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万亿指数

書城自編碼: 395906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金融/投资
作 者: 罗宾·威格斯沃思[Robin Wigglesworth]银行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6250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9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西方哲学史
《 西方哲学史 》

售價:NT$ 498.0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售價:NT$ 325.0
嫉妒与社会
《 嫉妒与社会 》

售價:NT$ 459.0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售價:NT$ 437.0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售價:NT$ 1669.0
周制与秦制
《 周制与秦制 》

售價:NT$ 717.0
花路
《 花路 》

售價:NT$ 493.0
万亿指数
《 万亿指数 》

售價:NT$ 49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2
《 指数全球2022 》
+

NT$ 447
《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

NT$ 519
《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 》
+

NT$ 336
《 指数基金投资新思维 》
+

NT$ 458
《 时间的果实:均衡价值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 》
+

NT$ 458
《 聪明的商品指数化投资 》
編輯推薦:
1.一部精彩绝伦的指数投资发展史,也是一部振奋人心的金融创新史
这本书就像一部有关指数投资的完整纪录片。它并不局限于指数基金这一种产品,而是聚焦指数投资这一彻底改变金融业的投资方式,以巴菲特的10年赌约为引子,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舍利耶这位指数投资的思想教父讲起,直到如今全球ETF的鼎盛发展,时间跨越近百年,是对指数投资最完整、最全面的复盘,也是最具参考价值的金融创新史。
2.中立、客观、真实的指数投资历史还原
作者基于对还在世的当年参与整个指数投资变革的华尔街叛逆者们的第一手采访资料,客观呈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金融大人物,包括巴菲特、约翰·博格、马科维茨、尤金·法马、麦克奎恩、威廉·夏普、大卫·布斯、内特·莫斯特、拉里·芬克等,真实再现了指数投资的孕育、诞生、发展壮大至鼎盛的整个过程。
3. 重点探讨指数投资因规模过大而产生的风险及应对方式
这是第一部在图书中公开探讨指数投资负面影响的图书,当指数基金和ETF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权力也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如指数提供商,被动投资是否还能保持被动?少数掌权者对金融市场、投资业,甚至政治层面,又会产生何种影响?
內容簡介:
一群华尔街叛逆者如何发明指数基金和ETF,并永久改变金融业的故事。关于指数投资的历史与未来,是一部精彩的指数投资发展史,更是一部振奋人心的金融创新史。
50多年前,一群华尔街叛逆者,在一潭死水的金融业悄悄集结起来,他们都有一个信念:全世界最优秀的投资者也无法长期战胜市场,指数投资将称霸未来。这群人中,有经济学神童尤金·法马、行业领袖约翰·博格、计算机迷约翰·麦克奎恩、前二战潜艇兵内特·莫斯特等。他们发明了指数基金及ETF,并对全球金融业产生了深远且永久的影响。
如今,指数投资的规模已经达万亿美元,这股力量正在重塑市场、金融业。不过,就连一些推崇指数基金和ETF的人也逐渐开始担心:这种日益扩大的影响力,是否会扰乱市场稳定性、破坏投资行业,并使得权力被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
在这本书中,《金融时报》记者罗宾·威格斯沃思揭开了指数投资的神秘历史,生动地讲述了指数基金、ETF的诞生、发展并演化为投资界主宰的过程,并把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人物,有血有肉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个从未有人讲过的故事,金融业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關於作者:
罗宾·威格斯沃思
《金融时报》的全球财经记者,专注于追踪全球重塑市场、投资业和金融业的大趋势,擅长撰写长篇专题报道、分析文章、概述以及专栏等。2008年加入《金融时报》前,曾就职于彭博新闻社。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定投十年财务自由》《主动基金投资指南》作者,《耐心的资本》译者。
金牛奖投顾主理人,“中国指数基金50人”之一,管理超百亿投顾组合。
专注于基金投资,累计帮助数百万投资者开启了基金投资之旅。从2014年开始,在公众号“银行螺丝钉”上,撰写了数百万字有关基金投资的文章,全网累计阅读数超过10亿人次。坚持每天发布原创指数估值表,已发布近2500期(截至2024年年初)。
目錄
目录
主要人物/ Ⅴ
第一章 巴菲特的赌局/ 001
第二章 教父/ 025
第三章 征服运气之神/ 045
第四章 量化投资者/ 065
第五章 守卫叛逆/ 081
第六章 刺猬/ 101
第七章 博格的蠢事/ 121
第八章 先锋领航崛起/ 139
第九章 新的维度/ 159
第十章 智能贝塔 / 175
第十一章 蜘蛛的诞生/ 195
第十二章 开创者的背水一战 / 215
第十三章 拉里·芬克的妙手/ 239
第十四章 世纪交易/ 261
第十五章 珀迪猎枪/ 277
第十六章 新资本队长/ 295
第十七章 这就是水/ 311
第十八章 新的企业霸主/ 335
后记/ 353
致谢/ 357
附录/ 361
內容試閱
银行螺丝钉
2022—2023 年的资本市场, 相对冷清。很多主动基金管理人的规模, 相较2021 年的高位, 普遍下降了30% ~40% 。
然而, 与此同时, 指数基金的数量和规模, 却依然高歌猛进。到2023 年年底, 国内ETF 型指数基金市场的规模, 刚好突破了2万亿元。这还只是场内的, 如果再加上场外的, 那指数基金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
但是, 如果时间回到2015—2016 年, 在螺丝钉撰写《指数基金投资指南》的时候, 国内指数基金的规模还比较小, 仅在4 000亿~5 000 亿元。市场上也不乏一些反对者认为主动基金更适合A股市场, 指数基金在A 股缺少认同者和发展“土壤”。

事实胜于雄辩。
我们不禁好奇: 指数基金为何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为何能从一个小众品种, 成长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类品种?
有人可能会说, 是因为指数基金业绩表现好的时候规模才会增长, 其实不然。
以2022—2023 年为例, 有的指数短期收益不错, 例如红利类、低波动类指数; 也有的指数短期收益相对低迷, 例如创业板、科创板指数。但这些指数对应的指数基金的规模, 都迎来了大幅增长。
这足以说明, 指数基金吸引投资者的, 绝不只是短期收益。它有几个更重要、更长久的优势。
1. 低成本
指数基金最大的优势, 是低成本。
国内主流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 每年约为0. 5% 。而主动基金的管理费率, 每年为0. 8% ~1. 2% 。长期来看, 省到就是赚到。
低成本, 也是“指数基金之父” 约翰·博格一直强调的指数基金的核心优势。
在美股, 指数基金已经为投资者节省了数千亿美元的费用, 这些费用不再给到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 而是留在了投资者自己的口袋里。未来, 这一数字将毫无疑问地达到数万亿美元。
2. 透明
主动基金经理通常把自己的持仓看作核心机密, 而指数基金则是让自己变得更加透明。
指数包含哪些品种、每个品种占多少比例、什么时候调仓、调仓比例是多少等信息, 均会公开透明地展现在投资者面前。
透明, 意味着减少了很多暗箱操作的风险, 这能让投资者更放心。
3. 分散配置
投资单只股票, 对许多人来说难度比较大。有的时候虽然行业蒸蒸日上, 但单只股票会面对公司的经营风险, 可能会因为管理层的失误、违法等行为, 遭遇损失。
指数, 天然就是分散配置的。依靠“分散配置 定期调整”, 指数可以实现“新陈代谢”, 这有效地减少了个股层面的风险。
甚至一些主流的指数, 可以实现“长生不老”: 只要股市还存在, 指数就可以继续存在下去。
4.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投资主动基金, 人的风险无法避免, 大多数投资者最怕的就是基金经理离职。国内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在4 ~5 年, 基金经理一旦离职, 那么继任的基金经理业绩如何、投资风格如何等, 又需要重新考察。
指数基金, 基本上不会受到人的影响。指数基金经理, 主要负责让基金追踪好指数, 至于谁来当指数基金经理, 不太重要, 换人对指数基金的运作影响很小。
这一点, 不仅有益于个人投资者, 也有益于基金公司。如今,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公奔私”的案例屡见不鲜。如果依靠单明星基金经理, 那么基金公司的运作可能会存在不稳定的隐患。于是, 发展不依靠明星基金经理的指数基金, 也就成为很多基金公司的必然选择了。
5. 认知成本低
指数, 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则来选股, 这个规则通常不难理解。比如沪深300 指数, 就是挑选A 股规模最大的300 家上市公司; 中证500 指数, 就是挑选A 股规模最大的第301 ~ 800 家上市公司。
指数长期存在, 一次学习, 终身使用。投资者一旦了解了指数的规则、投资风格、特征等, 后续就可以长期稳定地把指数基金作为自己的投资工具了。
6. 投资理念的产品化
每一个指数, 都有自己明确的投资规则, 这个规则可以是成的投资理念的产品化。例如: 红利指数, 代表的是高股息率策略; 成长指数, 代表的是成长股策略; 价值指数, 代表的是价值股策略。
投资者认可这种理念, 就可以选择这种工具。这与传统的依靠短期业绩来挑选基金的方式, 截然不同。
正因为具备这些优势, 指数基金才能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那指数基金就没有缺点吗? 也不是。
指数基金持有的股票数量比较多, 往往会比较分散, 在进攻性或弹性上, 可能没有一些集中投资的主动基金强势。但对没有太多时间研究股票和基金经理的投资者来说, 指数基金是不错的选择。

开篇提到, 2023 年A 股ETF 型指数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2 万亿元, 但实际上, 与基金市场近30 万亿元的总规模相比, 指数基金仍然处于早期阶段。
每年还有很多新的指数基金, 不断涌现。一些经典的指数品种, 例如全市场指数基金等, 在A 股还没有成长起来。
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
《万亿指数》这本书, 犹如一部精彩的故事片, 充满了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情节, 讲述了指数基金“在怀疑中诞生、在犹豫中成长、在兴奋中爆发、在平淡中成熟” 的发展过程,也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到那些聪明、睿智、伟大的投资大师和行业精英, 为他们一生的努力和成就而喝彩。
美股指数基金, 从最初遭遇募集失败, 到如今高达万亿美元规模,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国内指数基金, 如今尚处在襁褓之中, 无论是目前正在经历的,还是未来可能会走的发展方向, 都可以参考这段历史, 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

这样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适合哪些朋友阅读呢?
1. 对投资感兴趣的个人投资者
指数基金, 是更适合普通投资者入门的基金类别。从这本书里, 我们可以了解到指数基金这类品种的优势, 例如低成本、透明、分散配置等。
2. 有养老规划的上班族
对上班族来说, 一般都有缴纳社保, 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或是自己提前就做好养老规划。如今全世界许多社保和养老金, 都是采用跟踪指数的方式来投资。不知不觉间, 上班族们就已经享受到指数基金带来的好处了。
3. 希望管理较多资金的机构投资者
指数基金天然可以容纳大量的资金, 甚至单只指数基金就可以达到1 万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对机构投资者来说, 指数基金是重点品种, 不可不察。
4. 金融从业者
无论是金融公司的高管、基金经理, 还是研究员、助理等, 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本书里的众多案例, 可以帮助基金公司规划长期发展方向, 或是帮助个人思考职业发展路径。
5. 所有为了美好生活和理想而努力拼搏、奋斗的人
这本书里的伟大学者、行业领袖、部门领导、普通助手和员工, 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的人去世时默默无闻, 却在几十年后才被发现他生前的研究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有的人最初并不接受指数基金这个新思想, 甚至公开发表批评言论, 却在后来成为虔诚的皈依者, 成为最不遗余力推广指数基金的人;
有的人从行业明星一夜之间跌落成公司的罪人, 却最终创办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投资集团;
有的人初入职场时只是一名不起眼的秘书, 却能逐渐成长为一家跨国投资集团的掌舵人, 帮助公司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请阅全本)

第一章 巴菲特的赌局
2007 年, 在一个慵懒又漫长的夏日,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厦15 楼拐角的一间豪华办公室里, 泰德·西德斯坐在一张时尚长方形办公桌后面, 背景中大声播放着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没什么别的事可做, 于是西德斯决定查看一下电子邮箱中的未读邮件, 结果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来自一位朋友的邮件, 里面的内容是沃伦·巴菲特与一群大学生会面的详情。西德斯一直是这位传奇的“奥马哈先知” (Oracle of Omaha) 的粉丝, 也是巴菲特的大型投资集团伯克希尔- 哈撒韦每年股东大会的忠实参与者。然而, 那天早上, 这封邮件中的内容却让他气急败坏。
一名学生向巴菲特问起他在一年前下的一个赌注: 一只简简单单跟踪美股市场的基金, 能够击败任何一位自信满满的对冲基金经理。这位伯克希尔的董事长表示, 至今为止, 尚未有对手敢跟他打这个赌, 于是他告诉学生们: “所以我认为, 我是对的。”
西德斯, 长相酷似把胡子刮干净后的美国导演贾德·阿帕图 (Judd Apatow), 一向沉着冷静。而巴菲特这种轻蔑的态度, 却让这位36 岁的华尔街人很生气。毕竟, 对冲基金正是他所从事的职业, 是他的收入来源。
他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 那里, 学会了如何挑选出最好的那一只股票的技巧。几年前, 西德斯创立了普罗蒂杰公司, 这是一家投资机构, 专门为养老金和私人银行打理资产, 成立了一只投资对冲基金的基金。到2007 年, 普罗蒂杰帮助客户管理了35 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回报率高达95% , 轻松击败美股市场整体回报。
对冲基金行业最早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 但直到过去10 年,才开始爆炸式增长, 到2007 年全球对冲基金总规模达到近2 万亿美元。像乔治·索罗si和肯·格里芬这样的大型对冲基金经理积累了巨额财富, 甚至金融业其他收入颇丰的领域从业者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到2005 年左右, 几乎所有华尔街年轻人都梦想着能管理一只对冲基金, 不再埋头在投资银行辛苦工作, 或是处理像公司贷款这样单调乏味的事情, 但这也只是想想而已。
对冲基金的这种增长让巴菲特很懊恼。一直以来, 巴菲特认为投资行业的这些经理水平都非常一般, 实际上, 他们几乎除了从客户那里收取高额费用来放入自己腰包, 就没有做什么了。在2006年伯克希尔- 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 巴菲特第一次提出了这个赌局, 同时狠狠批评了这个行业。
“如果你的妻子要生孩子, 那你最好请一位产科医生, 而不是自己接生。如果你的水管堵塞了, 那你最好打电话给水管工。大多数职业都有附加价值, 是一个外行做不来的。然而在投资行业, 总的来说, 情况并非如此。” 巴菲特向参会者说, “所以你聘请了这么一大群人——我估计一年总花费大约为1 400 亿美元, 而他们所做的事情, 总的来说, 仅仅是一个人自己花10 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
西德斯在某种程度上是赞同巴菲特的观点的, 确实有一些专业基金经理业绩表现不佳, 但在西德斯看来, 这个赌局是愚蠢的。那个夏天的早晨, CNBC 的新闻播报声音在办公室里回荡, 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开始, 西德斯想到, 否极泰来, 事情在变好之前, 往往都很糟糕。在对冲基金行业, 这些随心所欲的海盗们, 看起来更善于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航行。毕竟, 对冲基金在市场的上涨和下跌中都可以获益, 并且比起巴菲特在赌局中给出的标普500 指数, 对冲基金能投资的品种也要多得多。在收费上, 对冲基金可能确实比较高, 但西德斯有信心克服这个障碍, 轻松击败标普500。当时标普500 的估值极高, 人们并没有注意到正在酝酿中的金融危机。
虽然西德斯错过了巴菲特在2006 年伯克希尔- 哈撒韦股东大会上第一次提出赌局的时间, 但一年过去了, 并没有对手回应巴菲特。这是漫长的一天, 西德斯开始用传统的方式给巴菲特写信, 提出接受他的赌局。“亲爱的沃伦,” 信件开头如是说:
上周, 我听说你在最近一次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一个挑战, 我很期待能跟你打这个赌。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投资者在对冲基金里的总回报, 被基金经理收取的高额费用吞掉了。事实上, 如果小弗雷德·施韦德( Fred Schwed) 放在现在写故事, 很可能就把他的书命名为《客户的G5s 在哪里?》
然而, 我想赌的是, 你在大体上是对的, 却在细节上不对。实际上, 我完全相信优秀的对冲基金投资组合, 随着时间推移, 表现要比市场指数好得多。我让你一步, 只挑选5 只对冲基金, 而不是10 只。想必你会对此非常期待!
令西德斯高兴的是, 巴菲特很快就回了信, 他草草在西德斯的信上写了一条简短的信息, 寄回给了西德斯在纽约的办公室。随后, 他们开始讨论具体如何安排这场赌局。最终, 他们达成一致,以100 万美元作为赌注。就这样, 两种完全相反的投资理念的对决, 开始了。一方是傲慢的、昂贵的投资经理, 全方位挖掘全市场那些最能赚钱的投资机会; 另一方是便宜的、“被动的” 基金, 闭着眼买下整个市场。这也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 一边是聪明睿智的强势方, 一边是不被看好的弱势方。

虽然身为一名很有声望的投资者, 但巴菲特始终对自己的职业很谨慎。这一点在1975 年的一封他写给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 的信中就有所体现。凯瑟琳·格雷厄姆是《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的前董事长、华盛顿特区的社会名流。“如果以是否高于市场平均收益, 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 那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不及格。” 巴菲特闷闷不乐地写道。
信件的主题是养老金。巴菲特用他独特的智慧, 向他的朋友凯瑟琳·格雷厄姆解释了退休计划的精算算法。通过退休计划, 人们可以拿到一定金额、定期发放的退休金。但他最直言不讳的讨论点, 是养老金聘请来管理资金的专业基金管理人, 到底能不能起到作用。
巴菲特非常清晰地指出, 对养老金的表现能高于市场平均的所有期待, “注定都将落空”。毕竟, 它们实际上就是市场本身。巴菲特将此比作一个坐在扑克桌前的人, 这个人说: “好, 伙伴们, 如果我们今晚所有人都玩得非常认真, 那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能赢一点。” 如果再加上交易成本以及支付给基金管理人的薪水, 那么毫无疑问, 基金的平均收益, 将会比市场整体还要低一些。
当然, 很多投资集团, 以及把资金委托给这些投资集团的养老金管理者, 会反驳说, 诀窍在于只投资那些表现高于市场平均的基金经理。虽然会存在表现不好的基金经理, 但只要好好筛选, 还是可以找出能持续打败市场的选股明星的。
在如今这个监管更为宽松的时代, 精英人士会宴请上市公司管理层, 以获取真实且重要的市场动态信息, 比大量普通投资者都要更早知晓。他们也享有“特权”, 能获取华尔街机构对这些公司业务的研究报告。并且, 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散户, 像牙医、律师等,听从一大群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都不怎么靠谱的股票经纪人的建议, 来做交易。在这种环境下, 你还认为专业的基金经理能持续打败市场, 是顺理成章的吗?
但是, 这种认知, 在当时是很普遍的。20 世纪60 年代, 涌现出第一批共同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 他们是聪明的选股人, 凭借着投资能力名扬四海。按照当时业内金融杂志《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 里的描述, 直到那时, 主导行业的都是“在神圣机构中的精英人士, 静静照料着缓慢成熟的资本”。但随后出现的牛市, 开启了一段沸腾岁月, 也被称为“快速获利时代” (go-go era), 改变了这一切。《机构投资者》是这样记录的: “现在的基金行业对收益的渴求是如此强烈, 以至于基金经理都是明星, 并且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仿佛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
这些明星基金经理, 试图通过投资那些有活力的快速成长型企业, 比如施乐和伊士曼柯达等, 来击败市场。这些企业由于股价表现很好, 被称为“漂亮50” (nifty fifty)。但到了20 世纪60 年代末, 泡沫破裂, 这些企业的光芒快速黯淡, “漂亮50” 也跌落谷底。
在写给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信中, 巴菲特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 来解释为什么即便是依靠一位投资业绩堪称典范的基金经理,往往也是错误的选择。他将此比作一场掷硬币比赛。如果有1 000人来预测一系列掷硬币的结果, 那么从概率上讲, 应该会有31 个人能连续猜对5 次。受过良好教育、勤奋工作的基金经理, 自然会对暗喻他们只是投币人感到非常不满, 但概率就是这么清晰。
后来, 巴菲特在著名的1984 年演讲中也强调, 人们甚至可以想象一场由2. 25 亿美国人参加的全国掷硬币比赛, 每个人为猜测结果下1 美元的赌注。每一天, 猜错的人离场, 留下赌注累计到下一天。10 天后, 将会有大约22 万美国人连续猜对10 次, 每人获利超过1 000 美元。“现在, 这群人很可能会开始膨胀, 人性就是如此,” 巴菲特说,5 “他们可能会想着要谦虚一些, 但在鸡尾酒会上,还是偶尔会向有魅力的异性介绍他们使用了什么技巧, 为掷硬币领域带来了多么棒的见解。”
假如这场全国掷硬币比赛继续进行, 又过了10 天, 理论上将会有215 人连续猜对20 次, 每人当初的1 美元将变为100 多万美元。最终结果仍然是2. 25 亿美元的损失和2. 25 亿美元的赢利, 但到了这个阶段, 巴菲特预测, 这些掷硬币获胜者将会真的开始相信自己吹嘘的鬼话, 他开玩笑说: “他们可能会出书, 书名就叫《我如何在20天内, 每天早上只花30 秒, 将1 美元变成100 万美元》。”
巴菲特承认, 发掘出真正有投资能力的基金经理, 也是有可能的。并且, 作为投资大师、“价值投资” 理念创始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学生, 巴菲特也经常强调, 有很多成功的基金经理, 都把格雷厄姆视为他们“共同的智慧导师”。但他仍然坚称, 能持续跑赢市场的人寥寥无几。
在写给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信的末尾, 巴菲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要么, 继续使用一群大型主流机构的专业基金管理人, 并接受华盛顿邮报公司养老金的表现可能会比市场差一些的结果; 要么, 寻找规模较小、擅长某个细分领域的基金管理人, 他们更有可能跑赢市场; 要么, 干脆建立一个广泛的、分散化的投资组合, 反映整个市场的表现。” 巴菲特婉转表示: “最近成立了几只基金, 来复制市场的平均表现, 清晰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 即不需要人来管理的基金, 费用会更加便宜, 在扣除交易成本之后, 它们的业绩表现会略高于一般的主动管理型基金。”
在当时, 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汇, 来描述这种看起来十分懒惰的投资策略。也只有一些在旧金山、芝加哥和波士顿的三线地方银行工作的怪人, 支持这种理念。但如今, 人们称之为“指数基金”,这种投资理念则叫作“被动投资”。
指数基金是一种简单跟踪一系列金融证券的投资工具。这些指数有的很大、很出名, 比如美国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英国的富时100 指数或日本的日经指数; 也有的更加专注于细分领域或国际化市场, 比如追踪发展中国家债务情况的基准指数。当专业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基金, 试图挑选出表现更好的股票, 避开表现比较差的股票时, 指数基金所做的, 仅仅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规则, 买入第一符合规则的所有股票。
拿标普500 指数来举例, 这个指数被认为是最能充分反映美股市场整体表现的。一只追踪标普500 指数的基金, 会买入指数里全部500 只股票, 并根据这些股票的市值大小来确定各自买入多少,比如买入苹果公司的资金就会比阿拉斯加航空集团的多。
这个方式也许看起来很奇怪, 但巴菲特认识到, 即使是精明的华尔街专业人士, 在挑选股票方面也可能表现相当糟糕。并且, 考虑到支付给基金管理人及其员工的费用, 他们必须大幅超越基准,投资者才能实现收支平衡。用体育界的话说, 选择高费用的主动管理型基金, 相当于在每场比赛开始之前都落后对手一个球。更糟糕的是, 好像没有什么方法能持续找到那些有能力进两个球的人, 来弥补这个差距。
事实胜于雄辩。一直以来都有数据表明, 也许有人能在几年内都比较走运, 但长期看, 没有人能做到。具体的数据在不同国家和市场, 可能会有差别, 但大致来说, 在任何一个滚动的10 年期间,只有10% ~20% 的主动基金跑赢了基准指数。换句话说, 投资是一种罕见的反常行为, 基本上你越是懒惰, 越是挑选便宜的被动基金, 反而越会得到好的回报。
不过, 回到20 世纪70 年代, 那时, 这些数据还不为人知,“指数投资” 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嘲笑这个荒谬的想法, 即无论股市发生了什么, 人们都应该不为所动, 躺平接受。对《华盛顿邮报》来说, 把养老金投入这么一个古怪的策略中, 实在是跨度太大了, 难以接受。于是, 《华盛顿邮报》还是将养老金委托给了巴菲特亲自推荐的少数几位基金管理人。
平心而论, 巴菲特的谨慎, 确实帮助了华盛顿邮报公司养老金的顺利投资, 确保其拥有充足的资金, 而许多其他公司的养老金则陷入困境。不过, 巴菲特也很有先见之明, 对一系列只是简单的用低成本来追踪股票市场的创新型基金, 表示了认同。几十年后, 这将帮助他在投资行业的一场世纪赌局中胜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