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领略北宋政治家的处事智慧,感受文人雅士的才情碰撞】
北群星们熠熠生辉,他们的才情、智慧和勇气,在华夏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宋徽宗的才华横溢到刘娥皇后的圣明仁智,从陈抟的隐逸超脱到包拯的刚正不阿,再到苏东坡的真名士风采,这些人物的故事如同一幅璀璨的历史画卷,让人感受到北宋时代的独特魅力。
【历史学家晏建怀倾心之作,以幽默之笔趣说北宋时代风华】
作者晏建怀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株洲市作协副主席晏建怀潜心研究宋史十多年,著有《南宋不忍细看》《大宋美袍上的虱子》,他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幽默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北宋时期的众多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风云人物,展现出北宋风华绝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品读繁华与危机交织的矛盾王朝,以史为鉴观照兴衰之变】
本书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命运为线索,在人物性格与命运交织的轨迹中洞悉北宋的内忧与外患,道出了北宋王朝繁华表面下的危机暗涌。作者以历史为镜洞悉北宋朝野大局、兴衰大势,读者可以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名人共情,感受中华文明的千古回响。
|
內容簡介: |
北宋文气盛而血气淡。在这极盛文气的催生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政治家。这些卓越的精英和领袖,以他们博大精深的才识和智慧,将华夏民族之文化推向了历史巅峰。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一段段风云历史,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群星闪耀的北宋画卷。
|
關於作者: |
晏建怀,湖南株洲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株洲市作协副主席。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湖南文学》《读者》《意林》《青年文摘》《领导文萃》等报刊发表和转载文章1200多篇,文章入选《中国杂文精选》《历史深处的悲凉》等多种选本,出版历史随笔集《南宋不忍细看》《大宋美袍上的虱子》《细读秦亡汉兴》等。
|
目錄:
|
◎ 赵匡胤的底线
◎ 宋太宗树榜样
◎ 宋真宗的“封口费”
◎ 宋朝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后刘娥
◎ 宋仁宗的仁
◎ 宋徽宗“与狼共舞”的日子
◎ 陈抟和他的帝王“粉丝”
◎ 范质的宽容与无奈
◎ 窦燕山的教子经
◎ 赵普的成功之道
◎“人精”曹彬
◎ 一个人有几张脸
◎ 史上最搞笑的将军呼延赞
◎ 吕蒙正任人不问亲疏
◎“官二代”柳开的自我炒作之路
◎ 不讨皇帝喜欢的状元郎
◎ 将军的憨直
◎ 到终南山跑官去
◎ 宋朝秘书们的“润笔钱”
◎ 吕端大事不糊涂
◎ 科场“快枪手”
◎ 李沆“圣相”之名是怎样炼成的
◎ 宰相王旦的大雅量
◎ 诗能改变命运
◎ 寇准是个“公子哥儿”
◎ 家天下时代的“棍棒式教育”
◎ 宋朝那些老规矩
◎ 林逋:宋朝士大夫的精神坐标
◎ 史上最幽默的宰相
◎ 当文人倔脾气撞上官场潜规则
◎ “书痴”钱惟演
◎ 低调做人的杜衍
◎ 角色错位
◎ 夏竦戍边
◎ 《岳阳楼记》——范仲淹不得不说的话
◎ 种世衡的妙计
◎ 那一袭远去的青衫
◎ 晏殊为何不喜欢欧阳修
◎ “红杏尚书”的运气
◎ 孤臣包拯
◎ 尹洙的“龙图硬性”
◎ 梅尧臣的官运
◎ 文彦博的“大臣之风”
◎ 公款吃喝毁了前程
◎ 千古伯乐欧阳修
◎ “钓鱼宴”背后的政治玄机
◎ 狄青:英雄是被吓死的
◎ 好人韩琦
◎ “铁面御史”赵抃
◎ 邵雍:皇帝请不来的大师
◎ 蔡襄:千古万古长清风
◎ 曾巩:被文名掩盖的能臣
◎ 司马光的聚餐规定
◎ 任人打扮的王安石
◎ 宋朝士大夫的外号
◎ 程颢:理学家的另一面
◎ 沈括:才兼文武的实干家
◎ 由章惇的胆子说起
◎ 钱勰的傲骨
◎ 真名士苏东坡
◎ 民谣里的宋朝
◎ 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
◎ 黄庭坚:永远站着傲笑的人
◎ 蔡京:颇具干才的弄臣
◎ 秦少游的天堂地狱
◎ “双博士”米芾的怪行状
◎ 童贯的千古骂名
◎ “靖康耻”背后的荒唐人荒唐事
◎ 一朵花与一个王朝的凋谢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古人写文章,开篇即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孰不知这分合之间,对于百姓众生来说,有着判若云泥、何啻霄壤的差别。合之时,虽然未必没有暴敛横征、苛政猛虎,但毕竟偶有休养生息,甚或河清海晏。而分之时,则必然东西纷争、南北扰攘,豕突狼奔之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留下一片焦瓦废墟。战争总是把最不幸的灾祸全盘甩给老百姓,古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万骨”之中,将士之外,更多的是被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平头百姓,他们在兵连祸结中冻馁交迫,流离失所,涤荡如浮沤,家破人亡者不知凡几。所以,天下合则百姓或许能安,天下不合则百姓一定不安,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每每这种时候,百姓涕泪交集、悲不自胜,对天下统一的渴盼真是望眼欲穿,安定成了比温饱更惹人心动的奢侈。群雄逐鹿、战争频仍的五代之末,天下就处于这样一个分合之势,遭受荼毒的百姓就有着这样一种热切的盼望,赵氏兄弟恰逢其时,乘势而为,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短短数年即戡平大乱,底定天下,实现了中原的基本统一。
无论成王败寇,历史人物总是很难一语盖棺,对于身前身后名褒贬不一的赵氏兄弟更是如此。赵匡胤取天下于恩公英年早逝之后、孤儿寡母之手,以武将坐大而兵变陈桥驿,斥之为卑鄙小人、无耻之徒者大有人在。然而,这个取天下于孤儿寡母之手的枭雄,在黄袍加身的过程中却能够迂回曲折、善谋良方,非万不得已不开杀戒,把以往靠杀伐开路、京城喋血的夺位手段,改成了长袖善舞、省泪省血,尽量避免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凶残杀戮,正如王夫之在《宋论》所评价的:“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就此而言,开国之君,唯有宋祖。
兄终弟及不乏历史成例,却给人们留下无数臆想的空间。也让赵光义这个“太宗”二字,在历史的背影里显得格外阴鸷酷烈、颇不可解。这种阴暗的猜测,遮挡了许多正当名分而又自然而然的事实。赵氏兄弟起家什伍,裨将出身,本就是军中的打虎亲兄弟,打从跟随后周世宗柴荣西征河东、北拒契丹开始,匡胤的每一个战功,莫不有光义的鲜血和汗水。匡胤举事,禁军中固然有“义社十兄弟”
的桴鼓相应,响和景从,但匡胤身边最肝胆相照、生死相随者,则舍光义无他。
尤其上位前后,其居中联络、策划指挥,莫不是光义蹈险亲为。可以说,太祖上位,光义厥功至伟,何况还有二人生母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可征。因此,兄终弟及对于赵光义是水到渠成,对于赵匡胤是情非得已,又不得不为,但皆是上得
了台面光明正大的,无须以“烛影斧声”之类去编排。
另一方面,后人还有一种误解,认为陈寅恪所谓“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华
夏文化”,乃赵匡胤之钜功。其实并非如此,或说并非完全如此。如果拨开那
些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历史迷雾,你会发现赵光义倒还真是个文艺范儿,他爱
好书法、擅长诗词、精通音律、喜欢下棋,且都堪称专业水准,北宋朱长文《琴史》评价他:“天纵多能,博总群艺,书冠神品,棋登逸格,至于今古音律,罔不研精。”可见通博而又内行。在文艺发展方面,赵光义不遗余力,在位期间,他专门组织一批博学鸿儒编撰了古书集《太平御览》、诗文集《文苑英华》、小说集《太平广记》等三部大书,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宋四大书”,他手里编了三部(第四部为宋真宗时期的《册府元龟》)。他在位时间长,除了北方强敌辽国所占领土,西边夏国偶有骚扰之外,其他力所能及的统一问题都在他任内基本解决。经历战争,人们渴望休养,他总结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战乱经年的教训,顺时应势地制定推行了“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发展生产、广征图书、扩大科举、重用文人。后面北宋七位继承者,都是他的亲子亲孙、孝子贤孙,他们继承他的衣钵,推行他的国策,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一以贯之,这才最终
形成了文化的空前繁荣。
然而“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文化的繁荣一方面涂饰了盛世的画卷,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奢靡享乐之风,继位者刻舟求剑,天真的以为定一策而能建万世之安,非但不能与时俱进,反而在报喜不报忧的盛世谎言中迷醉,拘泥成法,因
循苟且,承平累日,不知变通,冗官、冗员、冗兵、冗费日重,建国短短四五十年,便累积成如范仲淹所谓“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等一系列社会弊病,北方虽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军依然兵不解甲,马不卸鞍;西边的夏国乘机崛起,骚扰不断;国内则官吏横暴,寇盗四起,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内外交困,险象频发,宋王朝岌岌可危。在此险极关头,先有仁宗以范仲淹开启“庆历新政”,后有神宗用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希望通过这种官僚体制改革和利益调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谁知下药虽不算猛,用心却太急,求果愈切,阻力愈大,在既得利益者的极力反对和合力围攻之下,改革既匆匆,结束亦草草,两次改革如出一辙。
改革失败,一切反弹,旧病未愈,新疾又生,而最突出的,是因改革而产生的新旧党争。自“庆历新政”以来,改革仿佛是士大夫升迁的那根撬棍,许多人通过支持或反对改革而一步登天,借党争上位者大有人在,他们屡试不爽,且乐此不疲,交相倾轧,水火不容,使本已疾病缠身的北宋渐渐由痼疾演变成绝症,随着金兵南下,屠戮中原,“靖康之变”那惨绝人寰的悲剧便毫无意外的发生了,实堪浩叹。对此,当国者或不自知,忠荩之士却痛感为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因谓之“靖康之耻”。
北宋自太祖开国,传至钦宗,共历九帝凡一百六十七年而亡。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就是北宋几乎从未发生过皇子之争和宗室之乱,除了一个所谓的“八
贤王”在历史的传说中若隐若现之外,其他宗室贵胄参政者名不见经传,更无后宫、外戚、宦官把持朝政残害忠良等历代频频上演的祸患,在宋王朝台前秉政当国、指点江山的,都是那批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济世救民情怀的书生文人,可以说他们才是有宋一代真正掌握施政实权的中流砥柱。
择要而言,这种结果的成因之一,便是北宋皇帝极其爱才,尤以仁宗为最。仁宗用人不看背景、不讲资历、不论家世、不念旧恶、不怕张狂、不禁言语,只
讲学识、才华、人品,简单说就是只要品学,不问来路。正因为他内心有这样一把尺度,新人如雨后春笋般荟萃一时,而且君子多、小人少,才子多、呆子少,直臣多、弄臣少。
北宋文气盛而血气淡。在这极盛文气的催生下,涌现了一大批文人政治家,晏殊、欧阳修、曾巩、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师生相随,范质、赵普、寇准、吕端、李沆、吕蒙正、范仲淹、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等名相迭出,还涌现了一大批崖岸自高、刚正不阿的诤士,石介、包拯、赵抃等怒吼于前,钱勰、刘安世、
陈禾等死谏于后,流光如箭,难掩其凛然正气,世易时移,仍见其傲骨嶙峋,真可谓巨公辈出、繁星璀璨。而且,正是这群槃槃大才和鸿儒硕彦的影响引导,最终将华夏民族之文化推向了历史和世界的巅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