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NT$
240.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NT$
30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編輯推薦:
★“撑一年没问题。上海是个大都市,对吧?”一个老外的上海十八年。《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杨樱诚挚推荐。
出身中产家庭,放弃稳定生活,怀着“冒险”精神,于2005年来到上海。从24岁到40 岁,他在蕞好的年纪闯进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以“局外人”的率真与好奇,探寻着日渐被我们忽略的“附近”和附近的“人”的故事,也在自己人生的上升与下沉中,见证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 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80年代有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90年代有何伟的《江城》,《洋盘》以一种新鲜的写作声音记录了我们正在发生的当下。
他游走在老城厢的窄巷,沉浸式体验上海的生活,用10年寻访一位手工铁锅匠,花16个月评测52家上海小笼包店,与上海各路角色聊天;他透过食物的镜头去看中国,到兰州学做拉面,去阿勒泰了解驼奶,几乎去过所有的省份,寻觅、倾听、记录真实的中国故事。
★ 都市青年共同的“边缘人”生存体验:“要是能知道自己能待多久,那该多好。” → “我想,我可以再待一年。”
內容簡介: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
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作者用作书名带有一点自嘲。
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jiu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
从蕞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而直到来到中国,他才发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深刻渊源。
關於作者:
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
一个“痴迷上海小笼包”的外国人,一个曾经计划做世界公民却在上海停留了十八年的人。一个沉迷食物与写作的人。一个愿意花十年时间寻找一位手工铁锅匠的人。一个特别的人。不卷。不常常高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地域没有限制他。金钱也没有。一个我们的同类。一个和中国有着深入连接的人。一个爱上海的人。
于是
作家,文学翻译。
著有《有且仅有》《查无此人》等小说和散文。译作包括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国际布克奖得主莱纳菲尔德、惠特布莱德奖得主珍妮特·温特森、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斯蒂芬·金等欧美作家的著作三十余部。
目錄 :
你为什么还在这儿 杨樱
自序
第一章
2005,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只不过再待一年式生活
骑着挎斗摩托探索中国
泡泡圈
第二章
第一次听闻家族的故事
寻根
第三章
在几种职业间横跳
西递古镇的婚礼
《上海小笼包指南》前后
在上海的第十年
第四章
1900年,被困在京城的传教士
他们在中国的岁月成了历史
第五章
牛油果阿姨与啤酒阿姨
上海的最后一代手工锅匠
关于拉面,我懂得很多
美食是最好的借口
第六章
是的,我们从来不谈这个
再给我一些时间
尾声
后记
附录
內容試閱 :
2005,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2005年,我在一个炎热的夏夜降落在浦东国际机场。酒店派了一辆车来接我,我跟着司机走进夜色,完全不知道我们要往哪儿去,不知道我接下去一年的生活会走向何方。我们走向车的那段路上,潮湿、滞重的空气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我只带了一只小行李箱,有一份厨师的活儿在等着我,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对上海一无所知,对中文一无所知,讲真,对大部分事物都一无所知——当时我 24岁,驶出机场的那一路上,我也几乎一无所见。
夜很黑,高速路边没什么灯光,下高速驶入小路后,两边的灯光甚至更稀疏了。
15分钟后我才搞明白:机场不在市区附近。
2000年初,身为年轻厨师的我以背包客的方式游历了东南亚,还顺便去香港探望了家姐。她的客户开着黑色奔驰来接我们,停在一家又脏又破的火锅店前。荧光灯亮得刺眼,男人们吞云吐雾,餐桌笼罩在香烟的烟雾里,端上桌的活虾被插在竹扦上,眼看命数将尽却那么生猛,拼命地摆动腿脚。
别的夜里,我们登上九龙的玻璃幕墙摩天楼,窝在时髦餐厅的座椅里,沉浸在18楼俯瞰到的中环夜景之中。白天,我们去扫外贸尾单,在旺角吃炸云吞。
我爱死香港了。既不是彻底的西方文化,也不是彻底的中国文化。香港个性独特,是一种“第三类文化”。感觉特别新鲜,我想在那儿闯荡一下。迈阿密让我厌倦了,从小到大混过的城郊让我腻味了,在从未到过亚洲的厨师们手下学做亚洲美食也让我烦透了。我想直捣黄龙。
前一年,我曾试图去利马,但没办成;我在南美洲挨了整整3个月,想家想得要命,最终还是放弃了。以后再试试吧。香港不错。我说,有朝一日我要待在这里。
坐在车里,驶出机场30分钟后,我开始紧张地检索自己所知的有关上海的稀少信息,基本上只能归结为8个字:城市很大,灯火通明。
去过香港后,我回到迈阿密,琢磨着怎样才能跨过大半个地球找到一份工。那时候的互联网还很低级,厨师们又整天待在厨房里,不会泡在网上。
在佛罗里达就没问题。我挑中了迈阿密最好的餐厅,找了个大清早,走进餐厅的后巷,找到了厨房后门,敲了门。开门的是个魁梧的意大利男人,问我想干吗。“找工作。”我说,“我想和主厨谈谈。”30多岁的行政主厨来了,显然正在忙什么事,却被我打断了。“我想在这里工作。”我说。他歪了歪脑袋,打量我。“我可以不收钱。”我主动提出这个建议。他想了想,叫我第二天再去。我就这样找到了一份工。
我不是那家餐厅里最优秀的厨师——连边儿都挨不上——但我很有自信:免费工作几天后,餐厅肯定会正式雇用我的。我还是挺棒的。果然,他们第二天就雇我了。后来,我在那儿干了3年厨师的活儿。
所以,我暗自揣测,如果我没法联系到半岛酒店的主厨, 那就使出杀手锏:直接杀到他的后门,主动提出免费打工。这一招屡试不爽。我卖掉了在迈阿密骑的摩托车,处理掉不太多的几件家什,和亲朋好友告别。我要再试一把。
问题在于:半岛酒店的后门并不通向厨房,而是酒店数百名员工的入口,而且设有摄像头监控。我到香港的第一天就发现了这件事,时差还没倒过来,昏头昏脑,有点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回到廉价青旅,另做打算。照我的想法,我只需要见到主厨,自我介绍,他显然就能看出来我的天资禀赋,当场就会把我招入麾下。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免费打一阵子工。但我需要面对面地见到主厨。
要想面对面很难,难就难在半岛酒店的主厨身边有很多人——副主厨、秘书、餐饮总监,把通向他的各种途径都堵得严严实实。我打过电话,装成奶酪或葡萄酒的供应商,想骗过电话那头的秘书们。没用。我等在大门外,希望能在主厨上班时堵住他。也没用。我绞尽脑汁,想用别的办法和他说上话。都没用。
彻底没辙了。现在回想起来,就算我当时找到了主厨,也不会心想事成。半岛酒店里满是一等一的好厨师——非常优秀的中国厨师——那个酒店根本不需要一个不会说粤语、更没资格在香港合法工作的年轻白人。
一败涂地的我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我在图书馆泡了好多天,因为我只能找到那地方可以上网,发发思乡情切的电子邮件。我想与住在隔壁客房、吸粉吸到嗨的巴西模特交朋友,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夜里比较凉快,我在香港市区瞎逛,每顿饭都是独自一人吃的。钱快用完了,我不知何去何从。
然后,我想到了曼谷。吃泰国食物可以省点钱,说不定我还能在那儿找到工作。我所谓的“计划”就是这么粗线条。
转机就出现在去泰国的飞机上。我和邻座的男人聊起来,没想到他刚好也是厨师,加拿大人,在曼谷的一家五星酒店里工作。他说他在这片地区人头挺熟的;仅仅过了几周,他就帮我和某人打了招呼,我立刻飞回香港去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