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胜任——管理者修炼笔记
》
售價:NT$
347.0

《
稻盛开讲7:经营者的使命
》
售價:NT$
199.0

《
黄埔一期同学录(全两册)
》
售價:NT$
1265.0

《
终局思维 站在未来设计你的当下 行为科学的开创性研究
》
售價:NT$
352.0

《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 1885—1898 (著名史家林文仁经典晚清史,重磅归来)
》
售價:NT$
500.0

《
夏日乌龙茶
》
售價:NT$
239.0

《
算力网络技术详解与最佳实践
》
售價:NT$
449.0

《
元素咖啡化学(全2册)
》
售價:NT$
1632.0
|
編輯推薦: |
如果你此时正迷茫,《老子》会给你答案,
如果你此刻正困惑,《老子》可以给你指引方向。
千百年来,《老子》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所传达出的人生智慧、处世原则在今天仍不过时,且常读常新。
本书深入浅出,将深奥难懂的先哲智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极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增强了可读性。
|
內容簡介: |
《老子》一书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学习《老子》?怎样把《老子》的智慧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真正领略其美与用?本书深入浅出,将大智慧融入小细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轻松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
關於作者: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弘正学堂学术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教育等。
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经典课》《直面人生的困惑》《<了凡四训>与命运密码》等。
|
目錄:
|
序? 知行合一学好《老子》
第一章 道是万千变化背后的秘密
第二章 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第三章 道家推崇减少争斗而天下井然
第四章 得道之人懂得把握动态平衡
第五章 真理没有主观感情
第六章 领会道,事半功倍
第七章 成全别人也是成全自己
第八章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自在自足
第九章 顺应道,功遂身退
第十章 修大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第十一章 以“有”为凭借,发挥“无”之妙用
第十二章 不做欲望的奴隶
第十三章 超越小我,成就大我
第十四章 把握规律,更易预见未来
第十五章 盛极则必衰,居安易思危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慧眼观潮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海晏河清
第十八章 老子为什么批评“仁义”
第十九章 启迪道心,开启内驱力
第二十章 觉悟者与普通人对聪明的理解不同
第二十一章 道重在践行
第二十二章 有智慧的人总是恰当地做事
第二十三章 众缘和合更利于成功
第二十四章 修道者当有赤子之心
第二十五章 行道者,不忘初心
第二十六章 智者圆融看待世事
第二十七章 天生万物皆有用
第二十八章 大成就者利苍生
第二十九章 芸芸众生皆需遵守规律
第三十章 不自大者,生生不息
第三十一章 行战争者,当为和平
第三十二章 知边界者,能融大道
第三十三章 知足者富,战胜自己才是真英雄
第三十四章 成就之道,在于服务众生
第三十五章 大道无形,顺之者生
第三十六章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顺势而行
第三十八章 去掉浮华,净化内心
第三十九章 贵以贱为本,人以谦让为尊
第四十章 体会有形世界的无形规律
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道在万事万物中
第四十二章 三生万物,压力也是动力
第四十三章 打破认知障碍,客观看待世界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知足常乐
第四十五章 看清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感恩生活,避免灾祸
第四十七章 得道状态下,怎么去观照世界
第四十八章 放下偏见,认清世界
第四十九章 圣人没有分别心
第五十章 有智慧的人懂得驾驭生命
第五十一章 无我利他,遵循天道
第五十二章 智慧打开,活在自性中
第五十三章 践行大道,当乐于付出
第五十四章 静以修身,不妄动得大成
第五十五章 物极必反,无妄念方得大道
第五十六章 以仁爱之心观万物
第五十七章 以无事而取天下
第五十八章 凡事过犹不及
第五十九章 开启内在智慧,获得真正永恒
第六十章 以道治天下,广施教化
第六十一章 以静处事,国家相安无事
第六十二章 净化内心,心内无恶天地宽
第六十三章 心外无物,万事无挂碍
第六十四章 未雨绸缪,恒顺众生通达万事
第六十五章 心道合一,和谐相处
第六十六章 百川归海,不争者得成功
第六十七章 放下自在,天助自助者
第六十八章 用人所长,态度谦卑
第六十九章 用兵当慎,以战为和
第七十章 大道至简,常人难悟
第七十一章 自知者明,圣人更懂自谦
第七十二章 权威和使命当以民为先
第七十三章 敬畏生命,人间正道
第七十四章 正视弱点,不去干涉大道运行
第七十五章 超越小我,不可过于看重自己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要关怀帮扶弱者
第七十七章 符合天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第七十八章 知易行难,不要被表象迷惑
第七十九章 心怀广大,种善因结善果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正视进步与危害
第八十一章 效法天地,付出总有回报
|
內容試閱:
|
序 知行合一学好《老子》
道家著名的经典之作《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是老子,我先对老子本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在介绍一个人的思想时,孟子曾说,“知人论世”。我们读任何一本书的时候,都应该对它的作者和成书的背景有一个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本书。读诗词时也是一样,不妨先了解一下作者的人生阅历、境界、格调、气象等。
传闻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曲仁里。老子一生,曾经官至东周守藏室史,负责管理图书。从为官经历来讲,他应该阅读过很多文献资料,他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的储备量,在当时应该是罕见的。很多人读了不少书,但是缺少穿透力和洞察力,书都是死的,但老子不是,老子不仅读书多,而且能从读的书里体会出东西来。所以他在《老子》里说一个人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不一定要东奔西跑才能了解得更多,其实通过自己的悟性和觉察,也能领会蕴含在世界中的道。
老子因为有悟性、灵性、慧根,可以穿透历史,他对人生、世界的体悟非常之深,这是修证的功夫。历史记载孔子曾几次去拜见老子。第一次见的时候,老子给了孔子一些建议,这是一个长者对年轻人的忠告。老子告诉孔子,年轻人如果有到处推行自己主张的欲望,或者想彰显自己的想法,这是带着强烈的个人欲望的,容易招致危险。孔子非常受教,应该说这对孔子后来的修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来孔子的一生,入仕、为官、辞官,基本都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承担一个人在社会上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尽管没人听他的建议,但是他说:“我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我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或者救人心,我追求的并不是名声。”
孔子年长时又去拜见老子,后来孔子非常赞叹地跟学生提起这一次老子与他的谈话。“我们总是说起龙,但是并没有真正见过龙。”孔子说,“我见了老子以后,觉得老子就是龙的象征,老子的智慧圆融博大,就像龙遨游于天地之间,可以吞云吐雾,行云布雨。”据说,向老子请教之后的几天里,孔子还沉浸在对老子博大智慧的赞佩情绪中。
海纳百川,和而不同,中华文化这一点特别值得大家去领会学习。两个伟大的学派,一个儒家学派,一个道家学派,两位智者见面的时候是很和谐的,不是互相排斥的。两位圣人是互相赞叹的,这就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在今天这个多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应该怎么相处?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接纳、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应该成为人类的行为准则。
《论语》里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君子面对不同文化或者不同见解的时候,会学习人家,成为更好的自己,但绝对不是简单模仿、照搬。小人是跟他一样的他就高兴,跟他不一样的他就打压、讽刺,党同伐异,孔子不赞成这种做法。这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内在精神,特别值得赞赏。
据传,老子晚年时对当时社会的状况比较失望:新旧秩序转换,礼崩乐坏,人心迷乱,弑君弑父,人伦纲常败坏,整个社会风气败坏。老子认为,旧秩序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所以他要西出函谷关,骑着牛修行去。
据传当时的函谷关令叫尹喜。尹喜很有修为,他观察到函谷关东边有一团紫气,觉得紫气下应该有高人。我们常说一个人面如土灰可能气象不好,紫气东来是吉兆。尹喜就去往东边,问来人是谁,来人正是老子。尹喜知道老子的修为,就问老子要干吗去。老子说要西出函谷关去修行。尹喜非常诚恳地说:“我也是一个修行人,特别想找人学习,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今天我出城门看见紫气东来,知道有高人要来,所以恳请您留下来。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您那么有水平,您的人生感悟、智慧和悟性,应该写下来留给后人;第二是您可以教我,我向您学习。”
我们看到的《老子》,大概是老子应尹喜的请求,把自己平生所学记录下来而成的。
《老子》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传承过程中也经历了复杂的命运。我这里不讨论它的版本,因为那是很专业的工作,不是大众的任务。
《老子》一共五千字左右。春秋时期的人写书很不容易,是拿刀在竹简上刻字,因此往往会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含义,言约而意丰。《老子》把老子平生所学所悟都呈现了出来。这本书极其宝贵,甚至影响到了全世界。西方一些管理大家对《老子》也耳熟能详,他们在管理过程中贯彻了《老子》智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读了《老子》以后曾用四个字形容——叹为观止。
我建议大家都好好学习《老子》,参悟《老子》,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领会它、验证它。这本书伟大在哪里呢?它对人生、宇宙的很多深刻道理都做了阐释。
汉字是中华文化非常好的载体。《道德经》的“道”字,是一个“首”,加一个走之。首是头,代表智慧,走之代表行动,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得道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智慧和行动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很多人所谓的道,不过是书本上的道,是历史上有所证悟的人写下来奉献给社会的文字记载。真正的智慧是要结合实际,有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如果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就会让文化走向萎缩。真正有修为的人不但说书上的文字,更讲自己平生的修悟体会,这就需要知行合一。如果只把道当作一种知识,而不结合实际来开启人们的智慧,就算不上真正的智慧。“德”这个字,其繁体字上边是一个“直”字,下边是个“心” 字。怎么才能领会道?每个人都有心,为什么圣人能以他的心领会道,而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心领会的多夹杂饮食男女的事呢?因为只有直心才能悟道。
《维摩诘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经。《维摩诘经》里提到“直心是道场”,人要把弯弯绕绕的心修成直心。什么是直心?直心就是不夹杂任何污染,没有贪心、私心、狭隘心、情绪等干扰的非常清静的心,只有这样的心才能领会道。
儒家、道家、佛家在讲修行的时候最终都要归到直心上。禅宗有一句话叫“歇即菩提”,是说你把万缘放下,把心灵镜子上的灰都擦掉就能觉悟,其实也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
经是什么?经就是路,符合宇宙真理的路,引导人走人间正道,尊重真理,符合规律。我们说一个人走错了,会说他不走正道,我们要让他走正道,实际上就是尊重真理。
学《老子》,不仅要学书上的道,更要修出自己的道,做到知行合一。怎么悟道?让自己的心清清静静的,用这颗直心去参悟道,才能悟出来。心里有太多自私、狭隘、偏执等弱点的人,悟不了道。道家有一部《清静经》,对此说得很清楚。经是指示我们走正道、走大道的,所以《道德经》书名已经把它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人这一生,无论怎么个活法,到了一定层次之后,都要去悟真理和规律。在企业中,如果光讲销售技巧,那是术,层次就低一些。一家企业如果想做成百年老店,要有道。政府治理社会,也要有道,要发自内心地去认识历史规律,顺应规律,认识到政治的根本在于人民群众。有道的政府,生命才会长久。无论哪个行业,想要做大做长久,一定要在道的层面去理解问题,观察问题。
我们有缘学习《老子》,领会其中的道理,并落实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修为,使家庭事业变得越来越好。如果大家都能学《老子》,对文化建设和全民素养提升都有很好的作用。
当然,我跟大家的分享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一定会有浅薄的地方,诚恳地请大家多批评指教。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感恩两千多年前以老子为代表的先哲,是他们的辛劳和奉献,才留下了这么精妙的智慧供我们解读。我们有责任去学习、传承、弘扬这些智慧。
第 一章 道是万千变化背后的秘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解读起来争议很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理解得也各不一样。
我们怎么解读呢?我把自己的理解和别人的看法一并给大家做分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想把宇宙人生的大道说给大家。“道可道,非常道”,宇宙和人生的大道可以说,但是,一旦说出来,就不是要表达的那个道了。“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也可以给它起名字,或者 用语言去描述它,可是一旦用语言去描述,它已经不是想描述的那个状态 了。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就是圣人悟到的,用哲学来讲是宇宙的本 体和人生的本体,用中国文化来讲是玄妙的宇宙背后的灵光、秘密。他想 表达出来,可是说出来的就不是真实的那个状态了。
我们可以拿佛教故事来理解。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灵鹫山法会讲法, 他没直接讲法,而是拿着别人供养的花给众人看。众人都感到很奇怪,只有摩诃迦叶看到他拈花,笑了。释迦牟尼宣告:“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释迦牟尼把法传给了迦叶,迦叶被称为禅宗的初祖。
这个“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熟悉佛经的人都读到过。为什么佛祖不讲法,只是拈花?佛祖要讲的最无上的秘密,是他修证到的境界。正如老子说的,一个人修行出来的境界一旦用语言去说,说的就已经不是它了,而仅仅是语言描述的它。比如我去了泰山,回来后告诉你泰山怎么样,可是我怎么说都跟实际的泰山不一样。所以,释迦牟尼在讲他修证境界的时候没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语言说出来的也是不完善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告诉我们,这本书要给大家讲大道,可是这个大道是老子修证的境界,其玄妙不是用语言可以精准描述出来的。我们嘴上说的道和书本上的道,与通过实修证悟的道已经不一样了。
当然,我们这里也需要说明,尽管语言文字对于如何描述“道”有些力不从心,但我们绝不可忽视语言文字和清晰的逻辑的重要性。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语言、概念、逻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边界打交道的有力工具。至于形而上的“道”,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大家不要走极端就好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世界或者道。一是从无的角度来理解,宇宙从哪里开始?从无,所以“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世界从看不见的地方生化出来,无是万物之始。我们看得见的东西是从看不见的地方生出来的。二是从有的角度、看得见的角度来理解,有是万物之母。我们吃的馒头、面条是从哪里来的?从面粉而来,面粉是从哪里来的?从麦子来的。这就是从有的角度,万物都能追溯到源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两句话含义又深一层,也是从无和有两个角度观察世界和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断句是后世人断的,我的看法是,具体怎么断句可以有争议,但是我们从无和有两个角度去观察世界的道理不变。比如我们观察世界背后的奥妙,从有的角度,世界已经开始显现了,所以“以观其徼”。“徼”是事物最终的结果,所能到达的边界,它是明亮的,显现的。我拿宇宙来举例子,宇宙从哪里来?现代物理学经过研究证明,现在的宇宙是个奇点,是通过大爆炸膨胀产生的,宇宙产生之前没有这个空间,后来变得有了。那我们怎么观察呢?我们要看是什么样的力量产生了宇宙,这个力量就是无。你看不到是什么样的力量和秘密促成了今天的宇宙,这就是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宇宙的奥妙。
宇宙有各种星系、星云、黑洞、中子星等,这些我们看得到的东西让我们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宇宙的奥妙。
从有和无两个角度去观察宇宙、观察人生,叫“同出而异名”,起不同的名字都是为了显道。大道可以从无,我们虽然看不到,但是它在起作用,或者万物因它显现。“同谓之玄”,这都体现了大道的玄妙,我们要深究“道”到底怎么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说我们在探究大道玄妙的时候发现,道真的非常深远、奥妙无穷。这是理解世界的秘密的一个窗口。我们理解任何东西,一定要有通道,比如想观察一栋大楼,大楼里具体有几个房间,站在楼外是看不到的,要进去观察。进入大楼要找到门,任何事情,都要得其门而入。
理解了道,我们才能找到人生、宇宙万千变化背后的秘密。理解了道,我们就有了一把理解宇宙的钥匙。第一章实际上就是把这个主旨说出来了。任何人只有尊重真理,尊重规律,才能赢得主动,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第二章 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道在我们生活中是随时显现的。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去领会道,《中庸》里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就是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体现了道。
这一章讲一个有道的人是怎么看世界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反映了大道的运行规律:任何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对立面转化。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很常见,就是物极必反。人一嚣张就会倒霉,实际它背后是有道理的,就是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天下人都知道一个事物美,那它就开始变得不美了。比如说瘦是一种美,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认为腰细就是美,导致宫中人都追求腰细,很多人甚至为此饿死、病死,这就不是美了。这种美的标准伤害了很多人,就变成了大恶。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我们提倡孝道,给老人洗脚是孝,可是如果把它当成提拔干部的标准,那所有人都会去给老人洗脚,而不顾老人们的意愿。扶老人过马路是好事,如果规定扶老人过马路的学生高考有加分,后果将是老人千万别经过路口,否则他们不想过马路也会被人推过去。为了追求善,把善行变成考核标准,人们就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行善,这时这个行为已经不是善了。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达到顶点以后会走向对立面,有阴和阳的转化、正和负的转化、正义和邪恶的转化,这就是大道的运行规律。
“故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有可以变成无。比如一个人内心非常骄傲,刚愎自用,虽有万贯家财,可能用不了几年就因自己决策失误破产了。反过来,生活非常艰难的人,由于他非常勤奋,有非常好的品质,甘于奉献、任劳任怨,也可能变得很富裕。这里我要特别对年轻人说,家庭条件不好不怕,自己肯努力上进,照样可以成长得非常出色;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也不宜一味得意、“躺平”,否则也有可能成为败家子,这都不是定数。
“难易相成”,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高度重视,下很大决心去研究情况,全身心去做,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了。反过来,对于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做事的人如果麻痹大意、轻视,对很多情况不了解,那么一上手就会吃大亏,事情也变得相对复杂了。所以难和易之间没有固定界限。无论事情是难是易,都要非常认真、细致、全面地看待它,这样,哪怕是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
“长短相较”,长和短因为比较而存在,也不是定数。比如一个人身高一米七,你说他是高还是矮?和一个身高一米六的人相比他当然高,跟身高两米多的人相比,他就矮了。所以长和短的概念是在比较的过程中才有的。我们说一个东西是长是短,也和参照的标准有关系。
“高下相倾”,高是相对下而言的,下是相对高而言的。比如我在七楼,相对于八楼来说就是下,相对于五楼而言就是高。要通过对方才能看出自己的位置高下。
“音声相和”,比如开一场演唱会,有人主唱,有人和声,有人伴奏,合在一起才是好的音乐。
“前后相随”,做任何事情都有先有后,有本有末。《大学》里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知道了事情都有先后的道理,就接近得道的境界了。我们做事情要知道前后,做任何事要知道后果是什么。懂得“前后相随”,做事之前就知道预判后果,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圣人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带着无所求的心,没有私欲,不通过言说来教育别人。简单的说教,很难起到大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先哲通过自己顺应大道的行为来昭示道理。好比文天祥,元世祖对他许以高官,可是他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文天祥的死,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一个丰碑。文天祥用行动告诉我们,在一己之利和大义面前,该如何抉择,这就是“不言之教”。圣人做事是以无所求的心顺应大道,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万物作焉而不辞”,在成全万物的时候不辞辛劳。真正优秀的老师,志向高远,他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功利,并不想着他把学生教育好了,学生要报答他,而是真心想帮助学生,带着无所求的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学生,几十年坚持不懈成全学生,甘为人梯,也不觉得辛苦。
“生而不有”,圣人以无为的心去成全社会,成全别人,但是并不想占有之。所以家长们要注意,孩子是你们生养的,这是事实,可是也不要因此觉得孩子就是你们的私有物品,孩子一定得听你们的,要在你们的掌控之下。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谁也不可能掌控他。每个人都要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活在世界上,都要自觉自主。父母只是帮助、成全孩子成长, 孩子要为自己负责。
“为而不恃”,做了什么事情,或者拥有了什么东西的时候也不张狂。比如做了官,不要彰显自己的威风,要努力给社会造福,绝对不要欺压别人。
“功成而弗居”,一旦事情做成了,不用告诉天下人这是我的功劳,不用要求天下人对我感恩戴德,不居功,甚至能够功成身退。这是一个得道的人应该有的境界。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得道的人或者修为非常高的人成全了别人,服务了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不占有功劳,无私奉献给社会,人们才会永远记住他。大道的秘密就在这里。很多人创业是带着抱负的,要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要真诚地去帮助他人,他们带着这种无私的心去创业,最后往往在利于别人的同时也赚了大钱。一开始就只想着要发大财,甚至唯利是图,最后可能会一败涂地。
带着无私的心去成全别人、服务社会,不求名不求利的人,反而有可能会名利双收。这个双收,不需要耍阴谋,因为大道本来就是这样。道作为规律,不是你求就能求来,或者不想求就不来的。这一章已经清清楚楚告诉我们,要带着无所求的心实实在在为别人做事,无私奉献,成全大众,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己。
学这一章就是要了解大道运行的规律,明白事情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圣人懂得这个道理,然后为人处世力所能及地成全别人,服务社会,既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