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民说·爱,海(上下册)

書城自編碼: 393206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 者: [法]帕斯卡·基尼亚尔 Pascal Quignard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487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NT$ 1010.0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NT$ 806.0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NT$ 449.0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NT$ 265.0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NT$ 449.0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NT$ 1520.0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NT$ 458.0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NT$ 111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2
《 约恩福瑟:三部曲 》
+

NT$ 403
《 我该走了吗 》
+

NT$ 286
《 时代的喧嚣 》
+

NT$ 265
《 处境如我 》
+

NT$ 347
《 情感之泉 》
+

NT$ 403
《 笨蛋联盟 》
編輯推薦:
本书卖点
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帕斯卡基尼亚尔长篇小说回归之作。爱之深底的海浪与乐句。延续基尼亚尔书写音乐家命运的文学宇宙,续写《罗马阳台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的婉转恋歌。

编辑推荐
以音乐和生命为母题,爱情与艺术的较量映照出的人类命运。看追求纯粹之爱的演奏高手,如何于无处不在的欲望与危险中沉浮。残酷的流血年代中,一曲对美与善的华彩赞歌。音乐如何能超越日常的繁琐,言说人们的痛苦,成为人们的信仰?用婉转轻盈的文字书写音乐的磅礴壮阔。逃离与回归,告别与重逢,出世与入世……欧洲大陆上一座座城、一个个沙龙、一曲曲乐章拼贴而成的记忆拼图。纵身跃入爱海,就是寻找陷入的时空,陷入作者诗意而优雅的韵律与顿挫,在阅读中细细地、动人地、巧妙地品味感官与知觉的快感。
內容簡介:
本书是法国当代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的最新长篇小说。书中谱写了两位乐器演奏家的爱情故事,那是在交织着鲜血与泪水的17世纪、在彩虹消失的海边激荡着的不朽乐音。小说中融入了作者对艺术、历史、哲学的思考,溯源音乐在生命的原初对人格的塑造,回顾音乐在生命的尽头给人带来的感动。作者文笔细腻,箴言式的语句悠扬婉转又顿挫有力。
在本书中,《音乐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与《罗马阳台》里的人物命运得到了延续。这也是基尼亚尔继写作《阿玛利亚别墅》十六年后,首次重写女性音乐家,是他“最美的女性肖像画之一”。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法)帕斯卡·基尼亚尔(1948— ),法国作家,对哲学、历史、艺术均有深入研究,1966年开始创作,著有大量小说、评论和随笔。创作于1991年的小说《世间的每一个清晨》被改编成经典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2000年凭小说《罗马阳台》获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2002年起陆续出版小说《最后的王国》系列,其中第一部获龚古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
余中先(1954—),浙江宁波人。《世界文学》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讲座教授。长年从事法语文学作品译介工作,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8年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目錄
I 第一局
1. 玩纸牌的人 0032. 蓝色台呢 0093. 羽管键琴 019窗户 023

II 绿色台呢
1. 蓝夜 0372. 绿色台呢 0393.迪南小镇 048在巨大危险中所作的阿勒曼德舞曲 056仙境般的绝望 068遥远 076

III 乐手们的生活
1. 洗好的牌 0832. 鸟儿们 0903.演奏高手 098乐手们 102音乐与死亡 109鲁特琴的消亡 113德·布朗-罗谢夫人和她的幻象 119茜碧尔爱情满满的青春岁月 124

IV ?歌唱
1. 地狱 1312. 弗罗贝格尔的兄长的故事 1363.玛丽艾黛尔孩提时的故事 139埃里库尔饮水槽 143绝对之歌 147宗教战争 150纸牌中的图像 156
V ?爱
1. 爱的最初一刻 1632. 图琳在庇护所 1683.不信教的人 172双颈鲁特琴 177

VI ?马尔马拉海
1. 纸牌之手 1872. 高山 1933.哈诺弗尔的生平 195关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之死 2145. 弗罗贝格尔的弟子 217

VII 森林
1. 森林边 2272. 迷宫 2323.森林边缘的樵夫 236乌鸦 241马驹 245黑手 251约瑟芙的自杀 256

VIII ?河口
1. 船 2632. 跳水 2693.在主教府的花园中 272在韦尔讷伊 274在斯德哥尔摩 275在安特卫普 276在那慕尔 278在奥斯坦德 279在君士坦丁堡 282

IX 暴风雨
1. 波罗的海 2892. 爱的剩余 2973.图琳的片段(1) 301图琳在伊尔斯特德家 306少女时代的图琳 310在布里街的圣安东尼斯教堂 315从窗口 321哈腾的作品 324

X 冰块
1. 哈腾的片段(1) 3312. 最后的决裂 3333.约翰布洛 336围绕着层层地狱的波涛 339红叶 341冰块 342

XI 河湾
1. 船儿 3472. 歌的寂静 3553.玛丽的生产 357德·圣科隆布先生的最后词语 361阿卡迪亚 364安特卫普港 368贝尔尚的旧纸牌 372老吕伊 374亚伯拉罕的宝藏 381

XII 寂静
1. 复活节 3852. 关于疯狂 3903.哈腾的片段(2) 393出发 394图琳的片段(2) 397自身卷起来的信 401哈腾的片段(3) 404雨水 406图琳的片段(3) 4091 奇怪的海滩 412

XIII 山之路
1. 瓷砖画 4192. 伯尔尼州的音乐协会 4223.黑夜芭蕾舞 426高山 434帝国骑士 438巴洛克音乐 442

XIV 防波堤
1. 纸牌与统治 4472. 夜 4493.纹丝不动的旋涡 452哈斯的小号上的小旗 455大车嘎吱作响的车轮 459眼睛的疲劳 461从爱中诞生的不安 467F小调低音 4689. 不朽的纸牌 47110. 维奥尔琴的消亡 47411. 最后的形象 47912. 喃喃声 481

M,不仅是爱,不仅是海
——《爱,海》译后记 489
內容試閱
M,不仅是爱,不仅是海——《爱,海》译后记
这位帕斯卡·基尼亚尔,无疑是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法国作家之一,当然,说是“之一”,是我的个人评价,不免带一些偏爱。他不像被誉为当代巴尔扎克的米歇尔·维勒贝克那样,着眼于当今法国社会的多面现实,喊出时代最强烈的怒吼,倒是有点儿像写了《寻金者》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位勒克莱齐奥,走向了历史,走向了社会的边缘,走向了别处的文明,在那里寻找他的艺术宝藏。
他的最新作品《爱,海》是一部小说,也算是他作品中比较厚的一部,但近四百页整整 14章101节的内容显得比较散,故事、人物之间的连接也比较凌乱,内在的彼此呼应寻找起来颇有些难度,作为译者的我恐怕很难写出一个“内容提要”之类的东西来。而且,作品的主题似乎也无法用一句话归纳。
不过,有那么几个人物、几条故事线索要先把住:
首先就是相爱的男女音乐家的故事:图琳应该是第一号女主人公,她是欧洲北方的芬兰人,维奥尔琴演奏者,是一个在航海中失踪的船长的女儿,也是著名的音乐家德·圣科隆布先生(他则是基尼亚尔另一部小说《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中的一号男主角)的学生,她也是很不愿意离开北欧那冰冷海洋的“爱–海–的–情–人”。对她来说,大海就是“彩虹诞生的地方,太阳永不落下的地方,夜晚只在蓝色的暮色中结束的地方”。她总爱穿“蓝灰色的缎面裙袍”,这显然会让读者联想到海的颜色。她总爱一年四季地在大海中赤裸裸地游水。小说的标题《爱,海》显然隐含了这一人物的特征,也是她的化身和象征。
而男一号,则叫朗贝尔·哈腾,他在德国、瑞士、法国的交界处城市米卢斯长大,但并不是真正的米卢斯人:他真正的出身很是蹊跷,母亲应该是个瑞士的音乐人,被人强暴后生下的他,但又把他送给米卢斯的一个销售乐器的商人。他“曾梦想成为一个教士,去中国传教”,但是,当他看到,“在城市的街道,在乡野的沟壑,一直到所有民族的崇山峻岭和广袤森林中,只有鲜血在流淌”,他便不再相信上帝。哈腾从青年时代起就在整个欧洲游荡,前后在好几个地方生活,他是著名的鲁特琴演奏者,也是著名的乐谱抄写人。他这个被迫游荡在欧洲各地的人,也让读者联想到基尼亚尔的另一部作品《游荡的影子》的书名。
这两人在 1650 年代相爱了。
其他的要紧人物,还有那位叫茜碧尔的公主(她后来成了符腾堡的公爵夫人。丈夫死去之后,则升格为公爵太夫人),当然,还有她的那匹坐骑,叫约瑟芙(也叫约瑟法)的母马。这母马似乎可以被看作一个人物,作为译者的我曾被作者对“她”的描写所感动,以至于在翻译过程中一度不知道是该用女性的“她”还是用动物的“它”来称呼这约瑟芙。
人和马,“她们俩”都遭遇了长年累月的不幸。“她”死了丈夫,“它”则死了自己的马驹子。而后来,它竟然跳涧自杀,让她陷入极度的悲伤。
当然,还有次要人物弗罗贝格尔先生,他是符腾堡人,也是茜碧尔公主的好友,小说写了他那蹊跷的突然死亡。弗罗贝格尔跟较他更年轻的哈诺弗尔有着同性恋的关系。哈诺弗尔长大成人期间始终很忧伤,因为喜爱男人的他也爱上了一个女人。
…………
作者基尼亚尔在其创作生涯中偏爱的几个主题,在这部小说中依然存在:
首先是音乐,不言而喻,这个主题始终就存在于基尼亚尔的文字世界中,像是一种顽念,一个梦魇,是一条贯通了他所有卓越作品的主线。小说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音乐家、乐器演奏家。这些,我们早在他的《音乐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等作品中都读到过了,不必在此重复阐释。另外,《游荡的影子》这一书名则也源自 17 世纪法国音乐家的同名乐曲。
这部小说中有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作者似乎把1650 这个年代作为一个日期坐标,让种种故事发生在此时的欧洲各国,并让它们落入当时的历史事件中。在这部《爱,海》中,我们读到,并通过人物的经历听闻到: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宗教战争、大规模的饥馑与瘟疫、投石党人的叛乱、巴洛克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兴起、凡尔赛城堡的扩建、路易十四宫廷生活的奢华、首相马扎林的死、鲁特琴的所谓消失、纸牌中人物头像的选定等等。这一年代发生在欧洲的大事,都能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大线条勾勒和描写。
就这样,通过 1650 年代这个历史日期,作者把“音乐”和“绘画”这一类艺术生命,把“爱情”和“死亡”这一类人类生命,都放在了历史坐标之中。当然,小说的最后那一章节写的已经是一百多年后的 1789 年,是血雨腥风的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事,但人物(一个女性)依然如她的母亲、她的外祖母、它的曾外祖母一般美丽,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维奥尔琴”已经消失了,“鲁特琴”也消失了,但“音乐”还在,“爱”还在。
我作为译者,也是特殊读者,还特别注意到一点:小说的法语书名是L’amour la mer,是并列的且没有连接词的两个名词“爱”和“海”,“爱”和“海”两个词中都有“m”这个字母,能读出“m”这个需要闭口再开口的音。而作品中重点涉及的话题“音乐”(musique)、“死亡”(mort)这几个词中,也都有“m”这个字母和这个音。
就这样,几个带“m”的关键词(mot clé),“爱”、“音乐”、“海”、“潮汐”(marée)、“死亡”、“世界”(monde)、“马赫特”(Mahrt)都理所当然地在这部小说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当然,在“音乐”中,我们可以读出“艺术”(art),在“死亡”中可以读出“时间”(temps),在“爱”中可以读出“激情”(passion),他们也都是这部小说的关键词(mot clé)。
随便举个例子,我们就能发现这一字母“m”的神秘。小说中对海潮的描写有这样的三行文字:
海潮越大,离死亡越近,那海滩就越壮丽。
奇迹就越不连续,就越广阔。
世界越深,黑夜越巨大。
它们的原文是:
Plus la marée est grande, plus la mort est proche,
plus l’estran est sublime.
Plus la merveille est discontinue et vaste.
Plus le monde est profond, la nuit immense.(斜体强调为笔者所作,与上文中加粗的译文对应。)
短短三行中,带“m”的词,就有“海潮”“死亡”“壮丽”“奇迹”“世界”“巨大”六个。
这一例子足以说明问题。
还记得,在《音乐课》(La le?on de musique,1987年)和《世间的每一个清晨》(Tous les matins du monde,1991年)这两部书名中都带字母“m”的早年作品中,作者让姓名中都带“m”音的人物马兰·马莱(Marin Marais)隐藏(musser)在老师(ma?tre)家的花园中一棵桑树(m?rier)底下,听到了树上小屋(maisonnette)中的真正音乐(musique),从而发现了音乐的奥秘(mystère),从而赢得了音乐才华上的成熟(m?r)。
在《音乐课》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讲到了“桑树这个词”(ce mot de m?rier):
这个青年马兰·马莱的生平小段只讲了唯一一个具体的细节、唯一一个真实的小事,就凝结在一间小木屋上,它在那座花园里,搭在一棵桑树的枝干间。唯一一个非常现实、活灵活现的词就是“桑树”二字。马兰·马莱在偷听,挨着一道隔障、一块发声的地板——已是一把乐器的一间小木屋。耳朵贴着树,身体下蹲,这位偷盗的音乐主角在重现一种更为古老的姿势。那场景曾是妊娠,后来成了分娩。在夏末,整个场景都在唤起另一道隔障,另一种听觉上的贪婪。
还记得,《罗马阳台》的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带“m”的莫姆(Meaume)和玛丽(Marie)。而这两个人物也在《爱,海》中得到了一再提及,一再描写。
而本小说中,男主角朗贝尔·哈腾的所谓故乡是米卢斯(Mulhouse),我们已经知道,哈腾本来不是出生在米卢斯的,是后来“被带到”那里的,而这个以“m”起首的城市名,应该被看作整个欧洲的化身,因为它位于三国交界处,它在法国,但距离德国、瑞士分别只有十几和几十公里的路程。这显然是作者故意为人物哈腾选择的“空间身份”:他是欧洲人,注定一辈子要在欧洲大陆上游荡。
为解心中的这一疑惑,我特地请教了国内翻译和研究基尼亚尔的专家王明睿女士,她对我这样说:“基尼亚尔确实喜欢做同音词的联想,再加入自己的思考来丰富联想的内涵,从而把错综复杂的关系高度凝练进几个有相同发音的词里,或者是同词根的词里。”
找来她翻译的和写的书,我又发现了一个对基尼亚尔来说很重要的神话人物美杜莎(Méduse),这名字也是以“m”开头。基尼亚尔有部作品《挂在舌尖上的名称》(Le Nom sur le bout de la langue)的第二部分就叫“论美杜莎”,讲他年幼时看到母亲张口忘词、面目凝定,像去了另一个世界的场景。
当然,他作品中的另一个主题“变声”,也是一个带“m”的关键词“mue”。这在《音乐课》等作品中被大大地谈论。甚至,连跟“变声”只有一点点小小联系的“喉结”(法语称之为“pomme d’Adam”)似乎也被扯了进来。
从 1986 年起,他的十几部小说作品的书名都带有字母“m”,如 2006 年的《阿玛利亚别墅》(Villa Amalia)和2016 年的那部《眼泪》(Les Larmes)。
另外,我还联想到,当年,拉维奥尔琴的琴手演奏时,需两膝夹住琴身,因为那琴还不像当今的大提琴那样有琴脚,能自己立在地上。于是,维奥尔琴琴手的演奏姿势,便活脱脱就是一个字母“m”的样子。
兴许,这个形状很像大门的“m”就是我们进入基尼亚尔文学世界的一道形象之门。
话又说回来,说《爱,海》是小说,它已经很不像传统的小说,应该是叙事和思辨的杂糅,作者之前的很多作品都采用了如此的写法。要知道,1980 年代,基尼亚尔曾经专门写过整整四大卷《论述》,后来才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了文学创作,因此,即便是在写小说,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叙事中夹杂很多的议论和思考。不过,我早先翻译的《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和《罗马阳台》还不是这样的,再之前的《符腾堡的沙龙》(1986) 和《尚博尔城堡的楼梯》(1989)也都是很“经典”样式的小说。但是,大概是从《游荡的影子》(2002)起,作者的创作有了新的苗头,总爱把令人眼花缭乱的格言警句和学术性很强的参考文本混杂在一起,并让不止一个读者感到困惑,毕竟,那样把“论述”(traité)夹杂在“叙事”(récit)中的新的小说文类,也是萝卜青菜不好选,有人喜欢有人厌。
直到新近的那一本《眼泪》(2016),还是如此写法。当然,对这样的“多文体”杂糅的作品,我并不讨厌,读了也很受感动和启发。在这部《爱,海》中,男女主人公哈腾和图琳的故事甚至还用带数字编号的“片段”小标题分别标出,颇有某些浪漫主义长篇小说的做法了。
另外,我还想说,这部《爱,海》小说中的好些人物曾在作者之前的作品中出现或已经提及,这也就使得它有了一种回顾的味道,不过,我想,这应该不会是已经七十五岁的作者的最后作品吧。期待他的晚年还能有精彩的文字面世,放射出更多的文学艺术之光。
说到作品的翻译,恐怕还得在此啰嗦几句。
首先是书名。小说的法语原书名是 L’amour la mer,并列的两个名词。直译的汉语应该是“爱海”,但汉语中,这个“爱”字容易被理解为动词。若用“爱与海”,则感觉生生地多了一个连接词。想来想去,用了“爱,海”,无奈,还是有些不称心。
其次,作品中有很多文字游戏,借由相同词形但不同词义的混用,或相似词形产生的联想,造就很怪异奇妙的效果。
例如,文中有一句“一个专门雕刻低音的版画家”,其中,“版画家”的原文是“graveur”,而“低音”则是“graves”,通过这一文字游戏,把绘画与音乐通联到了一起。
又例如,“他在消退的海潮中默默地划行”这句话中,“划行”和“海潮”的原文为“rame”和“marée”,为两个“字母换位”之词,仿佛一个动作落在了一个流动的地点中,就变成了一个“倒向的”动作。
再如“散发着生涩煤烟和酸苹果味”这一个词组,法语原文为“sentant la suie et la pomme sure”,显然包含有音形相似之词的文字游戏。译文在处理时便刻意用了几个带“s”音的字“散–生–涩–酸”。
对这些,译文都加了简单的注,目的就是想提醒一下读者。但也不知如此处理的效果如何。
此外,还得说明,原作中,从欧洲不同语言出发,一些人名地名混杂了法语、德语或其他欧洲语言的写法,翻译的时候也保留各种语言之间的小小不同,谁让这是一部“欧洲”的小说呢?
余中先
2023年2月15日草写于北京蒲黄榆寓中
改定于2023年3月12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