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4.0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NT$
296.0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58.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67.0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65.0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NT$
484.0
|
編輯推薦: |
中国之茶 – 日常之道
茶,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茶的生活日常,可以谓之“道”。人间何所以,看花与吃茶。中国人的美学生活方式,都可以从一杯茶开始。
无尽之茶 – 无境之美
把哲学视角的茶低到了生活的尘埃里,领略平常的美,无事的美,无为的美。从吃茶中感受茶汤之味,体悟茶事之美,生发一派平和冲淡之气。
信手拈花 – 闲散饮茶
散文家写的吃茶书,清新朴素,言谈有趣,茶香氤氲,充满人文趣味。最为难得的,是那一种自然、闲散的人生状态,吃茶便只是一个引子了。
【推荐本书的5大理由】
N文字的魅力:
作者周华诚是散文家、生活美学家,本是文章妙手,以散文笔法写茶,从生活方式和日常视角入手,吃茶文字信手拈来,见情见性,洒脱自然。
N文化意蕴的可亲近: 不懂茶的小白也可以看!让茶远离曲高和寡,不再高高端起!喝茶应是松散状态,本书最重要的特质,也流露出一种随意、自然、闲适的状态。
N图文的可赏性:
既解闷,又养眼!书里收入20余幅绝美人文小品水墨茶画,与文字紧密相配,纸上品茶,带你沉浸式深度体验茶之美学。
N史料的知识性:
茶道、茶人、茶趣、茶探,等等,一本薄书,道出一片
|
關於作者: |
周华诚,浙江常山人。稻田工作者,作家,出版人。“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散文》《江南》《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文汇报》等刊。已出版作品《德寿宫八百年》《流水辞》《陪花再坐一会儿》《春山慢》《寻花帖》《廿四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素履以往》《草木滋味》《一饭一世界》《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等二十余种。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
目錄:
|
第一辑 闲吃茶
初见 003
烟霞百里间 005
一杯春天 008
山是山,水是水 011
饮之仿佛有雨 016
茶生一处,天地一方 020
时间的味道 026
捡得一手好便宜 029
侘心 032
唯有美可以依靠 036
围炉 040
菖蒲 043
潮州的茶 047
安福寺的梅花 052
茶碗 056
第二辑 松子落
一枝春意 065
四喜临门 069
拦门帖 072
天气好的话,我会去找你 075
待俺一样一样喝过来 078
鸭屎香喝了又喝 083
喝茶丢掉形容词 085
老茶老书 090
忙肺 092
开日光记 100
开月光记 102
无心乃有欢喜 106
柚花白茶 107
漳平水仙记 109
紫藤普洱 114
在水边 117
花香记 120
石斛茶 121
几乎没有不看书的一天 124
煮雪 127
花饮 133
只是喝茶 138
僧茶 142
知味 143
茶汤的背影 146
茶汤之外 151
凤翎绿茶 155
初梅花 158
松子落 162
第三辑 无尽茶
喝不完绿茶 171
蕉荫记 176
茶梗记 181
分别心 190
黄茶帖 197
猴魁记 203
元旦试茶 206
日落时分 212
吃茶落花多 216
葛根是个好东西 219
美味是对人心的抚慰 223
小小的自由 226
第四辑 破溪烟
在唐诗的路上讨一碗茶喝 231
在松阳喝茶 245
深山云起 253
上书洲喝茶 268
山水廊桥一席茶 276
古茶场的茶香 290
山中访茶杂记 294
多谢溪烟知我意 313
|
內容試閱:
|
山是山,水是水
上午开始工作前,随手拿一本书来翻,就翻到《炒茶人》这一篇。“……搓团显毫的动作,也很老练,仿佛他的那双手有一股神奇的力量……”
书是《山水客》,作者叶梓给我寄的毛边本。我喜欢收集毛边本。毛边书,不宜于敷衍翻阅,只适合慢条斯理闲品。如同喝茶一样,只有不赶时间的人,才喝得出茶的味道。读毛边书,一手捧书,一手执刀,刺啦刺啦割开两页,读完,再刺啦刺啦割开两页。这就让阅读也具有了手工的性质。在电子屏幕盛行的年代,纸书的阅读,确实接近于手作—阅读不仅仅是眼睛的劳动。就像茶叶,为什么非得手工炒作呢,西湖龙井现在大多是机器炒,机器还有什么不会的?会写毛笔书法,能跳舞,能打太极,机器模拟出炒茶人的手感,这不是难事。事实上,机器炒得比一般的师傅好多了—但是,但是,为什么老茶客们还是喜欢吃手工炒制的茶呢?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吃茶,原本并不只是吃茶。
就如同,读书并不只是读书一样。
这话说起来有点绕,但是—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我站着读了两篇短文(这本书,都是写的苏州风物),然后放下书,去泡一碗碧螺春。文章里的炒茶人,正是炒的一锅碧螺春。
一注水下去,泡开碧螺春—喝一口,直觉是“这茶真嫩”。这段时间宅在家里,有了时间,也慢慢懂得了茶的好处,于是天天喝,我的嘴也练刁了。这碧螺春,虽是绿茶,口感与别的绿茶大同小异,再喝,又喝,就觉得不一样了,碧螺春的清香与淡雅,仿佛窗外将临未临的春天。
太湖有个东山岛,我去那里摘过枇杷。有句话怎么说的—东山的枇杷西山的桃?不对,西山的杨梅?……忘了。东山水果很多,也是碧螺春的原产地。所以,东山的茶园都藏在东山的果园里。果园里有什么,枇杷、杨梅、蜜橘、桃树,郁郁葱葱,高大的果树下才是低矮的茶树。春天里来,茶叶冒尖的时候,恰值果树开花,花香弥漫在空气雨雾之中,被茶树吸收,所以碧螺春的茶汤里,也就有了其他绿茶所不及的花香果香。
说起来,碧螺春还讲究“采得早,摘得嫩,拣得净”,茶芽必须是采自果树下碧螺春群体的小叶种茶树。黄豆般大小,初展一芽一叶采回来,茶农一家人围坐一起,挑拣出那些完整匀称的茶芽(制得一斤茶,需六万到八万个芽头)。碧螺春的制茶工艺,基本都是手工完成,一锅鲜绿的茶菁,在铁锅中一把一把,凭借手掌的力量,揉搓,翻炒,直到成为微微弯曲的细条,细条上密布茸毛,这就是碧螺春了,“铜丝条,蜜蜂腿”。
碧螺春很淡,叶子又薄又嫩,但碧螺春的妙处,正在于这淡,淡中寻味,淡里求真。碧螺春的回甘清澈,鲜甜悠长。因其茶嫩,泡碧螺春就不能用太沸的水。有人是这样,先落水,再投茶,看茶叶在水面上慢慢舒展,慢慢沉降,如垂落一帘春色。这真是清雅极了,果然是苏州的风格,或曰,水雾江南的风格。
我喝着碧螺春的时候,看到徽州斗山书局的掌柜方善生在他的微信中发了一张图,是一副对联:“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我觉得好,就请方掌柜拍清楚大图发我。这是《徽州楹联格言精选》书中的一页。徽州传统,讲究处事为人,耕读传家也是世代所重。走进徽州的老房子,抬头一望,有很多这样的对联。譬如:“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一座古民居,叫“耕心堂”。“昼出耕稻田,夜归耕心田。”心生万法,地长万物。耕心堂,好。
喝完一盏碧螺春,再泡,就渐渐淡了。添了两回水,换茶。这回换涌溪火青,依然是绿茶。对比之下,觉得涌溪火青与碧螺春刚好是两个风格。一个其妙在嫩,一个其妙在老。涌溪火青经过十八个小时的翻炒揉制,干茶是紧实墨绿,如粒粒瓷珠,初泡觉得平淡,到了二泡三泡,茶味渐显,这是沉稳内敛的中年大叔风格。相较之下,碧螺春,就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新鲜活泼,一上来就生生脆脆,明明白白。怪不得年轻人多喜欢碧螺春的清新甘甜,而老茶客们往往嫌碧螺春太淡,只有涌溪火青那样的茶喝着,才能往事渐上心头,回忆渐入佳境。说是喝茶,也能喝上头来。
一盏春茶在手,心是会悠游的。人固然是禁足家中,心是悠游到早春的茶园里去了。山气淼淼,雨露花香,都入了一盏茶中来。遂想起另一本书,《山是山,水是水》。日本一位陶艺家高仲健一,二十六岁,辞了工作,携妻儿回到乡间,在日本千叶县的大多喜町山中安居。有人问他,是不是愿意回到城市中去生活。他说,绝不会。“人生在世,本就是为修行而来,绝不是为了享福。所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艰难困苦,都是无上的珍宝。如此一想,人也会变得很豁达。”
绝妙之茶,与绝妙之人一样,都要耐得住吧。说一个人很有能耐,也就是能耐—寂寞也好,时间也好,要耐。能耐,就能“耐斯”。所以,一起耐,不要觉得无聊。二月二十四日记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