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2024)
》
售價:NT$
484.0
《
黄庭经详解(全2册)
》
售價:NT$
660.0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NT$
47400.0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NT$
3190.0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NT$
484.0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NT$
352.0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NT$
760.0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周国平、梁永安、张怡微、辽京诚挚推荐! 五场深入灵魂的对谈,探究纠缠在母女之间的谜团。 女性之谜、性别壁垒、父亲缺位……温柔却又压抑,亲密又想逃离,是什么让母亲与女儿“相爱相杀”?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斋藤环,对话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日本三大女作家之一角田光代、“少女漫画之神”萩尾望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知名社会学家水无田气流。共同探讨母亲与女儿相处的困境以及此困境背后隐藏的真实而深刻的原因。
无论在临床案例上还是社会新闻中,母女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复杂面向,本书立足母女关系这一特征,没有运用太多艰深的理论,而是借助五位女性的个人经历,在轻松的对谈中将对母女问题的探讨娓娓道来,不仅揭示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动因,还为读者提供解决之道,也为因母女关系困惑或挣扎的读者带来心灵慰藉,可以说是一本“灵魂的对谈集”。
“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母亲的女儿’踏上新的旅程。”
|
內容簡介: |
“母女关系”是女性主义议题中极其关键的一环,近年来,无论是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界,还是大众文化领域,对此议题的关注及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本书是一本围绕女性真实经历展开探讨的对谈集,以日本精神分析专家斋藤环与文学家角田光代等五名在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界享有盛誉的女性就母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从女性之谜、性别壁垒、父亲缺位等角度切入,几位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共同探讨母亲与女儿相处的困境以及此困境背后隐藏的真实而深刻的原因。
温柔却又压抑,亲密又想逃离……无论在临床案例上还是社会新闻中,母女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复杂面向,本书立足母女关系这一特征,没有运用太多艰深的理论,而是借助五位女性的个人经历,在轻松的对谈中将对母女问题的探讨娓娓道来,不仅揭示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动因,还为读者提供解决之道,也为因母女关系困惑或挣扎的读者带来心灵慰藉,可以说是一本“灵魂的对谈集”。
本书从精神分析、文本分析及社会学角度对母女问题进行讨论,辅以个人真实经历的讲述,兼具现场参与感和理论探讨,是一部从多角度、多学科深刻探讨母女关系的大众读物。
|
關於作者: |
斋藤环
1961年出生于日本岩手县。精神科医生、批评家、漫画评论家。现为筑波大学医学医疗系教授,主要研究青春期、青年期的精神病理和精神病迹学,是日本“蛰居族”治疗第一人。曾获日本病迹学会奖、角川财团学艺奖。著有《不要忽视你的心理世界》(与山登敬之合著)、《社会的蛰居族:永无止境的青春期》《母亲控制着女儿的人生——为何“弑母”如此之难?》《为了更好地活下去,所以要读拉康》《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等。
译者简介
高璐璐
自由译者,毕业于中山大学日本文学专业。曾参加日本JET项目,在兵库县厅做国际交流员,著有《我在日本做公务员》。主要译作有《妻子们的思秋期》《燃烧未尽的晚景》《刑事辩护人》等。
|
目錄:
|
序|作为“母亲的女儿”踏上旅程 斋藤环/ 1
和母亲斗争这件事/ 1
田房永子×斋藤环
妈妈是一个看不懂的生物/ 41
角田光代×斋藤环
对妈妈的负罪感不会消失/ 85
萩尾望都×斋藤环
临床现场的母亲和女儿/ 129
信田小夜子×斋藤环
母女问题是时代的产物/ 171
水无田气流×斋藤环
后记/ 225
译后记/ 227
|
內容試閱:
|
序|作为“母亲的女儿”踏上旅程
斋藤环
我在日常的临床现场经常感慨的一点是母女关系的特殊性。
即便同为母女关系,每一对也不尽相同。有的女儿生活在让人非常压抑的母亲身边,痛苦得喘不过气,有的女儿和母亲过于亲近,想离开却离不开,十分纠结。还有那种乍一看十分和谐的母女,但稍微有点水花,水面下的波澜就会浮现,这种情况也不少见。虽说父子关系也一贯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他们在“问题的形式”上却简单很多。
留意到母女关系的特殊性后,我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母亲控制着女儿的人生——为何“弑母”如此之难》 (NHK出版,2008年)。亲子关系当然还包括父子关系、父女关系、母子关系,但母女关系在这里面性质明显不同。可直到最近,这种不同才被注意到,做成了妇女杂志的特辑,受访者也渐渐通过各种活动和写作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可我一直觉得走到这一步花费了太长时间。这个问题仍旧会因为难以言说,以后只能维持现状吧。
母女问题不仅仅在日本备受关注,欧美国家也出版了很多描述母女关系之难的书籍,不少还成了畅销书。可以说母女关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便如此,绝大多数的男性却丝毫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没有共鸣。比如说,他们虽然知道“婆媳关系”的复杂,却对“母女关系”的麻烦缺乏想象。不,更残酷的现实是,即便是我这个能理解问题所在的男人,至今也难以对她们产生共鸣。
说句更不严肃的,我之所以进入这个领域,从零开始钻研,更多是出于对“别人的事情”有好奇心,想着“即便不能共鸣也会很有趣”。一般来说,研究这个领域的最好是一定程度上积累了相关知识储备和经验的专家,可我偏偏半路出家参与进来,是因为我了解到这个领域里几乎没有男性角度的研究和著作。
幸运的是,我的拙作似乎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大家说“男性能写成这样真挺好的”。而且,书的受众面很广,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连我被邀请去演讲的机会也增加了不少,常作为讲师和大家探讨母亲和女儿这个主题。书里的受访者对拙作表达出的共鸣和理解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反过来说“完全不是这回事”之类的批评和反调至今还未遇到。这不免让我相信我的问题提出和分析,没有跑偏太多。
本书是我以母亲和女儿为主题创作的第二本书,也是一本对谈集。我有机会在书里与五位嘉宾做了对谈,有的是我在写前一本书时参考过其观点的学者,有的则是我在出书后才认识的,但十分想与之交流。
田房永子老师出过很多本漫画,还把自己亲历的母女关系的纠葛画在了作品里,但对谈时她表达了作为当事人的苦闷,吐露了她如何挣脱纠葛,以及踏上治疗旅程的契机。角田光代老师写过好几本真实描述母女关系的小说,对谈中她主要用母子关系做对比,述说了其中感受的不同。萩尾望都老师围绕她的杰作《蜥蜴女孩》,讲述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经历的趣事,是很宝贵的素材。信田小夜子老师和我一样从治疗者的角度出发,从性别差异的视角论述了母女关系的难处。水无田气流老师从自己有些特殊的母女关系展开延伸,从广义的家族社会学视角做了十分有趣的分析。
每一位老师的真知灼见和批评指正都给了我在男性角度根本意识不到的启发,也让本书有了比之前更深入的探索。
在各位读者阅读我和老师们的对谈之前,我想先简单说明一下本书的成书脉络,尤其希望男性读者了解这一点。在这个问题领域,彼此的主观感受错综复杂,单纯某一个人的证词难以发挥作用。我以精神分析的思路为基础,简单论述一下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到底有多复杂。
我的观点其实十分简单。为什么母女关系更特殊呢?一言以蔽之,是由于双方共有“女性的身体”。
一定会有人反驳,甚至断言,难道男性不共有身体吗?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且说得极端一点,男性并不真正拥有身体。健康男性的身体可以说是“透明的存在”,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具身性 。男人只有在生病等特殊情况下,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具身性。
有人可能会就此提出反对意见,但我想说的是,这个论点是把男女的性别抽象化之后,强调男性在心理层面上很难意识到身体的存在。读者能理解这一点就好。
与此相对,女性平时不得不意识到自己的具身性。首先,女性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就比男性有更多机会感觉到身体的违和,比如月经。同样的,她们遇到低血压、便秘、起立时眩晕、头疼等不舒服的情况也比男性多得多。也就是说,日常生活里她们有更多的概率被迫感知到身体的存在。
其次是性别偏见。我们经常听到“女人味”这个词吧,大家请试着想一下构成女人味的要点,比如端庄文雅的举止,落落大方的谈吐,还有华丽优雅的服装搭配等,我们会想到各种各样的要点。其中绝大部分都与具身性紧密相关。简而言之,培养出女性的女人味,一定要让她们的身体变得有女人味,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不仅如此,还有抽象意义上的“女人味”,比如“优雅”“温柔”“不露锋芒、低调克制”等,本质上几乎都是男性价值观(“八面玲珑”“坚定有力”“积极性”)的反面。换句话说,这种“女人味”需要压抑主体的欲望,让她们放弃自己。
简单总结以上的内容,就是在“女人味”的向量里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方向。
一个方向是他者想要得到的“女人味的身体”,另一个是需要压抑主体欲望的“女人味的态度”。在这里,前者的“欲望”是被肯定的,而后者的“欲望”是被否定的,矛盾由此而生。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这种孕育了“女人味”的悖论,才让女性更容易产生空虚感和抑郁的情绪。
指向女人味的“教养”是指培养有女人味的具身性和态度,而前者只有母亲才能做到。简而言之,母亲对女儿的教育几乎都是从她们无意识地控制女儿的身体开始的。无论其目的是有意的还是误打误撞的,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动机里暗含着“通过身体的同一化来进行控制”这一点。恰恰是这一点决定了母女关系是特殊的存在,这种关系绝不会在母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父亲与儿子之间见到。
母亲对女儿的控制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压制”“奉献”“同化”这三种,可以说最具代表性。
“压制”,如其字面意义所示,是最外显的一种控制。这里面包括最简单的语言上的禁止,但不尽如此。萩尾望都老师的作品《蜥蜴女孩》里,女儿一直被母亲唤作蜥蜴,于是她最后也把自己当作蜥蜴了。创造女儿身体的不是其他,正是母亲的语言。母亲的话对女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在母亲的意识里,她一定会想“都是为了你”“我是为了你好”。
实际上,母亲抛向女儿的话语经常是她们无意识对自己说的话。也就是说,母亲说出口的话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做出的挣扎。此时母亲的具身性通过“母亲的话语”这一路径传递给了女儿,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女儿的身体里都植入了自己母亲的话语,且嵌入得很深。因此,无论女儿表面上如何强烈地否定母亲,她们都只能活成母亲话语里的模样。“弑母”难就难在“内化于体内的母亲的话语”难以抹去。
“奉献”是另一种控制方式。母亲的控制不全是高压式的禁止或者命令,有些则基于表面的善意,甚至到了献身的程度。有的母亲为了给女儿赚学费,不惜呕心沥血地工作,有的母亲在女儿独立后仍旧保持频繁联系,还想着出去做兼职。我们很难从正面否定这些善意。即便母亲意识到这是控制,从控制中逃走的女儿们也会有深深的负罪感。临床心理学家高石浩一说这种控制形式叫“受虐式控制” ,本书后文也提及了这一点。
这种控制对儿子通常不起作用,因为儿子对母亲的奉献几乎没有负罪感,这其中有“性别差异”的原因。或者,也因为女儿对母亲的负罪感是来自身体的同化这种特殊的感受,脱离了身体便无从谈起。
“同化”,简单来说,是母亲希望在女儿身上实现“重新活一次自己的人生”。这里面既有“压制”也有“奉献”,但母亲的利己主义在这种形式中表现得最为强烈。也因此,这种形式遭到了女儿最强烈的反抗,可另一方面,这种控制形式也最能首尾呼应地完成“一卵性母女” 的诞生。如果同化进行到这一程度,很可能双方对控制—被控制都毫无知觉了。打个比方,就像细胞相互渗透进了彼此的身体里。
一定有人会想,如果不喜欢这种控制,逃走不就行了?的确,分开居住、保持距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实际情况没有这么简单。对母亲的控制无论是反抗还是顺从,女性都难免有一种特殊的“空虚”的感觉。于是,无论女儿怎么反抗和逃离,得到的不只有解放的感觉,还有强烈的负罪感。很多没有得到母亲很好照顾的女儿,最后还是会回到母亲身边,大抵就是这个原因吧。可以说,通过同化实现的控制,都是“细胞渗透”在起作用。“弑母”与“杀死自己”紧密相连,也难怪难如登天了。
“难如登天”是事实,但光说不做就是推卸责任。我在前一本书里提出了解决办法,首先就是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意识到了,至少就能“离开”(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双重“离开”)。这时,父亲或者伴侣等“第三人的介入”开始产生作用。母女的二人关系常常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里,很容易纠缠不清。其实我写前一本书时最希望父亲或者丈夫这样角色的人能读一读,就是想让这些和我一样的男性惊讶于“母女关系”的麻烦,而后再试着适时介入。
所有对谈结束后,我对整个问题有了独到的理解,也提出了解决策略,虽然还有不足之处,但我认为还算题中应有之义。通过与形形色色不同立场的人,包括受访者、作家、研究者等就这一问题展开对谈后,本书补足了前一本书缺少的共情,以及女性独有的视角。
在此意义上,本书对初次接触此类话题的读者,以及读过前一本书的读者来说,应该会是津津有味的。本书也引入了受访者和她们家人的很多细节,我十分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母亲的女儿”(被母亲控制的女儿)踏上新的旅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