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NT$
347.0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本草之学与西医药等外来新知识冲突、交融,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不小的变化,涌现出一系列新旧杂陈、风格多样的观点、著作,开始向现代中药学转变。本书围绕这一知识转型问题,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考察转型过程中相关各方的文化立场、利益之争与权力博弈,由此分析传统知识体系的『变』与『不变』,以及背后的学科发展逻辑和社会文化因素。本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了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生药学(包括药用植物学)对中药基原辨正工作的影响;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背景下中医对中药药效之理的探索;中医师及中药生产者在西药影响下对中药剂型及生产工艺所做的改良。
|
關於作者: |
王传超,1981年生,山东菏泽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及科技人物研究,着重关注近代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知识、传统社会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进而考察科学文化的内在实质及其在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的独特呈现方式。
|
目錄:
|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近代西药东来与中药改良之发端
第一节 近代之前的外来药物
第二节 近代西药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 中西医药早期之交流
第四节 中西对立之激化与中药改良之发端
小结
第二章 本草与生药——近代中药的基原鉴定及相关研究
第一节 近代开展中药基原整理工作的背景
一 中药辨正的传统和近代面临的新任务
二 东西方生物学及生药学知识的传入
第二节 外国学者在华开展的本草研究工作
一 伊博恩及其本草注释工作
二 日本学者的本草考证工作
第三节 赵燔黄及其“新本草”
一 从事生药学教育及主编《现代本草生药学》
二 对中药进行全面整理的尝试:《中国新本草图志》
三 按自然分类系统整理本草:《祁州药志》及其他
第四节 近代中国植物学家对药用植物的研究
一 裴鉴及其《中国药用植物志》
二 钟观光及其本草考证
三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与《滇南本草图谱》
第五节 中药栽培的发展及相关研究
一 近代中药栽培的新局面
二 各高等学校之药物试植与研究
三 政府机构主导的药物栽培及改进
第六节 工作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有效之药”与“可通之理”——近代中医对中药药化学、药理学研究的反应
第一节 “辨气味”与“辨质”
一 中药传统药性理论概述及其近代困局
二 “辨质”观念的提出与中药化学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中药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一 研究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二 中医界的批评
第三节 采新说以诠陈言:近代中医对传统药性理论的再解读
一 “代名词”理论
二 “四气五味”新解
三 法象理论之“科学”解说
第四节 有是证、用是药;近代中医对经验的回归
一 轻理论、重经验的改良派
二 近代以效用分类的中药学著作
三 传统与新知
小结
第四章 科学国药——近代的中药西制与剂型改良
第一节 中药西制之背景与滥觞
一 中药西制之背景
二 中药舀制之萌芽
第二节 煎剂改良:机器煎药与代客煎药
一 粹华制药厂之机器煎药
二 煎药之改良与代客煎药之兴起
第三节 成药西制:佛慈药厂的主要工作
一 佛慈药厂之创建
二 佛慈药厂之主要工作
三 佛慈药厂之社会影响
第四节 新剂型的出现:以中药注射剂为中心
一 注射剂之使用及影响
二 中药注射剂之出现
小结
结语 从本草学到中药学
附表 近代几部中药学著作对中药效用的分类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