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问物:可触摸的意义
》
售價:NT$
375.0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世间喧嚣,方显返璞归真、大道至简之重要。阅读本书,将有所启发有所顿悟,巧用老子智慧,再塑一个自由安宁的心灵空间。
★解读经典 历史上,韩非子、魏征、唐玄宗、王安石、司马光、苏辙、宋徽宗、朱元璋、顺治、康熙……都曾给《老子》做注解。在当代,钱锺书、白岩松、陈道明、林语堂、彼得·汉德克……都是《道德经》的粉丝。《道德经》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被后世誉为解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智慧宝典。
★视角独特 本书结合相关典籍、历史故事、古代诗文来解读,既还原《老子》本色,又富有灵动的文学色彩,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既可体悟《道德经》的魅力,又学习了相关的诗词典故,可谓一书多得。
★全面通俗 作者通过演讲式的语言,生动地讲述老子的哲学与智慧,表现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最高思想境界,让普通读者轻松读懂。
|
內容簡介: |
千百年来,读老解老的人数不胜数,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结合相关典籍、历史故事、古代诗文,为读者娓娓道来老子的哲思与智慧。一部《老子》说道、说德、说社会、说人生,老子的思想至今仍然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精心讲解了老子治理社会的理念、对战争和世俗生活的看法等内容,表现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最高思想境界,这些思想不断启发着后人,为后人借鉴。
|
關於作者: |
阮忠,湖北黄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会长等。主要从事古代诗文研究,出版个人专著《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宋代四大词人群落及词风演化》《中国传统文化演讲三题》等,发表庄子研究、汉赋研究、两汉诗歌研究、中古诗人群体研究、古代文化与散文风格研究等系列论文百余篇,为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特约撰稿人。
|
目錄:
|
目??录
引 言 / 001
第一章 老子、《老子》和关联人 / 011
一、楚人老子 / 011
二、《老子》又名《道德经》 / 021
三、与老子并称的黄帝 / 027
四、老子的弟子孔子 / 032
五、老子的后学庄子 / 039
六、同居一传的韩非 / 043
七、还需说的话 / 048
第二章 用“道”打开世界 / 051
一、孔、墨、韩说“道” / 051
二、五花八门的叫法 / 057
三、“道”是“恍惚” / 061
四、万物唯一的生母 / 069
五、变着法子絮叨 / 079
六、泛然无所不在 / 086
第三章 说“道”掰不开的“德” / 094
一、世俗之“德”与孔子 / 094
二、“上德”顺应自然 / 102
三、万物尊“道”而贵“德” / 106
四、复归于婴儿 / 116
五、无为而无不为 / 121
六、飘风不终朝 / 126
第四章 梦中仰视的圣人 / 134
一、坊间二圣说 / 134
二、不自生而能长生 / 141
三、多善而无常心 / 150
四、莫能与之争 / 155
五、自知而不自见 / 162
六、天道常与善人 / 166
七、辅万物之自然 / 171
第五章 他想这样治理社会 / 180
一、民复结绳而用 / 181
二、求得而免罪 / 187
三、少私寡欲 / 193
四、有为是以难治 / 199
五、无欲而民自朴 / 208
六、治大国若烹小鲜 / 217
七、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 223
八、天下莫能与之争 / 228
第六章 不得已有了战争 / 237
一、或说《老子》是兵书 / 237
二、兵者,不祥之器 / 242
三、不以兵强天下 / 248
四、祸莫大于轻敌 / 253
五、善为士者不武 / 260
六、柔弱胜刚强 / 266
七、戎马不生于郊 / 272
第七章 把握世俗生活的度 / 278
一、功成而弗居 / 278
二、知足可不辱 / 286
三、自知者明 / 292
四、宠辱若惊 / 298
五、祸福两相倚 / 303
六、善为子孙善为士 / 307
七、清静为天下正 / 312
八、和光同尘 / 318
结 语 / 324
附 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境界 / 329
|
內容試閱:
|
引 言
老子当年出函谷关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他的《老子》(也就是《道德经》)产生了如此大的魅力,两千多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从海内说到海外,说得不亦乐乎。大家反复阅读,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那原本只有五千多字的《老子》,后世解读的文字汇集在一起,可能没有人知道文字的数量翻了多少倍,也不知道多少人以它为饭碗,养活了一家老小。
清代著名学者魏源著《老子本义》,在书前有《论老子》一文,他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是呀,没有老子,谁能判断这解老千百家的是非?如今,距离魏源离世又过去了一百六十多年,说老子的人仍络绎不绝。如果老子复生,他一定会被身后汗牛充栋的《老子》相关著作弄得眼花缭乱、惊诧不已,不知他会不会因此大为感慨,或说“正合我心”,或说“与我当初所想真是南辕北辙”,于是拈髯哈哈大笑。
老子所处的春秋晚期和后面紧跟的战国时期,都属东周时代。东周第一位天子是周平王,他在位51年,从公元前770年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以后,再也掌控不了手下的诸侯。在这之前,周幽王曾废了他这个太子宜臼,立了宠妃褒姒的儿子,也就是宜臼的异母弟弟伯服为太子。幽王想逗宠妃褒姒一笑,把不能随便点燃的边塞烽火一再点燃,让诸侯纷纷奔驰而至,却发现原来不过是“狼来了”的玩笑。直到有一天“狼”真来了,也就是犬戎伐周,幽王急举烽火而诸侯不至,幽王被杀。平王是在这样的危局中即位的,迁都也是无奈之举,犬戎的威胁太大,不避而远之,只怕落得跟他爹一样的下场。但那时齐、楚、秦、晋等诸侯国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加上一些小诸侯国,大家都盯着权力、土地、百姓,互相攻伐,心里想着争斗的策略,想着怎样才能战而胜之。周天子一代一代往下传,传到公元前256年,500多年间周天子无力左右诸侯,只能听任诸侯各自为政,太平就太平,攻伐就攻伐。于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生灵涂炭,百业凋敝。
当战争成为家常便饭以后,诸侯们不再讲道义。赋诗言志时彬彬有礼,到争夺时就会翻脸,我看你不舒服就打你,我想要你的土地就打你,我想要你的百姓就打你。“打”字当头,刀剑说话。老子那时候自个儿研究“道”生万物,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且不说孔子先在鲁国、后在其他诸侯国之间劳碌奔波大讲道德政治,说得天花乱坠也没人用他的主张。战争延续到战国,秦、齐、楚、赵、魏、韩、燕七雄争强,更是打得不可开交。孟子说,惨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老百姓的性命如同草芥,那命还叫命吗?这个战争没有停息的时代真是奇怪,诸侯之间放肆地开战,却又让人自由地思考,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出现在春秋战国。春秋有老子、孔子、孙子,战国有墨子、孟子、庄子、惠施、荀子、韩非子等,百家争鸣,文化兴盛。齐国还在都城临淄开了稷下学宫,任学人在那里论学,战国的百家争鸣和它有很大关系。战国还有七国争雄下的合纵连横。所谓合纵,是指齐、楚、赵、魏、韩、燕六国联合抗秦;秦国和任何一个国家的联合则称为连横,以远交近攻,破坏六国联盟。当时楚怀王是纵约长,诸侯的首领,力量本不可小觑,时人有说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但诸侯终不敌秦,秦最后逐一攻破六国,在秦王嬴政时得了天下,建立了秦王朝。
这个时代的百家争鸣催生思想家,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有一个小结,说当时的思想流派有“九流十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纵横家加在一起是“九流”,再加小说家就是“十家”。后来“三教九流”的说法中,“九流”就是从这儿来的,“三教”则是儒、道、释。班固说的仅仅是他认为的“九流十家”,有些流派还没包括进去,如兵家。兵家有孙武、孙膑,二人在军事史上很有地位。从古至今,论战争的战略战术,没有谁能绕过他们。也许是儒者不好言兵,班固有意把兵家给略掉了。因为那时最不能忘的就是战争,用兵是战争的必然,史家班固应当不会遗忘。
因这个时代的合纵连横而产生的纵横家,又称“策士”。南朝梁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有一个说法,说是“战国争雄,辨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有的纵横家居然“朝为布衣,夕为卿相”,平头百姓可凭一通谋略之辩,为诸侯器重,完全改变人生。纵横家中的双杰是苏秦、张仪。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各为其主,巧舌如簧而名满天下。
不说合纵连横了。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有四家最为人称道,合称“四大显学”,它们是儒、墨、道、法。不过在战国中期,墨家学说和杨朱学说很流行,儒家的孟子很着急,老是和别人辩论,他的学生说:“老师呀!别人都说你喜欢和人吵架,见面就吵架。干吗呢?”孟子说:“弟子们哪,我是不得已呀!社会上的人不归于杨朱学派就归于墨翟学派,那我们仲尼老师开创的儒家学派怎么办呢?”杨朱学派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极端利己,极端享乐,有人把它归于道家,后来逐渐不传。四大显学到了秦以后,只有儒家、道家名声最响。其实法家应该也很有名,但它融入了各个朝代的社会治理中,作为学派不像儒家、道家以及后来传入的佛学那么有影响。但有哪一个朝代不用法呢!
西汉一度独尊儒学,这是汉武帝时候的事。西汉初年,刘邦得了天下以后,传位给汉惠帝,汉惠帝之后是汉文帝,汉文帝传位给汉景帝。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是西汉战后恢复经济的时期。尤其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朝野信奉“黄老之学”,让百姓清心寡欲,休养生息,施行轻赋税、少徭役等举措,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即位后,汉兴已经六十多年了,那时粮仓里的粮食层层堆积,最底层的粮食都烂了;铜钱也多得不得了,钱仓里串钱的绳子也烂了。武帝仗着国力强盛,改变了祖先对匈奴的怀柔政策,对扰边的匈奴人不再封官嫁女,而是你扰边就打你,以保太平。当时,他身边的儒士董仲舒提出,国家一统了,最好思想也一统,才能改变“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混乱局面,于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儒学独尊,成为经学。
东汉末年,由于帝王幼小,国家权力为宦官或外戚所把控,豪强割据,互相征伐,东汉王朝渐趋崩溃,佛教进入中原,道教也产生了。而魏晋时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兴起,《周易》《老子》《庄子》成了清谈家乐道的“三玄”,儒学独尊的局面彻底被打破了。随后又有了儒、道、释三教合一。三教有不同的说法,因为有人说儒家宗教化了,道家也宗教化了,但道家和道教是两回事,道家是思想流派,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魏晋玄学之后,儒、道、释三家逐渐走向融合,到唐代、宋代都讲三教合一,三种思潮相互渗透,彼此影响,从而使儒学不再纯粹,道学也不再纯粹。这种情况此后一直没有改变。
虽说不是智者就得其用,但总会有智者脱颖而出。老子就是智者,但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一个沉默不语的智者,没见他给天子或诸侯献计献策。据传说,若不是他弃周而去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卡”了他一下,让他坐下来做了“道德”这篇好大好大的文章,真不知道他的《老子》会不会问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问世。老子当时好像没有想到立言以成就自己的名声,也没有想到多招些弟子,让弟子为他传名。他似乎不经意间写了《老子》,更不会料到这大巧若拙的五千余言,后世将名满华夏、名满全球。
《老子》是一部格言式的智慧书,老子的智慧在这五千余言里得到集中体现,而且他论“道”的玄妙、抽象,至今没有谁称得上完全懂。但人们从中普遍感受到了他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以及贯穿其中的自然精神与朴素辩证法,并把他的一些格言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时时闪现,甚至当作座右铭,引导自己的人生。这意味着《老子》这部书,既有空灵的一面,又有实用的一面。后来研究他空灵宇宙观的大有人在,研究他处世原则、做人方法的也大有人在。一个在理念上矛盾的老子,以他的理念造就了世俗不同的人生,想起来倒也是奇妙无穷。作为思想家,有几人能够像他这样呢?
说《老子》的,难免随其文化立场而发,或以儒解之,或以法解之,或以佛解之,或以西学解之,诸多途径,各寻其宜。在我看来,最本色的解读应该是庄子说《老子》。庄子少学老子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明代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开创者陆西星深好老庄,他曾经说《庄子》是《老子》的注疏,要想知道《老子》,应该先读《庄子》。这有些道理。现代的林语堂先生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以为了解老子的最好方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读。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和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就时间而言,庄子比韩非更接近老子思想的发展体系,除此外,他们的观点几近完全一致。因此,从七万多字的《庄子》一书中选择精华,便不难说明老子思想的意蕴了,但一般人却很少做这种尝试。”他自己是用《庄子》来说《老子》的。我有同样的想法,老子思想的老到和语言的精练,刚好让庄子用来做畅想的素材,庄子寓言看上去荒诞不经,实际上是以老子的思想做依托,走得再远,总不失老子的根本。
老子用“道”营造了巨大的天地空间和世间万物,即使庄子的大鹏扶摇高飞九万里也只像一粒浮尘。对于《老子》,儒解者会儒化,佛解者会佛化,法解者会法化,西学解者会西学化。当然,庄学解者会庄学化。但庄子毕竟是最早、最贴近老子的学人,他受到老子的影响最多,也最深刻。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因为庄子才得以确立,如果不是庄子的弘扬,老子的影响也不会这么大。其次是写了《解老》《喻老》的韩非子,还有《淮南子》《吕氏春秋》也说《老子》,相对于后来的解老者、注老者,他们所解必然有适己的变异,但不妨碍我们借此来看《老子》。
《老子》又是国学中的重要著作。关于国学,这么多年以来已经被人说得很多了。它究竟是什么?原始的国学是儒学,儒学十三经是正统的国学。现在说国学,就不限于儒学经典,包括了先秦儒、墨、道、法、名、阴阳、兵、农等学派的经典著作,它们一直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美丽的浪花,理应被视为国学的瑰宝。但有些传统的读本,则不适合列入国学,如《弟子规》,它作为当时儿童的启蒙教材,不能比肩《论语》。而《老子》具有和《论语》一样的经典地位,一代一代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常学常讲的,我以前讲传统文化,无论是讲《论语》《孟子》,还是讲《老子》《庄子》,总有人发问:“学了何用?”二十多年前,我在武汉桂子山上讲庄子的《逍遥游》,课后有位学生就问我:“老师,学这有什么用呢?”《逍遥游》是庄子最著名的代表作。我笑了,说道:“要说有什么用,你想要立竿见影的实用功效可能没有。譬如说,你今天听我讲了《逍遥游》,明天就去做买卖,一做就很成功,这个作用可能没有。或者你明天去炒股,一炒就赚,手上的股票疯涨,这个作用可能也没有。但当你面对一种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有理由拒绝它吗?你能在社会生活中摆脱这种文化的影响吗?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去了解这种文化,了解我们自己。”
于是,我讲了《逍遥游》里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说宋国有一户人家会做防冻膏,这家人世世代代都以漂洗棉絮为职业。因为有防冻膏,在河里漂洗棉絮可以不冻手,所以他们冬天也照常劳作。有个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到宋国去拜访这户人家,说:“我给你们一百元钱,买这个做防冻膏的方子好不好?”这家人一起商量,想到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每天所得不过几块钱,现在卖这个方子,一下子能够赚一百块钱,很高兴地卖了。不料,这人拿了做防冻膏的方子去游说吴王。当时,吴国和越国在天寒地冻的冬天打仗,吴越之地多江湖,两国军队在冰上交锋。因为吴国有防冻膏,军人的健康不受影响,结果大败越军。打了胜仗后,吴王很高兴,给了这个进献防冻膏方子的人一块土地,还封了他一个不错的官职。所以庄子说,同样是防冻膏,有的人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有的人裂土封王,关键在于你会用不会用。学习国学,其实道理也是相通的,随后使劲去创新,那时候你的底气也会足得多。
国学关乎人的修养,它能让人增长学识、提高能力,让人聪明又优雅。2007年6月,北京大学的袁行霈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国学究竟有什么用?》,回答世人问的国学有什么用。袁先生说,你要说有用,那也没有什么用。你要吃饭,这国学不能当饭吃;你要投资赚钱,这国学没有教你怎样投资赚钱。“但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他这话说得很有味道,没有国学,生活没有诗意,记忆没有历史,思考没有哲理,这是我们应该高度警惕的,所以我们要学国学。而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做得好的,国学的修养常常很深,因为国学教我们开阔人生的视野,教我们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和态度,让我们有很深的人文情怀,这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交往中是很有必要的。何况,国学真能使人有智慧,当然你得坚持学习,善于感悟,不要把自己读成了老话说的冬烘先生,迂腐无用。
一个有智慧的人,你知道他最大的智慧是什么吗?最大的智慧是化别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智慧,这就是能耐。不要以为凡事只有你自己才干得了,生活好像不是这样的。凡事身先士卒,你可能会有很大的成就,但这其实是不够的。在大千世界,没有谁的智慧足够,没有谁的能力足够。人与人的互助,一定是以他人的能力为能力,以他人的智慧为智慧,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事业做得很大。西汉高祖刘邦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次,做了皇帝的刘邦在洛阳南宫和群臣一起聊天,他问群臣:“你们看我为什么得了天下?”大臣高起、王陵说:“陛下攻城略地之后,与天下人同利;项羽虽然仁而爱人,但妒贤嫉能,战胜不与人同功,得地不与人同利。”刘邦说:“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我出谋划策有张良,运策于帷帐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后勤有萧何,他安定后方,提供军粮,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打仗有韩信,他战必胜,攻必取。而项羽只有一个年迈的范增出谋划策,又不能好好用他。所以项羽兵败。”刘邦这席话,就显示了他的大智慧。这故事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中。
国学真的要学,学国学使人有知识、有素质、有胸怀。有人说过,一个成功的人要有三种品质:一是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二是永远都不抱怨,既不抱怨过去,也不抱怨现在;三是具有超出常人的坚持力。这话说得很好,这三点需要学而后能,感悟国学的精神也是重要的内动力,只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老子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记住他这句话,相信国学深厚的感召力,相信我们自己在这种感召力下一定会成长,踏踏实实向前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也是老子说的,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这些话语至今仍是生活的真理。他真是太有智慧!
智慧的老子给人智慧,像他这样充满智慧的人在当时寥若晨星,至今后人只能抬头仰望。老子说知道他的人很少,能够以他为榜样的人是很可贵的。孔子曾向老子学习,却没有真正以老子为榜样,而是走了自己的道路。老子并不在意,他过着自己的日子,连办私学收徒这样的事也没有明确的记录。当时,满腹学识的老子实在是孤苦伶仃,孔子去拜见他时也只是短暂的相会和交流,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可能是极少数懂得他的人。老子也没想到身后自己的道、德论说会酿造出“老学”,红遍世界。幸亏他没有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以立名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如果那时候他一心想着要建立名誉以光宗耀祖,也许这五千余言就没有这么大的魅力了,老子也不是现在人们心中的老子了。
老子的魅力在哪里呢?魅力在那些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话题中,给后世留下了一些难以猜透的谜团;魅力在于他说的话充满了智慧,是人生和社会的格言。他把自己说的许多话陈述得朦胧而又富于思辨,让人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品读,回味无穷。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说庄子:“但庄周毕竟似乎太聪明了些,他那一卮水,几千年来人喝着,太淡了,又像太冽了,总解不了渴。反而觉得这一卮水,千变万化地,好像有种种的怪味。尽喝着会愈爱喝,但仍解不了人的渴。究不知,这两千年来,几个是真解味的,喝了他那卮水,真能解渴呀!你若不信,何妨也拿他那卮子到口来一尝,看是怎样呢!”这话也是可以用来说老子的。读《老子》正是给人解渴难尽的感觉,它那不能解渴的种种味道,是许多社会和人生的经验,需要人们细细地品味,这其实也就是《老子》至今仍让我们沉醉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