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內容簡介: |
作者依据长期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总结了管理者适用的逻辑、结构和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践,分学、思、践、悟四个篇章,运用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和视角思考问题,打破固有认知,挖掘内在联系,探究底层逻辑,提出管理思维培养新模式。本书可供企业管理者、EMBA和MBA学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赵征,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中国科大创客顾问团团长,中国科大创新创业学院福昕创新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管理思维、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出版《管理思维跨界创新》《与女儿谈管理》《创新区与城市竞争》《科创独角兽》《破土:中国科大“新苗计划”创新创业案例》等图书。部分图书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奖、“十佳皖版图书”入围图书、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2015—2020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秀著作等荣誉。
赵雨霏,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
|
目錄:
|
目 录
i 知无用(代序)
学
002 教与学的共鸣
006 教育不能落下体育
009 跟客户做朋友
013 创业者的竞争力
016 目标的层级
018 见义勇为的环境
022 如果你被踢出了家长群
025 有用和没用
028 名校的“视角”
031 目标、流程与方法
036 “深度思考”的深度思考
041 问题的层次和价值
046 知识和学习
050 选师父
054 关于“弯路”
思058 早餐付账
060 点菜的权利
062 戒酒的快乐
064 生日和寿命
068 电视剧的观看视角
071 木屋烧烤的短板
074 校门口的红绿灯
077 我买了一本“破”书
081 投诉与改善
084 “技术分”和“艺术分”
087 浅谈管理
090 从培训中思考本质
094 危机与信任
098 产品中的战略思维
101 合作、规则和预期
104 如何创造顾客?
108 企业成长路径
110 壁垒的背后
112 “创新”而不是“创新词”
115 评估的简化
践
120 从《唐宫夜宴》聊创意
123 老实的舌头
126 创新的自由度
129 新式代厨的风口
132 做事的门槛与职业的门槛
134 管理者的自信和角色
138 获利的交易
141 “万物外卖”是趋势吗?
144 最喜欢的客户还是最讨厌的 员工?
147 联名的本质
151 会员制仓储超市的本质
154 500 亿元电影票房的意义
157 商场和战场
159 海底捞案例里的常识
162 雪糕升级
166 免费的“二手交易”?
169 反向定制和爆款
173 老字号
悟
176 管理思维
177 创新的目的
178 创业的收获
179 长期目标
180 差异化
181 战略与做“眼”
182 关于做“眼”
184 做“眼”与做“大”
186 开店和创业
188 品牌
189 关于销售
190 真正的低价
191 关键客户
192 营销点
193 卖点
195 对手是谁?
196 客户满意
198 客户:上帝还是家人?
200 关于产品设计
202 关于专业
204 专业的层次
206 企业文化
207 标准与成本
208 非遗和标准
210 关于激励
212 别“装”
213 量化管理
214 西安奔驰事件探究
216 成就谁
218 成长
220 求同存异
222 价值观规则
223 躺平和目标
225 值得尊敬
226 融资和筛选
227 谁喜欢聪明创业者?
229 连锁和复制
231 责任与边界
232 现在和未来
233 责任还是交易
235 朋友圈灵魂三问
236 格局
238 追问管理
239 管理的进化
241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
243 课堂
244 案例讨论什么?
245 追求效率的方式
246 问题的解决
247 知识管理的制约
249 专家号和好酒
251 庖丁不解牛
253 关于评论
254 孩子的成长如何期待?
256 年终寄语
257 悟里的我
|
內容試閱:
|
知无用(代序)
老友李洪峰教授与我同室工作数年,酷爱书法,办公室里经常更替悬挂其不同作品,慢慢地把我熏陶得也对书法有了兴趣。
一日,两人闲聊,突发奇想可以共同创作一本书,洪峰教授书写管理思想,我来撰文解读,那就试着写一篇呗。洪峰问我欲写何字?我略一沉吟:“知无用,如何?”
“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出自《庄子?外物》,意思是“知道了无用以后,就可以谈论有用了”。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存在两个层面。其一,是认知标准层面。
关于“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于“鄙视”的原因。如应用研究鄙视基础研究,自然科学鄙视社会科学,大抵上都是因为后者“没用”。不仅学术领域,“有没有用”已经成了很多人骨子里的评价标准,甚至小学生写作文,老师都会认为凡是影响分数的文字和描述,都是“没用”的,逼着学生要么删除、要么重写。
女儿五年级的时候,数学题目开始复杂了,我就给她定了一个规矩,不许使用草稿纸。做到这点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许跳步,任何计算都只能一步步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不用额外的草稿纸。这个规矩看似降低了效率,其实是养成了好的习惯,做一道题目(尤其是简单题目)的效率可能有所降低,但做事的关注点从结果变为了过程,只要过程得到了保证,就等于保证了结果;同时出错的机会也大大降低(出错对效率的影响极大)。换言之,“人”的效率大大提升。何况,教育的目的本来就不是做题,而是对人的认知的培养。
一件事物、一种能力有没有用,不在于“事物”和“能力”自身,而在于我们的认知。“用”分为两种:“外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目的是收益;“内用”处理自身的关系,提高自己,目的是成长。“外用”着眼于收益,看重的是结果;“内用”着眼于成长,看重的是过程。外用的结果,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而内在的成长过程则周期较长,因此很多时候,外用更受欢迎、更受重视;而内用则被忽视,甚至认为其“没用”。其实,外用取决于内用,自身成长了,处理外部事物就会事半功倍。提升了自我认知,没用的就都有了“用”。
其二,我认为是如何更好地发挥“用”。在课堂上,我请企业家学员给出裁掉20个直接下属的排序名单。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名单排了出来。
我拿着名单问他,当对每一个人做减法的时候,是否对每一个人的“用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点头称是,认为“从来没有这么清楚地明白每一个人的‘用处’”。
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你在每个人的“没用”之处倒逼出了“用处”。换言之,你在倒逼的过程中,找到了“用处”的“边界”。就像打开一只手电筒,当你发现了照不到的地方,才知道了能照到的范围,也就是光亮可用的范围。由此可见,“没用”在帮助你界定“用处”的极限,因为知道了“没用”,才知道了“用处”的范围,因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用处”的作用。
今天,“用”已经被投入了太多的关注,能“用”的几乎也快消耗殆尽了。似乎到了该多考虑一下“无用”的时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