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售價:NT$
551.0
《
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
售價:NT$
281.0
《
Hygge Home(为什么我只想待在家)
》
售價:NT$
449.0
《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售價:NT$
356.0
《
香事渊略
》
售價:NT$
505.0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NT$
403.0
《
有机农业
》
售價:NT$
137.0
《
不完全契约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 一本关乎所有人的警世之作,我们活在无所不有的时代,我们陷入一无所有的生活
始于2008经济大衰退,终于2020瘟疫大流行,追踪巨头亚-马-逊十余年,预见每个人将要面临的残酷未来:我们得到三十分钟后的外卖,次日送达的商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便利,却失去劳动的尊严,选择的自由,公共参与的权利,和曾经存在于附近的连结和人情。
★ 俯瞰互联网产业上下游,一本书展现算法如何支配生活、资本如何侵入日常
互联网带来了“一键下单”的便利,也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实体经济持续衰退,传统社区纷纷凋敝;中小型零售商面临不公平竞争;劳工被困在苛刻的效率系统中。电商经济时代来袭,商家、工人、买家无一幸免,一本书展现算法如何支配生活、资本如何侵入日常。
★ 十年追踪互联网巨头,展现科技加速的社会如多米诺骨牌倒下
一个社会的衰败,往往从经济开始,而科技加速了这一切。本书以亚-马-逊为透镜,展现了一个在地理与阶层上被资本分裂的美国。认识亚-马-逊,就等于认识美国,认识资本垄断、官商勾结、房价暴涨、城乡差异、就业困境、新闻之死。
★ 美剧般的阅读体验,非虚构写法 & 社会学视角 & 详实数据剖析,揭示科技寡
內容簡介:
短短二十余年间,亚-马-逊崛起为影响力巨大的互联网公司,其负责仓储和运输的“履单中心”散布全世界,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长达十年的调查中,美国记者亚历克·麦吉利斯见证了这家曾代表技术进步的公司,如何发展成架空国家的资本巨兽。它带来“一键下单”的便利,也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实体经济持续衰退,传统社区纷纷凋敝;在垄断的挤压下,中小型零售商苟延残喘;劳工被困在高压的效率系统中,失去作为劳动者的尊严。
以亚-马-逊为透镜,亚历克·麦吉利斯捕捉了科技寡头阴影下的众生相,展现了一个在地理与阶层上被资本分裂的美国。通过全景的俯瞰视角,本书也展现电商行业的上下游,从产业工人到普通买家,无一不陷入监控资本主义的奴役陷阱——
我们活在无所不有的时代,却陷入一无所有的生活;我们一键得到三十分钟后的外卖、次日送达的数码产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便利,却失去劳动的尊严、选择的自由、公共参与的权利,以及曾经存在于附近的连结和人情。
關於作者:
亚历克·麦吉利斯(Alec MacGillis)
美国知名作家、记者。曾任职于《华盛顿邮报》《巴尔的摩太阳报》《新共和》,作品常见于《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现为知名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记者。
麦吉利斯被誉为“美国蕞杰出的记者之一”,曾入围普利策突发新闻报道奖,并获得罗宾·托纳奖杰出政治报导(Toner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Political Reporting)、乔治·波尔克新闻奖(George Polk Award)等奖项。
·
曾楚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毕业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现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助理、《国际战略评论》编辑。已出版译作《剧变》。
目錄 :
引言 地下室
章 社区
超繁荣都市
第二章 纸板
向下流动的美国中部
第三章 安全
一国首都的财富
插曲一 9 号卸货区
第四章 尊严
工作的蜕变
第五章 服务
争夺地方业务
第六章 电力
疑云之下
插曲二 再现悲剧
第七章 庇护
税收与捐赠
第八章 孤立
小镇美国的危机
第九章 配送
40 英里的巨大落差
加班 劳动节
內容試閱 :
在占地100万平方英尺的大厅里,矮矮胖胖、大小如沙发脚凳的橙色机器人,在一个围起来的区域内嗡嗡作响,它们给工人送来一摞又一摞货架,工人则从这些货架上分拣购物订单:亚马逊设计了几十间这样的仓库,机器人替代了手持扫描仪在过道里来回拣货的工人。
机器人把货架取来;人类员工则负责从货架上取走货物。减重保健品、篮球、李斯德林漱口水、电钻、旋转球玩具……
在基瓦机器人出现之前,人工履单拣货员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时100件左右。有了基瓦机器人取来货架,拣货员的速度有望达到每小时三四百件。他们再也不用无休止地在廊道中来回走动,但现在他们不得不面对固定岗位的单调性。
他们面前的屏幕上闪烁着下一个待取的物品,以及该物品所在的位置;在一些仓库里,有些仓位甚至会发出亮光,拣货员都无法从这一场小小的“寻宝”游戏中获得满足。《纽约时报》商业记者诺姆·沙伊贝尔指出,与其说机器人取代了工人,不如说它们让工人愈加机器化。自动化可以解放我们,让我们以更有成效的方式去思考—或者,在我们提到的这种情况下,它可以将思考从我们的行动中完全清除掉。
蒸汽和喷雾拖把、烘焙用具套装、记忆海绵枕头、婴儿背带、蜂蜜原浆、老鼠药……
仓库内有1400万件货物;这里设有14英里长、每分钟可运行600英尺的传送带;还有4万个黄色塑料“提包”,将物品运到传送带上包装。每分钟可以打包好100个包裹,每小时就是6000个。包裹沿着传送带飞驰而下,到达分拣区,然后由小推杆—有人管它叫小推脚—踢上驶向目的地的货车。如果包裹排列得不够整齐,无法被扫描器读取并送上正确的货车,包裹就会从传送带上被踢开,重新兜个圈子。
尽管这一切看起来天衣无缝,但公司仍在想方设法杜绝偷懒。首先,亚马逊设计的腕带获得两项专利,可以跟踪工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在检测到偏离任务时振动提示。
2016年,小比尔·博达尼来到布罗宁公路仓库。有一段时间,他被安排负责晚上11点到早上7点的夜班。他的生物钟很难适应,不过也有一个好处。“上夜班嘛,他们对你的要求不像日班那样多,”他说,“白天的时候,你周围全是上级。”你甚至可以在厕所里多待一会。终他还是被分配回日班,公司需要他在那个时间段培训司机。
你不得不多留心主管,你不得不留心摄像头,你不得不留心算法。公司设有一个自动化系统,通过生产力、脱离任务的时间来跟踪业绩;如果业绩落后,系统就会给你打上待解雇的标签。也就是说,你可能会被算法给炒了。
在2017年和2018年间的13个月里,该仓库大约有300人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被解雇。在一封为某次解雇辩护的书面材料中,代表该公司的一名律师写道:“亚马逊的系统跟踪每个同事的生产率,并自动生成与质量或生产率相关的任何警告或解雇通知,无须主管人员输入。”
一开始,小比尔·博达尼每小时大约挣12美元。全国范围内,因亚马逊工资和工作条件引发的骚动越来越大。
臭名昭著的一起事件于2011年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艾伦敦附近的一个仓库内,亚马逊派驻医务人员在仓库外治疗因高温晕倒的工人,却不愿意花钱给他们开空调。亚马逊仓库时薪中位数仅13美元左右,折合每年2.8万美元——如此之低,甚至在其工人规模激增时,拉低了全国仓库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
经济学家怀疑这是“买方垄断”,意思是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买家,对应只有一个卖家的“卖方垄断”。在我们讨论的这种情况里,劳动力是商品:亚马逊的规模越大、它在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主导地位越高,面临的雇用竞争就越少,需要付出的雇用花费也就越低。
近至2012年,亚马逊在全球仅有8.8万名员工。但在21世纪10年代剩下的时间里,其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仅次于沃尔玛的美国第二大私营行业雇主,买方垄断的前景有可能真的会实现。
至2019年年底,亚马逊在全球拥有超过75万名员工,仅在美国就有40万,其中绝大部分任职于公司200多家履单中心、分拣中心和其他配送设施。仅在2017年,该公司就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了13万名员工;在2019年夏天,亚马逊雇用了9.7万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谷歌公司的员工总数。这一切还是在2020年春季之前,随着全球新冠大流行的到来,亚马逊迎来了招聘狂潮。
仓储和配送曾经被看作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一个人每小时可以赚20美元以上,而且可以做好几年。在亚马逊,仓储配送工作的临时性较强。工人往往比较年轻,流动性非常高。季节性劳动力往往如字面所示般短暂,举一个例子的话,为应付假日订单高峰,亚马逊部署了“露营者大军”计划,招募那些住在房车里在全国流动的退休老人。
各种各样的不稳定会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工人在建立起纽带前就离职,使得扑灭仓库工人组织工会的工作变得轻而易举。阻碍工人团结起来的,还有仓库本身的“原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