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NT$
173.0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NT$
694.0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NT$
759.0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NT$
602.0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NT$
301.0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NT$
347.0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NT$
281.0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NT$
1989.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理科物理实验的近现代物理实验与计算模拟实验分册。教材内容涉及许多科研、生产所应用的基本物理原理、测试方法、仪器装置使用和测试数据分析,并随课程进行循序渐进加强研究性实验内容强度,特别是现代物理实验和课题型实验从实验方法、测试内容、数据分析方法到装置为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型实验搭建了平台。本书在课题型实验阶段,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本教材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以及所用过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完成综合性研究课题。每一个课题型实验都可以让学生经历从文献阅读、具体研究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与总结的完整的研究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各种相关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的原理、使用与数据分析方法。现代物理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还是一个通用、开放实验平台,学生可自行提出和展开更多课题型实验项目研究。计算模拟实验涉及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软件的使用与计算。
实验教材要编出特色很不容易。这套教材内容扎实,不仅是学生学习物理实验课程时使用的教材,也是一本在他们未来工作中可用的参考书。
|
內容簡介: |
本套教材内容是在《物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应用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等指导性文件基础上,对接学生未来工作
需要,对理科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设置及内容进行逐一梳理、研究和多轮教学实践锤炼而确定的。教材内容注重与当前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内容的衔接,凝聚和固化了
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学科教师近年来取得的许多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实践成果。本套教材分为 2 册,本书是近现代物理实验与计算模拟实验分册,内容包括近代物理
实验、现代物理实验、课题型实验和计算模拟实验。教材编写尝试采用我们提出的兴趣引导的反溯教学方法,从科学技术发展反溯到其应用的基本物理学概念、原理和物理现象,
或直接面向学生未来工作需要,为物理实验课程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与现代科学技术色彩,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内容“有用”、“能用”、“要用”,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
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理科学生以及希望进一步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工科学生物理实验教学用书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研究生或其他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吴平,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物理与工程》期刊编委,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理工类专业工作委员会及华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任2013-2017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被评为第二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并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出版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教材9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一、二等奖6项。
|
目錄:
|
第1章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1.1电子电荷e值的测定
实验1.2光电效应
实验1.3逸出功的测定
实验1.4电子衍射
实验1.5表面等离子共振
实验1.6汞原子激发电位的测定
实验1.7塞曼效应
实验1.8核磁共振
实验1.9光泵磁共振
实验1.10光电倍增管的基本特性
实验1.11黑体辐射
实验1.12氢氘原子光谱
实验1.13钠原子光谱
实验1.14微波基础实验
实验1.15微波光学实验
实验1.16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1.17铁磁共振
实验1.18核蜕变统计规律和物质对β射线的吸收
实验1.19γ能谱测量
实验1.20X射线特征谱与吸收
实验1.21真空的获得、测量与金属薄膜制备
实验1.22高温超导材料的导电性能与临界转变温度的测量
实验1.23热电效应
实验1.24超声光栅的使用
实验1.25电光调Q脉冲Nd3 : YAG倍频激光器
实验1.26光纤信息与光纤传感器
实验1.27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与应用综合实验
实验1.28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激光光镊实验
实验1.29量子计算实验
实验1.30量子光学实验
第2章现代物理实验
实验2.1用横振动法测量固体材料弹性模量的变温特性
实验2.2用干涉方法测量薄膜应力
实验2.3金属薄膜电阻率的测量
实验2.4变温霍耳效应
实验2.5用反射式谐振腔测量微波介质材料电容率
实验2.6用阻抗分析仪测量介质薄膜材料电容率
实验2.7铁电效应及铁电综合分析仪的使用
实验2.8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
实验2.9热电材料塞贝克系数的测量
实验2.10激光导热仪的使用
实验2.11差示扫描量热仪的使用
实验2.12同步热分析仪的使用
实验2.13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与分析
实验2.14氮化镓薄膜的红外光谱特性
实验2.15拉曼光谱仪的使用
实验2.16稀土氧化物发光材料Er2O3的荧光光谱
实验2.17粉末材料的X射线测试与分析
实验2.18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2.19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2.20原子力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2.21多孔材料比表面积和孔结构信息测量
实验2.22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及其在颗粒流场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2.23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及其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2.24低场核磁共振成像与弛豫时间测量
实验2.25纹影仪的使用
实验2.26硼元素径迹显微分析技术
实验2.27电子束蒸发镀膜仪的使用
实验2.28磁控溅射镀膜仪的使用
实验2.29锁相放大器的使用
实验2.30传感器信号的数据采集与虚拟仪器设计
第3章课题型实验
实验3.1制备参数对银薄膜电阻率和应力的影响
实验3.2梯度薄膜的制备及薄膜应力的研究
实验3.3制备参数对氧化锌铝透明电极材料电学性质的影响
实验3.4工艺参数对NiFe薄膜磁电阻特性的影响
实验3.5氧化铝陶瓷薄膜材料的制备及电绝缘特性的研究
实验3.6高K介电薄膜材料的制备及介电特性研究
实验3.7高温热电材料的制备与热电性能的研究
实验3.8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74制备与水蒸气吸附性能的研究
实验3.9水平振动激励下单层颗粒的运动特性研究
第4章计算模拟实验
实验4.1VASP原理和使用
实验4.2Gaussian原理和使用
实验4.3ADF原理和使用
实验4.4ORCA原理和使用
附录
附录A常用物理学常量表
附录B物理量的单位(SI基本单位)
附录C物理量的单位(SI导出单位)
|
內容試閱:
|
《理科物理实验教程》的内容是在《物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应用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等指导性文件基础上,对接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对理科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设置及内容进行逐一梳理、研究和多轮教学实践而确定的,凝聚和固化了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学科教师近年来取得的许多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实践成果。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角度出发,精选实验项目选题及内容,努力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每个实验项目的要求与内容设计编排都经过多轮教学实践锤炼,在重视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学习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和研究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教材分为2册,内容涵盖物理实验课的作用与任务、测量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基础知识、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课题型实验和计算模拟实验。教材内容涉及许多科研、生产所应用的基本物理原理、测试方法、仪器装置使用和测试数据分析,并随课程进行循序渐进加强研究性实验内容强度,特别是现代物理实验和课题型实验,从实验方法、测试内容、数据分析方法到装置,为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型实验搭建了平台。在课题型实验阶段,学生可以综合应用学习的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以及所用过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完成综合性研究课题。每一个课题型实验都可以让学生经历从文献阅读,具体研究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与总结的完整的研究过程,并通过整个过程掌握各种相关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的原理、使用与数据分析方法。现代物理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还是一个通用、开放实验平台,学生可自行提出和开展更多课题型实验项目研究。计算模拟实验涉及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软件的使用与计算。我们希望本套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物理实验课程时使用的教材,也能够在他们未来工作中是可用的参考书。
本书是本套教材的近现代物理实验与计算模拟实验分册。内容包括近代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课题型实验和计算模拟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侧重于物理现象规律与原理,现代物理实验侧重于样品制备、物理测试技术与测试数据分析方法,课题型实验则是综合运用基本物理知识和测试技术完成小课题研究,计算模拟实验涉及VASP、Gaussian、ADF、ORCA等计算模拟软件的原理和使用。书中各实验的编写尝试采用我们所提出的兴趣引导的反溯教学方法,从科学技术发展反溯到其应用的基本物理学概念、原理和物理现象,或直接面向学生未来工作需要,为物理实验课程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与现代科学技术色彩,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内容“有用”“能用”“要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我国物理教学工作者编著的大量教材、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有些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有些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吴平(前言、实验1.1,1.2,1.6~1.10,1.12~1.19,1.21,1.29,1.30,2.1~2.6,2.20,2.26~2.28,第3章),陈森(实验1.4,1.5,1.11,1.23,1.25,1.26,1.28,2.24),胡淑贤(第4章),闫丹(实验2.12,2.14~2.16),刘辉(实验1.20,2.7,2.17),赵雪丹(实验1.3,1.22,1.24),谢子昂(实验1.27,2.23),李莉(实验2.11,2.22),付国栋(实验2.13,2.21),张师平(实验2.19,2.30),裴艺丽(实验2.10),邓世清(实验2.18),段嗣斌(实验2.8),杨继昆(实验2.29),李亚男(实验2.9),左忠琪(实验2.25)。教材的体系框架、统稿和定稿由吴平完成。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9月于北京科技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