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辽史纪事本末(历代纪事本末 全2册)新版
》
售價:NT$
500.0

《
产业社群:超级群体引领新经济浪潮
》
售價:NT$
316.0

《
卢布:一部政治史 (1769—1924)(透过货币视角重新解读俄罗斯兴衰二百年!俄罗斯历史研究参考读物!)
》
售價:NT$
556.0

《
法国商业400年(展现法兰西商业四百年来的辉煌变迁,探究法国企业家“外圣内王”的精神内核)
》
售價:NT$
347.0

《
机器人之梦:智能机器时代的人类未来
》
售價:NT$
352.0

《
脑髓地狱(裸脊锁线版,全新译本)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之首
》
售價:NT$
286.0

《
复利人生
》
售價:NT$
352.0

《
中国绘画:元至清(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重新理解中国绘画史)
》
售價:NT$
857.0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一项为期约10年的大型追踪研究,系统地分析、探讨了儿童从6个月到10 岁之间的社会性的发展,主要探究了儿童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适应结果,以及遗传因素(基因)和环境因素(父母养育方式)在其中的作用。此外,本书还通过一系列的短期研究,考察了儿童社交退缩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包括情绪特征与认知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性干预研究,通过干预儿童的情绪(情绪调节)和认知(注意偏向、解释偏向、归因偏向、自我意象)来改善儿童的适应水平。
|
關於作者: |
张光珍,女,博士,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与教育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社交退缩概述
第一节 社交退缩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社交退缩的亚型
第三节 社交退缩的测量
第二章 社交退缩的生理、遗传基础
第一节 社交退缩的心理生理机制理论概述
第二节 抑制、害羞行为的大脑结构与功能特征
第三节 抑制、害羞行为的脑电特征
第四节 抑制、害羞行为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第五节 抑制、害羞行为与基因之间的关联研究
第三章 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理论与研究概述
第二节 社交退缩行为发展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社交退缩行为对儿童适应的影响
第一节 理论争议
第二节 研究概述
第三节 社交退缩行为的适应性价值的文化差异
第四节 社交退缩儿童适应过程中的保护性因素
第五节 社交退缩行为的适应性价值的追踪研究
第五章 社交退缩儿童的情绪特征
第一节 社交退缩儿童的情绪反应性与情绪调节概述
第二节 社交退缩儿童的情绪反应性与情绪调节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社交退缩与儿童的情绪理解
第六章 社交退缩儿童的认知特征
第一节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第二节 社交退缩与注意偏向及注意控制
第三节 社交退缩与解释偏向和自我意象
第四节 社交退缩与归因偏向
第七章 社交退缩的干预
第一节 认知行为疗法在社交退缩儿童干预中的作用
第二节 基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社交退缩儿童干预研究
第三节 基于归因方式的青少年社交焦虑干预研究
第四节 基于解释偏向和自我意象的社交焦虑干预研究
第五节 基于注意偏向的社交焦虑干预研究
第八章 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 谢
|
內容試閱:
|
序 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作家、诗人都对独处这一现象给予了关注。然而,人们对于独处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有人拥抱独处,认为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广为传颂的古训。独处时,我们可以看山看水,静赏美景,可以自在悠然地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独处时,我们可以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独处时,我们可以遗世而独立,从心所欲,而不必在乎他人的眼光;独处时,我们可以自我反思,感悟失败和收获,也可以抵达灵魂深处,与自我对话,还可以默默地舔舐伤口,自我疗愈,积蓄力量……因为独处,我们可以暂时远离喧嚣,享受片刻的安宁、平和;通过独处,我们可以沉思冥想,激荡智慧,启发灵感,抵达思想的彼岸;经由独处,我们可以聚焦自我,三省吾身,涤去尘埃,净化心灵,奔向思想自由、灵魂独立。另一些人则将独处视作洪水猛兽,认为独处会让我们与社会疏远、隔离。独处会让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独处也会让我们难以与他人建立联系,无法获得群体归属感,好似无根的浮萍,从而生出孤独、悲苦之情。长期的孤独会让人产生悲观、抑郁、焦虑等严重情绪障碍。久而久之,我们会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发展。因此,独处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兴趣。但不同领域的心理学家对此现象使用的术语有所不同,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人格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内向型人格与外向型人格在动机、心理、行为与神经生理过程上的差异;发展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社交退缩行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社交退缩行为产生、发展中的作用;临床心理学家则关注严重的退缩和焦虑给个体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干预和治疗。我对于独处、退缩的研究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我自己的经历。我是一个内向、害羞的人,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都为此备受困扰。一方面,我喜静不喜动,尤其不喜欢人多的时候。那种嘈杂、喧嚣的场景和高强度的刺激会让我感觉不舒服,而且人多的场合通常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节奏以适应群体的节奏,这也让我觉得麻烦和不便,因为我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所以小时候碰到红白喜事、家庭聚会时,我经常躲在一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时候和同伴们一起出行,我也会因为集体行动效率过低而选择单独行动。父母为此很是忧心,担心我长大后无法融入社会。因此,母亲经常对我耳提面命,希望我能更加合群、外向一些,但彼时的我对母亲的话不以为然。其实我也不是完全不喜欢与人交往,我喜欢与三两好友一起,但确实不太擅长与陌生人打交道,对此甚至有些害怕。在陌生人面前,我经常会感到尴尬、窘迫、不自在,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双方快速熟络起来。我尤其害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我不得不在众人面前发言时,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脸红、心跳加速。很多时候,因为过于紧张,我经常思维短路,忘记自己要说什么,这样的经历让我很是沮丧。于是,我开始刻意回避这样的场合,也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但好在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不错,在班级里也不调皮捣蛋,因此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这帮我找回了不少自信,也让父母安心不少。同学们对我也都很友善,愿意和我做朋友。在好友面前,我会非常开放、坦诚。我的好友虽然不算多,但我和朋友之间的友谊是深沉的、真挚的。我不会刻意和朋友们保持联络,但即使许久未见,我和朋友们之间也不会觉得生疏。因此,总地来说,从小到大,除了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表现自己,我并没有经历其他的困难,所以我一直不觉得害羞、内向有什么问题,直到后来上了大学,学了心理学,参加了导师的课题。我导师的课题与儿童的行为抑制、社交退缩有关,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内向、害羞、退缩的儿童,他们的行为表现勾起了我儿时的一些记忆,我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这些儿童中,有一部分儿童一如当初的我,虽然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但整体来说发展得比较平顺;而另外一些儿童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苦苦挣扎,却难以挣脱。我对这些儿童产生了深深的共情,试图去弄清楚他们出现适应困难的原因,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干预以改变他们的发展轨迹。我未能在学生时代达成这个目标,所幸工作之后,我能够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继续在这个领域里进行探索,于是有了这个课题和这本书。本课题由一项长期追踪研究和一系列的短期追踪研究、横断研究和干预研究组成。我们从基因、心理、行为和环境等不同的层面考察了儿童社交退缩行为的成因、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对社交退缩儿童进行干预,试图建立一套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干预方案。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我们发现,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确实有其遗传基础,但环境因素会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与表现形式。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相对稳定,但也会在一些内外因素的调节下发生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社交退缩儿童在认知、情绪等方面有一些很鲜明的特点。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社交退缩儿童的适应情况整体来看不容乐观,但是部分社交退缩儿童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也会让人惊喜。对社交退缩儿童的干预项目的效果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干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我深知,自身水平有限,对于许多问题的考虑不够全面、深入,在研究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因此在写此书的过程中心中诸多忐忑。但我仍然希望借此书与各位同行、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受到害羞、退缩困扰的人们进行交流,以期更好地理解社交退缩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思考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书中的一些错误和纰漏,也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