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万千心理·养育与天性:儿童的依恋、情绪、大脑和社会性发展(原著第2版)

書城自編碼: 384354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兒童心理學
作 者: [英]格雷厄姆·穆西奇 著,李凌,孙璐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441358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NT$ 1010.0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NT$ 173.0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NT$ 694.0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NT$ 759.0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NT$ 602.0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NT$ 301.0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NT$ 347.0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NT$ 2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8
《 万千心理·父母工作案例集:精神分析的视角 》
+

NT$ 245
《 万千心理·精神退缩:精神病、神经症和边缘性病人的人格病理组织 》
+

NT$ 214
《 万千心理·与病人谈话: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创造性直觉和分析准则 》
編輯推薦:
本书是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顾问级儿童心理治疗师格雷厄姆·穆西奇的心血之作,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了儿童的内在世界和身心发展历程,以及如何为儿童提供恰当的照料。
本书解读了对发展中的儿童的重要影响因素,审视了从子宫生活到青春期的关键发展阶段,涵盖了基因与环境、创伤、忽视和心理弹性等重要议题,还探讨了儿童如何发展语言、游戏技能、记忆以及道德和亲社会能力。
作者巧妙地整合了儿童发展研究、客体关系理论与跨文化研究,有助于从不同视角理解亲子关系以及近端和远端因素给人格发展带来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提供了绝佳的理论指南。
先天与后天,孰轻孰重?本书的描述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分视角,启发父母思考:自己为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经验?孩子的特质如何影响自己,而这又如何作用于双方的互动?带着这些洞察,父母或许可以尝试走出既定的模式,建立带来更多满足感的亲子关系。
內容簡介:
基因与环境、天性和养育,是心理学领域由来已久、辩论不止的一个主题。它包含着我们对人类生命的无限好奇:
婴儿如何从一小团遗传物质,发展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孕妇的心理状态是否会影响未出生的孩子?
儿童的早期经历如何影响其日后的功能和特质?
是否存在一种普适性的、“正确的”育儿方式?
......
针对与儿童生命历程密切相关的种种提问,本书以儿童发展研究和客体关系的双重视角,提供了一组探索儿童心智、依恋、情绪、大脑和社会性发展过程的钥匙。书中描述道:“从性行为发生的那一刻开始,甚至在此之前,一系列的影响就已经开始产生了。”本书作者是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的资深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与遭受虐待的儿童工作了30余年。他提炼出至关重要、前沿、可靠的儿童发展研究成果,将之与精神分析的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很好地拓宽了父母和临床工作者的视野和工作思路。无论是与儿童和青少年工作的专业人员,还是父母(准父母),或是纯粹对人的生命经验感到好奇的读者,都将通过阅读这本书而收获对养育和天性这个经典议题的更多思考和见解。
目錄
第1章 引言:盲人摸象
 天性与养育
 多重视角
 未经教养的野孩子
 各章内容提要

第1部分 情绪的开端和社会性发展
第2章 生命之初:从受孕到出生
 观察未出生的婴儿
 父母的影响从哪里开始?生物与心理的相遇
 持久的影响,社会影响
 出生过程
第3章 与生俱来的联结倾向
 不成熟
 联结:人类不是灰雁
 婴儿的模仿与偶联性
 同调、情感调节和标记
 对母性本能的质疑:弃婴和杀婴
 同步性、文化以及成为我们的一员
第4章 婴儿的应对机制,关系中的错误匹配与修复
 孤掌难鸣:盲婴、早产儿和敏感婴儿
 早期的情绪防御
 错误匹配与躲避
 母亲抑郁和其他精神健康问题的影响
第5章 共情、自我和他人心智
 理解他人心智的早期条件
 从9个月开始的跳跃式发展
 心智理论
 镜像神经元与里佐拉蒂的猴子
 例外情况:被忽视、虐待的儿童和孤独症儿童

第二部分 基本的思想体系
第6章 依恋
 依恋理论的第二阶段: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和克里滕登的动态成熟模型
 内部依恋
 依恋的传递
 依恋理论与文化
 依恋与障碍
第7章 文化的重要性
 不同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区别
 社会中心与自我中心,二元关系与群体
 何为普遍性与天性?母乳喂养与情绪
 发展方面的文化差异
 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思想、生理和大脑
第8章 生物学与大脑
 大脑的基础: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胶质
 大脑、神经系统与身体
 进化与脑区
 激素与阿片类物质
 共情、大脑半球、注意与创造性网络
 不当对待
 希望还是绝望?
第9章 表观遗传学、进化论以及天性与养育的相遇
 表观遗传学与进化论
 天性与养育的相互作用
 兰花与蒲公英
 “父辈之罪”与拉马克
 基因对自我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基因与环境的互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部分 与发展相关的能力与发展阶段
第10章 语言、文字与象征
 父母语和儿向语
 文化和语言
 主体间性和语言学习
 语言与脑
 语言与情绪加工过程
 语言能力与社会优势
第11章 记忆: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期望什么
 作为未来预测者的大脑
 对事件与事实的记忆
 情景记忆与自传体记忆
 创伤、记忆与遗忘
第12章 游戏:乐趣、象征、实践与嬉闹
 早期的游戏
 其他物种的游戏与追逐打闹
 不同类型的游戏,不同类型的学习
 游戏是心灵之窗
 游戏、假装、象征与心智发展
第13章 男孩、女孩与性别
 社会学习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别
 不确定的性别
 哪种性别更脆弱?性别与早期经历的影响
 金星与火星:语言与不同星球
 性别偏好
 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心理表现
 再述睾酮与其他激素

第四部分 不仅仅是母亲
第14章 由母亲以外的其他人提供的儿童照护
 领养是某些社会中常见的现象
 由他人提供的收费儿童照护:托儿所
 托儿所、保姆、祖母和幼儿托管员
第15章 童年中期、兄弟姐妹、同伴和集体生活
 兄弟姐妹和早期人际互动
 转折点:同伴、父母和依恋
 集体的力量
 同龄人是最重要的吗?
 气质
第16章 父亲的角色
 生物学上的启动效应
 父母双全的儿童
 亲生父亲缺位的儿童:单亲妈妈、女同性恋双亲和继父
 有关父亲的研究提供的实践经验
第17章 向成年期发展
 青春期的大脑
 电子设备、互联的世界和其他成瘾物
 逐渐减少的依恋
 性和浪漫
 风险、问题和心理弹性

第五部分 早期经历的影响
第18章 创伤、忽视及其影响
 忽视
 虐待、创伤和暴力
 混乱的依恋
 长期影响
第19章 心理弹性和良好的感受
 积极情绪与健康
 乐观是儿童的天性
 心理弹性
 矛盾情感和情绪复杂性
 幸福感:实现论和享乐论
 心理弹性、治疗干预以及近端和远端影响
第20章 道德发展、反社会和亲社会行为
 为善良做好准备
 依恋与共情
 压力是如何降低我们的亲社会性的
 冲动、自我控制和攻击性
 攻击性:热血型和冷血型
 情绪与理性
 基因
 发展出协作和竞争的能力
 他们和我们
第21章 结语:早期经历及其长期影响
 早期经历的心理影响
 不良经历与身体健康
 哪些改变是可能的?
 结论
术语表
內容試閱
译者序

学习理论是临床工作者在职业发展上的必经之路。脱离了理论,我们就无法深入系统地理解临床个案,干预技术也变成了无本之木。现今可供选择的理论取向繁多,治疗师总能找到一两个适合自己的方向深入钻研,这样做的好处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忠实于理论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出于对自己所属取向的情感,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信奉的理论才真正洞悉了问题的真相、治疗的根本(虽然现有的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治疗模式普遍适用于所有个案,也没有哪种疗法明显优于其他疗法)。理论为我们建造了一个从容自信的幻境,认为一切都可以被解释、被掌握,而忽视了临床个案的复杂多变常常会超出某种理论的解释范围。如果治疗不是从个案出发,而是从封闭的理论出发,就会变得相当危险。

在理论体系的精准自洽,以及面向经验的灵活开放之间,保持平衡并不容易。如果我们有能力保持好奇、放下自恋、容纳冲突,就可以利用其他方面的经验和证据,来丰富和修正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心理治疗这个充满流动性的场域内,我们可以在驰骋想象力的同时尊重事实,这正是我在翻译本书时的切身体验。
本书回顾了大量科学研究,行文方式深入浅出、贴近现象,对习惯依靠个人经验和直觉工作的临床工作者而言非常友好,这可能得益于作者本人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治疗师。作者非常善于把握与临床工作相关的重点议题,即使涉猎内容广泛,但都紧密围绕情绪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在文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熟悉的概念,如依恋、共情、创伤、心智化;也会看到心理学中一些基本研究内容(如记忆、语言、性别、文化差异)与情绪发展的关系,以及表观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关注了容易被临床工作者忽视的一些方面,如同伴和集体的作用。如果我们允许这些来自科学研究的证据与我们自身的理论观点和临床经验相碰撞,这势必给我们的临床工作注入一股活水,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去反思自身的临床工作。抱着这种态度,我在翻译过程中收获很多,或许这也可以成为本书的一种打开方式。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李凌和孙璐两位译者共同完成。其中李凌承担了第1—13章的翻译工作,孙璐承担了第14—21章的翻译工作。由于译者能力所限,译文中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凌
2022年6月30日

第2章
生命之初:从受孕到出生

在出生之前,一个生命的很多方面看似纯粹的生理过程,却也可以从心理、社会和神经生物的角度来思考。人从胚胎成长为胎儿,直到出生的历程,是一个复杂而不可思议的过程。在成功受孕后,受精卵(此阶段称为胚胎)会沿着输卵管缓慢移动,在母亲的子宫内膜中安家落户,不断地分裂和生长。7周大的胚胎只有10毫米长,但心脏、肺、大脑和面部已经在逐渐形成。到了8周左右时,我们开始称之为胎儿(foetus),这个词的意思是“幼小的人”。到了14周时,胎儿有了强有力的心跳,内脏器官已经形成,头发、眼睫毛和其他的细节部分也长出来了。每个胎儿都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每一个都在独特的母亲体内发育,都具有特定的基因遗传,并生活在独一无二的宫内环境中。营养物质和氧气穿过胎盘,通过脐带进入胎儿的血液中,而药物、酒精和各种激素也同样会进入。本章将试着阐明影响儿童成长的一些产前因素。

胎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的节奏、需要和生理期望。胎儿的到来部分地将母亲的身体转变为自己的宿主,一旦插入子宫壁,胎儿就会扰动母亲的控制机制,因此有人将胎儿比作控制航天器的宇航员。胎儿决定了其在怀孕和分娩时的位置,事实上也决定了分娩的时间。它有感觉,会回避痛苦的刺激(Goodlin and Schmidt, 1972),表现出惊人的选择能力。胎儿可以主动寻找食物(Bradford and Maude, 2014),事实上早在1937年,就有实验(Bradley and Mistretta, 1975)表明,当羊水中加入了糖精时,胎儿就会吞咽更多的羊水;而注入苦味物质后,胎儿的吞咽频率就大大下降。胎儿可以习惯一开始令其不安的刺激,例如,第一次遇到震动刺激时胎儿可能会动,但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往往就不太在意了(van Heteren et al., 2001)。到了8—10周,胎儿的四肢就会活动了。胎儿不是一个惰性的细胞集合体,而是活跃的、有反应的,幸福地沐浴在羊水中。
然而,胎儿还是深刻地受到环境的影响。胎儿会对音乐信号做出反应,随着节奏同步进行运动(Sallenbach, 1993)。在16周时,胎儿的面部表情就会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反应(López-Teijón et al., 2015)。在怀孕头3个月,如果羊水穿刺针碰到胎儿,胎儿就会跳动,并避开医生的听诊器(Goodlin and Schmidt, 1972);当孕妇吸烟时,胎儿的心率也会上升(Lindstr?m et al., 2013)。超声波视频显示,胎儿对吸烟和巨大的噪音都有反应,看起来像是在哭(Bellieni, 2012 ; Gingras et al., 2005)。我们已经看到了天性与养育之间的互动;胎儿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同时又在与外界交流。胎儿能学着识别特定的声音,并在出生后更喜欢这类声音(Krueger and Garvan, 2014)。同时,胎儿的口味也会受到文化影响,例如,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吃了大蒜,那么新生儿就会对大蒜的味道表现出较少的厌恶感(Mennella et al., 2011)。

当我们在孕妇的胃部施加一个微小的声音或震动刺激时,超声波显示,抑郁的母亲所怀胎儿的心率高于不抑郁的母亲的胎儿。之后,抑郁母亲的胎儿恢复到心率正常基线值的时间是不抑郁母亲胎儿的3.5倍。与抑郁母亲的胎儿相比,不抑郁的母亲的胎儿反应更灵敏,也能更快地平静下来(Dieter et al., 2008)。这与长期紧张焦虑的儿童或成人的情况不谋而合,他们在遇到令人惊慌的刺激后恢复的速度较慢,这提示着他们对自己体验到的世界所做的一些产前适应。
无论是胎儿还是儿童,都不是生活在一个母婴和谐的完美世界里。冲突是人类本性中根深蒂固的部分,正如精神分析学者和进化心理学者指出的那样:比如,特里弗斯(Trivers, 2002)曾说,子女只继承了父母一方一半的基因,他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冲突。通过胎盘传送尽可能多的养分,这符合胎儿的利益,而并不符合母亲的利益。胎儿将激素传递到母亲的血液中,可能使母亲血压升高,有时会引发从小腿肿胀到子痫前期等不同严重程度的症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加胎儿自身的营养供应。胎儿会重塑母亲的动脉,让母亲在不至于饿死的前提下,不会收缩供应胚胎的血管。事实上,胎儿建立了对领土的控制权,以保证自身的生长发育。母亲的身体会对胎儿的需求做出自己的反应,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调节的过程,这个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是运转良好的。但有时,这种平衡会被打乱,比如孕妇可能在胎盘激素影响下血糖升高,进而患上糖尿病(Hrdy, 1999)。胎儿和母体的关系中充满了这种“拔河比赛”一样的微妙平衡。

胎儿自身也是无数冲突的中心,其中记录在案最多的是男性和女性基因组之间的冲突。Haig(2004)研究了基因印记,即同一基因会由于是来自父亲还是来自母亲而有不同的表达。在一项设计精良的小鼠实验中,来自父系和母系的指令会交替变得不活跃,一个胚胎只由父母其中一方的基因组(genome)“掌控”。由母亲基因组控制的胎儿出生时体型较小,但大脑较大,特别是大脑中与智力和复杂情绪反应相关的部分较发达;而父亲的基因组控制的胎儿出生后则较为强壮,但不那么聪明!即使在怀孕期间,利益的冲突也会深深地体现在我们的基因和细胞结构中。
观察未出生的婴儿
超声波技术的出现为观察胎儿期生活打开了新窗口。我们观察到胎儿会打哈欠、移动身体、有痛苦的表情、经历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 REM)睡眠,男性胎儿还会有勃起的现象。12周的胎儿手掌被碰到时会产生抓握动作,嘴唇受到刺激时会吮吸,眼睑被摸到时则会眯起来。

通过对双胞胎的扫描和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类似于个性的东西在子宫内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一对双胞胎中,一个踢了另一个,另一个就退缩移开了;而另一对双胞胎中,被踢的那个则会进行反击、回推一把。有例子表明,双胞胎在出生后也会表现出类似的人格特质,例如,在子宫里表现比较平静温和的一方,在儿童期与更具攻击性的另一方相处时,也会表现得更加平静温和。意大利精神分析师皮翁泰利(Piontelli, 1992)以一种新的方式运用了最初由比克(Bick, 1968)于20世纪40年代在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开创的婴儿观察法。她通过超声波观察胎儿,发现每一对双胞胎各自所处的宫内环境都大不相同。例如,其中一个可能会索取更多的空间和资源,以牺牲另一个为代价获得成长。双胞胎出生前的环境显然并不相同,尽管一些有关双胞胎的纵向研究不这样认为。一些双胞胎对接触感到反感,而另一些则积极地寻求接触。皮翁泰利记录了一些亲昵的双胞胎,他们隔着一层羊膜互相抚摩对方的头,而出生后他们同样会隔着帘子抚摩对方。还有些双胞胎在子宫里就有暴力倾向,仿佛在对彼此拳脚相加,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这种互动模式也一直存在。这些现象仅仅是由于双胞胎的气质所致,还是母亲情绪状态(比如压力或愤怒)以及随之释放出的激素穿过胎盘影响了宫内环境呢?皮翁泰利的描述颇有趣闻逸事的感觉,其机制还有待解释,但这些记录表明,至少人格的某些方面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天性和养育、生理和心理一向很难分开。这类研究提出了关于产前生活与产后生活之间连续性的重要问题。

父母的影响从哪里开始?生物与心理的相遇
本书的一个核心主题是照护者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和情绪发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孕妇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出生后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行为。霍华德·斯蒂尔(Howard Steele)和米里娅姆·斯蒂尔(Miriam Steele)开展了一项引人入胜的实验研究(Fonagy et al., 1991),他们对初次怀孕的母亲进行了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该访谈可以评估一个成年人处理自己情绪历史的能力。母亲的访谈结果以惊人的准确性预测了尚未出生的孩子未来的依恋状况。类似的研究结论还有,安全型依恋的孕妇往往能对出生后的婴儿进行更好的同调(Sohye Kim et al., 2014),而那些带有创伤性依恋风格的母亲(Bernstein et al., 2014)则不太能够准确地解读婴儿的面部表情。通常情况下,叙事和自我反思故事连贯一致的成年人,其孩子在1岁时往往会被归为安全依恋类型。如果母亲的叙事是混乱的、前后矛盾的,或者母亲在情感上是隔离的,那么孩子往往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因此,母亲在怀孕时的心理能力会极大地预测孩子在出生一年后对压力情境的反应。正是母亲对自己和他人情绪体验的敏感性带来了上述影响。
这些发现意味着,对情绪有敏感反思能力的人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也会比较敏感,而且母亲在孕期和产后的心理状态很可能具有连续性。
然而,产前经历本身就会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母亲产后心理状态如何。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群忍饥挨饿的荷兰母亲甚至不得不吃郁金香充饥(Lumey et al., 2007)。这些挨饿的母亲所怀的胎儿出生后,食物短缺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新陈代谢仍然非常“节俭”,更多地积蓄脂肪。上述研究描述的现象被称为“胎儿编程(foetal programming)”,即婴儿还未出生就已经学会了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在上面的例子中,他们学到的就是要节约稀缺的食物。这样胎儿就发展出了一种身体策略,而事实上在战后的荷兰,这种策略是没有必要的,并且导致了该样本中的很多人出现了身体问题和精神问题。
出生体重等产前因素对个体疾病的预测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出生时体重过低,对成年后的各种疾病(如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如果排除遗传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出生体重过低甚至可以预测早逝(Barker, 2013)。

然而,出生体重等看似是生理上的因素,却常常反映出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有一致的证据表明,怀孕期间的高应激水平会增加出生并发症和低体重的可能性(Wadhwa, 2005),同时也会影响胎儿的记忆和习惯化(habituation)的能力,而且这种影响在出生后仍然持续存在。皮质醇(cortisol)可能是最为人熟知的压力激素,它会穿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展。恐惧情绪会让母亲的心跳发生变化,通常会导致动脉收缩、输送给胎儿的氧气减少,进而可能影响出生体重(Monk et al., 2000)。母体和胎儿的皮质醇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Glover, 2015 ),而高皮质醇水平又与低出生体重相关(Bolten et al., 2011)。宫内应激对健康状况和细胞表达的预测可以持续到成年期(Entringer et al., 2011)。产前应激会影响免疫系统,在检查胎盘时,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明显迹象(Lan et al., 2015)。
还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对胎儿有威胁的因素,如母亲饮酒、使用药物——其中既包括合法的药物,如抗抑郁药(Huybrechts et al., 2014)和抗精神病药(Kulkarni et al., 2014),也包括非法药物(Ross et al., 2015; Yip et al., 2014)——这些都会影响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海洛因成瘾的新生儿工作过的临床医生描述道,这些婴儿绝望的抽搐是多么让旁观者揪心(Emanuel, 1996)。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发育中的胎儿来说,最有害的消遣性物质还是酒精,它会对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有些儿童完全患上了胎儿酒精综合征(Mohammadzadeh and Farhat, 2014),其面部具有一系列典型的畸形特征,情绪和心理生活也会受到巨大影响。还有些婴儿没有面部特征的改变,但却患上了“胎儿酒精谱系障碍”(Riley et al., 2011)。对这些孩子来说,涉及记忆和冲动控制的脑区受到了重大影响,这常常会深深地改变他们的生活(Kodituwakku and Kodituwakku, 2014; Rangmar et al., 2015)。
即使排除了生物遗传、社会阶层、饮食、吸烟等其他因素,孕妇的压力、焦虑或抑郁对胎儿发展的影响仍然存在(Glover, 2015)。这里再次涉及天性与养育的相互作用。一项研究考察了产前应激的影响,参与研究的孕妇有些怀的是自己的孩子,有些是通过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sation, IVF)怀上了不携带自己基因的孩子(Rice et al., 2010)。产前应激对孩子日后的行为问题都有明显影响,但对携带孕妇基因的孩子的影响稍大一些。换言之,一些日后的行为确实受基因遗传影响,但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和环境都会起作用。

孕妇的压力确实可能导致胎儿出生体重低以及其他问题,但我们绝不能指责经历应激状态的孕妇影响了后代的身心健康。这项研究的视角远超了父母作为个体的责任。压力、焦虑、抑郁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随机或凭空出现的;那些在社会经济上被边缘化的人,尤其是不平等社会中的穷人(Wilkinson and Pickett, 2009),或者种族歧视(Hilmert et al., 2014)、家庭暴力、家庭虐待的受害者,更容易面临应激状况。但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原本功能良好的孕妇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如“9·11”事件(Yehuda et al., 2005)、台风或冰暴(Currie and Rossin-Slater, 2013; Walder et al., 2014)。经历了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孕妇,其子女的应激反应和皮质醇水平会发生改变。然而,一般情况下,造成应激最普遍的原因还是社会性因素,如贫困或人际创伤。可以说,母亲的压力水平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的一个指征。如果要追究责任,那么责任在于整个社会,而不在个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