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 《城南旧事》等影片剪辑师、“蓝方第一剪”蓝为洁,《渡江侦察记》等电影导演、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汤晓丹,旅居海外的画家汤沐黎,美国格莱美奖获得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音乐指挥家汤沐海——这是蓝为洁的艺术一家。看蓝为洁生前最后的呕心力作,观真正的艺术之家生活。
★ 汤晓丹、蓝为洁均从事中国电影事业逾半个世纪,跟随老一辈影视工作者的脚步看中国电影的前进与发展,叹老一辈影视工作者的敬业与奋斗。
★ 平实真挚的随笔语言,搭配100余张新老照片,犹如一帧一帧的画面串连起蓝为洁丰富多彩的一生,展示出艺术之家各个时期的奋斗与成就。另含上世纪50年代左右未曾公开的艺术与生活照,怀旧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 封面与彩页均以蓝色为基调,呼应蓝色的“视界”,同时腰封设计为胶片形式,增添用心与新意。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老一辈影视工作者蓝为洁的随笔式回忆录,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行文叙事中,还原艺术之家和影视圈人的真实生活与工作写照,有感动有收获更有启迪。
蓝为洁的家庭可称为艺术之家的典范,一家四人分别为剪辑师、电影导演、画家、音乐指挥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均有所建树。从作者朴实的语
|
內容簡介: |
蓝为洁是谁?我国电影、电视剧初生代剪辑师,被誉为“南方第一剪”;著名军事题材电影导演汤晓丹的妻子;旅居海外的画家汤沐黎、世界闻名的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的母亲。本书是蓝为洁生平最后的回忆录随笔,以平实真挚的语言记录了她的艺术一家和中国电影的故事。蓝为洁从妻子的角度回忆了她与汤晓丹近70年相濡以沫的扶持与相互观照;从母亲的角度讲述了对两个儿子的悉心养育与培养,展示了两个儿子走向国际大舞台的奋斗与坚守;从剪辑师的角度记录了女性的自我成长、她的剪辑事业、丈夫的导演事业以及影人圈的那些人与事。书中另收录了蓝为洁及其家人的部分照片与作品,同时还有部分艺术圈友人的照片,图文共同构成了这个艺术之家精彩斑斓的生活,从中亦可窥见中国电影发展之历程。
|
關於作者: |
蓝为洁(1928—2014),女,重庆人,剪辑师。导演汤晓丹妻子。曾参与剪辑《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苦恼人的笑》《南昌起义》等300多部影片,被誉为“南方第一剪”。晚年致力于写作,出版图书《大导演汤晓丹传》《汤氏人家——汤晓丹和他的两个儿子》《我的导演丈夫汤晓丹》《影人圈》《剪辑台上的故事》等等。
|
目錄:
|
前 言 贵人相助
序 残酷的考验
第一章 伉俪情深
第二章 悉心育子
第三章 爱子成才
第四章 剪辑事业
第五章 导演故事
第六章 老友往事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我17岁走上谋生之路,把微薄收入寄回农村老家供三个妹妹四个弟弟上学。自己省吃俭用,艰苦生活,后来才筑起了一个让同行和朋友羡慕的小家。闭目回忆清晰,情感波动强烈,可谓爱恨情仇满怀。然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路走来,在灾难降临时总有贵人相助。
从1944年到1948年的短短四年里,我遭受了两次遣散打击。要不是演员李健为我作主,找到个好丈夫,我真不知道会怎么活下去。现在回想还不免后怕。
1949年,新建成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影”)贴布告要招一名编外员工,我考上了。从延安来到上海接管电影系统的钟敬之副厂长知道我的困难情况后,批准我由编外转为编内,在秘书科做拟稿工作。后来,我曾写过一篇《新中国给了我金饭碗》的纪念文章,还得了奖。1953年,我被调到翻译片组剪辑室。原想转翻译室的,后来发现痴人说梦,不可能。我安定下来自学剪辑,从国外影片中学到不少名剪、名导的技艺。通常,外语片配成中文版,分段是最难的,常常一本片子要看好几遍才分得下来。对白多的,如苏联片《非常事件》,就更困难。因为我刚打好俄文基础,所以基本能做到看一遍就行。最初,导演傅超武不相信,跟我到剪辑室看,发现我以语言为凭,片子在机器上摇过时,会准确无误分成小段,他才放心了。由于他的信任和传播,以后几个导演都点名要我参与工作。实践机会多,进步更大,再后来参加故事片组时,我轻轻松松就把片子剪辑好了。这些成绩都得益于我在翻译片组夯实的专业基础。1956年,我被调入故事片厂剪辑室,领导有偏见,不相信自学能成才。我的丈夫汤晓丹接受《不夜城》导演任务时,摄制组人员名单中才第一次有了“蓝为洁”这个名字。这是因为他读过我做的学习外国影片的笔记,认为我真的掌握了独立剪辑故事片的本领。如果没有这个第一次,不知道我还会被搁置在冷角落多久呢。
粉碎“四人帮”后,我正式恢复工作,剪辑了新导演杨延晋拍摄的《苦恼人的笑》。导演相信我,力挺我,我的专业能力达到顶峰。片子得了奖,我也因导演的好评有了更多机会,又一连剪辑了《巴山夜雨》《南昌起义》《城南旧事》《廖仲恺》等四部得奖影片。
1993年,我“战略转移”去写纪实性文章。《文汇报》编辑史中兴和《文汇电影时报》编辑罗君耐心帮助,不吝篇幅为我辟《影人圈》专栏,让我有机会写了五年记忆中的影人影事。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有继续发表长短文章的勇气。今天的好光景和我的“九○后”心态,可以说都是史中兴和罗君引导的结果。
从我主攻写作开始,报纸、杂志的责任编辑们都助我一臂之力。他们主动约稿,在发表前认真投入的程度,就像是正在与我合作写稿一样。比如《大众电影》的责任编辑翟建农,他校正过的稿子,删除的部分读着不嫌少,增加的部分就像我自己写的,甚至比我写的更通顺,更有分量,更富内涵。再有《影博·影响》的高宁,她对我手写的不规范字,硬是一个一个连认带猜看准了才发表的。有的字猜不出认不了,就打长途电话问我,十分负责。这也让我感悟到做好事先要做好人;只有做人好,才能做事好。我的一生,磕磕碰碰,受过不少打击,有时痛心疾首,但沿途总有贵人相助,没齿难忘;我的笔下,爱恨情仇,苦甜交替,喜怒参半,都是真情流露。老来日夜思忖,难眠而伏案行文,丰富了我的独居生活。上下左右前后对照了一下,在同龄人、同业人、同路人中,像自己这样与往事较真的人似乎不多。换句话说,我比别人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沙漠里的战斗》艰险摄制
《沙漠里的战斗》是部队作家王玉胡的力作。他熟悉边疆生活,描写驻疆解放军为寻找水源与大自然做顽强斗争的故事。老汤喜爱这个崭新的题材,陈荒煤和张骏祥都给予特殊好评,认为拍了这么多影片,唯独这部的主题是跳出了与人斗的框框,专写与天斗,其乐无穷。张骏祥还要求在完成影片的同时,完成一个英语版的预告本,先送海外宣传解放军的光辉形象和探险精神。
时间太仓促,老汤必须先完成分镜头剧本。那时制度规定,只有厂艺委会通过后才能出外景抢拍。没有想到,艺委们习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对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的戏,他们不习惯看。提了近40条意见,基本否定该剧。他们要加阶级斗争的内容。厂局领导束手无策,但是总规划“年内出片”,谁也无权更改。老汤忍着性子,花了两天两夜的工夫删去有点人情味的戏,分镜头本变得干巴巴的不动人。奇怪的是,这个二稿分镜头本居然遭点头说好,顺利通过。全组啼笑皆非。
摄制组演职员迅速做好出发前的准备。此时虽然上海已经是盛夏,但是每人还是带上了冬衣,此外,自己开伙用的锅碗瓢盆一样都不能少。因为上了雪山顶,大队的吃喝都得自己解决。我为老汤准备的东西比别人都周到,连钢笔用的墨水都带走。那时还没有圆珠笔,缺了墨水不行。
《沙漠里的战斗》到新疆拍摄。他们要像登山运动员一样登上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顶峰。中间设三个扎营点。
第一个扎营点还好,离乌鲁木齐市只有一天汽车路程,它的名字叫阜康。到了那里每个人都要骑马,由部队战士指导,适应环境的训练为期一周。谁不会骑马就上不了雪山。第二个扎营点在天池。那个地方很美。天池里有很多鱼,新疆人不吃,他们摄制组每顿烧一大锅,好吃极了。第三个扎营点在快到雪峰顶的小山腰里。那一段路,平常没有人上去,滑得很。
上山过程,要经过几处很险的断崖。后面坐骑上的人看见前面马匹腾空飞跃的景象,就像看电影画面一样,惊奇、兴奋,赞赏。等自己的坐骑临近断崖时,导演心里有点紧张,担心马失前蹄跌入万丈深渊。他夹紧马镫,拉牢马缰,准备过下腾飞的瘾。人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去享受极限运动,可遇不可求。怎么也没有料到,前面所有马匹都威风十足地跃过了断崖,唯独老汤的坐骑两脚着地时不慎猛滑到了崖顶边的石缝处,身心遭受强烈震动。后面的人齐声吆喝,马才惊魂稍定,鼓足勇气再次跃飞,履险如夷。
都到了指定的集中地点,卫禹平才松了口气,风趣地说:“导演的马识人性,它懂得摄制组没有导演不行,我们《沙漠里的战斗》没有汤导演更不行。”大家用劲鼓掌,庆祝有惊无险平安到达了雪峰顶。厨师张宝华在雪峰坚冰上凿了一个坑用柴火烧饭。当然不是烧熟的,是烫熟的夹生饭。开锅时冒着热气,装进搪瓷碗就变成小冰块了,送进嘴里像吃干粮,嘎吱嘎吱好不容易才吞咽完。
在拍沙尘暴袭击的戏时,碰到的危险就更大。导演与美工、摄影原定是在无风的大沙漠上先拍演员从沙滩上滚落的镜头,然后开足大鼓风机拍摄沙滩向下飞溅的画面。后期制作时把二条加工叠印在一起,就会取得龙卷风的视觉效果。就在大家聚精会神拍摄时,突然向导大声喊:“真的龙卷风来了,赶快收拾东西跟我跑!”他往沙漠边的城门洞跑去,导演也急忙命令大家快上车走。只见天边漆黑粗大的游云迅猛扑来,当他们的车子快速驶到向导站的城门洞时,那块大黑游云盖住了整片沙漠区。
晚上大家才安定下来,庆幸没有被沙尘暴淹没,并且完成了新疆最艰险的摄制任务。
《沙漠里的战斗》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首映礼。导演汤晓丹和主演卫禹平代表摄制组出席并和观众见面。放映过程中,观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私无畏找水源的英雄行为十分敬佩,反响强烈。发行单位还将印制精良的英文版说明书陈列在电影院的宣传栏,老汤和卫禹平见了心里暗自喜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