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走进孩子的心:真希望父母读过这本书

書城自編碼: 404366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 者: 杨小溪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4624609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骨质疏松分子生物学
《 骨质疏松分子生物学 》

售價:NT$ 1525.0
图说人体自愈妙药:漫画升级典藏版
《 图说人体自愈妙药:漫画升级典藏版 》

售價:NT$ 316.0
冷战及其遗产(第二版)(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 冷战及其遗产(第二版)(当代国际政治丛书) 》

售價:NT$ 551.0
胜任——管理者修炼笔记
《 胜任——管理者修炼笔记 》

售價:NT$ 347.0
稻盛开讲7:经营者的使命
《 稻盛开讲7:经营者的使命 》

售價:NT$ 199.0
黄埔一期同学录(全两册)
《 黄埔一期同学录(全两册) 》

售價:NT$ 1265.0
终局思维 站在未来设计你的当下 行为科学的开创性研究
《 终局思维 站在未来设计你的当下 行为科学的开创性研究 》

售價:NT$ 352.0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 1885—1898 (著名史家林文仁经典晚清史,重磅归来)
《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 1885—1898 (著名史家林文仁经典晚清史,重磅归来) 》

售價:NT$ 50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140
《 幼儿入学准备教育 》
+

NT$ 231
《 妈妈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
+

NT$ 342
《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
+

NT$ 399
《 积极养育:培养自驱、坚韧、有爱的孩子 》
+

NT$ 312
《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

NT$ 500
《 不安的孩子 》
編輯推薦:
1.教育从走进孩子的心开始,值得每个父母翻烂的育儿书。
2.给你一把打开孩子心扉的金钥匙,秒懂孩子的心理状态。
3.尊重每一个差异,接纳每一个不同,允许每一个意外,让育儿成为一场美妙的双向奔赴。
4.27个情绪切入点,27个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27个建立美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5.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做好引领者和支持者,用爱和理解对待孩子的每一种情绪!
6.温和地引导,深深地接纳。从看见到看懂,从倾听到共情,从反思到成长,从理解到支持。
7.父母觉醒,才会带来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8.本书主题清晰聚焦,精准直击痛点,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问题核心所在。
9.本书兼具高度的针对性与强大的实用性,能够切实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
10.本书中的案例鲜活生动,极具典型性,能够让读者轻松代入并从中汲取智慧。
內容簡介:
《走进孩子的心:真希望父母读过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儿童情绪解读之书,更是一本父母自我觉醒之书。这本书聚焦于孩子的情绪,把情绪作为走进孩子内心的切入点。全书选取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对孩子影响最大的27种情绪。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内在逻辑安排内容,让每一种情绪都能够被认得出、讲得透,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關於作者:
杨小溪,北京市资深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深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始终坚持以高度的责任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将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视为教育的核心。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社会栋梁。曾多次获国家级、市级以及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断探索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在相关期刊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些论文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目錄
Part 1
自卑感:
正向解读,让孩子超越自卑 001

Part 2
被忽视感:
看见,就像一束光,被照亮的孩子更出色 006

Part 3
被窥视、被监视感:
树立边界感,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011

Part 4
被抛弃感:
爱的责任,会爱他人的孩子更懂得被爱 016

Part 5
被指责感:
讨论错误时最好让孩子抬着头 022

Part 6
憋闷感:
让自己闭嘴比让孩子闭嘴高明多了 028

Part 7
不公感:
世界偶有不公,我们需要和解 035

Part 8
惭愧感:
把“我把最好的都给了你”换成“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042

Part 9
羞耻感: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在保护他的潜力 050

Part 10
焦虑感:
看到孩子的焦虑,并告诉孩子“妈妈一直都在” 056

Part 11
孤独感: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玩伴,必要时可以是孩子的大玩具 063

Part 12
嫉妒感:
被爱包围的孩子更懂得为别人鼓掌 069

Part 13
沮丧感:
让孩子从帮别人做一件事开始重拾信心 076
纠结感:
和孩子一起,用机会成本对抗羞怯疑虑 082

Part 15
恐惧感:
恐惧是成长的一部分,妈妈有魔法和护身符 088

Part 16
委屈感:
拥抱和倾听,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 094

Part 17
无助感:
被成功体验“喂”大的孩子,离习得性无助更远一些 100

Part 18
疏离感:
拒绝“心理孤儿”,从开设“亲子情感账户”做起 106

Part 19
背叛感: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陪孩子寻找生命的主角 114

Part 20
不满足感:
即使不满足,也会承认满足感需求的合理性 120

Part 21
无聊感:
如果没有切实的好处,那就让事情变得更酷 126

Part 22
郁闷感:
真正温柔的妈妈,会允许孩子不开心 132

Part 23
怨恨感:
忘掉父母这个身份,和孩子进行一场关于怨恨的对话 138

Part 24
愤怒感:
做情绪稳定的妈妈,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 144

Part 25
羡慕感:
来一场“羡慕交流会”吧,尽情羡慕,适度拥有 150

Part 26
敌视感:
主动权转移,化解禁果效应 156

Part27
羞怯感:
读懂害羞的大脑机制,培养社交小达人 162
內容試閱
走进孩子的心,洞察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
这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和养育孩子的书,却并不是一本教你怎么管理孩子的书,也不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完美处理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方面只要按照书上写的做就可以高枕无忧的书。
能够有一本只要照着做就可以解决所有亲子问题、全是干货的秘籍,这可能是许多父母都非常渴望的。不过遗憾的是,存了这种心思的父母多半是不能如愿的。因为孩子不是定制的产品,无法用一套既定的方法来统一管理。或者更确切地说,孩子不是物品,从来就不应该被管理。每个孩子都是携带成长基因的种子,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和成长方式。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洞察这粒种子的成长趋势和使命。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再高级的方法也只属于“术”的范畴,都受变量——特定对象和特定环境的影响,不管哪一个变量出现变化,我们的“术”都要随之做出调整。要想活用、化用“术”,除了洞察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之外再没有别的方法。而养育孩子的底层逻辑,就是了解孩子自身携带的成长基因,非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不可。所以,与其想着靠什么秘籍去管理孩子,父母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
而体察孩子的情绪无疑是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走进孩子的内心的路径。本书以在孩子身上最常见的,也是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二十七种情绪作为切入点,带领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对孩子的每一种情绪,本书都会按照“现象—心理—落地方案”的逻辑分成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了使你对孩子的每种情绪都能有形象化的理解,本书从现实的亲子互动中截取常见的场景,呈现的是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第二部分,从心理学和儿童心智发展角度出发,洞悉孩子某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机制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解决的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第三部分,分享一些经过反复实践、验证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的是“怎么办”这个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之后,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从看懂孩子的内心变成顺应孩子的成长密码,做好辅助和陪伴工作。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讲的是“养育”而不是“管理”。一开始我们瞄准的是孩子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却无一例外地在父母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讲,你也可以把阅读本书的过程看作自我觉醒之路。
拥有高明的养育智慧,一定是从走进孩子的内心开始的。之后你会发现,负责任的养育不一定非得“相爱相杀”。读懂孩子,顺势而为,你养育孩子可以很从容、很优雅。愿所有父母养育孩子的状态都能很从容,愿所有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都能很优雅,愿所有孩子都能以最舒服的方式被爱,以最自由的姿态绽放。

自卑感:
正向解读,让孩子超越自卑


妈妈说我是个笨小孩

我注意到那个小男孩很久了,他总是能够非常巧妙地避开所有具有竞争性的游戏,比如抢凳子游戏、跳绳比赛、画画比赛……
每当这时候,他都能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甚至会及时“生病”。
其实,这个小男孩画画很棒,但是,只要是在比赛中,他就会表现得一塌糊涂。这样的孩子就像时下流行的那句话说的那样:“他只想做一个安静的少年。”
只要把他放在一个不起眼的安静的角落,他就会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他也只有在角落里做事时才会有这样的表现。为了弄明白他的问题所在,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没有人跟你说,你画画很棒吗?”
“妈妈说,我是个笨小孩。”
“可是你画画确实很棒呀!老师不是经常夸你吗?”
“妈妈说,老师是为了鼓励我才夸我的。其实我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
他并不是个笨小孩,却是个自卑的孩子。虽然不论从哪个方面讲,他都不应该有自卑的理由。我想,这个男孩自卑的理由可能是妈妈给的,尽管这并不是妈妈的初衷。
就像那个小男孩所说:
“妈妈说,我是个笨小孩。”


“笨小孩”是怎么变自卑的

自卑,就是当孩子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或认为自己有一些缺点,却无力改变时产生的一种心态。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松(Erik H. Erikson)说,自卑感更多出现于6~12岁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个体能力不足,但会不断地进行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尝试,一旦反复遭遇失败,就会对自己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过低的自我评价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的状态中,会因为过于放大自身的不足而看不见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自卑的情绪很常见,并没有那么可怕。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激励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自卑感放任不管,甚至做出推波助澜的举动,那么情况就可能变得很糟糕,孩子会逐渐心灰意冷,甚至可能患精神疾病,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正向解读超越自卑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过:自卑普遍存在,自卑并非一无是处,也并非不可超越,自卑有利于推动个人成长,超越自卑,则意味着将自卑转换为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而超越自卑的首要路径便是母亲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连接。阿德勒还说过:母亲是孩子与社会相连接的第一条纽带,孩子如果无法和母亲(或其他代替母亲角色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则会走向毁灭。
作为孩子最早的陪伴者和第一任老师,妈妈的评价对于孩子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决定性的影响。父母怎样定义孩子,便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往往就是从父母对他的评价中解读对他的定义的。就像阿德勒所说:孩子最终将成为和父母解读中一样的人。
而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连接,就是建立在爱和陪伴之上的正向解读。爱和陪伴是基础,正向解读是思维方式的传递。正向解读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鼓励孩子在某一方面努力并取得成功,然后顺其自然地引领孩子从一个领域的成功进入另一个领域的成功,就像是将孩子从一个肥沃的牧场引到另一个肥沃的牧场。
那么,所谓正向解读是不是就是表扬和鼓励呢?是不是就是一个劲儿地夸孩子?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到底要不要夸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怎么夸。父母学会正向解读,就能够正确地夸孩子。
母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最好避免使用大而不当的概念性定义,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对孩子进行归类,比如评价孩子“聪明”或“笨”,这并不是很恰当的做法。
年轻的妈妈经常会听到孩子问这样的问题:
“妈妈,我是一个笨小孩吗?”
“妈妈,我是不是长得很丑?”
妈妈要怎么回答呢?说孩子是个笨小孩,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说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吗?也不见得就有多么聪明。长得丑或不丑也是一样的。正向解读就是要避开这种给孩子贴标签的评价。要对孩子问的问题进行拆解,找出孩子的优势或是积极因素,然后如实告诉孩子,同时,最好加上自己的感受。
比如,回答上面这种“笨还是不笨”的问题时,妈妈不妨对孩子说:“你上次做游戏不是赢了吗?我们都为你感到高兴呢!”
比如,回答上面这种“丑还是不丑”的问题时,妈妈可以这么说:“你的鼻子长得就很好看,眼睛也很好看。妈妈看到觉得很满意。”
不管是对孩子本身,还是对孩子所遇到的问题,正向解读的操作方法是不变的。我们的孩子既不会完美得无可挑剔,也不会糟糕得一无是处。孩子的表现也一样。孩子有敏锐的观察力,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缺点和劣势,毫无诚恳之意甚至虚假地进行鼓励,孩子则能够轻易地从父母的语气和表情中读懂一切。
在此来强调一下正向解读的操作细节:避免贴标签式的回答,而要拆解问题,找出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并如实陈述,再满含爱意地传达。如果还能对孩子存在的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提出建议,那就再好不过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