后面的宏愿,但的确知道他的抱负远远不会以他现已取得的成就为限。他是我所了解的学界最有领袖风度和气派的人。
老邓不仅是一个在学术领域内跨界的人,其学术探讨广泛涉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哲学……而且是一个超越学术界的“跨界者”,是一个三教九流、上上下下都能交往的人。他无论是和学界、政界、商界,还是和喇嘛、活佛、中医、西医、民间、庙堂,甚至可能红道、白道、黑道的人大概都能打交道,都有一些有交情者,包括引车卖浆者流。他能像苦力一样地吃苦,也能像贵族一样地享受。他有许多大想法,且能够抓住不放,具体落实,既能安静地做学术苦功,但又没有书生气和书卷气。他有学术的见识,又有看人的眼力和生活的智慧;有做事的大魄力,又有把握细节的能力,似乎再大的场面都能应付自如,至少,我还没看到他驾驭不了的场面。放眼学术界,大概还没有人有他这样大气魄的、热心投入且水准高的学术组织者。不论国内国外,也不论朝野和左右的学者,他都常常能将大家聚拢在一块,既能“将兵”,又能“将将”,且都是“多多益善”。他豪爽中有机警,侠义中有温柔,粗放中有细心。他有看来非常严苛的一面,但也有非常包容的一面。有些朋友相互之间可能有点过节,但却都是老邓的朋友,会在老邓的宴席上将一切芥蒂放下。
老邓是一个颇现代的人,又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他的学问虽以西学最为见长,但性格和行事却有相当传统的一面,有一种古道热肠和侠骨柔肠。我们的确可以遗憾,如果给他更大的平台、更多的资源,他一定能够导演出更加波澜壮阔的大戏。“世有英雄,遂使英雄不再出。”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然而,在民间或者说体制外做思想学术的组织还是太难,不是没有杰出的人才,也不是没有智慧的谋划,但卡住了就是卡住了,怎么努力也发展不起来。老邓在前二十年体制外的成果已是不容小觑,而他最后十年的出山大概也是无奈,不过依旧未改学术初衷和学者风范。
可能会有人希望像老邓这样有领袖才能的人能做成更大的事业,但我个人倒是更盼望老邓宁可做事缓一点而生命久远,等哪一天老友们都不再做什么事了,斜阳西下,几个很老的老头老太太,一起悠闲地在夕阳里饮酒品茗,说些闲话。然而,天许其以才,却未许其以寿,呜呼哀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