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政治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5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梳理了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权力场域对文学生产的影响。以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为分界,分析“二·二八事件”前后报纸、杂志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中,两岸文化人如何与国民党政权的文化宣传进行意识形态的斗争。
本书对光复初期台湾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问题的梳理,首先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台湾的文化人在尚未经过后来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压制时,他们如何批判殖民地时代日本对台的剥削统治,如何思索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其次将有助于对战后台湾文学发展的结构性社会因素有更清楚的认知。对于今日台湾重新思考如何”回归中国”亦有可资借鉴之处。
|
關於作者: |
徐秀慧,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文学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台湾夏潮联合会副会长,著有《战后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1945-1949)》(2007)、《跨际的台湾文学研究——乡土、左翼与现代性的反思》(2009)、《光复变奏--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思潮的转折期》(2013),编有《彰化文学大论述》(2007)、《从近现代到后冷战:亚洲的政治记忆与历史叙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前卫的理想主义——施淑教授七秩晋五寿庆论文集》(2015)。
|
目錄:
|
引言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3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7
第一章? 回归中国与台湾政经社会的危机 29
第一节 光复前史 :光复运动与行政长官公署的设立 33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接收与官僚体制的确立 52
第三节 中央、长官公署双重经济接收 76
第四节 “光复变奏曲”:从“二·二八事件”到“美军协防” 90
第二章? 权力场域的结构与自主性文化场域的生成 105
第一节 长官公署的文化政策 :保守与民主的缝隙 109
第二节 官方报刊的势力角逐与民主文化人的介入 123
第三节 民间报刊的人脉与政治倾向 142
第三章? 左翼言论、民主思潮与“二·二八事件”的革命困境 167
第一节 “三民主义热”与社会改革意识 170
第二节 国内政治动向与台湾政治出路 181
第三节 殖民地的伤痕 :“二·二八事件”与台湾文化的局限性 204
第四章? 台湾文化的重建与左翼文学思潮的复苏 215
第一节 龙瑛宗之“科学的世界观”与台湾文化重建 218
第二节 “鲁迅热”与左翼文学思潮的复苏 234
第五章? 去殖民地化与新中国的召唤 261
第一节 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2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艺理念的复苏与中挫 290
结语327
附录339
参考文献393
后记417
|
內容試閱:
|
1999 年到 2004 年间,秀慧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修读博士,本书就是在她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以我看来,在有关台湾文学的博士论文中,这是较优秀的一本。我想在这篇序言里说明,从 20 世 80 年代后半期开始,台湾文学为什么会逐渐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这样,我们才能理解秀慧这本博士论文在选题上的独特性,以及她的研究成果所显示的意义。这本博士论文奠定了她的研究方向,而且最终导致她放弃在台湾已有的教职到大陆寻求发展。这个结局看来有点意外,但回顾来看,也并非纯属偶然。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样台湾地区在“国际上的地位”立即产生了问题,这让生活在台湾地区并受到国民党长期教育的台湾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在这之前,台湾人可以很自然地说他是中国人,在这之后他就不知道该如何表明自己的身份了。在国民党的教育下,大陆长期被说成是“为共匪所窃据”,所以它是“匪区”。现在“匪区”被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台湾人一时难以适应这种“意外”的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考方式。第一种方式会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在长达二十一年的时间里,不能在联合国获得中国代表权,而只占据台澎金马这么小的地区的“中华民国”竟然可以“代表中国”。在国民党的教育下,会有这种想法的极其稀少,但还是有一些。从国民党的立场来看,这些人竟然认同“共匪”,那当然是“叛乱犯”,譬如 20 世纪 60 年代的陈映真就因此而被捕。1987 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以后,有这种想法的人虽然不再会被逮捕,但在台湾的处境还是非常艰难的。我是从 1971 年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并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认识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是唯一可能的选择,从当时台湾一般人的眼光来看,我当然被归为统派,并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
当时大部分的台湾人不可能这样思考。既然他们长期把共产党视为“共匪”,把大陆视为“匪区”,他们就不可能认同现在已经被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人中有些人还是长期反对国民党的,但在对大陆的看法上,仍然继承了国民党的偏见。就是在这种认同的困境下,台湾人开始关心台湾的历史与文化,想要从中寻求解决之道。这种想法本身,其实多少蕴含了脱离大陆、另外寻求自己前途的可能性,其实这就是“分离主义”的苗头。当时一般人不可能想得这么清楚,但其思考方向无疑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当时还无法从政治上直接谈论台湾前途问题,但借着谈论台湾文学,并在其中隐含自己的政治取向,虽然有点迂回,但还是比较安全的。以上所说的这些,大概是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台湾文学突然成为文化界热门话题的主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