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不能说是一本单纯的王鼎传记,笔者所力图呈现的,还有嘉靖两朝中枢的政治运作,也有与王鼎同时的一些大臣。 作者卜键具有关于清代学术研究的全面深厚素养,虽然写此书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其学养的积累可能是两年的十数倍,没有二三十年的学术积累,是写不出这本书的。
|
內容簡介: |
《国之大臣——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一书以清代名臣王鼎为引线,以军国大事为节点,带写出清代嘉道两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描绘出清代中晚期的政治图景。作者卜键以史家之严谨,文学家之妙笔,钩沉各类史籍,终成此书。本书内容厚重、言之有据,是一本扎扎实实写清代历史人物及其政治环境的著作,具有察古鉴今的价值。本书在《国之大臣》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修订。删减了原版冗长难懂的部分,保留其主干、精华,增加了历史资料图片,让本书更适合大众普及阅读。
|
關於作者: |
卜键,文学博士,研究员,文史学者,专栏作家。原国家清史办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已出版学术著作22种,发表论文与文章300余篇,主持《清史?边政志》,主编《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等。
|
目錄:
|
引言 军机处别院? ? 1
第一章? 早年艰辛? ? 7
第一节 备极苦况?? 9
第二节 进入新朝?? 15
第三节 清贫中的苦读?? 19
第四节 会试的两连败?? 24
第二章? 恩科进士? ? 33
第一节 新帝的登基恩科?? 35
第二节 初入庶常?? 38
第三节 慈母病逝?? 43
第三章? 嘉庆帝亲政?? 49
第一节 以“守成”为旗帜?? 51
第二节 留级的庶吉士?? 62
第三节 甲子重开玉堂宴?? 72
第四节 纷纷离去的老臣?? 78
第四章? 学政也是大政? ? 87
第一节 詹事府岁月?? 89
第二节 出任江西学政?? 95
第三节 癸酉之变?? 108
第四节 攻入紫禁城?? 115
第五节 两种清剿?? 121
第五章? 猝然而至的帝位更替? ? 133
第一节 大臣之“体”与“用”?? 135
第二节 忽左忽右?? 140
第三节 未能举行的秋狝?? 152
第四节 又一次改朝换代?? 160
第六章? 有多少“事件”要查办? ? 173
第一节 弊案丛杂?? 175
第二节 从湖南江西查到湖北河南?? 190
第三节 仪封河工大案?? 196
第四节 浙江的惊天大案?? 207
第七章? 平定南疆叛乱? ? 223
第一节 国丧期的袭扰?? 225
第二节 烽烟相连西四城?? 233
第三节 举国之力的反击?? 243
第四节 敉平叛乱?? 255
第八章? 盐政与边政? ? 267
第一节 为何是那彦成?? 269
第二节 长芦盐区的积欠?? 276
第三节 变革两淮盐务?? 287
第九章? 从禁烟到销烟? ? 299
第一节 鸦片困扰清廷?? 301
第二节 “先乎品行”?? 314
第三节 大禁烟?? 322
第四节 “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333
第十章? 张家湾大决口? ? 349
第一节 国家危难之际?? 351
第二节 天灾与人祸?? 369
第三节 水困开封?? 376
第四节 开工何艰难?? 386
第十一章? 口门与国门? ? 403
第一节 处处是国门?? 405
第二节 堤上的星槎?? 418
第三节 重回中原?? 429
第四节 大工繁难?? 437
第十二章? 相国何必泪滂沱? ? 449
第一节 冰雪中的合龙?? 451
第二节 河干之别?? 458
第三节 国事纷繁?? 468
第四节 浙东的大反攻”?? 474
第五节 钦命“缓程来京”?? 490
第十三章? 国之殇? ? 497
第一节 圆明园暴亡?? 499
第二节 皇恩与哀荣?? 513
第三节 城下之盟?? 520
第四节 来早与来迟?? 530
主要参考书目? ? 543
原 跋? ? 550
修订版后记? ? 554
|
內容試閱: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三十日,序近仲夏,时已黄昏,京师西北 郊的圆明园湖光柳影,在夕晖映照下更见清幽。道光帝旻宁正与一众枢机 大员在勤政殿议事,记载缺略,今天已无法知晓那场御前会议之具体情形。 而据次日所颁谕旨,可知研究了杭州湾与长江防御等重大军情,以六百里 急递分别寄发,当无暇顾及外间的景致。
旻宁素称简朴,既不像皇祖弘历热衷于南北巡幸,也不学皇父颙琰坚 持木兰秋狝,却像他们一样地喜欢圆明园,每年有大量时间于此问理朝政。 英舰由浙东渐移向吴淞口外洋面,长江告急,道光忧心忡忡,连日与臣僚 商讨对策,当天更是一拨拨召见臣工,再与枢机重臣问对定议。勤政殿, 全称勤政亲贤殿,后楹额曰“为君难”,出自雍正手笔;东西两壁悬挂《创 业守成难易说》和《为君难跋》二文,为乾隆撰作。应是在最近几年,他 才愈益感受到其意蕴之深郁,再看看眼前的几位枢臣,也是一个个面色凝重。 就这样,君臣议至华灯初上,再至夜静更深。
本书的主人公,身兼东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王鼎,因为恩赐病休, 不在勤政殿中,却也身穿朝服来园,默坐于不远处的昨斋庭,像是在等待 首枢穆彰阿,又像是等候皇帝召见。王鼎是在下午略晚时分到的,军机大 臣都不在,小章京告以去了皇上那里,引他到昨斋庭稍做等候。该庭自成 小小院落,与军机直房略有距离,被称作军机处别院,可供枢阁大员饮啜 小憩,甚为安静。已是左副都御史、“仍留直”的陈孚恩闻讯赶来,其是“穆 党”中坚,生性明敏,早瞥见王鼎身边案上的大红封套,知有紧要奏疏, 也不多问,陪聊了几句,见王鼎神色淡然,也就借故离去。待穆彰阿、潘世恩等人终于退直,闻知后连忙到茶房与王鼎晤面,骇然见他挂于房梁之上,已是自缢身亡。
王鼎是来上疏的,大红封套中装的即其长篇奏疏。他要等穆彰阿等人说话,还是要等待皇上召见?真的很难说清。由上一次陛见时的交锋,王鼎更清楚地意识到:穆彰阿就是琦善等议和派的后台,皇上也已坐到他们一边。数日来,他从焦灼愤慨中渐渐平静下来,或沉思冥想,或奋笔疾书,将心中要说的话汇成最后一折,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献给皇上。这就是“尸谏”,陈尸以谏,一死以向皇上谏诤……
一位枢阁大臣的暴亡,且自缢在军机处别院,带来的震惊是可以推想的。逝者当能预想到这种震惊,要的也正是其震撼效果,却难以想象事态的走向——
有人连忙解下王鼎,安放在舆车上,锦被遮盖,送往其园邸“救治”;
有人飞骑往城内,要王鼎唯一的儿子、翰林院庶吉士王沆火速赶来;
有的速召朝中几位王鼎的陕西同乡,前来料理丧事;
更为重要的是要另外造作一份“王鼎遗疏”,还要由其子王沆亲笔誊写……
是谁指挥调度着这些?虽无记载,亦可推想为穆彰阿。一切都在严密封锁消息的状况下运作,军机处之外,包括不在现场的军机处人员,皆被瞒过。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待次日向皇上奏报王鼎病重去世,呈上“王鼎遗疏”,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大红封套还是那个,文字则已重新调整,王鼎本人所写的主要内容,据说约有三千余言,魏源诗中称为万言,已被焚为灰烬,飘向浩渺夜空。
闻听此讯,道光帝也觉惊愕。几天前,这位老臣还在御前激切言事,争持嘶喊,怎会一下子就没了呢?他派近侍去吊唁慰问,希望了解到真实情况,然而一切早被遮掩得停停妥妥,就是一个久病而逝。伪作的“王鼎遗疏”词意挚切,诉说对先皇和皇上的感恩戴德,诉说久治不愈的病况,大有君恩难舍之义。旻宁读后感伤,谕令加赠太子太保,赏给陀罗经被,派成郡王载锐带领十名御前侍卫前往祭悼,复派军机大臣何汝霖“代朕赐奠”。
王鼎长逝矣,东南沿海的形势更加恶化。
仅仅几天后,五月初八日,英军悍然发动新一波侵华攻势,吴淞之战打响,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两江总督牛鉴仓皇逃命,长江门户大开。再两个多月,钦差大臣耆英等在炮舰胁迫下,接受英方的全部苛刻条款,签署《南京条约》。耆英是奉旨行事,时人记述旻宁之复杂心境:年已花甲的他,在殿外平台上徘徊竟夜,不断地唉声叹气,至东方熹微始回至御案前,提笔在条约上批朱,并嘱近侍直接交给穆彰阿,不要让祁寯藻看到。王鼎虽死,军机大臣中仍有反对议和之人。
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王鼎都左右不了,甚至影响不了国家大局。天朝独尊的观念,闭关锁国的政策,庸人行政的局限,从上到下的贪腐,致使清朝的军事实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碰撞和挨打是必然的。而强盗在家门口耀武扬威,四处烧杀掳掠,残破城阙,毁损田庐,安能觍颜事敌、不加抵抗!鸦片战争以来,不断有文武官员为国献身,如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如定海三总兵,如金华协副将朱贵和江南提督陈化成,皆能率众击敌,战死沙场。然水陆清军,更多的是一触即溃,乃至望风而逃。人民将铭记为国捐躯的英雄,也不会忘却那些临阵脱逃的败类。陈化成壮烈牺牲后,当地百姓为之绘制遗像,几乎家家供奉,有一首流传甚广的《题陈军门遗像诗》:
一战甬江口,督臣死,提臣走;再战吴淞口,提臣死,督臣走;三战乃及金陵城,江涛寂静噤不声。陈将军后谁敢兵?君不见走者弃诸市,死者长如生,长如生,尸祝遍我东南氓。
镇海之战,两江总督裕谦殉国,浙江提督余步云畏怯逃走;吴淞之战,江 南提督陈化成死战不退,两江总督牛鉴仓皇而逃;而当大批英舰开至金陵 城外江面,则一派风平浪静,没有人死战和战死,也没有人逃走。
昔齐人欲侵鲁国,孔子对弟子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二三子者,君子之谓,仁人志士之谓也。孔夫子命弟子于家国危难时挺身而出,是儒学精神和道德的呈现。清朝岂无 慷慨赴国难之士?有。如林则徐、邓廷桢,如姚莹、达洪阿,此时皆已流 遣边荒。举朝喑畏啊,王鼎奋身而起,以衰病之躯,以七十五岁之高龄, 以枢臣阁老之尊,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唤醒庸碌怯懦的君王和同僚, 毅然就死,以尸相谏!
不管怎样掩饰遮蔽,王鼎之死的真相还是很快传播开来。人们痛惜之 余,将王鼎比作卫国大夫史鱼,比作楚大夫屈原和晋上卿范燮,他们都是 诤谏不从、以死报国的古大臣,是弘毅笃实、担当道义的典范。秦汉以来, 职位高峻优崇如王鼎者,因事诛戮、争权夺利而亡的可谓多矣,若说到为 国家民族甘愿捐躯,以死诤谏,真也找不到几人。
康熙之后,历代清朝帝王,包括道光,对儒家学说浸润颇深,经筵日讲, 朝乾夕惕,奉为立身治国之圭臬,岂不知城下之盟的耻辱,而以忧患交并, 影响到皇权稳定,所不顾也。穆彰阿、潘世恩等重臣皆出身翰林,饱读圣 贤书,兼上书房总师傅和庶常馆总教习,岂不知礼义廉耻,以大富大贵在兹, 所不顾也。王鼎起身寒素,位极人臣,在京有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在故乡有众多仰仗资助的族人亲友,岂不知爱惜身家性命,以大节大义在上, 所不顾也!吴宓先生论顾炎武,提出“殉情殉道” 一说,极有见地。其所 说的道,即中华传统的道德义理、儒家统绪。王鼎是中华文化的殉道者, 平静从容地选择了死,一死以警醒世人,以报国殉国。
本书本来是要以“王鼎大传”作为书名的,改拟今名,实由于写作重 点的稍稍转移。王鼎形象,只有在与同时大吏的比较中,才更能凸显其价值。 与传主的决绝赴死相映衬的,是更多位高权重者的弄权营私和尸位素餐, 他们都是“国之大臣”。大臣,国家之栋梁也,既指官职之尊崇,亦内蕴 着道德品行的要求,关乎体和用、守与为。《左传·昭公元年》曰:
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
乃今知较早对于大臣品节的论述,意为君主对大臣要尊重礼遇,取其品性 才具等大端。宠禄:宠幸和富贵。大节:既指品德操守,指临难不苟之精神, 又指国家安危存亡的大局。而在敉平南疆之乱后,道光帝曾为王鼎亲撰像赞, 亦以“国之大臣,重在品行”开首,重点则在“言谨事敬”,见出与前者 的明显差异。从乾隆以迄道光,常可见清帝训谕中有“二三大臣”,以及“得大臣之体”“失大臣之体”等字样,期望甚殷,要求多不外“言谨事敬”。 其也是大臣的应有之义,却非大节。
清代,凡三品以上官员皆可称大臣,出诸皇帝之口,主要指枢阁等贵 近重臣。嘉道两朝,国家由盛而衰,内忧外患,其间的万般滋味,近侍大 臣应先行感知,表现又因人而殊,清正与贪酷,明练与愚钝,耿介与圆滑, 勤勉与怠惰,谨畏与恣妄,共同构成一幅墨分五色的政治画卷。本书以王鼎为引线,以军国大事为节点,带写出一些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或全须 全尾,或数笔点染,着力处在于信仰和担当,品概与节操。
古今中外的政坛,从来不缺少聪明睿智之大员,嘉道两朝亦然。如曹 振镛、潘世恩和穆彰阿,如琦善与伊里布,都富于官场智慧,精擅趋避平 衡之术,也还算不得权奸佞幸。唯聪明才智一旦与私欲相混合,便生圆滑 巧诈,先贤书中倡导的人生准则便被销蚀。“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数语虽出于魏晋时嵇康之口,亦堪为嘉道两朝写照。然而有中华文化经典的存在,有二三读书种子和清正大员的存在,华夏道统就不会泯灭断绝,风骨、信仰与气节就会因时激撞,愈抑愈强。
王鼎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章 恩科进士
在一些文献中,称王鼎是恩科进士,有的则称之为正科进士。
所谓恩科,是朝廷格外施恩的特科,在皇帝登基、大婚、大寿之年, 特诏增加一次科举,以示有恩于天下士子。而正科,指三年一届,通例定于丑、 辰、未、戌年举行的会试。王鼎于嘉庆元年(1796)得中进士,岁在丙辰, 为正科应无疑义;又因此乃新帝继位改元的第一年,该科被明确定为恩科。 由是,王鼎便成为一名恩科进士。
在清朝官员的仕途升黜中,看不出恩科与正科有什么差异。但出于恩科者,似乎与当朝天子有那么一点儿亲近,或曰有了一个表忠心、套近乎 的由头。王鼎则不然,入仕后一直默默无闻,本本分分做自己的事,近在翰苑清贵,却长期未进入皇帝的视野。直到有一天,嘉庆帝拣阅翰詹大考 试卷,惊喜地阅读了他的文字……
新帝的登基恩科
在太上皇帝的传位诏书中,特列一款:“每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 暂赐六品顶戴荣身,以备诏用。务期采访真确,毋得滥举。”王鼎的祖父 王梦祖受到举荐,赐予六品顶戴。这类品级是没有俸禄的,却能给家人带 来骄傲,能激励后辈读书应试的热情。至于携带着祖父殷切期望的王鼎, 在京师参加恩科会试之际,闻知后自也倍感振奋——他是那样爱戴自己的爷爷。
用兵与衡文
在禅让后的特殊政治格局中,嘉庆帝对老爹自是惟敬惟谨。“敬承慈旨鸿禧迓,勉矢寅衷宝祚延”,是颙琰与弘历唱和的诗句,读着都觉得费劲, 却是他对父皇的郑重表态。对于乾隆的宠臣和珅,颙琰也保持谦逊,礼数 颇为周到。太上皇帝并不搬离养心殿,“归政仍训政”,抓住军政大权不放, 可毕竟老了,一天天变得更老,说是不放手,日常事务实在没有精力过问, 加上有意让儿子历练,军政大事很快就落在嗣皇帝肩头。三十六岁的颙琰 既重视用兵,也不忘衡文,显现出很强的责任心。
用兵,包括刻下的平定苗变,主要则是随后的白莲教起事。太上皇和嘉庆帝都为之深深焦虑,而密切监视教众起事地域和进军路线,具体指挥 和调度军队,多由嗣皇帝发号施令。
战事多有反复,奏章纷纷告急,嘉庆帝亦能不忘文事。自康熙帝开始, 清朝几代帝王都十分重视皇子教育。颙琰自幼刻苦攻书,一直到继位之前, 一直在上书房学习,工诗能文,对儒家典籍颇有知解。二月间,他拣阅了 广东、四川等省进呈的乡试各卷,见所出“四书”题、“五经”题多涉颂圣, 指出此类考题难以发现真才实学,也不利于士习文风,要求“嗣后各省乡 试派出试官,及各省学政所出题目,务将四书五经内义旨精深及诗题典重 者课士衡文,用副朕敦尚经义、崇实黜华至意”b。这些新举措,必然为有心人觉察到。
三月初六日,礼部尚书纪昀被定为会试正考官,以礼部左侍郎铁保、 吏部左侍郎沈初为副考官。纪昀曾任《四库全书》总纂,自是衡文高手。 铁保为满大臣中的饱学之士,沈初是乾隆二十八年榜眼,皆以能文著称。 选定此三人主持新帝登基的恩科会试,亦称允当。
关于该科礼部会试,上皇在传位诏中特有一款,命加恩增加一些名额:
会试额数,俟礼部临期奏明人数,请旨酌量广额。
对于来京会试的天下举子,对于接连两次考场失利的王鼎,无疑是一个福音。
三月二十九日,紧张的阅卷已经基本结束,各房考官经过对初选之卷的比较讨论,拟出提交各卷的卷次。正副主考仔细复核,每卷必需读,对前列试卷更是斟酌再三。考卷上的试子姓名是密封的,籍贯则在卷首标明, 以便阅卷考官考量,为各省中额留出余地。卷次排定后,礼部据以提出各省会试中额,最后由嘉庆帝钦定。这一类常规事体,上皇已基本不加过问了。 本届会试,陕西和甘肃整合而一,共取中五名。虽无法与江浙相比,却较去年大比例增加。
该科礼部会试的会元为广东人袁櫆。王鼎顺利通过了会试,揭晓之日, 自是激动万分。多年苦读有了一个结果,但也只是一个初步结果。接下来 还有复试和廷试,能不出意外,才算得中进士。
策试题
四月二十日,以大学士和珅领衔,吏部尚书刘墉、户部尚书董诰、工部尚书彭元瑞、吏部左侍郎沈初和右侍郎胡高望、兵部左侍郎玉保、内阁 学士吴省兰为殿试读卷官。这是一种尊荣,也是一项苦差,要的是连夜阅卷,又不得出任何差错。阿桂和王杰没有参加阅卷,表面的理由是年岁太大,已熬不得长夜了,深层原因,应在让和珅领衔新帝登基恩科的殿试阅卷,必出于上皇之意。
次日,嘉庆亲临保和殿,策试天下贡士。当日一大早,新贡士袍服冠靴,由东华门鱼贯而入,点名分拨,礼部和銮仪卫已在试桌上贴好贡士名签,大家各寻姓名,列坐于保和殿内。天刚放亮,新贡士出至殿外,在读卷官引领下,沿丹陛分东西排立。待皇帝在众官簇拥下来临,作乐鸣鞭,升坐殿内, 和珅就黄案捧起策题,转交礼部官员,敬置于丹墀黄案上,众人向皇帝行礼, 而后才是分发试卷,贡士一一跪领。这是大清鼎盛时期的廷试仪节,后来国势衰落,皇帝不再亲临殿试,考场虽仍设在保和殿,场面则常常是一团混乱。 考试期间照例是不许点燃灯烛的,故先来的抢占光亮充足之地,后来者不愿在黑乎乎的深处,便搬着桌凳到外廊之下,遇有风雨,更是狼狈不堪。
时值湖北、陕西等数省白莲教起事,清廷调集大军围剿,也难以迅速平息。殿试策题即由“人心道心”谈起,曰“帝王所以与天下相见者心也”, 曰“享天心,肩一心,洽民心”,曰“心之用主乎敬”。人心道心,出于 《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是中华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强调居安思危,体悟大道,坚 守信念与理想。其时苗变未息,教乱又起,无论上皇还是嗣皇帝都深感焦 虑,要求与试者考诸史上之军政体制,依据儒家经典和历代典章制度,对现实中存在的弊端提出解决思路。试题还特别要求秉笔直书,“毋隐毋肤”, 把想到的都写出来。
对参加殿试的贡士,朝廷也可谓关怀备至。每个试桌例赐宫饼一包, 殿前还备有茶水,参试者可随时去那里饮用歇息,不禁出入,不限时间, 如果嫌宫中试桌低矮,还可以自带折叠桌。当然监试极严,由宫中侍卫盯着, 而到了这里,作弊的人怕也早被一网一网打捞没了。
二十四日,嘉庆出御乾清宫,召见读卷官,亲自阅定进呈的前十卷, 钦定甲第,王鼎的在前十卷之中。第二天,皇帝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赵文楷、 汪守和、帅承瀛三人进士及第,二甲戴殿泗等四十人进士出身。王鼎列第 二甲第三名,是一个很靠前的名次,多年困穷和苦读的他,终于迎来了一 段人生的幸福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