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NT$
296.0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NT$
439.0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NT$
490.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NT$
436.0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NT$
4121.0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NT$
352.0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NT$
281.0
《
中国古代小说学史
》
售價:NT$
857.0
|
內容簡介: |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研究:理论与政策》一书是从经济学的视角理解和把握中国电力体制改革重要问题的优秀研究成果。全书贯穿着将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融合的思路,展现了全面系统的逻辑分析框架,从看待中国电改的整体视角到分解电改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挑战,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电改的广泛思考和前沿探索。针对中国电改的多重挑战,书中认为既要推动历史路径下的基础制度变革,也要明晰新挑战下的方向、路径和对策。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各界读者,如果对电力市场感兴趣,或想深入了解电改问题,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有益启示。
|
關於作者: |
冯永晟,读过几年书,尘世中一迷途小书童,忝列博士之中,谋生中国社科院内,负经济学家之名,混迹改革发展大潮。专研产业经济,聚焦竞争、规制与反垄断。领域泛泛,成绩了了,涉猎电力、电信、互联网、数字经济、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等。或为兴趣所惑,或为责任所驱,关注电改,沉浸十年,难拔其身苦乐俱尝,小有名气也累得够呛。相信理论实践融合乃研究之本,崇尚理论研究之力,秉持研以致用之道,此路虽艰,亦往矣。
|
目錄:
|
第一章总论001
第二章电改框架015
第一节电力市场:竞争、规制与投资015
第二节如何理解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市场化与制度背景044
第三节英俄电力市场改革中的电价上涨——对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启示070
第三章组织结构079
第一节纵向结构与配置效率——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方向与路径079
第二节输配分离改革的纵向经济损失研究100
第三节输配分离与售电侧放开的社会福利比较116
第四章市场设计138
第一节电力市场金融输电权的基础理论140
第二节确定性分析框架下的逻辑矛盾162
第三节不确定性下的金融输电权理论177
第四节社会福利水平186
第五节厂商持有金融输电权数量的决策193
第六节国际经验与中国电力市场改革213
第七节结论226
第五章需求分析228
第一节理论问题与研究进展228
第二节模型设定与估计策略230
第三节数据说明与数据处理239
第四节实证分析与政策模拟241
第五节结论254
第六章可再生能源256
第一节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技术经济特征256
第二节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价格的补贴模式262
第三节关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定价的思考270
第七章电力与碳274
第一节双碳目标下的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建设274
第二节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的电价改革——来自市级层面的实证研究与政策启示292
参考文献309
后记332
|
內容試閱:
|
序言
电力的重要性,对现代人类社会而言,无论如何强调似乎都不为过。无论是列宁关于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论断,还是21世纪正在经历的科技创新浪潮,都表明人类社会对电力的利用程度代表了文明的高度。即便人们常把信息时代当作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标签,也不可否认,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创新普及首先依赖电气化提升——信息泛在必然以电力泛在为前提。某种程度上,人类对“电”的宏观、微观利用水平代表经济社会潜在生产力的最高水平——而这恰恰对应宇宙的本质,即“能量”与“信息”。这似乎有点扯远了,但也说明,我们“应该”不断加深认识,提升对电力的利用水平。
纵观国外电力产业的发展历程,技术变革与制度变革的交互构成了电力改革的重要议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电力逐渐成为成熟的通用目的技术(GPT),但一直保持整体的自然垄断特征。相应地,电力产业见证了政府规制的一个演变周期,即政府针对垄断性电力企业的所有权、管理、融资等方面的干预持续增强,缺陷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当然,这一时期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使不同国家的政府规制表现出明显差异。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发电技术、输电技术的进步,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并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可能,“重组”“竞争”“放松规制”“私有化”成为这一时期到90年代末的关键词。
中国的改革开放恰恰发生在全球电力市场化改革从酝酿到兴起的时期,中国电改与经济发展注定会紧密相连。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晚期,电力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磕磕绊绊的探索中统一于以政企分开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框架之下。200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以结构重组的形式完成了电力行业边界的重塑,这创造了之后十多年的改革红利,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市场建设和政府监管似乎有点乏善可陈,这显然不能适应中国经济不断升级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经济探索新常态、逐步明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