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你当我好骗吗?
》
售價:NT$
55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NT$
440.0
《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一部献给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优雅、翔实、深刻的历史著作。
?铁匠、陶工、裁缝……看似被机器生产边缘化的工匠们,塑造了今日之美国。
?散文般的文字 典范的史学研究方法=极佳的阅读体验。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讨论手工艺在美国国家建立及发展至今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历史著作,全书正文共九章。
根据传统观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工业和技术,而手工工匠和手工制品则被边缘化。作为长期研究手工艺的历史学家,格伦·亚当森 (Glenn Adamson) 在本书中颠覆了这种传统叙述,他认为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手工艺都是重要的、代表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的典型表现。不同于已有的对手工艺的分散研究,亚当森将五光十色的手工艺著述整合成统一的叙事,从而透过手工艺工匠的视角去讲述美国的故事。
亚当森借助对大量史料的收集和使用,带领读者重回历史现场。早在独立战争期间,工匠的身份就与反抗暴政的事业紧密相连——将茶叶扔进波士顿港的就是铁匠和木匠。19 世纪,手工艺也被视为受压迫者的盾牌、非裔美国人提高教育水平的工具,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改革的手段。20世纪,尽管因受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影响,曾经作为社会支柱的手工艺工匠阶层崩溃了,但其并未完全从社会生活中隐退,依然与很多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当代,随着3D打印机(家庭工作坊)等新技术及数字化生产的发展,手工艺再次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同时手工艺还将在美国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们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减少对不可持续发展的商品链的依赖,有能力生产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产品。
在美国历史的大框架之下,亚当森对手工艺进行了长时段的、宏观的研究,摆脱了“就手工艺谈手工艺”的狭窄视野,突出了手工艺对美国的国家形象和精神的形塑作用;同时,在这部手工艺“大历史”中,亚当森描绘了众多人物肖像——北美民兵银匠保罗·里维尔、工会组织者琼斯夫人、铆工罗茜(二战时期鼓励女性投入工厂工作的时代符号)、第一面美国国旗制造者贝茜·罗斯、女裁缝、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罗莎·帕克斯——讲述了与手工艺有关的芸芸众生的生动故事。
|
關於作者: |
[美]格伦·亚当森(Glenn Adamson),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高级学者、伦敦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研究主管,曾任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馆长,致力于手工艺、设计与当代艺术的交叉学科研究。
译者简介:
杨盛翔,唐塔上观风的长安客,史海里钩沉的手艺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文明的世界》(合著),译有《无敌舰队》《漫长的周末》。
|
目錄:
|
序言
第一章 工匠共和国
第二章 白手起家的国家
第三章 要么学手艺,要么死
第四章 一个日趋完美的联盟
第五章 美式工艺
第六章 制造战争
第七章 独立宣言
第八章 剪切加粘贴
第九章 手工艺能拯救美国吗?
致谢
注释
|
內容試閱:
|
第三章 要么学手艺,要么死
一位非裔美国工匠在远离前线的白宫客厅里,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她就是伊丽莎白· “莉齐” ·凯克利(Elizabeth “Lizzie” Keckley),一位女裁缝,她的故事在自传《幕后》 (Behind the Scenes)中有详细的描述。 “我的人生恰逢多事之秋,” 她在开篇处写道, “我生来就是一个奴隶———我是奴隶的孩子———因此我虽然怀着上帝的信念, 自由地来到这个世界上, 却被束缚了行动。” 她于 1818 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 是一个白人种植园主和一个名叫艾格尼丝 (Agnes) 的识字家奴的女儿。她的成长经历是典型的奴隶女性的经历: 家人分离,毒打,持续了四年之久的强迫的性关系。在这段时间里, 她一直在做针线活儿,这既是为了养家糊口,也是为了多挣些钱。最后,凯克利被带到了圣路易斯,在那里,拥有她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用我的针,” 她自豪地回忆道, “我给 17 个人提供了面包。” 1855 年,她借助一群白人赞助人的支持,最终成功地赎回了自由,她是在做定制裁缝工作期间,与这些人建立关系的。
获得自由后,凯克利搬回东部,成为华盛顿当地圈子里一位技艺出众的女裁缝。 1860 年, 战争爆发迫在眉睫之际, 她担任了时任密西西比州参议员杰斐逊·戴维斯 ( Jefferson Davis) 的妻子———瓦莉娜·戴维斯 (Varina Davis) ———的私人女装裁缝。 据凯克利回忆, 她正忙着做试穿服装的那会儿, 南方的政客们经常来来往往, 在她面前无所顾忌地讨论 “战争的前景”, 就好像她不存在一样。 那年的圣诞节, 当午夜钟声敲响时, 她完成了一件用 “闪光绸” 裁成的灰褐色睡袍, 这是参议员的妻子准备送给丈夫的礼物。 “我毫不怀疑,” 凯克利在自传中写道, “在日后的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 出任南方联盟总统的戴维斯先生正穿着它。” 在那段时期, 瓦莉娜·戴维斯也会穿着凯克利制作的时装出场。 另一位客户玛丽·安娜·卡斯蒂斯·李 (Mary Anna Custis Lee) 也是如此。 她是玛莎·华盛顿 (Martha Washington) 的直系后裔, 是罗伯特·E. 李将军 (Robert E. Lee) 的妻子。 也就是说, 整个南北战争期间, 这两位南方邦联的女主角都穿着由一位曾经被奴役的非裔美国女性制作的长袍。
这一幕因为凯克利与玛丽·托德·林肯 (Mary Todd Lincoln) 的亲密关系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在 1868 年首次出版后, 《幕后》 之所以引发了公众的兴趣, 不是因为它揭晓了一个黑人女手艺人的故事, 而是因为它提供了对白宫, 尤其是对林肯夫人的近距离观察。 在战争年代, 凯克利不仅制作了总统夫人的舞会礼服———其中的一套华丽的紫丝绒白缎礼服, 至今仍然作为藏品, 保存在史密森博物馆———还是总统夫人的私人助理和密友。 在回忆录中, 凯克利声称, 总统遇刺后, 玛丽·托德·林肯想见的只有她一个人。 事后, 玛丽·托德·林肯送给了她一些林肯的遗物: 凯克利为林肯 “刷掉身上的胡子茬儿” 的梳子、 手套, 甚至
是林肯去福特剧院时, 身穿的那件沾着血的斗篷。 她将其中的大部分捐赠给了威尔伯福斯学院 (Wilberforce College), 这座学院刚刚在俄亥俄州成立, 旨在为非裔美国人的教育服务。 凯克利一直活到了将近 90 岁, 始终靠针线活儿维持生计。 出自她手的一床被子被保存在肯特州立大学 (Kent State University), 据说是在此事过后的最初几年里缝好的, 甚至可能用到了玛丽·托德·林肯的衣橱里的零碎面料。 被子中心有一个方格, 上面展示了一只飞翔的雄鹰, 它的翅膀下绣着七个字母: LIBERTY(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