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是公共管理学科*为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一百多年前,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A Study in Government)中指出:政治是民意的表现,亦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民意的执行,即政策执行。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学科正式被列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以新的学科体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98年7月,*颁布的专业目录开始在本科教育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9年5月,以公共管理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公共管理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的专业学位教育——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项目开始试点,第一批MPA于2000年10月招生。2001年3月,第一批学生正式入学。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呈现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体系不断优化的特点。20多年来,公共管理学科为指导我国公共管理工作实践、提升我国公共管理科学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优化我国公共部门运行机制,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经历了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理论的过程,其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受此影响,学界在研究中国问题时,常常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或是用西方理论来评判中国现象,或是在研究中国现象时直接套用西方的模式,出现理论和实践龃龉不合的状态。这种不适应不仅表现为学术研究中常常出现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也表现为实务界无法用理论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现象。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创举。中国之治走向何方?中华文明何以自觉?离开了理论观照,我们便难以前行。恩格斯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史诗般的实践呼唤史诗般的理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理应来源于实践。公共管理理论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特定时空场域实践的一部分。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所研究的,应该是从发生在我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本质规律、形成的学术问题,其具体情境是由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基础等复杂因素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期间丰富的治理故事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提供了充足的案例研究样本。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要突出培养的应用性,凸显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公共管理培养模式也由前期简单的理论灌输,向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实践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转变。案例能够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学习者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因此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被广泛地开发利用。为推动案例教学建设,2016年,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始举办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到2023年,已经连续成功举办7届,累计参赛团队七千多支,参赛师生四万多名。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方面为MPA学生掌握公共管理相关理论、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演练场景,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适应性帮助,另一方面激发了MPA教师进行案例开发和教学的热情,各地的MPA高校纷纷探索自主开发案例课程、编写教材,这进一步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显然,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创新和学位培养离不开案例研究的推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案例研究正是挖掘这些“富矿”的基本方法。案例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质性研究的重要形式,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分析案例来验证假说,是将理论应用于现实场景并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它长于发现具体现象背后的意义,并辨识现象之间的内在因果机制,因此案例既是提出新问题的灵感,也是验证假说的经验证据。为促进案例研究范式的规范化发展,2019年,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MPA学位论文类型与撰写指导性意见(试行)》。对此,期刊界迅速做出响应。2021年3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管理科学》《公共管理评论》《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等26家管理、经济领域核心期刊,联合成立了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该联盟致力于开设案例研究专栏、组织案例研究高端研讨会、开展优秀案例评选等工作,携手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成果的宣传阵地,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推动形成中国案例研究的浓厚氛围。2021年11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制定了《中国专业学位精品案例库建设方案》,提出要立足中国原创实践,提炼原创观点,构建原创理论,编写原创案例,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精品案例建设,推动形成中国特色案例建设新模式,带动提升我国案例研究与教学水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新时代专业学位发展需求。广西大学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有代表性的院校,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稳步推进。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个拥有公共管理博士点的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发展、特色领域努力探索,形成了颇具广西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非营利组织、生态文明治理、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绿色发展与边疆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卓有成效,其围绕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关注现实治理问题,形成了颇具广西地方特色的MPA培养模式。与国家层面的重视案例研究和教学相适应,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组织学生参加案例大赛是很好的手段,它一方面锻炼了师资、培养了人才,另一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素材、文本和方法。这些都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多的省份,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既临海又沿边的民族自治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宏大战略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广西农村多、农村人口多,截至2022年底,广西有15000多个村,农村常住人口2238万人,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为44.37%(全国平均为35%);其次,广西第一产业占比较高,2022年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69.8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2%(全国平均为7.3%)。基于特殊的区情,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MPA团队极具战略眼光,扎根八桂大地,根据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形成的丰富案例素材,组织编纂了这本《MPA专业案例精选(和美乡村篇)》。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即“宜居乡村篇”“宜业乡村篇”“美丽乡村篇”“和谐乡村篇”,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产业振兴、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有效治理四个方面精选八个案例。所选案例均为2021—2023年参赛的优秀案例,均严格按照案例写作要求撰写,内容包括案例故事、案例分析和案例点评等,结构完整。案例故事刻画细致,标题凝练有趣,仿佛一个个绝妙的章回体小说,内容都是发生在八桂大地上的真实故事;案例分析严谨、规范,可以从中窥见撰写者的理论功底和抽象能力;案例点评虽概括简洁却是案例验证理论和政策的点睛之笔。由于本书是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初次尝试,在具体的案例撰写方面,所选用的仍然是一些常见的宏大理论,案例撰写体现了范式有余而创新不足的特点。广西的乡村治理实践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沿,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这一点在本书中体现得尚显不足。因此,案例研究推动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创新发展,还需要在理论创新和地方特色挖掘方面下更多的功夫。但正所谓“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勇于开拓的精神是值得褒奖的,其后,学院还会陆续推出案例研究其他篇章。在之后的篇章中,我们乐见其在理论抽象方面的创新,也期待其给予我们更多的惊喜。广西不仅有甲天下的山水,还有公共管理领域的生动故事。新时代的蓝图已经擘画,绘就还需实功。广西这片沃土的生动故事需要不断开垦。我们期待全国有更多这样记载当地生动实践的案例书籍出现。它们会是公共管理学科立足我国本土实践、实现学科转向、建立自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重要源泉,也终将汇成时代的滔滔江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2023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