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NT$
225.0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NT$
240.0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在所有拍摄中国的外国摄影师中,
马克·吕布拍摄中国的时间跨度最为漫长,
镜头下的记录最为细致。
马克·吕布曾这样表达自己对中国的热爱:
“在中国每一个地方,我都看到并爱上了美丽的面孔、奇特而广袤的风景。”
“这里的面孔俊美,工具闪着古色光泽,景色无边且奇特,处处都透着尊严。”
自1957年至2005年,近半个世纪里20多次造访中国,
他拍摄中国的政治家、艺术家、明星、名人,
但相机更多对准的,
是普通中国人庞杂而富有诗意的日常生活。
这位纪实摄影精神的忠诚传承者,
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影像语言,
捕捉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真实面貌。
透过他的眼睛,那些温情而动人的细节,
让西方重新认识中国,逐渐消除了对中国的误解。
本书收录的诸多经典照片,
不仅是20世纪中国的时代缩影,也成为巨变中国的一个个历史注脚。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马克·吕布于1957年至2005年在中国拍摄的超过260幅照片,展现了处于转折时期的多面中国。老北京的旧胡同、穿着旧式长袍的行人,城市里的巨幅广告、明星、摇滚乐队,还有迷梦般的黄山……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之下,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面貌,既现代又古老——一个让马克拥有无限热情的、独一无二的中国。
相比法文原版,中文版更特别收录了一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照片。
|
關於作者: |
著者简介
马克·吕布(Marc Riboud),法国著名摄影师,以其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1953年,他加入玛格南图片社,后两次担任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1957年,马克成为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此后他来往中国达20余次)。其作品曾刊登于《生活》《国家地理》等多家杂志,并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译者简介
吕俊君,后浪出版公司资深编辑。编辑有《阿兰的战争》《摄影师》《灯塔》等图书。
|
目錄:
|
6 我与师父马克·吕布 / 肖全
8 转折点上的马克·吕布 / 南无哀
12 马克·吕布的乡愁/ 尚陆
18 原序 / 托马斯·苏文
26 前言 / 顾德明
30 1957—1971 永恒的中国,人民的中国
218 黄山:摄影师对雾气和中国水墨画家的宇宙迷梦的颂歌 / 马克·吕布
236 1979—2005 现代的中国
316 明天的上海 / 马克·吕布
330 年表
334 生平
336 马克·吕布有关中国的部分作品
337 本书中出现的杂志及文章出处
338 致谢
339 出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从1957年到2005年,马克·吕布和他的徕卡相机永远定格了面貌截然不同的“多面中国”。1957年和1965年的前期,中国看起来是那么遥远,仿佛和那时候看1949年前的中国一样遥远;后期的照片则突然把我们拽入急速的市场经济氛围中。黑白相机非常适合这样的中国:适合常常被煤烟笼罩的风景、老北京的破旧胡同、载着不知名的乘客前往上海的列车,也适合拍摄接见过他的领导人的肖像—尤其是正面拍摄的毛泽东主席,相貌威严,眼神难以捉摸;还有毛主席的知己周恩来,他更平和,也更活泼。
那绝对是一个处在转折点上的年代。马克·吕布自己也说过,他只看到了他的“守护天使”想让他看到的东西。但有时候他能超越自身所见,例如,他用广角镜头从一个家庭肖像照中取到一幅旧时代的图景镜头(第163页)。有时候幸运之神也会向摄影师微笑,例如1957年他在北京街头拍到一位身穿毛领大氅的像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贵妇(第93页)。有时候,图像会说话:1957年,我们在北京的街头能看到耍把式的、演杂技的、跳舞的,还能看到胸口碎大石的气功表演(第70—73页);到了1965年,东北的一群少年先锋队员手持木制步枪,“目光冷厉”(第151页)。马克·吕布还拍下了在运动中被送到农村或工厂半工半读的知青。这些照片弥足珍贵:鼻梁上戴着眼镜和肩上挑着担的青年,衣服上还带有医学院标志的知青(第155页)。
在1957年和1965年,马克·吕布致力于拍出人道和永恒。他清晰地展示出中国矿工和钢铁工人黧黑的面孔、集体组织中的平均主义,当然还有在人民公社稻田中的劳作场景。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长江岸上的纤夫了—那是最艰苦却又最不可或缺的职业之一。农舍内景照片则带有超现实的味道,韶山毛泽东主席故居旁边的农家内景显得干净、凝固,而他在延安的居所则定焦在正中央一张带蚊帐的大床上,让人很难联想到床主人非凡的一世命运(第170—171页)……还有勾肩搭背走在老北京街头的三个小女孩(第57页)。一位白胡子老者,在北京一条古玩街上的一家茶馆里(第164页),如今这条街已经“旅游化”了。自然,1965年的照片是无法避免意识形态色彩的,那毕竟是一个红旗处处飘扬、大规模游行常常发生的年代。
但在新中国的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古老的国家—或许是一个永恒的古国。
红色时代的最后插入一组美妙的黄山“山水”风景照。今天这里已经是一个热门旅游景点了,但20世纪80年代还鲜有外国人游览过,况且当时只能靠攀爬石阶登山(第214—235页)。
再往后看,是突如其来的彩色照片。1978年、1980年、1993年,直到2005年,马克·吕布拍摄下个人主义和消费欲回归的中国。但没过多久,他就重拾起驾轻就熟的黑白相机,拍出的人物照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人性特质。这次他身边想必不再有守护天使了。他见证了深圳的“发廊街”和街上那些女孩空洞的眼神(第296页),也没有错过上海老住宅区被拆迁的场景(第278页),还有黄浦江的另一边,正在建设中的浦东新区的泥泞和嘈杂。小孩儿对着老外做出无伤大雅的戏弄动作(第307页),这是以前我们不曾看到的。
那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在造成大众消费的事实之前先采用了它们的视觉符号,这一切画面都停留在那个已经演变了的历史瞬间,不算是发达的中国的景象。如今,上海已然是21世纪的世界之都,一如19世纪的巴黎和20世纪的纽约。当今中国的消费是这个世界所不曾见识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吕布每次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个我们认为已经呈现出最终相貌,结果却总是处于巨变前夕的中国。最伟大的摄影师也只能传达他的所见,而马克·吕布在他的中国漫游中,从路人的奇装异服、姿态和目光中,看见、感受到、发现了更多东西。
顾德明(Fran?ois Godement)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巴黎政治学院教授,
蒙田智库亚洲事务顾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