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NT$
347.0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NT$
352.0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NT$
449.0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NT$
301.0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NT$
301.0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NT$
367.0
|
編輯推薦: |
名家引路,一场跨越千年的传统山水画艺术之旅。本书由著名书画篆刻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茆帆先生撰写,汇聚了他五十余载在山水画领域的深入研究与丰富实践经验。茆帆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将复杂的山水画知识及其探索多年的艺术诀窍倾囊相授。无论是山水画的初学者、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还是超越书画的其他领域的读者,都能从本书获得融会贯通的启发。109个书画问答,打通知识关节要处。本书内容全面而系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山水画论”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术语、创作理念及题跋艺术,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山水画的理论体系;下篇“书画百题”以问答形式,针对传统书画中的核心知识与必要见识进行解答,提供了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便于读者快速掌握重点,逐步深入学习。图文并茂,教学视频辅助,让艺术精髓触手可及。为了增强读者的学习体验,《茆帆山水画公开课》不仅配有近200幅历代妙笔佳作和茆帆先生的个人书画作品,还提供了教学视频资源:扫描辑封与封底二维码,便可观看视频,与茆公面对面。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辅助,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能直观地感受到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与技法要点。
|
內容簡介: |
《茆帆山水画公开课》基于著名书画篆刻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茆帆先生,多年的山水画研究、实践经验及公益课程积累,汇聚传统书画知识与技法,是一部面向大众的人文艺术读物。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山水画论”,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到技法、术语、创作和题跋,涉及笔墨、章法等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的创作实例分析、讲解;下篇“书画百题”,由109个书画问答构成,全面覆盖了中国传统书画学习中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与必要见识。全书配有近200幅历代妙笔佳作,辅以茆帆先生书画作品与教学视频,以权威视角融合实践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山水之美,悠然领悟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
|
關於作者: |
茆帆 本名栾国藩,1949年生于上海。幼承庭训,习诗书画印。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副研究馆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书画院兼职画师、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兼副会长、上海海上印社首批成员等。著有《茆帆作品选集》《写意山水画创作与技法》等。
|
目錄:
|
上篇 山水画论 从顾恺之到近代画派:山水画源流笔墨之间:浅说绘画技法寻找“真意”:创作四谈气场的开与合:题跋三义 下篇 书画百题
一、通论三十题
二、书法三十七解
三、国画四十二则
后记
|
內容試閱:
|
我自小在家庭的影响之下,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十三四岁开始,家里的旧藏册页、卷轴成为我临摹的对象。我那时的兴趣很广泛,兰竹、山水、人物,拿到什么临摹什么,虽然食而不知其味,却也乐此不疲。随着年岁渐长、兴趣所至,逐渐集中到写意山水这一门类上来。大约十年后,在一些书画前辈那里听到“以书入画”“画画一定要了解书法”的教导,特别是在一本书里读到潘天寿先生说的“画家不必‘三绝’而须‘四全’”的名言,方促使我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书法上去。我习书法,附带读古文、作旧诗、刻印章。白驹过隙,一转眼又度过堪为刻苦的十余年光阴。有了这样的积累以后,重新探究历代山水画的旨趣自然就不同往昔了,手中的笔也慢慢地自在起来。于是乎,心眼相照,情兴两随,数十番寒往暑来荏苒至今。
而今我已过古稀年岁,回顾自己耗费在书画里的数个“十余年”光景,常有感慨。其中至为深切者有二:一是中国书画之精深足以耗尽人的毕生,而成就的高低一靠学养二看天分;二是学习方法至为重要。谁能少走弯路,拍马直奔堂奥,谁才能赢得生命的充裕去作高深的研究,去创立自己的体系。
所谓方法对头,经验告诉我,首先,要真正理解技法的内涵。何种线条为好,为什么好?何种运笔有“势”,为什么会产生“势”,此地是否需要这样的“势”?如此等等。依样画葫芦不如先了解何为“葫芦”。其次,动手之前先要动脑。尽量揣摩学习对象的种种“过程”,包括“过程”中的想法。有没有想法,是怎样的想法,那想法是优是劣、是高是低?如此,则能在提高“手”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眼”。对中国书画创作而言,“眼高手低”非但不是贬义的,相反是获取进步的先导条件之一。不能想象,中国书画创作有“眼”不高而能“手”高的。“眼”之不存“手”将焉附?
这本书里的内容,是我大半生研究书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大约是 1986 年,我的老友、当时《书与画》杂志副主编周阳高先生掷下令箭,希望我开设“书画小辞典”专栏,以短小精悍的篇幅为读者解释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一些专用术语和词汇,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尝试定期撰写这些文字。一开始,这件事的难度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书画术语大多言简意赅,许多术语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解释实在很难。有些术语,如“入帖”“出帖”“白描”等,百把字已经可以讲清楚,而有些术语,如“气韵”“笔意”“意境”等,纵然写数万字也未必能讲透。还有,一些古人的诠释可谓云山雾罩,似是而未必是。因此,我在撰写这些小文章时常常处于与自己、与前人“血战”的状态之中。
时至今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从美育、哲学的视角来亲近中国传统书画,这种现象令我欣慰,而回看自己早年的文字,似乎没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依然感到它们对这个时代或许还有一点价值。借这次结集出版的机会,我重新梳理、修改文字。此书出版过程中,中华书局上海聚珍编审贾雪飞女士、编辑周天女士自始至终倾尽大量心血,学生陈瑞百忙之中为我摄制课程视频、整理影像资料,我的女儿栾吟之在浩如烟海的图片资料中寻找插图,中华书局的美术设计刘丽女士逐一精心调整书中的插图。对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热爱,是大家忘我工作的共同动力。我将此书贡献给读者,希望能使正在研习或欣赏书画的读者少走一点弯路,多节省一点宝贵的光阴。同时也借以求教于我的同道们,让我也能获得一个进步的机会。
岁在甲辰初秋
沪上雷埠山房檠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