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編輯推薦: |
1.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民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编著,钩沉历史,专业又有料。
2.展现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
3.课本里看不到的历史,比野史更精彩的正史!
4.历史不只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用处在于人生。本书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博弈始末,不误导、不戏说,在阅读中品博弈智慧,悟应对之道。
|
內容簡介: |
历史如棋谱,时代变了,那些历史的棋局还能教会我们什么?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北魏实行了“子贵母死”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
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
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
从“洪武”到“建文”,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
历史不只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用处在于人生。
本书由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编著,讲述了从商到清的政治兴衰重要节点,解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或者人物,呈现历史的原貌。不误导、不戏说,让历史发出真实的声音。
在历史的棋谱里,看中国人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学习历史智慧。
|
關於作者: |
《国家人文历史》:
《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荣获“中国最美期刊”、国家记忆“年度历史文化品牌”、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等荣誉。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新媒体中心主办,致力于传播“真相、趣味、良知”的核心价值,以新闻为切入,以历史为深度,凭借深入独到的专业解读打造独家原创好文,为读者创建了一个触摸历史体温、发现历史真相的新平台,稳居中国微信月榜500强,连续多年入选“新榜最具收藏价值公众号”。
|
目錄:
|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一、夫差为什么会放过勾践?真的是因为西施吗?
二、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非也,那可是教科书级别的削藩
三、想获得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到底有多难?
四、曹魏爱写诗,蜀汉多论文: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五、赌上时局与命运,实现国力逆袭:他死后25 年,中国重归大一统
六、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真的只是被动反击吗?
七、大唐国运之战:邺城这场大败,埋下了五代乱世的种子
八、大唐波斯都督府究竟都督了什么?
九、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
十、 西汉和隋唐的皇帝为什么不在长安待着,却老去隔壁洛阳“蹭饭”?
十一、神棍令北宋灭亡?宋钦宗为什么相信江湖骗子?
十二、外患不绝的尴尬陪都:北宋为何要设置四个京城?
十三、他开创的王朝存在了190 年,最终没被记录在二十四史中
十四、血腥内讧的连锁反应:“土木之变”后,瓦剌与鞑靼的命运如何?
十五、燕国的真名是什么?曾随是否为一国?
因伐而失,因弃而获
十六、宋义布的局,项羽把他杀了也没能走出去
十七、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了17 年?
十八、刘邦长子的家族秘事:低调的刘肥,为何有一群躁动的子孙?
十九、消失的吕氏家族:被修改的刘邦创业史
二十、侯景之乱:梁武帝到底是老年痴呆还是聪明过头?
二十一、南朝齐、梁都出自兰陵萧氏,为何国号不相同?
二十二、北魏实行了“子贵母死”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
二十三、隋炀帝的残暴是祖传的吗?
二十四、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
二十五、活到85 岁的大唐名将,每一步都惊险万分
二十六、四国“追逐”战:蒙古打西夏、西夏打金、金打南宋
二十七、曾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后去哪儿了?
二十八、从“洪武”到“建文”,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二十九、明代藩王的放养生活:想过好这一生,别碰这几样就行
三十、清军入关后仅用一年便攻占南京,为何彻底消灭南明政权却耗
费了20 年?
胜败无定,亏成相转
三十一、铅中毒引发商王朝衰亡:引以为傲的青铜文明带来了什么?
三十二、被吴国攻破首都、鞭尸先王后,楚国如何完成复仇,一统东南?
三十三、大秦帝国的盐霸之路:盐事兴衰为何会影响国运?
三十四、他们帮助袁绍灭公孙瓒,为何却在官渡之战时投向曹操?
三十五、流民组成的北府军为何会战斗力爆表?
三十六、汉武帝晚年的失落宫斗:李夫人、卫子夫最后败给了谁?
三十七、 为子孙攒了一手好牌,又埋了两颗雷:高欢家族为何会被宇文泰逆袭?
三十八、瓦岗寨反隋盟主李密:被隋炀帝集火攻击,最后让李渊得了天下
三十九、五代燕云往事:为什么李存勖可以战胜契丹,后来却很难?
四十、黄河决堤,冲垮元朝的最后一棵稻草
四十一、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后,于谦为什么选择了朱祁钰?
四十二、于谦没有阻止“夺门之变”,为何最后还是被处死?
四十三、年氏家族逆袭史:从年羹尧的崛起看清初八旗小圈子
四十四、晚清塑料姐妹花: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吗?
|
內容試閱:
|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大杀功臣?这或许是刘邦的千古奇冤。以萧何、曹参为首的丰沛元从集团和其他陆续加入的功臣们,只要不像陈豨(xī)那样公开叛乱,基本得到了封赏和善终,包括雍齿这种早年背叛过刘邦的归正叛臣,也没有一个被杀的。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长期和汉皇室通婚,在长房绝嗣或者犯罪失去爵位后,汉皇室还会找出他们的支脉继承爵位。可以说,刘邦算得上是对待功臣最为宽厚的古代帝王之一。
说刘邦杀功臣,更多的是把他削除异姓诸侯王的事迹理解错了。但是,异姓藩王有自己的朝廷,有独立的领土、财政和军队,他们是为了各自利益和刘邦短期合作的伙伴,不是功臣。韩信早年只是刘邦部将,被封为齐王后,在刘邦和项羽对峙的关键时刻,还多少有观望的心态,直到刘邦把大量土地划分给
他,才愿意出兵。
刘邦击败项羽时,汉政权直辖的土地和战国后期的秦国差不多,关东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掌握在异姓诸侯王手里。虽然这些诸侯王都亲汉,但若是刘邦想把这些诸侯国吞并,那么这些人联合起来对抗刘邦的后果依旧不可预料。从这个角度看,刘邦削藩的难度不低,几乎是要把关东再打一遍。他是如何举重若轻地做到这一切的呢?
楚汉战争中刘邦大封诸侯,项羽却极小气
当年,项羽依靠诸侯联军拥戴他分封天下的机会,吞并了楚怀王的大部分领地,随后对魏国和韩国巧取豪夺,成为当时最大势力。所谓“项羽开历史倒车搞分封”和“刘邦顺应时代潮流,继续郡县制中央集权”,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误会。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肯定不可能把吃进嘴里的肉再吐出来。当我们仔细查看历史细节时,将惊讶地发现:在楚汉战争的具体操作中,刘邦是大封诸侯,项羽则极度小气。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刘邦代表了分封,项羽代表了集权。
刘邦和项羽在此时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刘邦在表面上是分封制的明显支持者,对合作的盟友从来不吝惜予以加封,甚至扩大其封国。在刘邦最终击败项羽称帝前,他所封的诸侯都是盟友而非属下。从刘邦重新占领关中,到最后击败项羽,他直接统治的范围只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地盘,关东所有国家在被汉灭亡后依然存续,只是换了亲汉的国王——汉灭魏后彭越担任魏相,随后接替魏豹成为魏王,其领土从西部被秦国在战国时征服同化已久的地区换回到被项羽吞并的战国后期魏国核心地带;汉灭赵后,刘邦老友、赵国本土实力派张耳成了赵王;汉击败项羽临时任命的韩王郑昌后,把韩国还给了韩国王族的韩王信;汉灭齐后,把齐国封给了大将韩信;汉灭燕后,把燕国封给了卢绾;楚国体系内的九江王英布被项羽击败后,领地被西楚直辖,刘邦又封英布为淮南王,助他复国,甚至在项羽灭亡后,楚国仍然被改封给了齐王韩信。所以这一时期,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分封制度维护者。
项羽的表现却完全相反。韩信评价项羽时曾说,项羽对手下人非常谦和有礼,若手下人生病还会亲自去慰问,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并且哭一场。但是真正需要封赏的时候,印章上的角都被磨平了,也不舍得给人。韩信把这种情况称作项羽的“妇人之仁”,并非说项羽像女人一样心肠软,项羽屠杀关中和齐地平民的时候何尝手软过?韩信的意思是,项羽虽然能给手下一些笼络人心的小恩小惠,但是在别人立下大功需要封赏的时候却很小气。试想,连印章都犹豫半天不舍得给,更何况封王?
项羽在关中分封后,不断巧取豪夺魏、韩领土,因为舍不得分出一部分魏国土地绥靖盘踞在这里的彭越,被迫面对无休止的游击战。随后项羽又入侵了齐国,但是除了在汉军东进的时候临时封过一个韩王郑昌外,他并没有在新占领区封过任何一个诸侯。即使是这个郑昌,也是因为正在和齐国作战的项羽希望利用他的影响力拖住大举东进的汉军才封的。后来西楚大将龙且平定了投靠刘邦的九江王英布,胜利后的他不但没有受封英布的土地,连善后工作都被项羽交给了自家的项伯。由此可知,项羽真的是小气到了极点。
兵不血刃,齐楚之地尽归刘邦
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打倒了主要对手后肯定是要削藩的。刘邦击败项羽后,马上开始了自己的削藩行动。整个过程中,他的手法可谓浑然天成,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操作,为后世留下了一本生动的削藩指南。
刘邦平定三秦,初步统一了秦国故地。不过,项羽分封的三个秦王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章邯虽败,但到彭城战役结束后,才被回军的刘邦主力彻底消灭;司马欣在秦地也颇有人望,所以直到汜水之战司马欣死后,刘邦还特意把他枭首示众。总的来说,刘邦很快就基本确立了在秦地的统治。
巩固关中的秦国故地是刘邦扩张的第一步。但是,直到刘邦最终击败项羽时,汉国在关东吞并的领土只有魏王豹的辖地。后来,刘邦平定赵国、齐国,天下局势已经对他非常有利了,他尚且把这两国分封给了张耳和韩信,那为何刘邦敢于直辖魏王豹的领地?因为魏国领土的西边部分已经被秦国占领很久,因此许多方面受到关中势力的影响,魏王室在此地的影响力早就消散了。魏国则被改封到被项羽吞并有彭越活动的梁地。
此外,韩国的位置非常特殊,几乎在关中进出关东的咽喉要道上。表面上看,刘邦并没有在这里设置郡县,韩地被封给了韩王信。但是,韩王信并没有真正到自己的封国去统治,他一直以高级将领的身份在刘邦军中服役,活跃于荥阳、成皋的作战一线,还被项羽军俘虏过。因此,他对韩国的控制力是相当低的。等刘邦击败项羽重新分封时,刘邦把韩王信改封到北方抗匈奴前线去了,如此便把韩国故地纳入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下。但除了这两个动作,刘邦击败项羽时,汉王朝的领土并不比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大多少。那么,刘邦是如何把东方诸国真正变成汉家天下的?
刘邦削藩关键性的第一步是把整个齐地纳入自己的管控中。他借口让韩信衣锦还乡,把韩信从齐地改封到项羽的西楚国故地,让跟随韩信长期在齐地经营的嫡系曹参辅佐自己的儿子刘肥做新的齐王。
刘邦不露痕迹地取得了整个齐地的控制权。从此之后,无论是北方三晋之地还是南方楚地发生反对刘邦的叛乱,叛乱者都要面对关中和齐地两个方面强有力的夹击,中央政府获得了显著的地缘优势。
完成这一步之后,刘邦要求燕王臧荼觐见。对于臧荼来说,去觐见很可能被扣押在中央政府,获得一个很高的虚衔养老,不去则属于明显的抗命。犹豫之后,他选择武力对抗,但很快失败了,整个燕国也被纳入了刘邦嫡系卢绾的控制中。同样的方式,解决的还有共尉的临江国。临江国在战国时的楚国灭亡半个世纪前就被秦国吞并为南郡了,就像魏国西部一样,和关中联系更紧密,因此也被刘邦的汉政府直辖了。
关键性的第二步则是控制韩信统治下的西楚国故地。当时有人举报韩信私自窝藏了项羽麾下大将钟离昧,打算谋反。这并非全然诬告,韩信私藏钟离昧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刘邦对于庇护项羽将领的行为一向很宽容,譬如大侠朱家保护项羽大将季布后成功为他向刘邦请求特赦,朱家还得到了奖励。韩信私自收留的性质却完全不一样。也许韩信已经感觉到刘邦可能对他不放心,因此预防性地招揽能对抗中央政府的高级人才。这时候刘邦之前布局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非也,那可是教科书级别的削藩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大杀功臣?这或许是刘邦的千古奇冤。以萧何、曹参为 首的丰沛元从集团和其他陆续加入的功臣们,只要不像陈豨(xī) 那样公开叛 乱,基本得到了封赏和善终,包括雍齿这种早年背叛过刘邦的归正叛臣,也没 有一个被杀的。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长期和汉皇室通婚,在长房绝嗣或者 犯罪失去爵位后,汉皇室还会找出他们的支脉继承爵位。可以说,刘邦算得上 是对待功臣最为宽厚的古代帝王之一。
说刘邦杀功臣,更多的是把他削除异姓诸侯王的事迹理解错了。但是,异 姓藩王有自己的朝廷,有独立的领土、财政和军队,他们是为了各自利益和刘 邦短期合作的伙伴,不是功臣。韩信早年只是刘邦部将,被封为齐王后,在刘 邦和项羽对峙的关键时刻,还多少有观望的心态,直到刘邦把大量土地划分给 他,才愿意出兵。
刘邦击败项羽时,汉政权直辖的土地和战国后期的秦国差不多,关东绝大 部分地区仍然掌握在异姓诸侯王手里。虽然这些诸侯王都亲汉,但若是刘邦想 把这些诸侯国吞并,那么这些人联合起来对抗刘邦的后果依旧不可预料。从这 个角度看,刘邦削藩的难度不低,几乎是要把关东再打一遍。他是如何举重若 轻地做到这一切的呢?
楚汉战争中刘邦大封诸侯,项羽却极小气
当年,项羽依靠诸侯联军拥戴他分封天下的机会,吞并了楚怀王的大部分 领地,随后对魏国和韩国巧取豪夺,成为当时最大势力。所谓“项羽开历史倒 车搞分封”和“刘邦顺应时代潮流,继续郡县制中央集权”,实际上是一种历 史的误会。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肯定不可能把吃进嘴里的肉再吐出来。当我 们仔细查看历史细节时,将惊讶地发现:在楚汉战争的具体操作中,刘邦是大 封诸侯,项羽则极度小气。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刘邦代表了分封,项羽代 表了集权。
刘邦和项羽在此时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刘邦在表面上是分封制的明显 支持者,对合作的盟友从来不吝惜予以加封,甚至扩大其封国。在刘邦最终击 败项羽称帝前,他所封的诸侯都是盟友而非属下。从刘邦重新占领关中,到最 后击败项羽,他直接统治的范围只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地盘,关东所有国家在 被汉灭亡后依然存续,只是换了亲汉的国王——汉灭魏后彭越担任魏相,随后 接替魏豹成为魏王,其领土从西部被秦国在战国时征服同化已久的地区换回到 被项羽吞并的战国后期魏国核心地带;汉灭赵后,刘邦老友、赵国本土实力派 张耳成了赵王;汉击败项羽临时任命的韩王郑昌后,把韩国还给了韩国王族的 韩王信;汉灭齐后,把齐国封给了大将韩信;汉灭燕后,把燕国封给了卢绾; 楚国体系内的九江王英布被项羽击败后,领地被西楚直辖,刘邦又封英布为淮 南王,助他复国,甚至在项羽灭亡后,楚国仍然被改封给了齐王韩信。所以这 一时期,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分封制度维护者。
项羽的表现却完全相反。韩信评价项羽时曾说,项羽对手下人非常谦和有 礼,若手下人生病还会亲自去慰问,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并且哭一场。但是 真正需要封赏的时候,印章上的角都被磨平了,也不舍得给人。韩信把这种情 况称作项羽的“妇人之仁”,并非说项羽像女人一样心肠软,项羽屠杀关中和 齐地平民的时候何尝手软过?韩信的意思是,项羽虽然能给手下一些笼络人心的小恩小惠,但是在别人立下大功需要封赏的时候却很小气。试想,连印章都 犹豫半天不舍得给,更何况封王?
项羽在关中分封后,不断巧取豪夺魏、韩领土,因为舍不得分出一部分魏 国土地绥靖盘踞在这里的彭越,被迫面对无休止的游击战。随后项羽又入侵了 齐国,但是除了在汉军东进的时候临时封过一个韩王郑昌外,他并没有在新占 领区封过任何一个诸侯。即使是这个郑昌,也是因为正在和齐国作战的项羽希 望利用他的影响力拖住大举东进的汉军才封的。后来西楚大将龙且平定了投靠 刘邦的九江王英布,胜利后的他不但没有受封英布的土地,连善后工作都被项 羽交给了自家的项伯。由此可知,项羽真的是小气到了极点。
兵不血刃,齐楚之地尽归刘邦
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打倒了主要对手后肯定是要削藩的。刘邦击败项羽 后,马上开始了自己的削藩行动。整个过程中,他的手法可谓浑然天成,堪称 教科书级别的操作,为后世留下了一本生动的削藩指南。
刘邦平定三秦,初步统一了秦国故地。不过,项羽分封的三个秦王还是有 一定影响力的。章邯虽败,但到彭城战役结束后,才被回军的刘邦主力彻底消 灭;司马欣在秦地也颇有人望,所以直到汜水之战司马欣死后,刘邦还特意把 他枭首示众。总的来说,刘邦很快就基本确立了在秦地的统治。
巩固关中的秦国故地是刘邦扩张的第一步。但是,直到刘邦最终击败项羽 时,汉国在关东吞并的领土只有魏王豹的辖地。后来,刘邦平定赵国、齐国, 天下局势已经对他非常有利了,他尚且把这两国分封给了张耳和韩信,那为何 刘邦敢于直辖魏王豹的领地?因为魏国领土的西边部分已经被秦国占领很久, 因此许多方面受到关中势力的影响,魏王室在此地的影响力早就消散了。魏国 则被改封到被项羽吞并有彭越活动的梁地。
此外,韩国的位置非常特殊,几乎在关中进出关东的咽喉要道上。表面上看,刘邦并没有在这里设置郡县,韩地被封给了韩王信。但是,韩王信并没 有真正到自己的封国去统治,他一直以高级将领的身份在刘邦军中服役,活跃 于荥阳、成皋的作战一线,还被项羽军俘虏过。因此,他对韩国的控制力是相 当低的。等刘邦击败项羽重新分封时,刘邦把韩王信改封到北方抗匈奴前线去 了,如此便把韩国故地纳入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下。但除了这两个动作,刘 邦击败项羽时,汉王朝的领土并不比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大多少。那么,刘邦是 如何把东方诸国真正变成汉家天下的?
刘邦削藩关键性的第一步是把整个齐地纳入自己的管控中。他借口让韩信 衣锦还乡,把韩信从齐地改封到项羽的西楚国故地,让跟随韩信长期在齐地经 营的嫡系曹参辅佐自己的儿子刘肥做新的齐王。
刘邦不露痕迹地取得了整个齐地的控制权。从此之后,无论是北方三晋之 地还是南方楚地发生反对刘邦的叛乱,叛乱者都要面对关中和齐地两个方面强 有力的夹击,中央政府获得了显著的地缘优势。
完成这一步之后,刘邦要求燕王臧荼觐见。对于臧荼来说,去觐见很可能 被扣押在中央政府,获得一个很高的虚衔养老,不去则属于明显的抗命。犹豫 之后,他选择武力对抗,但很快失败了,整个燕国也被纳入了刘邦嫡系卢绾的 控制中。同样的方式,解决的还有共尉的临江国。临江国在战国时的楚国灭亡 半个世纪前就被秦国吞并为南郡了,就像魏国西部一样,和关中联系更紧密, 因此也被刘邦的汉政府直辖了。
关键性的第二步则是控制韩信统治下的西楚国故地。当时有人举报韩信私 自窝藏了项羽麾下大将钟离眜,打算谋反。这并非全然诬告,韩信私藏钟离眜 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刘邦对于庇护项羽将领的行为一向很宽容,
譬如大侠朱家保护项羽大将季布后成功为他向刘邦请求特赦,朱家还得到了奖 励。韩信私自收留的性质却完全不一样。也许韩信已经感觉到刘邦可能对他不 放心,因此预防性地招揽能对抗中央政府的高级人才。这时候刘邦之前布局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长期跟随韩信、熟知他作战风格的曹参为刘邦掌握了富 庶、强大的齐国,一旦双方彻底翻脸,韩信很难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对抗刘邦的 汉军和曹参的齐军,最终他选择了服软。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韩信服软的方式竟然是逼死钟离眜,拿他的首级去 讨好刘邦。这根本不是一个有能力问鼎天下的人的气度,甚至作为一个诸侯王 也完全不合格。韩信的政治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先是打擦边球,私自收留项羽 的高级将领,结果刘邦一较真却了。这种主动露怯,让刘邦占据了极大的主 动。最后,刘邦用陈平之计成功诱捕韩信,把他的楚王废掉,随后将楚国领土 封给了自己的两个亲戚。
等英布反应过来时,只剩他一个人了
等刘邦把齐、楚、燕三个国家的辖区封给自己人后,刘邦对其他异姓藩 王的优势已经是决定性的了。剩下的所有异姓诸侯加在一起,也不是刘邦的对 手。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刘邦对自己的意图仍然隐藏得非常好。表面上看,每 个诸侯被废黜是各有原因,有刘邦不对在先的,也有自己感到不安起来叛乱 的。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用最小的代价逐渐用自己的家族成员取代了原先的异 姓王。
最倒霉的一位是彭越。因为在陈豨叛乱中的骑墙态度,在被诱捕后,他也 被废除了王位。本来彭越已经被流放,结果流放途中竟然遇到吕后。他异想天 开地向吕后求情。在吕后的力劝之下,彭越被杀。彭越是公认的死于冤案,刘 邦都承认这一点,事后封赏了直接指斥他不义的彭越旧臣栾布。在杀彭越这个
问题上,刘邦的确做得不光彩,算得上一个污点。
张耳之子张敖的被废,则更是离谱。刘邦路过这里时态度倨傲,但张敖 并不以为意,毕竟刘邦是张敖的老丈人,还帮助赵国复国。但是燕赵多慷慨悲 壮之士,国相贯高为首的部分张敖门客看不下去,打算背着张敖谋杀刘邦。这更像刘邦的一种服从度测试——如果张敖和他的门客都对他的倨傲态度不以为 意,那么说明暂时不用动赵国;不然的话,就借此机会兵不血刃地把赵国改封 给刘氏子弟。刘邦在处理此事过程中再度显示出了政治家的风范,提拔重用了 张敖的许多门客,甚至宽恕了带头组织谋刺他的贯高。但贯高看到主君张敖已 经摆脱麻烦,很有个性地自杀了。
韩王信和卢绾的叛乱对刘邦而言反倒颇为意外,因为这两个人和刘邦一直 很投缘。他们的领地夹在汉匈之间,作为缓冲地带的君主无力对抗匈奴,但是 任何私自和匈奴达成的妥协在刘邦眼中都很难接受,毕竟刘邦希望他们的王国 可以作为抗击匈奴的前沿阵地。因此,他们的叛乱更多的是边境上的匈奴势力 崛起后的两难处境导致的。
等到这些诸侯国都被刘邦削除,重新分封给宗室子弟后,发现只剩下自己 孤零零在淮南国的英布终于叛乱了。在英布看来,他的军事能力大约能排同时 代第五,前四名中项羽、韩信、彭越已死,刘邦本人已经重病,很难远行,现 在是他的时代了。但他没想到的是,刘邦强拖病体,御驾亲征,经过一番苦战 将他讨灭。
在讨伐完英布的回军途中,刘邦终于可以吟唱起那首流传千古的《大风 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约 在这前后,汉高祖和群臣立下了著名的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 共击之”。
至此,他才真正完成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大业。
可以说刘邦削藩的成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教科书级的操作。他 成功的关键是在获得压倒性优势之前完全隐藏自己的意图,隐藏到韩信、英布 这种顶尖人物都心存侥幸。哪怕在获得压倒性优势之后,他仍然用最小的成本 去削藩。如削除张敖的操作,哪怕到现在,大部分人还觉得是他待女婿轻慢惹 出的意外事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吸取了秦帝国灭亡的教训,也知道自己无力直接统治这么广大的领土,因此只是先消灭敌对自己、不受管辖的诸 侯国,然后找理由吞并亲近自己的异姓诸侯国,把这些诸侯国都变成了宗室亲 王的同姓诸侯国。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结合,刘邦实现了统一战争后的平稳 过渡,为汉帝国的进一步兴盛奠定了基础。
后世典型的反面案例
比起刘邦的高明操作,后世最典型的两个反面案例也值得一看。
康熙高喊着“削亦反,不削亦反”的口号,逼反了本来态度游离的耿、尚 二藩,创下了一个历史纪录:被以云南为基地的叛乱势力席卷了半个中国。如 果康熙当时有刘邦的政治智慧,吴三桂哪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不过康熙毕竟 是非常聪明的君主,很快察觉到了自己的失策,并且在三藩叛乱后手忙脚乱 地宣称“暂缓撤耿、尚二藩”,后期成功分化了三位藩王。虽然因为年轻气 盛搞出了不少乱子,但是康熙有机会纠错、继续成长,到中年后也算得上顶级 政治家了。
不过,康熙完全不需要为此感到尴尬,因为比起建文帝朱允炆的操作,他 的小失误简直不算个事。朱允炆和他手下对刘邦留下的削藩教科书视而不见。 在朱元璋都做好制度性安排、藩王主动叛乱成功的可能性为零的情况下,朱允 炆偏偏觉得自己比朱元璋和刘邦更聪明,先是往死里逼毫无威胁的藩王们,成 功把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逼得铤而走险,随后一顿操作,最终创下了中国古 代史上一项独一无二的纪录:他成了两千年间唯一一位被藩王造反推翻的大一 统王朝君主。
想获得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到底有多难?
和所有少年成名的将领一样,霍去病自其去世以来便饱受争议。司马迁虽 然没有正面批评霍去病,但明褒暗贬也不在少数,如明明是抨击邓通、赵同和 李延年的《佞幸列传》,却非要带上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甚 至在讲述霍去病出塞万里的远征之时,也不忘指出他还有铺张浪费的恶习。
那么,这位“冠军侯”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我们不妨通过霍去病在“漠 北之战”的表现,来看看缘何“封狼居胥”的桂冠会落在这个少年头上?
汉帝国远征军深入漠北过程中难以逾越的距离屏障
元朔六年(公元前 123 年) ,兵败漠南的匈奴单于伊稚斜(chá)采纳了 汉帝国降将赵信的建议,将匈奴本部向漠北迁移,试图诱使汉军深入,以逸待 劳,再给予迎头痛击。然而令伊稚斜没有想到的是,汉武帝刘彻在漠南之战获 胜后,并没有继续向北进击,而是命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直击河西。
河西之地的丢失,不仅令匈奴失去了以焉支山为中心,冬暖夏凉、水草丰 茂的优良牧场,更斩断了匈奴经当地与西域诸国相连的商道。为了挽回颓势, 元狩三年(公元前 120 年) ,伊稚斜命匈奴左贤王部出兵,对汉朝的右北平郡 和定襄郡展开袭扰。
虽然出动数万骑兵的匈奴方面仅取得“杀略千余人”的可怜战绩,但匈奴 的主动进犯,还是令本就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刘彻嗅到了战机。他随即召集一干 亲信将领,公开表示: “(匈奴)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轻留,今大发士卒,其 势必得所欲。”由于这句话颇为拗口,因此后世剧作家将其概括成了颇为牛气 的“寇可往,吾亦可往!”
应该说,相对于其他习惯在地图上挥斥方遒的帝王将相,汉武帝刘彻还算 掌握了战争的真谛,除了战前大举推行“算缗( mín )法”“盐铁专卖”等财 政改革,想尽办法广开财源以充盈军费之外,还命有司征集了十万匹以精粮豢 养的“粟马”、调动数十万步兵以承担后勤转运任务,全力支持卫青、霍去病 统率所部远征大漠。
虽然司马迁在《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称,此次军事行动中,卫青与 霍去病手中皆为“五万骑”,却又刻意强调“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霍去 病) ”,似乎在暗示霍去病之所以能取得更为辉煌的战果,无非是因为他所率 的部队更为骁勇。但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发现司马迁详细记录了卫青麾下云 集着李广、公孙贺、赵食其、曹襄等宿将,霍去病的部将却多是无名之辈。
面对同样陌生的战场,霍去病却好像从来都不曾迷路,总能精准完成远距 离的奔袭任务。那么,这位少年将军难道是与生俱来就自带导航功能吗?答案 显然是否定的。
大汉“北斗”,广为人知的“活地图”
霍去病并非从未迷路,只是其所部机动性较高,以至于在战场上即便是走 错了路,也能迅速折返,甚至误打误撞,收获意外之喜。如霍去病于元朔六年 (公元前 123 年)跟随卫青的两次出塞,其均率领本部八百余骑游离于距汉军 主力数百里之外的广袤草原之上。
司马迁也承认,霍去病所展开的轻骑游击,至少是“斩捕首虏过当”(斩获超过自身战损)的。
霍去病在长安担任侍中时,已经练就了一身弓马娴熟的强健体魄。而按照 汉武帝喜欢游猎的生活习惯,作为天子近臣的他可能在上林苑中进行过无数次 远程奔袭的演练。
但初出茅庐的霍去病缘何敢于脱离大部队、深入敌方纵深数百里去“赴 利”呢?司马迁在《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早已给出答案。当时,卫青军 中正有一位对匈奴内部的水草分布、部族领地等情况了如指掌的人跟随汉军深 入塞外。这张“活地图”正是在出使西域途中为匈奴拘押了十三年之久的外交 家张骞。
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 年)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百余人出使西域,以 图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然而,在经过当时仍为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时,张骞 使团遭到了扣押。司马迁以“径匈奴,匈奴得之”这简短的七个字概括了张骞 的倒霉。史学界对此有几种不同的推测, 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在武力扣押张 骞使团的成员后,执掌河西走廊的匈奴右贤王认为此事关乎汉匈关系,因此将 张骞等人押赴漠北的单于王庭,听候单于的发落;另一派的观点则认为,右贤 王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虽然将扣押一事向单于进行了汇报,但并未将张骞等 人送往单于王庭,而是就地软禁,直到很久之后,才将使团的主要成员,如张 骞、甘父等人押送漠北,余者则长期滞留于河西走廊。
张骞被扣押在匈奴境内的具体生活状况,后世同样没有留下太多资料。 《史记》和《汉书》中,只有“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的记载。通过另一位因“留胡不辱节”而名留青史的苏武的境况,我们多少可 以猜测张骞的遭遇。客观地说,苏武出使时,汉、匈关系已因连年交战而降到
了冰点。
同时导致苏武被扣押的直接原因是,匈奴贵族缑( gōu )王伙同长水胡人 虞常勾结苏武的副使张胜,意图刺杀时为匈奴谋主的卫律,劫持匈奴单于且鞮(dī)侯的母亲归汉。这显然要比张骞使团的“非法过境”严重得多,但具 体分析苏武被囚禁时的遭遇,仍有利于我们想象张骞的待遇。
张骞可能没有遭受苏武那般折磨,但各种威逼利诱的劝降想必也不会少。 劝降不成后,匈奴方面可能会对张骞采取类似日后消磨苏武斗志的种种手段, 先将其流放至荒芜偏远的无人区,随后以游猎、出巡等名义,对其进行探望, 并赠予各种物资,安排匈奴女孩陪侍。和苏武一样,张骞虽然坚持了民族大 义,却也最终私节有亏,在被扣押期间迎娶了匈奴女子,生下孩子。
正因为在匈奴有明确的个人生活记录,也有一些后世学者据此认为,张骞 滞留匈奴期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匈奴单于提供过诸如翻译、教学等服务, 并由此换取了一定的活动自由。因此,张骞可能走遍了漠北、漠南的大多 数牧场。
正是由于汉朝官员中缺乏了解匈奴内部情况的人,汉武帝在张骞从匈奴脱 逃、完成出使西域的使命返回长安之后,授予了其校尉的军职,命他跟随卫青 出兵塞外。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张骞)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 但是,长期滞留于匈奴这一点,令张骞无法真正获得李广等功勋宿将的信任。 这样的矛盾最终导致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 ,积功被封为“博望侯”的张 骞在受命与李广一同率军从右北平郡出征之后各自为战,最终李广所部为匈奴 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张骞也因救援迟缓而被剥夺了爵位。
霍去病对张骞持怎样的态度,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张骞被贬为庶民 之后,霍去病很快率部出征河西走廊,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打通道路这点来 看,霍去病即便与张骞没有太多的私人感情,两人在战略见解上似乎也早已达 成共识。这些共识很可能是霍去病初次跟随卫青出塞时,在与张骞的相处中一 点一滴积累下来的。
漠北骠骑,霍去病所部精锐骑兵是如何练成的?
即便霍去病在与张骞的交流中获得了诸多有关匈奴内部部族及牧场分布 的第一手资料,数千里的远距离奔袭终究不是靠纸上谈兵就能轻松实现的。 事实上,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才是霍去病完成“封狼居胥”伟业的真正物质 保障。
汉匈战争形势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军骑兵战斗力的此消彼长。早在 汉武帝初期,汉朝从北方草原获取马匹的数量大量减少。为了能够积蓄力量, 汉武帝采用两条渠道来获取战马:首先是牧场,如卫青出兵夺取的河套地区就 盛产马匹;其次是在民间推行马政,汉朝鼓励民间养马,采取“今令民有车骑 马一匹者,复卒三人”,也就是每家能养一匹马,并上交给国家,会有三个人 可以免除徭役赋税。
政策的双管齐下,很快可以给予卫青、霍去病数万匹优质战马的调配权。 但是,马可以由中央调拨,精锐骑兵却需要将帅们费尽心血去训练。只有经过 长期的训练,再配备优良的武器装备,在面对生于马背、长于马背、死于马背 的匈奴人时,汉人骑兵才能成为不可小觑的存在。
汉军轻骑兵与匈奴骑兵差别不大。汉军的轻骑兵身穿皮衣,一般不穿甲 胄,以矮小快速的马匹为主,主要使用弩箭作为攻击武器。汉军轻骑兵使用的 弓弩是农耕文明为抵抗游牧文明而发明的利器。弩箭瞄准简单,穿透力强,这 种武器的出现和使用让汉军有能力对抗以骑射见长的匈奴骑兵。汉军的重骑兵 则是配备带着内衬的甲胄和铁质的头盔,主要武器是传统的戟和戈,以体形高 大的战马进行冲锋。从杨家湾汉墓中出土的兵马俑得知,汉朝的骑兵部队中, 轻骑兵与重骑兵的比例为 1∶5。这显然是在长期同灵活的匈奴骑兵作战后形成 了战术配置。
汉军的骑兵构成相当精密。五名骑兵构成最小的单位,设立一名队长;两 个小队十名骑兵组成一个骑什长指挥的小组;五个小组设立一个骑士吏,指挥
这五十名骑兵;每一百骑设立一名骑卒长,每两百骑设立一名骑五百,每四百 名骑兵组成一个曲,由骑千人或是军候率领;然后, 由两个曲加上辅助的士兵 组成一个近千人的部, 由校尉或骑都尉指挥;最后根据需要,出动的规模由 几个或更多的部组成出征部队。
在实际战斗时,汉军会以曲作为基本的作战单位,以一百骑构成一个个的 战斗小方阵,再根据实际的战斗情况进行调整,基本上采取轻骑兵从两翼快速 包抄、重骑兵中央推进的战术进行战斗。
霍去病麾下的骑兵很可能是像这样以百骑为单位,在辽阔的战线上迅速展 开,再以分进合击的战术,迅速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击 破当面的匈奴游骑,最终通过一场正面决战重创匈奴左贤王部主力。
辉煌不再,霍去病之后缘何难再“封狼居胥”?
无论后世怎样评价霍去病,他的功绩很难复制。且不说那些被辛弃疾写 入诗词中“草草收场”的“仓皇北伐”,便是后世诸多富有雄心壮志的盛世君 王,倾尽全国之力也无法再取得这一荣誉。此处,我们不妨试着进行一个案例 分析:
永平十五年(公元 72 年) ,汉明帝刘庄决定对匈奴用兵。关于继承了光 武帝刘秀对匈奴采取包容政策的刘庄,缘何突然表现得如此激进,相关史料中 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但《资治通鉴》之中详细记录了时任谒者仆射的耿秉对此 次军事行动的全面规划。耿秉认为,匈奴作为中原北方边患,汉朝之所以长期 无法降服,除了匈奴本身的军事力量外,还缘于其得到了鲜卑、乌桓等草原部 族的支援,以及控制着被称为“左衽之属”的西域诸国。
因此,历史上,汉武帝率先于河西走廊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 郡,并屯兵于居延、朔方一线,从而在夺取匈奴“肥饶畜兵之地”的同时,切断 了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最终迫使匈奴在连番的军事打击下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基于这一分析,永平十五年冬,汉明帝刘庄命耿秉与窦固分别带领副将 秦彭、耿忠进入凉州地区整军备战。次年雪消冰解,太仆祭肜( róng )率先与 度辽将军吴棠,率领河东、河西地区的羌人、胡人雇佣兵及归附汉皇朝的南匈 奴人马,共一万一千余骑,浩浩荡荡地从高阙塞(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温 都尔镇附近)深入大漠。与此同时,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率领太原、 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等七郡的郡兵及乌桓、鲜卑所部,共 一万一千余骑,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方向出塞,配合祭肜所部,寻 找匈奴主力,与其展开决战。
应该说,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所统率的乌桓、鲜卑诸部大多对 太仆祭肜心怀敬畏,如果祭肜指挥这一路人马,即便不能取得大胜,也会有所 斩获。但偏偏祭肜所部人马多为南匈奴的骑兵,这些人本就不愿与同胞为敌, 更兼其首领左贤王“信”与祭肜不合,因此大军从高阙塞出发后仅走了九百华 里,南匈奴骑兵便谎称已经抵达了大漠天险——涿邪山。对匈奴境内地形不甚 了了的祭肜信以为真,随即决定班师。不想一回到洛阳,祭肜便与度辽将军吴 棠一道被以“逗留畏懦”的罪名逮捕了。
汉明帝刘庄之所以对祭肜如此决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祭肜此前设计的 战略完全没有起到对匈奴的牵制作用,还白白浪费了大量兵力:骑都尉来苗、 护乌桓校尉文穆的部队虽然一度抵达了匈河水畔(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的拜 达里格河) ,但沿途的匈奴牧民早已逃散,并无斩获。原定投入西域战场的耿 秉、秦彭从武威、陇西、天水三郡募集的勇士及羌、胡雇佣兵,也被要求从张 掖居延塞方向配合祭肜的行动,最终横穿六百华里的沙漠,在到达早已人去楼 空的北匈奴句林王牧场——三木楼山后无功而返。也就是说,在祭肜的错误战 略指引下,汉朝四分之三的兵力在大漠之上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游行。
汉明帝刘庄对匈奴奇袭的失败,无疑衬托出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和历史功 绩,狼居胥山,真的不是你想封就能封的啊!
曹魏爱写诗,蜀汉多论文:
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假如你有幸穿越两千年,回到东汉中后期的洛阳城,当街碰上那些冠巾招 摇的知识青年时,可千万长个心眼——别随便跟人谈论诗歌。
因为你有 97% 以上的概率会被当成斯文败类,遭到白眼、嘲讽甚至是殴 打。如果你谈论的恰好还是“古诗十九首”之类的五言诗,那么很可能闹出人 命。若你运气足够好,撞上了那剩下 3% 的概率,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荣幸地 跻身朝廷候补心腹之列了!
啊?
这是怎么回事?
书生的天下?
当书生们刚走上西汉帝国的政治舞台时,他们只是一群顽固、狡猾,但相 当弱小的群体。
当他们逐渐站稳后,就原形毕露了——他们垄断了文化教育、左右了社会 舆论、控制了干部梯队,还成天用“天人感应”“五行始终”等给皇帝和朝廷 大臣洗脑。
到西汉中后期,吃皇粮的书生们如“小强”一般疯狂滋长—— 《汉书》作者班固曾经吐槽:“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 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 余人。”有些所谓的大师更是超级话唠,仅就《尚书》中“曰若稽古”这四个 字,就能演绎出三万字的讲义来!这么能说,谁受得了!
汉宣帝算是明白人,懂得“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的道理,治 天下哪能全听知识分子们的!他主持召开了“石渠阁会议”,企图按朝廷的意 愿统一思想,但会后不久就去世了,这次尝试宣告失败。
最后, 王莽和一群知识分子搞了一次开天辟地的政治实验。他们依照 《周礼》来改造衰亡中的帝国,并把这个实验性帝国改名叫“新”——结果这 个倒霉的“新”帝国,不出意外地被这帮胆大心急、眼高手低的理论派搞 垮了。
重整河山的汉光武帝刘秀吃一堑、长一智,不敢再相信书生。他依靠南 阳、颍川、河北的豪强势力拥戴而上位,为了羁縻、笼络这些豪强,便和他们 结成儿女姻亲——刘秀不敢触动业已根深蒂固的豪强势力,只好让他们以血统 参股的方式,来共享帝国的最高权力。
但汉光武皇帝的妥协,从一开始就给东汉帝国埋了雷。皇位仅仅两传之 后,这些姻亲舅爷们便反客为主,靠挟持外甥而成为帝国的实际主人。外甥皇 帝当然也不服气,又依靠身边的宦官发动反击,从舅爷手中夺回权力。
东汉中后期的历史,就是一场外戚和宦官轮番把持帝国权柄的乱战。
这场乱战中,业已靠边站的书生们只能跑跑龙套。
当权派虽然偶尔也邀请他们入朝参政,但他们可不敢再像西汉一样,以 “天人感应”“五行始终”等为辞,忽悠皇帝退位让贤。他们现在的日子并不 怎么好过。
但书生们胸中有伟大的理想。他们中的佼佼者,继续刻苦钻研传统政治理 论,著书立说、广收弟子、私相授受、朋比牵引,遂逐渐上升为学阀世家,子孙世代相继把持着对经书文义的阐释权。
这就与中世纪欧洲僧侣所扮演的角色差不多了。
外戚做朋友
欧洲的僧侣以神权维护王权,东汉的学阀以圣人之说、谶纬之言维护皇 权。大家玩的是同一套把戏——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让被统治者变得更加 驯服,从而降低统治成本。口衔圣人之说的学阀们,讲的是“君君臣臣”之 道,维护着“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既得利益秩序。
他们给自己标定的人设是如此清晰,即便是不学无术的豪强外戚,也很快 意识到书生是自己天然的同盟军——所有的既得利益集团,自然喜欢现行秩序 的维护者。
所以在外戚当权的时代里,舅爷总会装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客客气气 地邀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阀出来做官。书生虽然也会做出各种姿态,但到底扛 不过千钟粟和颜如玉的“真香定理”。他们非常不情愿地说: “罢了,为了天 下苍生,老夫就入世走一遭吧! ”或掐指一算道: “自筹的经费不够学生们吃 了,老夫还是去找大将军申领点皇粮吧! ”就这样,他们很欢快地搭上公车去 洛阳城,累世为官。
正所谓“利之所在,熙熙攘攘”,洛阳城里的学阀和候补学阀很快就多到 让朝廷吃不消、养不起的地步—— 因为仅仅是太学生,就达到了三万人之众!
涌入洛阳城的书生越来越多, 朝廷能提供的“经费”有限, 难免竞争 激烈。
经学主旨是维护大一统局面和既有秩序的,主力是各路学阀和太学生。 寒门出身的宦官和他们的朋友(主要是商人和庶族地主) ,恰恰是既有秩序的 破坏者——他们既要从舅爷手里抢皇帝,又要从学阀手里抢编制(或者叫“经 费”) ,还要跟世家大族争做土豪——所以正统的书生和公公,显然就不可能做好朋友啦!
书生们只能更拼命地抱紧帝国权力的另一极——舅爷,交投名状的主题是 用各种方法排挤、打击舅爷的敌人公公,除了继续垄断文化教育、操纵社会舆 论、控制官吏梯队等传统优势项目之外,后来竟不惜赤膊上阵、斯文扫地,对 公公们大打出手。比如说“望门投止思张俭”的张俭,在东部都邮任上时,只 因为争道小事,就杀了宦官侯览的母亲和家属、宾客百余人,且“皆僵尸道 路”,填井烧屋,甚至连鸡犬都不留活口。又如清流领袖陈藩,帮助皇帝的老 丈人窦武发动武装政变,企图族灭宦官,结果他办事拖沓,反被狗急跳墙的宦 官领袖曹节率领公公们反杀。
宦官也不傻
这两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公公对“正统派”,或更确切地说是“经学派” 的全面开战。这就是两次“党锢”事件。
公公们虽然出身寒微,但脑子并不傻。
在与书生的斗争中,他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要经学的原教旨不 改,以“经义”为政治纲领的书生们就绝不可能跟自己做好朋友。
于是他们想出一条既釜底抽薪又杀人诛心的妙计。
为了不让书生们全部站到舅爷的阵营里去,公公们便啖之以利,忽悠皇帝 成立了一个叫“鸿都门学”的大学堂,以和“正统派”大本营的三万太学生相 抗衡。
和太学里那些成天鼓捣经学、钻研政治、积极参与党争的“正统派”不 同, “鸿都门学”的学术专业显然要平和得多,他们研究的是诗歌、小说、词 赋、绘画、书法这些修身养性的东西。
公公们当然希望书生们把精力投入到这些东西中去,因此对“鸿都门学” 大力推介,学生考试成绩及格的,就给大官做;不及格的,也给个不错的出身,多少让他做个小官。
从这时候起,经学与文学就算分了家。文学到底算是一件工具还是一门艺 术,从此就纠缠不清。这就为科举时代的“经义”与“文学”之争,埋下了千 古伏笔。
“鸿都门学”的学生人数在高峰期曾达到一千多人——但与多达三万人的 “正统派”太学生相比,又属微不足道了。所以若穿越回桓灵时期的洛阳街 头,你所遇上的知识分子,有 97% 的概率是太学生——跟他们,得讲《书》 《礼》大义,最好多唱唱“王正月,大一统也”之类的高调。
但不管是太学,还是“鸿都门学”,终究都还是书生的阵营,公公们所要 依仗的下层寒门盟友,单要靠这条出路参与国家政治,还是很不容易的——说 来也很简单,这些奸商老财的子弟们如果真是读书的料,早投到书生的主流阵 营里去了。
所以,公公们索性忽悠皇帝为自己的盟友打开另一扇方便之门 ——买官 鬻(yù )爵。他们打算让那些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却又不具备做官资格 的人,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这个出卖参政议政权利的市 场,就设在洛阳宫苑的西园,后世也称为“西园卖官”。
当时的定价机制相当灵活,实际成交价格常常依据买家的家资名望有所浮 动,存在着明目张胆的价格歧视。比如说基价一千万钱的“三公”,大名士崔 烈就可以享受五折实惠,只花了五百万钱就买到一个司徒。但同样是“三公” 中的太尉,出身不那么清白的曹嵩(他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的爸爸) , 就得掏十倍的价钱,也就是一亿钱才能得偿所愿。
我们当然可以说曹老爷是冤大头,不过我们更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 崔大人即便不掏钱,也未必做不到“三公”;曹老爷正好相反,他即便掏了冤 枉钱,也做不稳“三公”。所以崔大人虽然得了实惠,但未必会赞誉这个办 法;曹老爷呢?他虽然吃了点小亏,但起码满足了一个家族梦想。
这些异想天开的行为,在为那些本来不具备参与国家政权资格的人打开一 道大门的同时,也完全背离了帝国的传统政治轨道—— 因为从反方面讲,这正 是以剥夺“正统派”的参政权利为代价的,他们当然没有任何理由喜欢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