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售價:NT$
356.0
《
香事渊略
》
售價:NT$
505.0
《
这就是山海经
》
售價:NT$
500.0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售價:NT$
1214.0
《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售價:NT$
356.0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NT$
403.0
《
有机农业
》
售價:NT$
137.0
《
不完全契约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关注历史、关注实践、关注翻译基本问题与焦点问题,鼓励学术探讨与学术争鸣,鼓励翻译理论创新。
|
內容簡介: |
《翻译研究(第一辑)》结合翻译现实以及中国文学外译所引发的争议与困惑,重新审视翻译本质、翻译价值、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伦理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尤其关注中外文化双向交流诉求下的文学译介、传播与接受问题,倡导对翻译根本价值与翻译伦理的坚守。本书的出版旨在以翻译研究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促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促进翻译学科发展与翻译研究前沿探索。
本书内容分为翻译观察、译论探索、文学翻译研究、译介与传播研究四大章节,收录许钧的《当下值得关注的几个有关翻译的问题》、黄忠廉和张小川的《汉译:从心痛到心动——兼及全译极似求美论》、李正栓和张丹的《斯宾塞Amoretti的译者行为研究——以曹明伦、胡家峦和屠岸为例》等14篇文章。
|
關於作者: |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编:刘云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兼任第四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南京翻译家协会会长。)
|
目錄:
|
翻译观察
当下值得关注的几个有关翻译的问题 / 许钧 1
译论探索
汉译:从心痛到心动——兼及全译极似求美论 / 黄忠廉 张小川 10
译无定法不成译 / 傅敬民 23
互文翻译模式与文学审美研究 / 刘军平 35
探寻世界翻译发展的多维关联:翻译史研究的全球史路径 / 蓝红军 黄瀚慧 57
身心合一:关于翻译主体性的再思考 / 罗迪江 67
文学名著复译的伦理原则与伦理目标 / 冯全功 80
文学翻译研究
斯宾塞Amoretti的译者行为研究——以曹明伦、胡家峦和屠岸为例 / 李正栓 张丹 92
葛浩文删译中国当代文学的类型、成因及启示——以《天堂蒜薹之歌》为例 / 王树槐 张梦楠105
译介与传播研究
广东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 / 王东风 118
质、制、治:法律文学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进路 / 赵军峰 龙新元 137
对外翻译传播:译文话语的“辞屏”建构 / 陈小慰 151
毛泽东著作政治话语英译对比:基于语料库的考察 / 黄立波 164
视听翻译新热点:中国无障碍电影研究——一项焦点小组访谈的调查 / 肖维青 刘禹辰 182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离不开翻译活动。翻译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多样的形式。据记载,在中国,最早的翻译活动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在域外,公元前三千年的古亚述帝国已出现正式的文字翻译。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几次翻译高潮,例如我国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翻译等。这些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如同“新水注入”“中华文化的长河”,促进了中国文字、文学、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深入,随着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翻译活动呈现出更为多样的形态,具备更为多元的功能。如果说过去的翻译活动更为注重“引进来”,那么当今的翻译活动也积极谋求“走出去”,将优秀的中国文学、文化与思想推介至世界。如果说过去的翻译活动重在介绍他者、认识他者以确立、丰富、发展自身,那么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当今的翻译活动也承担着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促进世界了解中国、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任。如果说过去翻译活动主要由译者完成,那么在科技发展的助力下,机器辅助翻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也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手段与力量,正在改变着翻译的生态,影响着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与评价。
蓬勃发展的翻译实践引发了不同身份的主体对其进行探索。如果将支谦的《法句经序》视作中国翻译研究的开端,将西塞罗的《论最优秀的演说家》视作西方翻译理论的源头,那么中西对翻译活动的思考与研究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不可否认,最初的翻译思考直接由翻译实践促生,首先是为了解决翻译实践难题。正是这些针对实际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性探究使翻译活动得以引发关注,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二战后,由于语言学理论的引入,翻译研究具备了“科学”色彩,为翻译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国际译坛多位学者不约而同提出“翻译学”这一术语,为一门学科“正名”,并初步设想了这一学科的基本架构。在中国,1979年《翻译通讯》创刊,1982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1987年“全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和“全国第一次翻译理论研讨会”分别在南京、青岛召开,这一系列事件便是中国建立“翻译学”的最初尝试。半个多世纪过去,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翻译学”早已不再只是畅想,而成为了一门实实在在的学科,具备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教学、研究、实践齐头并进,共同推动学科发展。与此同时,日益发展的翻译实践、逐步壮大的翻译学科也向研究者提出挑战。如何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推动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令翻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如何培养各层次翻译人才,以适应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如何在翻译学科内部实现理论与方法的更新,以持续不断地激活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问题均激励着研究者,以更为自觉的意识、更为自主的思考、更为多元的视角、更为深入的研究来回应现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创办《翻译研究》集刊,顺应了翻译活动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译学科日益发展的趋势。《翻译研究》关注历史,关注实践,关注翻译基本问题与焦点问题,鼓励学术探讨与学术争鸣,鼓励翻译理论创新,常设翻译观察、译论探索、译史研究、译家研究、文学翻译研究、译介与传播研究、术语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技术研究、学术访谈、书刊评介等栏目,以翻译研究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促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为推动翻译学科发展与翻译研究前沿探索、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