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反思的力量:生态视角的教育观察(张丰多年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成果结集)

書城自編碼: 404370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 者: 张丰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141349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艺术哲学
《 艺术哲学 》

售價:NT$ 449.0
从助理到合伙人-青年律师业务进阶指南
《 从助理到合伙人-青年律师业务进阶指南 》

售價:NT$ 347.0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

售價:NT$ 1010.0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

售價:NT$ 500.0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售價:NT$ 255.0
数学分析(第一卷)(第7版)(精装典藏版)
《 数学分析(第一卷)(第7版)(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454.0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NT$ 286.0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NT$ 29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01
《教师心理实践力》
+

NT$ 240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资源)》
+

NT$ 296
《解读语文》
+

NT$ 294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

NT$ 347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
+

NT$ 30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
編輯推薦:
本书作者兼有多重身份,亲历并参与了一些国家或地方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经验丰富,视野开阔,观察独到,思考深刻。
本书的优点、特色主要体现为:一是作者基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内容,结合具体教育理论,阐释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现象,观点明晰,有的放矢,具有相当的站位高度;二是作者基于自身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亲身体会,分专题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评述,并对一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有典型事例,有理有据,逻辑清晰,针对性强,具有相当的实践深度。
当前,正处新课标落实的关键期,实践中对于课程教学如何改革还有一些困惑。本书出版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为一线课程教学改革者提供借鉴。
內容簡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成果结集,收录的45篇文章大多公开发表于报刊。本书按主题将文章归为九大类,结合了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重要议题,如核心素养、教育评价、创新人才培养等。全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这些文章通常从一个真实事件或现象出发,然后展开相对聚焦的探讨,以简练的文笔、锋利的思维、结合现实的分析阐释,说明一个道理,提出一点建议。虽然这些文章有一定时效性,但我们可以透过事件或现象,去思考其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本书分9组专题。其中“教育评价的生态取向”“科学理解‘教育质量’”“考试评价的反思与回归”3 组专题共17 篇文章都紧扣评价主题,从对一些区域教育决策的反思中,揭示优化教育生态的重要性,提出改进区域教育质量管理与规范学校考试评价管理的建议。“透视学业负担的实质”这组专题中的文章主要写于“双减”阶段,从作业切入,基于教育质量监测阐述了“双减”的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的‘三重境界’”与“站在学生身后的教师”这两组专题中的文章都是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时评,分别聚焦区域推进策略与课堂学习实践而展开。“实践学习的力量”专题主要是一组关于劳动与综合实践的短文,反映了关于突破课堂边界的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行动的观点。
最后两组专题也各成关联。“找寻教育之‘蓝牙’”的3 篇文章,反思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并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育的关键。“回应创新人才培养之惑”这组文章主要写于 2023 年,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反思辨析,表达了推进“大科学教育”的展望。
關於作者:
张 丰,博士,研究员,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评估部主任、浙江省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曾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完、评价研究、校本研究与学校教学管理研究,负责浙江省校本教研项目、中小学教学改革项目、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STE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项目等。
出版《校本研修十讲》《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作业改革新视角》《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行动指南》《重新定义学习:项目化学习15例》《项目化学习慕课研修手册》等书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校本研修、作业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三项成果曾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目錄
1 教育评价的生态取向 1
教育之“雾霾” 3
桃花源的忧思 6
状元的意义 9
谁的声音更重要 11
“真鲇鱼”与“假鲇鱼” 13
学习“两山”理论 优化教育生态 15
2 科学理解“教育质量” 17
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反思与建议 19
生态取向的教育质量观及其实践落地 25
以“结构型质量”评价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8
教育评价的“对象立场” 44
3 考试评价的反思与回归 49
等待男生 51
探索多维学习目标的真实性评价
——从“游园式考试”谈开去 54
对“素颜考试”的期待 59
警惕考试分数的欺骗性 61
“月考”批判 64
统考“批判” 67
让被异化的考试“反身”回归
——对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思考 71
4 透视学业负担的实质 79
对“深夜不作业”倡议的支持与提醒 81
学业负担的实质:学生消极的学习体验 89
基于教育质量监测分析谈“双减” 92
真正的担忧 100
5 课堂教学改革的“三重境界” 103
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方向 105
积极而辩证地理解课堂教学模式 110
课堂教学改革的“三重境界” 115
区域性课改如何“软着陆” 118
从移植到内生:区域性教学改革的一种路径 122
6 站在学生身后的教师 125
教师要善于化“教”为“学” 127
站在学生身后的教师
——美国课堂给我们的启示 130
辩证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44
重新定义学习 150
聚焦项目化学习:探寻学习机制的转变 153
7 实践学习的力量 159
从课程的视角思考教学的改进 161
“劳动”岂能是一种“惩罚” 167
深刻理解“劳动”的属性 170
感动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174
保障学生参加户外教育活动的权利 17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使命 180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与新时代发展 186
8 找寻教育之“蓝牙” 189
“学会学习”的意与义 191
后疫情时代,找寻教育之“蓝牙” 198
人工智能如何引领教育的未来 200
9 回应创新人才培养之惑 203
多做难题,就能培养创新人才吗? 205
提前选拔,就能培养创新人才吗? 208
指向实践与创新:科学教育的正确加法 212
综合视角的科学教育 217
內容試閱
前言
主书名定为“反思的力量”,是因为积极而理性的反思讨论是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几乎从每一篇文章中都能看到有破有立的承合。尽管“反思”与“批判”近义,但“反思”又不同于“批判”。“反思”是善意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批判”。我希望这种讨论是一种建设性的反思,即便以第三者口吻表达,也尽量站在当事方的角度来思考,努力将事情说清楚,传达正能量。
我一直认为,研究是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的过程,反思是其中的重要方法。我一直相信反思是有力量的。反思的力量,体现在直面现实的勇敢,对待困难与问题的不遮掩,有一说一,客观分析;反思的力量,也体现在对事件与现象的洞察,于表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入木三分,理性分析;反思的力量,还体现在面对困难时的积极信念,反思并不是对客体的否定,而是以“肩并肩”的姿态,促进客体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要善于化“教”为“学”
针对基础教育界出现的“学替代教”与“教替代学”的倾向,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曾指出,学校不能以“学”代“教”。笔者认为,学校确实不能以“学”代“教”,但教师要善于化“教”为“学”。教与学是教学活动的一对基本关系。在学校教育中,教与学应是一个整体。当前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确实存在将教与学割裂开来讨论、将“教学”与“自学”简单地对立起来、没有注意现代的“教”与传统的“教”的区别等问题。
不过,不能因为教与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就否定它们的相对独立性(陈佑清《教学论新编》)。在本体上,教是依存于学的,“教不能替代学”是明白无误的真理。“教”以“学”为对象,它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习为目的。不能为了“教学”一词的完整,而强调有“教”有“学”,“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而存在的“帮助”。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学活动的本质。
江山野先生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余文森教授发展了这一主张。在学生的早期启蒙阶段,应多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入门”“上路”。不过,教师的作用应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进步。随着学生心智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方式应有所变化。教师要有退到学生身后的从容、“化教为学”的智慧、对学生的进步与差异的敏感和基于“学生立场”的评价激励。“化教为学”既是道,也是术。我们既要从学生成长的大道理去理解“化教为学”,还要在日常课堂活动中琢磨“化教为学”的策略与方法。
区别学生处于“自学”状态还是“教学”状态,并不能以教师是否在场为依据,也不能以有无教师的帮助与影响为“边界”,而要看学习活动是否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看学生对于学习的元认知是否被启发出来了。
对学生能够“自学”,教师大可不必感到“失落”,反过来应该“骄傲”(如果认同并积极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话)。学生的“自学”不是对“教”的否定,不是对教师的“嫌弃”或“拒绝”,而是学生成长的突破。我们期待学生能尽早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那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独立的、有效能、讲策略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这才是“自学”。当然,这离不开教师从容而智慧的“教”“导”,以及随年段而循序渐进的“学会学习”的要求与指导。
在学校教育中,要去细分、计较“无教之学”的“自学”与“有教之学”的“教学”是无稽的。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学生“登高望远”、克服困难提供形式多样的帮助。这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不矛盾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以学为核心,并不排斥更不否定教师的教。这个“教”可能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它更多地表现为基于学生立场的“导”。
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承认,今天的学校教育远不是这个状态,甚至很多学校还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而去。在常态教学活动中,“以学为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都还未成为主流。郭华教授制止少数学校肤浅地“以学代教”是对的,但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形势看,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克服“重教轻学”的问题,倡导“学为中心”。
近年来,国际上正倾向用“Learning”来表达“Education”的真谛。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二十年出版的有关文献看,已主要采用“Learning”一词。这是从社会发展大视野的观念变化,反映对“教育活动的学习本质”的理解。
从学校教育这一相对较小但依然复杂的生态环境看,以“Learning”取代“Teaching”,并不是倡导“无教之学”,而是强调“基于学习的教导”,强调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引导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为模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