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芙洛拉·莫尔:一部外星故事集(德国科幻小说鼻祖异星故事集)
》
售價:NT$
305.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售價:NT$
305.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如何理解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范围?中国历史中长城的价值是什么?中国的南北分界一直是长江吗?禅让现象存在和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江陵焚书是怎么一回事?……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可以并行不悖
作者对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理解,也主张人类之间必然有交流的深层次需求。这些对文化自信、文明互鉴等命题的反思,有着特殊的意义,启发读者全方位理解文明的发展。
3.追忆顾颉刚、谭其骧等几代历史学家求学问道的经历
书中忆叙了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成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禹贡学会的诸多往事,追忆了历史学家谭其骧的最后岁月……言辞真切、深沉而娓娓道来,寄托了写不尽、道不完的哀思和怀念。
新增内容、全新设计
增订版在保留原版内容的基础上,修订校正,新增的文章由作者亲自选定。
知名设计师凌瑛倾心打磨设计,使用多种特种纸,肌理古朴,极具书香韵味。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葛剑雄先生的学术随笔集。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对中国历史地理、统一与分裂的思考;读史书的札记或感想;对顾颉刚、谭其骧的回忆和怀念;对教育、人才、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一些意见;还有若干篇,谈论人口、移民和环境等问题。全书行文平实、观点广博,对文化、文明发展的批判性思考,更是发人深省。
|
關於作者: |
祖籍浙江绍兴,1945 年生于浙江吴兴(今属湖州市南浔区)。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西汉人口地理》、《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人口史》(主编,第一卷作者)、《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文集》(第一至七卷)等。
|
目錄:
|
001 中国历史疆域的再现
012 炎黄子孙之我见
024 长城的价值
030 天堑何曾限南北
037 古来北京知多少
044 天涯何处罗马城
056 永恒的矛盾 :追求与现实之间
073 汉魏故事 :禅让的真相
093 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
108 乱世的两难选择 :冯道其人其事
122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
143 重读《明史·海瑞传》
152 要是世界上只有中文
169 世界上不止有中文
177 悠悠长水
190 “ 开风气者 ” 与 “ 为师者 ”
219 浩劫中的忘我追求
——纪念季龙(谭其骧)先师八十四周年诞辰
223 长水琐忆
228 最忆康桥风雪时
233 科举、考试与人才
241 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主人意识
248 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
252 国以人兴,教以育人
257 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社会公正的基础
264 正确认识国情
273 中国人口 :二十一世纪的忧思和希望
281 移民·移民文化·上海文化
298 从移民史看民工潮
310 我们应该怎样纪念 “七七”
314 环境保护的人道原则和乐观精神
323 《天下泰山》序(附《天下泰山》分篇引言)
329 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
332 2018年版编后记
334 新版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文明自信。文明是指以往创造产生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文明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是就总体而言,而不仅是对某一种具体的文化的自信,也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中的每一种文化都应该或值得我们自信。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相应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发源于这片土地,植根于这片土地,最适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生产和生存的人群。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不断更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华夏族为主体,融合众多其他民族,结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善于向其他民族、其他文明学习,能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其他文明的长处。正因为如此,其他年代更久远、曾经更辉煌的文明古国都已成历史陈迹,而中华文明岿然独立,长盛不衰,中国的历史从未间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中华文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界。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当然值得我们自信!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由于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千差万
别,利弊并存,由此孕育的文明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保持先进,更不一定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总体上先进的文明、文化,都是不断自觉地吸取其他文明的精华、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的结果。
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中华文明远离其他主要文明。在大航海时代和工业化以前,中华文明未受到其他文明的威胁和冲击,但相互之间缺乏了解、联系和交流。中国广阔的疆域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中华民族完全没有扩张侵略的必要。但与此同时, 形成了“天朝无所不有,无需仰赖外人”的观念,中国人逐渐丧失了探索和了解外界的兴趣,缺乏对外传播自己文化的积极性。即使在相对开放的时代,实际也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即大量接纳外来人口的同时,不允许本国人外出;只对来华学习的外国人传授,却从不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或走出去展示自己的文化。到了今天,尽管人类之间的交往和信息传递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彼此的了解和理解还远远不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任重道远。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互鉴” 就是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并且应该相互借鉴,其前提就是承认其他文明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确立文化自信的同时,必须尊重、欣赏其他文明、其他文化,就像要求外国人尊重我们的文化一样。文明互鉴不应该停留在理念,更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我们应该认真了解、理解和研究其他文明——特别是世界上主
要的文明——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或学习,并且应该有借鉴或学习的具体行动、具体成果。即使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也要实事求是地承认或肯定它们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影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必要的尊重,避免无谓的争论。更不应将利益之争、某些具体的文化争议拔高到文明之争,诱发或激化文明之间的冲突。
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文化和文明之间, 就应该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唯有如此,文化自信才不会变成文化自闭、文化自恋、文化自大。应该承认,在某些局部问题,在某些人身上,已经出现这样的倾向,值得警惕。另一方面,在文明互鉴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措施和具体行动,同样需要我们重视。
全面正确地理解文化自信,真正确立了文化自信,中国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复兴中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