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行动中的理性
》
售價:NT$
44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
》
售價:NT$
390.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职场“启蒙”书,为职场新人、即将踏入职场的准新人,以及在职场打拼了两三年仍在苦寻发展方向的半新人量身定制。针对新人对职场的认知不成体系、遇到问题缺乏应对经验和技巧,不知如何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以及新形态就业方式兴起背景下,难以适用原有法律条款对劳动维权争议进行判断和处理等情况,本书精选了初入职场“关键期”的常见话题,用过来人真实职场经历、遭遇和智慧,可适用的法律条款,以及接地气的语言,为年轻的职场人指点迷津。
|
關於作者: |
陈琳(常用笔名:琳恩),女,1983年出生于上海。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新民晚报》专栏作家。在《财经日报》《劳动报》任职期间,曾获得上海新闻奖、“上海市五一新闻奖”“上海市科技新闻奖”、工博会“好新闻”奖等奖项。接触过大量职场的真实案例,和不少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都有交集,采访过众多企业高管、律师、工会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职场人,凭借大量职场见闻,在《劳动报》《上海工运》发表了大量职场话题的专栏文章、报道。曾出版个人专著《新时代的歌》(上海文艺出版社)。
|
目錄:
|
前言:刚柔并济,行稳致远/ 001
在变化加速的时代,有没有“稳定”的职业?/ 003
不是985、211的毕业生,职场前途就不光明吗?/ 010
少有人走的路,未必不能成就理想/ 015
突破职业性别藩篱,反差或能成就优势/ 020
新兴职业展魅力,顺应时代之需审慎抓先机/ 025
面对“内卷”,你愿意去当“卷烟工人”吗?/ 030
感觉自己入错了行,“躺平”、逃离还是坚守?/ 035
做大公司的“螺丝钉”,还是做小公司的“拓荒牛”?/ 040
抱着“打工人”的小聪明,HR为什么就是看不上他?/ 044
明星都不敢签的“阴阳合同”,怎么就落到你的头上?/ 051
服务期、竞业限制才不是劳动者单方面的“紧箍咒”/ 057
加不加班,都别照抄网传“整顿师”作业/ 066
从PUA到“职场霸凌”,世上没有不委屈的工作?/ 072
奇葩情况希望你不会遇到,工伤判例却应该了解/ 077
“社鱼”“摸鱼”一时爽,职场之路“火葬场”/ 085
别让休假权闲置,关键时刻或能解燃眉之急/ 090
扫脸、定位、指纹打卡,拿什么保护职场人的隐私?/ 096
居家办公靠自律,“非典型”劳动关系靠什么保障?/ 101
灵活就业:自由诚可贵,权益保障还要从长计议/ 107
“三年萝卜干饭”,怎么吃才“真香”?/ 115
表达合理诉求需要技巧,尤其是受了委屈的时候/ 121
下班后工作微信还在@你,要怎么回复?/ 125
兼职还看“性价比”,斜杠青年别做“负”业/ 130
不做职场“小白”,培养职场“边界”意识/ 135
办公室的甜蜜苦恼:恋爱有“风险”,“撒糖”需谨慎/ 139
别奢望“后一分钟营救”,管理时间你也能行/ 145
方法总比问题多,遇到难题不妨“跨界思考”/ 150
面对“不可抗力”,即刻开启职场“B计划”/ 154
“三胎时代”,“生”“升”仍是二选一难题?/ 158
从“职业角色”到“能力角色”,掌握硬核竞争力/ 167
复合型人才到哪都香,练就你的“两把刷子”/ 172
越自律真的越自由?别把自己搞得神经紧张/ 177
说是“社恐”实是“社懒”,精准社交建人脉/ 181
情绪管理磨平了“棱角”,但能事半功倍/ 185
全身而退、优雅“离开”是一门艺术/ 189
好马不吃回头草?若是好“草”但吃无妨/ 196
和“职业倦怠”说拜拜,“弯道超车”正当时/ 202
后记:追剧不如追梦,泪水和汗水不会白流/ 206
|
內容試閱:
|
前言:刚柔并济,行稳致远
这是一本为职场新人、即将踏入职场的准新人,以及在职场打拼了两三年仍在苦寻发展方向的半新人量身定制的书。
人在职场走,谁没有过迷惘的时候?即便是行业资深人士、“白骨精”,也可能因为遇到新情况一时不知所措,更何况是羽翼未丰的职场新人、准新人、半新人。
一入职场,各种问题便接踵而来。要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稳定”发展?遇到发展“瓶颈”了要不要立马跳槽走人?和上司合不来、“怼”上了,被“穿小鞋”了该怎么办?遭遇企业不合理用工甚至是故意“挖坑”,有没有对应的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对入职前三年的“萝卜干饭”熬不住,该怎么调节自己的心态?
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职场越发“卷”了。两三年前,人们还在为大厂的“ 996”工作制是否合理争论不休,没承想,不久之后,大厂纷纷裁员,校招名额缩减。还要不要进大厂的争论风头盖过了“ 996”话题。连名校高材生们都不得不开启“下沉”之旅,为一个烟草流水线上的岗位挤破头,研究生争相去小城镇当公务员,博士应聘城管,拿着高薪的程序员为了上岸裸辞考公、考研……让人不得不感叹,职场的规划、计划赶不上变化。
道路千万条,发展条。怎么才能走得顺、走得好,走出个出人头地,走出个硕果累累,是职场人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学中有所谓的发展“关键期”概念,其实,初入职场,正是职场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这段时期的各种抉择,对今后的职场之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走好这段路,其重要性毋庸多言。
但现下的情况是,纵然心中满怀丰满的理想,职场人不得不面对骨感的现实。
就业是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2022年 11月,全国 16—24周岁城镇青年失
业率达 17.1%。而 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1158万人,同比增加 82万人。在职人士捧牢饭碗已显艰难,就业情况严峻,职场情况多变,让欠缺阅历、技能稚嫩的职场准新人、新人和半新人处于被动地位。
笔者在多年的采访生涯中发现,很多人对职场的认知,不是来自工作中所见所闻,就是来自亲朋好友的辗转讲述,抑或是媒
体报道的典型案例,以及难辨真伪的“野生”鸡汤文。
不成系统、零敲碎打的认知方式,让很多职场“打工人”在遇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棘手问题时,仍然“手足无措”,甚至“慌不择路”,作出不理智的选择。
归其原因,一是缺乏处理应对实务的技巧,对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不甚清晰,不知道法律武器的正确“打开方式”。高智商的名牌大学研究生在就业之初被企业经营者忽悠签下阴阳合同,在劳动维权中吃了大亏,并非网文小说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一些学校和学院为指导毕业生就业,在校园网站上挂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每个字固然都不陌生,但仅靠阅读法律条文,新人们就能在踏入职场后无师自通、学以致用了吗?不排除有特别优秀、聪明的毕业生可以做到,但多数学生急需专业人士指点。
二是当遇到职场上种种与切身利益相关问题时,因为缺少历练,受了委屈,形势所迫,没能抗住多方压力,吃了眼前亏却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但此后又因此心态失衡,聚焦于眼前的得失,犹如大赛中动作走形的运动员,“一步错,步步错”,满盘皆输。
但也不能一味把锅甩给青涩的职场新人。笔者曾请教过一位对工会、劳动维权熟稔的资深媒体人,这才发现,他对周末双休
并非法定节假日,企业安排职工实行“大小周”并不违反劳动法的情况不甚清楚。更何况是初涉职场的人。
另外,与职场人、劳动者密切相关的法条“散落”在各种法律文件之中。人们常用的劳动维权相关法律,其实包括了《劳动
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而涉及更具体的问题,比如工伤,就有《工伤保险条例》《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还有不少地方出台的条例、办法,比如关于上海企业支付职工工资,就有《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而与之毗邻的浙江,也有《浙江省企业工资支付管理办法》;《民法典》也有内容涉及劳动者的权益、人格尊严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经济发展、各行业态快速更迭,让新职业、新行业、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传统行业有传统行业的“打法”,“新赛道”有“新赛道”的规则。中国社会结构的多样性、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观念与时代新兴理念的交织交融,造就了职场的丰富多彩、复杂多样。
互联网技术升级迭代,共享员工、灵活用工等新形态就业方式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用工关系,相关劳动维权争议出现,可能一时难以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款对其进行解释。很多人忽然发现,每逢有职场“新物种”出现,一些原有的法条就不适用于判断和处理现下的新情况了。
这是坏的时代,也是好的时代,只要社会还在发生变化,职场进阶的机会就仍然存在。但是,不确定性增加,变化越来越频繁,如何适应,对职场人来说是考验也是挑战。
笔者的观点是,无论职场如何变化,刚柔并济,永远是行稳致远的不变法则。刚,是守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柔,是职场待人接物的观念和技巧。能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即便面对棘手问题,仍能理性、自如地用刚柔相济的手法处理,就是职场“江湖”中的高手。而成为这样不怕“风浪”的高手,如果没有高人从旁指点一二,恐怕要花很多年,多走不少弯路。
作为采写、编辑过众多职场报道,对职场有多年深入观察的前资深媒体人,笔者觉得有必要写一部职场“启蒙”书,用真诚的表达对初入职场“关键期”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各个击破,让读者对如何刚柔并济地“行走”职场“江湖”有基本概念和科学理解。
这本书,没有生搬硬套管理学、心理学的专业词汇,也没有机械教条的 ABC。笔者精选了职场发展初期年轻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和话题,通过具有典型性、可读性、思辨性的职场故事和相关的法律条款,用过来人真实职场经历、遭遇和智慧(部分案例人名采用化名),接地气的语言,为年轻的职场人指点迷津、打气加油。
“不确定的是环境 ,确定的是自己。”当职场上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正确科学的职场认知、从容的职场心态应对职场上的各种问题,在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拿出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进退有度,少走弯路,更快成长,更快成才。
变化不停,学习不止。你我共勉。
2022年 5月 28日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