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马拉松名将手记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战
》
售價:NT$
359.0
《
大家小书 译馆 骑士:历史与文化
》
售價:NT$
255.0
《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售價:NT$
257.0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NT$
155.0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NT$
614.0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NT$
406.0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NT$
359.0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NT$
359.0
|
編輯推薦: |
《汉字鉴赏》为国家课题《汉字学视域下的道德研究》成果之一,《汉字鉴赏》揭秘汉字渊源以及汉字初形构形所隐含的道德或哲学意义。汉字不仅源于象形,也源于更远古的八卦符号、神农结绳、河图洛书等。汉字初形构形,不仅多具象形性特征,而且亦多具多意性、开放性、抽象性、哲学性特征。 故汉字系统不仅可以记录语言、传播信息、留存历史,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或道德哲学系统。对于“道、德、仁、义、礼、智、信、忠、恕、孝、勇、廉、耻”等汉字初形构形的深入剖析,不仅能让我们继承优良传统,也能为我们对于新时代的道德建构起到重大启示作用。
|
內容簡介: |
《汉字鉴赏》主要揭秘汉字渊源、汉字初文构形玄机,并以汉字学视域联系先秦经典、当代哲学、当代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道、德、仁、义、礼、智、信、善、忠、孝、廉、耻、勇”等汉字初文构形详加剖析,阐其幽微,发其哲思,弘扬优良传统,重构新时代道德框架,为中华民族持续崛起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汉字鉴赏》融学术性、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通俗性于一体,萃抽象性、想象性、具象性、哲理性、艺术性于一堂。穷究汉字初形,波及异体变化;广涉先秦诸子,联系当代哲学;深入生活实际,追求生命超越。“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征,稽撰其说” ,可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
《汉字鉴赏》既可惠及广大学生,亦可启迪社会大众,并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可能的奠基。
|
關於作者: |
何铁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研室主任、书法篆刻研究所长,高级教师,书法学教授。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汉字学视域下的“道、德”研究》课题主持人,2016国家广电总局《从汉字渊源看中华文明道德传承》课题主持人。中南大学、云南大学兼职教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弘扬先进文化突出贡献人才”。浙江省“优秀书法指导教师”,出版《强国之道》为2017年书目,出版《汉字玩赏》《汉字学视域下的〈老子〉》《汉字学视域下的〈论语〉》《铁山隶书、楷书千字文》《铁山硬隶》《铁山隶书》《铁山硬行草》《楷书研习入门》《隶书研习入门》《行书研习入门》《隶书字帖》《铁山硬笔行楷字帖》《铁山楷书》《书法欣赏》等字帖或专著。
|
目錄:
|
第一讲 汉字是怎么来的 1
一、话说“汉字” 1
二、汉字的起源 4
第二讲 汉字构形的“玄机”——以“人”字为例 11
第三讲 汉字之“根”——符号字与象形字 20
一、符号字 21
二、象形字 22
第四讲 汉字之“魂”——会意字 31
一、为什么说会意字是汉字之“魂” 31
二、会意字的概念与分类 32
第五讲 汉字之“翼”——形声字 42
一、为什么说形声字为汉字之“翼” 42
二、“形声字”的概念与分类 42
第六讲 汉字中的繁简字与异体字 53
一、什么是繁简字 53
二、《简化字总表》所颁简化字的来源 54
三、什么是异体字 56
四、异体字的类型 57
五、异体字与古今字、通假字的关系 67
第七讲 什么是“道” 68
一、“道”的概说 68
二、“道”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69
三、部分经典关于“道”的论说 72
第八讲 什么是“德” 78
一、“德”的概说 78
二、“德”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80
三、部分经典关于“德”的论说 83
第九讲 什么是“仁” 86
一、“仁”的概说 86
二、“仁”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87
三、部分经典关于“仁”的论说 90
第十讲 什么是“义” 92
一、“义”的概说 92
二、“义”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92
三、部分经典关于“义”的论说 95
第十一讲 什么是“礼” 98
一、“礼”的概说 98
二、“礼”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99
三、部分经典关于“礼”的论说 102
第十二讲 什么是“智” 110
一、“智”的概说 110
二、“智”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10
三、部分经典关于“智”的论说 114
第十三讲 什么是“信” 116
一、“信”的概说 116
二、“信”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17
三、部分经典关于“信”的论说 121
第十四讲 什么是“善” 125
一、“善”的概说 125
二、“善”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26
三、部分经典关于“善”的论说 128
第十五讲 什么是“忠” 131
一、“忠”的概说 131
二、“忠”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34
三、部分经典关于“忠”的论说 136
第十六讲 什么是“孝” 139
一、“孝”的概说 139
二、“孝”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40
三、部分经典关于“孝”的论说 142
四、关于“孝”的四重境界 143
五、关于“孝”的超越 147
第十七讲 什么是“廉” 150
一、“廉”的概说 150
二、“廉”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51
三、部分经典关于“廉”的论说 153
第十八讲 什么是“耻” 159
一、“耻”的概说 159
二、汉字学对于“耻”的认知 161
三、部分经典关于“耻”的论说 163
第十九讲 什么是“勇” 172
一、“勇”的概说 172
二、“勇”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74
三、部分经典关于“勇”的论说 175
四、“勇”的分类与“大勇”的达成 178
第二十讲 什么是“恕” 181
一、“恕”的概说 181
二、“恕”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81
三、部分经典关于“恕”的论说 183
第二十一讲 什么是“圣” 185
一、“圣”的概说 185
二、“圣”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85
三、孔子及其信徒们关于“圣人”的言说 187
四、孔子及其信徒们树立孔子作“圣人”的原因分析 189
第二十二讲 什么是“教” 192
一、“教”的概说 192
二、“教”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92
三、部分经典关于“教”的论说 194
第二十三讲 什么是“勤” 196
一、“勤”的概说 196
二、“勤”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197
三、部分经典关于“勤”的论说 199
第二十四讲 什么是“乐” 202
一、“乐”的概说 202
二、“乐”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204
三、部分经典关于“乐”的论说 205
第二十五讲 什么是“玩” 209
一、“玩”的概说 209
二、“玩”字的初文构形分析 209
第二十六讲 汉字的书法美 215
一、什么是书法与书法美 215
二、为什么说只有汉字才有独立的书法艺术 218
三、“书法美”的主要内容 219
|
內容試閱:
|
什么是“鉴”
“鉴”字的初文为“”。会意字,与“监”同源。后加“金”字,写作“”或“”,既是强调(镜子)其所谓材料属性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语言文字丰富发展的必然,所以后来它又成了所谓的形声字(“金”为“形”,“监”为“声”)。
“”由三部分构成,上部左侧是个“臣—”字,右侧是个“人—”字,下面是个“皿—”字。“”是一只侧面朝上看的眼睛,“”是一个垂手躬身的人,“”在这里应该是一个装满了水的陶盆或者木盆。后来“鉴”或“监”字所生发出来的所有意义,既源于上述三个部分的单独所指,也源于此三者之间的会意(《说文解字》云:“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或引申。
一只由下朝上看的眼睛,既有观察、看望、仰视的意思,同时也有服从、谦卑、恭顺、谨慎等心理状态的表达。其含义有多层:第一,眼睛是主体实现“鉴”的重要工具。有了眼睛才可能“观察、看望”,进而“鉴定、鉴赏”等。第二,所谓“鉴定、鉴赏”之类,对于主体而言还必须具备一种谦卑、谨慎的心态,尊重你所“鉴定、鉴赏”的一切,承认自身的局限性,自己认为能够看得清楚明白的却不一定就是真能。换言之,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总是可以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故所谓概念抑或真理,大多是相对的或所谓历史性的。“眼见”之“实”不一定为实。故现实中,因看见而相信的人常常只能成为因相信而看见的人的追随者。第三,“朝上看”还告诉我们,我们的眼界一定要高。“眼界高”喻示我们既要理想高远又能脚踏实地。不过,在实践中,就像“知与行”的关系一样,理想高远又能脚踏实地者实在寥寥无几。第四,“朝上看”的“眼睛”,其所看到的首先并不是别的什么人造物件或所谓自然世界,而是“人”。它告诉我们,“鉴”首先鉴的是“人”。这个“人”既是“他人”,更是自己。“他人”,除了有时是我们的“鉴定”对象,还可能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借鉴”或“儆戒”。把“人”当作“观察、鉴定、鉴赏”的主要对象,既是圣人所造“鉴—”字之最重要、最深刻的内涵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中心的底层逻辑。《论语》中樊迟向孔子“问知(智)”,孔子回答“知人”。樊迟再问,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这启发我们,“鉴人”的目的就在于“知人”。而“知人”的主要目的则在于用人、用好人。“知人、用人”不仅是“知”,而且是圣人之“智”(“智也者,知也。”《孟子·尽心下》)。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则告诉我们,若要“知人”,必先“自知”。孔子说的“智者莫大乎知贤”(《孔子家语·壬言解》)则更是强调,只有能辨识贤才并能很好地任用他们的人,才可能有大智慧。就像尧之用舜,舜之用禹、皋陶、伯益、稷、契,汤之用伊尹一样。《吕氏春秋》则云:“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这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大、最重要的智慧在于成就自己,而成就自己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则在于“学”。联系上述,我们会发现,“知人”难,难在“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荀子·儒效》)既不知如何“自知”,更不知“知人”的目的是什么。于是乎,放弃“知人”甚或放弃“自知”便难以避免。如何“自知”?与其他所有日常普通问题一样,正因为太过普通,所以“俗人”并无深刻思考或认识。其实古人早有明示,简单来说就是“好学”。“好学近乎智”(《中庸》)。“修身者,智之府也”(《报任安书》)。“好学”即“修身”“修道”“自明诚”或“教”。(“修道之谓教。”“自明诚,谓之教。”《中庸》)具体如何做?一曰:“格物”(《大学》)。二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三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格物”可以“致知”。“格”不仅在于研究、探索,更在于不断地“学”与“教”;“物”既是整个的自然物质世界,也是整个的人类精神世界,当然也包括主体自身。方法以模仿圣贤始,最后以成圣成贤终。其最难处不仅在于“自省”,而且在于有恒。了解了“知人”必须先“自知”的逻辑关系,我们也就明白了“鉴—”字盆在下而眼睛却又朝上看的矛盾之处。“朝上”看的是别人,而“朝下”看的是自己。换言之,一个人只有在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充分地剖析自己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了解别人。原因也很简单,在我们已知的这个世界里,古往今来,最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我是人,他人是人,圣贤当然也是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如能深刻认识自己,就能深刻认识他人,所以孟子认为“人皆可为尧舜”,荀子认为“途之人皆可为禹”。至于“用人”,则正是圣人所善的。因此,在一般的认知里,圣人之“成”往往是“大成”。所谓“大成”,即不仅能成就自己,同时也能成就天下人。我们发现,“俗人”即或真能“自知”也能“知人”,但如果没有掌握权力,即没有用人之权,那么要成为所谓尧、舜也是不可能的事。不过,我们也不必泄气,此路不通,还有他途。按孟子的思路,尽管“人爵”有限且难于实现,然而“天爵”却是可以无限提升的。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通过不断的或修道进德或立身行义,也可以像老子、孔子抑或他自己一样,在经过无尽的岁月洗涤磨砺后,或许也可以“大器晚成”“死而不亡”。
“”是一个躬身垂手的人。这在“”“”两个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躬身垂手的人”的背后至少蕴含了四种意思:第一种,“鉴”一定是属人的,只有人才可能有所谓的“鉴”或“鉴定、鉴赏”。事实上,不仅“鉴”是属人的,“狂妄”或“哲学”点说,就是整个的物质世界也都是属人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人就没有“名”。“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所谓的“道”或“名”,也才有了所谓的“意义”。第二种,只要是人,就必须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从而谦卑有礼,与道德同行。“恐惧”是人类一切道德产生的根源。没有恐惧就没有道德。人之所以要爱别人,是因为惧怕自己被这个世界所抛弃。道德的核心是公正。一个人心怀公正就是最大的道德。法律依公正而创立,也因公正而不断修正,同时又是守护“公正”或“道德”的最实用工具。因此孔子在解读《周易》震卦时说:“君子以恐惧修省。”(《易传·象传下·震》)当然,《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实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第三种,所谓“鉴”或“鉴定、鉴赏”,不仅其主体是人,就是其所“鉴”或“鉴定、鉴赏”的对象即或不是人,也一定是已人化了的自然之物。第四种,所谓“鉴”或“鉴定、鉴赏”后的结果,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主体的学问才识、性格特征、道德品行、气质修养、喜怒哀乐、经验阅历等。
“”,一个装满了水的大盆,既是“鉴”的本身,同时也是实现原初所谓“鉴”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在没有金属、玻璃等其他更好、更有效的工具之前,装满了水的陶盆或木盆无疑是实现镜子照人的最佳选择。当然,“鉴”,它不仅可以是一个水盆或其他什么取水、运水、储水的工具,还可以是一个平静的湖面或池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事实上,这样的“鉴”不仅可以照见天光云影、斗转星移,甚或亦可以照见自然万物、妖魔鬼怪、过去未来。为什么?因为其中有“人”。
“”“”“”三者组合在一起是为“”。以此,它便不仅是镜子、盛水的大盆、取水的器具,同时也可以是“见、察、照、明、光泽、借鉴、儆戒、见识、鉴戒、教训”等。后来的“鉴”无论是金属的,还是水晶的、玻璃的或其他什么材料,不管其质地如何,都会拥有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无一例外地都深刻地打上了主体自我认知的烙印。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其“鉴”主要指向“鉴戒”或“教训”。而《新唐书·魏征传》中说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之“鉴”,前者指向“镜子”,而后面两“鉴”则不仅是“镜子”,同时更是指向“鉴戒、教训”或“借鉴”。
综上可知,在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里,水可鉴,铜可鉴,史可鉴,人可鉴,汉字可鉴,似无不可鉴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所“鉴”之中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何铁山
2022年12月17日
于东瓯客居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