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1、内容简明扼要,简化繁琐的理论解析与推导。2、每个章节通过一定的科研案例分析引出,以简练易懂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讲解所采用的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性能,并辅以可行的实验操作过程,再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征与分析。3、易学易上手。读者跟着书中的讲解过程操作,就能基本掌握相关设备的测试分析方法。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一般原理、材料硬度及表面形貌表征,讲解了材料耐磨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防腐性能测试与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样品微观结构观察和能谱分析技术,以帮助读者掌握相关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类相应仪器设备的操作过程,了解相关分析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及材料科学领域科研中的应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或机械类、材料类、近机类学生开展材料测试与分析教育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近机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从事机械工程类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關於作者: |
李勇峰,工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外访问学者,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科研副院长,副教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表面工程技术与新材料制造”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新乡市“表面再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新乡市“先进材料制备与表面强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内外多个期刊论文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先进材料制备与表面防护技术、表面强化及再制造修复关键技术。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厅级项目20余项;主持产学研横向项目多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成果鉴定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市厅级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
|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一般原理1
1.2主要分析方法的共性基础3
思考题4
参考文献4
第2章材料的硬度及表面形貌表征5
2.1硬度的概念5
2.2硬度的分类及其试验原理6
2.2.1布氏硬度6
2.2.2洛氏硬度9
2.2.3维氏硬度11
2.3显微硬度13
2.3.1显微硬度概念及其试验原理13
2.3.2显微硬度计的构造14
2.3.3VMH-002型显微硬度计的操作方法14
2.3.4操作实例及注意事项16
2.4表面形貌的测量方法17
2.5光学金相显微技术19
2.5.1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19
2.5.2光学金相显微镜的类型及构造20
2.5.3金相显微镜的操作方法23
2.5.4操作实例及注意事项23
思考题25
参考文献25
第3章材料耐磨性能测试与分析27
3.1摩擦理论28
3.1.1概述28
3.1.2摩擦理论解析29
3.1.3摩擦性能的影响因素39
3.2磨损理论42
3.2.1磨损及耐磨性42
3.2.2磨损类型44
3.2.3磨损的控制和防磨措施50
3.2.4高分子材料的磨损52
3.3摩擦磨损性能测试53
3.3.1磨损试验方法53
3.3.2摩擦磨损试验设备56
3.3.3MWF-500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60
3.3.4MS-T3000摩擦磨损试验仪63
3.4材料耐磨性能的表征分析66
3.4.1磨损量的测量66
3.4.2摩擦温度的测量69
3.4.3摩擦系数的测量70
思考题72
参考文献72
第4章材料防腐性能测试与分析74
4.1材料腐蚀的定义与防护74
4.1.1腐蚀的概念74
4.1.2腐蚀的防护75
4.2金属常见腐蚀形态76
4.2.1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76
4.2.2电偶腐蚀77
4.2.3点蚀80
4.2.4缝隙腐蚀81
4.2.5晶间腐蚀82
4.2.6选择性腐蚀82
4.3腐蚀性能评价的电化学测试方法83
4.3.1测试体系和测试装置83
4.3.2稳态极化曲线85
4.3.3电化学阻抗90
4.4材料防腐性能表征分析96
思考题100
参考文献100
第5章X射线衍射分析102
5.1X射线谱103
5.1.1连续X射线谱103
5.1.2特征X射线谱106
5.2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07
5.2.1X射线散射108
5.2.2X射线真吸收109
5.2.3X射线衰减111
5.2.4吸收限的应用112
5.3X射线的衍射原理112
5.3.1X射线的衍射方向113
5.3.2X射线的衍射强度115
5.4X射线衍射仪119
5.4.1X射线衍射仪结构原理119
5.4.2X射线衍射仪样品制备121
5.5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122
5.5.1定性分析122
5.5.2定量分析125
思考题129
参考文献130
第6章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132
6.1扫描电子显微镜简介132
6.2扫描电子显微镜发展历程133
6.2.1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133
6.2.2分析型扫描电子显微镜133
6.2.3现代扫描电子显微镜134
6.3扫描电子显微镜基本构造135
6.3.1电子光学系统135
6.3.2信号的收集和图像显示系统136
6.3.3真空系统136
6.4扫描电子显微镜类型136
6.4.1热游离式电子枪136
6.4.2场发射电子枪137
6.5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137
6.5.1二次电子形貌衬度原理137
6.5.2背散射电子原子序数衬度原理138
6.5.3特征X射线原理138
6.6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技术138
6.6.1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样品基本要求139
6.6.2样品的预处理工艺139
6.6.3样品的喷镀处理工艺140
6.7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特点141
6.8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影响因素142
6.8.1加速电压142
6.8.2扫描速度和信噪比143
6.8.3探针电流143
6.8.4其他干扰144
6.9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实例分析145
6.9.1Ni-P-PTFE复合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145
6.9.2硬质合金镍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145
6.9.3空气环境中不同功率刀具织构表面微观形貌分析147
6.9.4自退让固结磨粒抛光垫表面微观形貌分析149
思考题150
参考文献151
|
內容試閱: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科学也在不断地往前发展。先进材料向着新、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材料性能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人们要改进材料的性能,必须了解材料内部的组成和结构。
本书以满足读者提升现代材料测试与分析技能需要为目的,以够用、实用、简单易学、简练易懂为原则,弱化理论分析与推导过程,强化实验操作内容,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一般原理、材料硬度评价方式及表面形貌表征方法,讲解了材料耐磨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防腐性能测试与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利用扫描电镜进行样品微观结构观察和能谱分析技术,使读者能够掌握相关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类相应仪器设备的操作过程,了解相关分析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及材料科学领域科研中的应用,培养读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一般原理和主要分析方法的共性基础;第2章介绍材料的硬度及表面形貌表征;第3章介绍材料耐磨性能测试与分析;第4章介绍材料防腐性能测试与分析;第5章介绍X射线衍射分析;第6章介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样品微观结构观察及能谱分析。
每个章节通过一定的科研案例分析引出,以简练易懂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讲解所采用的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性能,并辅以可行的实验操作过程,再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征与分析,以培养读者应用相关设备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的能力。
本书由李勇峰、杜家熙、聂福全担任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杜家熙编写第1章绪论,李勇峰编写第2章材料的硬度及表面形貌表征和第3章材料耐磨性能测试与分析,张亚奇编写第4章材料防腐性能测试与分析,徐晓厂编写第5章X射线衍射分析,赵红远编写第6章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李勇峰、杜家熙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或机械类、材料类、近机类学生开展材料测试与分析教育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近机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以供从事机械工程类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本书涵盖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读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学习。
郑州大学刘德平教授针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研究生冷昊远、刘孟宇、郑龙、孙彬、王乙鑫在本书编写前期也付出了很多,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得到了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HNYJS2018KC24)和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2JC25)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编写过程中,笔者力求简单易懂、易教、易学,但鉴于本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泛及学科交叉较多,加之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后期修正。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