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碧山15 食物续

書城自編碼: 400424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评述
作 者: 左靖
國際書號(ISBN): 9787571118990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儿童折纸大全(儿童创意美术手工系列)
《 儿童折纸大全(儿童创意美术手工系列) 》

售價:NT$ 155.0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人文与社会译丛)
《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人文与社会译丛) 》

售價:NT$ 411.0
最好的教养:别错过孩子的4~7岁成长关键期
《 最好的教养:别错过孩子的4~7岁成长关键期 》

售價:NT$ 259.0
给孩子的语文四书: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全四册)
《 给孩子的语文四书: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全四册) 》

售價:NT$ 770.0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

售價:NT$ 325.0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

售價:NT$ 1089.0
伟大的中国奇迹:给孩子的古建筑解剖书(全8册)
《 伟大的中国奇迹:给孩子的古建筑解剖书(全8册) 》

售價:NT$ 2013.0
Fundamental of Physics(7th Edition) 基础物理学(第7版)(改编版)
《 Fundamental of Physics(7th Edition) 基础物理学(第7版)(改编版) 》

售價:NT$ 473.0

編輯推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国人爱吃,众所周知。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是复杂的,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人们的记忆会随时间、地点的变迁而变得模糊,但当吃到某种熟悉的食物,哪怕相隔千里,那扇记忆大门就会瞬间打开。食物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和反映。《碧山14.食物》《碧山15.食物续》两本书不仅仅讨论关于口腹之欲,更是关于食物的历史和地理的变迁,食物与地方文化,饥荒和疫情时代的食物,还有种子保护、食物共享、新素食主义、未来的食物,以及食物与设计、食物与艺术等,如果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食物跟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都极大,甚至决定了我们以何种方式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內容簡介:
《碧山15》“食物续”卷,是特地为呼应和记录2020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而设定的。其中的文章,既有历史学博士对中国历史时期饥荒现象的考述,又有疫情最严峻时期不同地方的日常食物感知记录。“食之道”卷,从不同角度论证和劝说“弃肉食素”。“食之美”卷,以艺术的手法表现食物以及进食这些最普通平常之物的内涵。“食之运动”卷,展示人对于食物的改变。“歌与影”卷,以歌谣与影片的形式,提示了其中涉及的食物,以引起人们的思考。“社会介入性艺术”卷,呈现艺术家李牧返回故乡仇庄的在地实践。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对《碧山》杂志书和碧山乡建长期关注而养成的读者群体,热爱生活、热爱食物,关注环境和后疫情时代社会问题的知识群体,以及乡村建设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和对乡村生活感兴趣的年轻文艺群体。
關於作者:
主编左靖,策展人,乡村建设者,安徽大学副教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创意分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是在地的乡村建设研究和实践。2014年,其主编的《黟县百工》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曾获《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中国创新人物奖”和《新周刊》社会公益类大奖;2016年,被三亚国际财经论坛旅游高峰论坛评为“2016年旅游行业乡村改造引领人物”;2018年,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杰出贡献”证书;2019年,他创办的碧山工销社荣获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北京设计奖“传统工艺设计奖”。
目錄
碧山15
卷首语 关于不同方式的食物书写(下)
卷一 特殊时期的食物
历史上中国饥荒现象的内涵考述
食物与生活的本原 疫期家庭餐食
归来 疫期云南食物
三生相 疫情期间湖北城乡餐食
卷二 食之道
食宜有礼 2010年代新素食运动
素食的公正与慈悲
卷三 食之设计
后碳背景下食物设计的四维转化
把食物变成灯具 做食物设计师是一种什么体验
人间有味是清欢 食物设计与我们的世界
卷四 食之运动
这种“新零售”不为赚钱为什么 台湾学者“帝都”观察记
在秦岭,见证人与蜜蜂的古老约定
卷五 书、歌与影
大卫·哈维的黄金时代
关于“回乡记”专辑
重返小川绅介的稻田
农具,攻稻与麦
什么养成了我们 景迈山食物与人
卷六 社会参与式艺术
艺术乡建进行时
以人为本的地方营造 “茅贡计划”与乡镇建谈
艺术参与地方营造 在景迈山翁基寨的乡建
后记
作者简介

碧山14
目录
卷首语 关于不同方式的食物书写(上)
卷一 食物与变化
食物的历史变迁
食物的地理变迁 三处高原与一处盆地
未来世界饕餮指南
卷二 食物与地方
本真的地方与非真的无地方 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理论初释
英国厨房空间简史
食物的田野 关于食物的乡土研究和传播
宁德“青草” 关于人与自然的叙事
《野莲出庄》专辑的概念
卷三
食物与人
我在加拿大钻垃圾箱觅食
一个生态小农亲耕者能养活多少地、多少人
友善的食物共享 不止盘中餐
卷四 食物与种子
冬藏·有种·共生
种子保护的新出路 摆脱商业鲸吞,重燃公共价值
谁才是种子保护的真正生力军
卷五 食物与艺术
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
艺术与食物的碰撞 一场致力“零饥饿”的艺术行动
卷六 文与字
数米:米字八十八
《麦:三三》追记
卷七 社会参与式艺术
挖掘城市潜力的公共艺术
尴尬 美学 “握手302”的艺术实践
后记
作者简介
內容試閱
2021年12月11日,涂飞和刘庆元合作策划了“地方、音乐与实践”活动,意把音乐根植到国内外的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艺术场景中去。他们邀请我做个讲座,因为地点选在顺德美食博物馆,正好我手头积压了两年的《碧山》食物专辑的稿件,自然就把主题定为“食物”,借此机会回顾一下十多年来,我的工作中与食物的交集部分。此为讲座稿的后半部分。
食物问题备受关注,可以说是显学。钟永丰写《野莲出庄》,也是受到近二十年来中国台湾的食农教育、保种运动、食物研究以及新植物志风潮的启发和影响。讲座前,我大致梳理了一下过往的工作, 居然跟食物的联结非常紧密。《碧山08:永续农耕》,关于永续农业、朴门农业,还制作了一张“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地图”;《碧山09:米》,是关于“米”的专辑,从稻作历史文化到《耕织图》中的稻香与耕苦,从寻找地禾糯到厦门米粉,还有关于稻米的器物、摄影、诗歌、舞蹈、电影和小说等。
出版之外,关于食物的展览,和因食物衍生的各类社会问题的展览,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举办。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就有: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即要在2030年实现全球“零饥饿”。照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有一个机会。2018年11月,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我和汪涵在北京798的悦·美术馆策划了“行动造就未来——2030年实现全球零饥饿”展览。在前言里,我引用了一句谚语:“我们并非从父亲那里继承土地,而是向我们的子孙借用它。”展览中,建筑师梁井宇关于“回宅”的研究让人印象深刻。这件作品用以致敬孔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梁井宇对人类如何可以更少地向自然索取的生活方式的赞美。比如,围绕食物制作而设计的“理想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假想没有冰箱,一个家庭该如何组织三餐,生活方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去除部分“现代化”的便利设施,会更能鼓励家庭协作,享受劳动乐趣等等。这是一个还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给我们很多关于与自然友善、可持续发展等方向上的思考。
2018年10月,我们与日本的D&DEPARTMENT开始合作,在碧山开设了中国唯一一家加盟店。“d47面”是他们的参展作品。日本有47个都道府县,每个都道府县都有自己的面食,种类繁多,吃法各异。作品通过面的实物、制作方法、原材料和当地食俗说明,让大家领略日本各地面食文化的魅力。
2012年,D&DEPARTMENT PROJECT的创始人长冈贤明先生在东京涩谷创立D47,一个集美术馆、商店和食堂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更加明确了他以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为架构,把发掘各个地域的地方物产,以及长存于当地的设计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在d47食堂,你可以吃到日本任何一个地方的定食。长冈先生要求,每开一家店,本地食物的售卖是必要条件。他认为食物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不仅在餐厅里贩卖本地的食物,甚至连盛食物的器皿,最好也是本地出厂的。餐厅往往还设有特价区,用于销售接近包装上标示的最佳出售日期的食物,或者仅仅因为看上去不够漂亮的食物。
最近两年,我们主要在河南修武县的大南坡村从事乡建工作。大南坡属于北方,所谓南稻北麦。我邀请旅日青年学者林翔策划了“世界麦面与中原乡土”分展,作为“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展的组成部分。麦面单元的内容比较复杂,策展人把“麦”置于一个全球语境里进行讨论,关于它的种植、收获、发酵食物、营养、贸易、经济学,甚至地缘政治等等,探究了小麦的历史是如何与人类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演化,共同赋予喜食麦面的中原乡土以绵延的生命力。
还有件有意思的事情,不记得是涂飞还是刘庆元的提议,2020年的“南坡秋兴”,我们安排所有嘉宾到村民家吃饭。要知道组织嘉宾去村民家吃饭非常困难,但这样做是为了让嘉宾更好地体验当地生活,通过食物的联结,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和人情世故。
最后分享一下在云南景迈山参与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我们主要负责景迈山乡土文化的调研、整理、展览和出版。景迈山以茶闻名,千百年来,世居当地的傣族和布朗族先人,发明了林下种植的方法——茶树是在完整的植物生态体系中生长,成片的种植区又以分隔防护林隔开,避免虫害传播,这是非常智慧的种植方法。
茶在景迈山既能治病,又可作为食物,更可饮用,我们的工作内容围绕着这片树叶展开。同时,我也关注这一地区的其他食物。为此,我邀请摄影师李朝晖上山创作。之前,他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作品“什么养成了我们”让我印象深刻。
2021年4月,李朝晖从湖北驱车2000公里来到景迈山,完成了“什么养成了我们”景迈山篇。李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所以他观察世界多少习惯性地带着生物学眼光。在景迈山的创作中,他选择了四个世居民族展开拍摄,邀请每个人分别挑选出常吃的和喜欢吃的食物。最后,李朝晖拼出他们各自的“食物物种图”,并用这些食物拼成他们的肖像,来讲述景迈山“到底我们是由什么养成”的故事。
以上是我这些年来跟食物话题发生的交集,权作“食物”专辑的卷首语。

饥荒——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集自然与人文之生态系统于一体,织就了一张围绕人地互动,辐射人口、农业、生态、社会与经济等诸多专题的网络,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进程施加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历史文献中不乏对饥荒现象的记载,历代文史典籍、乡土方志、文书碑刻等,所录者可谓比比皆是。近年来,学界对于历史时期饥荒现象的研究旨趣有了显著的升温,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并渐趋架构饥荒史为一特立之研究分支。其研究侧重点可归结为三:其一,究其因果,即就某类自然或社会现象展开,探讨其与饥荒现象之间的互动历程,自然者,诸如水文、地形、气候之变迁,社会者,诸如人口、经济、交通之演化,将其辨明缘由,探究其与饥荒现象产生之间的关联;其二,探其表象,该类研究多聚焦于某一历史时期,详考史籍所载的某次饥荒现象之历程,其间有何表现,饥荒现象的出现对于自然与社会生态产生了何种影响等;其三,论其演化,即将所界定的饥荒现象作为一个统一的历史地理现象,探究其发展源流,在历史时期内解读所研究区域内的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以明晰其时空规律。
三类研究为我们今天深入探究与认识我国历史上的饥荒现象奠定了相当的文献基础,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饥荒史的多元化视角,可资借鉴者,自不待言。然则所论之为历史现象者,需明其源流,考其正义,为当务之首。何以谓之饥荒?寓意之内涵何似?明辨中国历史上饥荒现象的根源,界定饥荒现象的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饥荒现象所具有的多元化内涵加以详尽考述,将为我们于名实之间,用历史的眼光深刻认识饥荒现象提供立足点,并为推进研究的持续深入提供借鉴,即为本文所论者也。
一、名实之辩
今日研究饥荒者,常引当下之意,将其定为“由于农业歉收或绝收,致使黎民百姓因粮食短缺而挨饿的现象”,谓之饥荒发生时,农田荒芜,赤地千里,人口大量死亡或流亡他乡,使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对乡村与城市产生严重影响之社会现象。或云,“饥荒为自然灾害的伴生现象,在人地互动过程,在极端自然条件下所催生的灾害发生时,饥荒会因人口结构演化而伴生,并与灾害相伴随”。二者各有侧重,前者重于农业现象,后者则重于自然灾害,定论不同而所见各执其理。而二者相同者,皆以今日自然与社会生态之学,解析饥荒现象之实,以近代科学发达所形成之概念总结法,参酌当下之实际,划定范围以利研究,此为当前固定之法则。然则,若以今日之名,定历史之实,必会在研究侧重的选择过程中产生信息遗漏;若透过历史视角,立足于还原历史时期饥荒现象之历史本相,回归历史文献本身,挖掘其间内涵本源,便在此名实之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若分解“饥荒”二字,饥者,清代陈昌治版的《说文解字》谓之“谷不孰为饥,从食几声”。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注云“释天文,又曰,仍饥为荐,按论语年饥,因之以饥馑”。其间我们不难看出,“饥”字在历史上所接纳的概念中,强调了农作物的种植问题,所谓“谷不孰”便为饥,在史料中,所谓“谷与粟同义”,为“百谷之总名也”。此外,历史上又有对于“谷”的多元化解析,即“百谷”之所谓,如《周礼》有五谷与九谷之说,包含“黍、稷、稻、粱、麻、大小豆、小麦、苽也”。而《诗经》中所言“六谷”则为“稌、黍、稷、粱、麦、苽也”。类型繁多,随时代演变而成“百谷”之谓,即“诗、书言百谷,种类繁多,约举兼晐之词也。惟禾黍为嘉谷。李善引薛君韩诗章句曰,谷类非一,故言百也”(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虽类型各有差异,而在历史上,“谷”所直接指陈的作物偏向于我们今日所谓的粮食作物,划分为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三类,以提供淀粉、植物蛋白、维生素为主的农作物。此外,“饥”字解释中的“不熟”以及论语“年饥”之说,可以看出其所强调的粮食作物的季候性问题,强调了时间维度,即因年而生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的产出问题,与今日农业所论普遍性的丰歉问题,存在一定差距。荒者,《说文解字》谓之“芜也,从草巟声,一曰草掩地也”。“荒”在历史上有相当多的延伸义,或表地域方位,即云八荒之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