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NT$
915.0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NT$
347.0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NT$
305.0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NT$
653.0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NT$
347.0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NT$
254.0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NT$
301.0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新四军部署的暗战,始于组建之初,既有派出去执行潜伏、策反的传奇,也有顽方、伪方甚至日方打进来而被锄保战线成功侦破的故事。本书是在当事人及其亲属的口述及相关回忆文章,相关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写就的,呈现的是新四军各师、华中各战略区即各根据地的锄奸保卫工作的真实记载与细节,从新的角度、多个侧面呈现了新四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
|
關於作者: |
江苏盐城人,先后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南京大学就读,毕业后从事军队保卫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军事法学、犯罪预防。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文章数十篇,并有多篇获奖。
|
目錄:
|
目 录
楔子 从九陇山陈毅险遭错杀说起 / 1
第一章 皖 南 建 功 5 选准配强领导者 5
从特务到特别党员 / 9
军法处立了大功 / 13
逃走的革命者 / 16
文人扬帆搞锄奸 / 20
第二章 重庆“使者”/ 23
国民党派来了联络参谋 / 23
蒋介石亲自训示 / 26
摇摆的天平 / 28
夭折的合作 / 32
第三章 淮南锄奸 36 梁国斌北上 / 37
智破黄小斋汉奸案 / 42
七月除暴记 / 45
潜伏的作战科长 / 51
芜湖枪声 / 54
锄保训练班 / 57
第四章 芦荡谍影 62 郎中的算盘 / 62
中 招 / 67
“墙头草”胡司令 / 70
借刀杀奸 / 73
第五章 东进序曲 / 77
谁人不识“管半仙”/ 77
护送密码过长江 / 81
临危受命赴泰州 / 87
连夜送出“鸡毛信”/ 94
第六章 茂林悲歌 / 99 沈之岳谜题 / 100
致命的警卫员 / 106
击杀叛徒“二赵”/ 112
李志高冤案 / 116
领导集中营暴动 / 119
第七章 征战江淮河汉124 保卫新军部 / 124
刘少奇来到了锄训班 / 128
“真理团”案真相 / 132
汤家沟的不速之客 / 138
战地黄花香 / 143
第八章 红 色 交 通 148 四通八达的交通站 148
潘汉年与镇江事件 / 153
通向延安 / 158
第九章 用好“食客三千三”/ 165
新四军的“孟尝君”/ 165
蒲桥收编 / 170
团结刀会好抗战 / 174
“你还要再收三千‘学生’”/ 177
政治保卫局走出来的“红色龙头大爷”/ 180
第十章 据点游击战188 短枪队 / 188
“望江楼”/ 194
反保甲 / 198
政治攻势 / 203
第十一章 华中失足者 208 整风、审干和抢救 208
被抢救的锄奸部长 / 212
“托派”疑雾 / 216
赵阜:我所亲历的“抢救运动”/ 222
不辞而别的宣传部长 / 225
审干还是要重证据 / 228
“抢救”出了真特务 / 232
第十二章 “进步青年建国团”案平反始末 / 236 一支钢笔引发的错案 / 236
口供,还是口供 / 239
真假内线 / 242
刀下留人 / 248
第十三章 纵横虎穴251 捉放娲尚郎樱 /251
走进日军据点的女公安局长 / 255
卧底聚安公馆 / 263
计杀胡人杰 / 268
第十四章 汤 团 木 马 计272
一份尘封的历史档案 / 272
震惊根据地的整团“叛逃事件”/ 274
惊心动魄 167 天 / 278
破腹而归 / 284
儿子眼中的父亲 / 288
敌 后 便 衣 队 / 292
从便衣队到便衣大队 / 292
锄奸是个脑力活 / 297
守护泗宿道 / 303
大李集的红色布告 / 306
三进徐州接高树勋夫人 / 309
潜伏者 / 315
中将潜伏者 / 315
寺街“余则成”/ 320
孤胆女特工 / 325
田胡子的“女秘书”/ 330
第十七章 代号“400”/ 336
宁波城的红特工 / 336
一箭三雕 / 342
交朋友、敲竹杠与睡干铺 / 346
降伏叛徒向露云 / 351
《新浙东报》泄密事件 / 357
谭启龙来信 / 361
黄花塘锄奸散记 /367
“红黑点”运动和群众锄奸 / 367
军部的潜伏哨 / 371
砍头不是割韭菜 / 376
竹镇派出所 / 382
密衔使命赴南京 / 386
尾声:奔赴新的战场 / 394
主要参考文献 / 396
后 记 / 402
|
內容試閱:
|
其实难为序也
刘顺发 *
我和作者原本素不相识,承蒙新四军老同志后代的信任,专门发函请我为他的作品把关、指导,这让我们相识、相知而成为好友。当我得知是一位年轻的军人,而非史学研究者,竟热衷于为新四军著书立说,心里由衷的高兴。要知道,新四军史学界最缺的就是年轻的后继者呀。当杨连波捧着洋洋三十多万字的书稿与我见面时,我被感动了:初览目录,眼前一亮,选题独特,涵盖面宽,内容全面,安排合理。支持他、帮助他,是应尽的义务,更是我这位年长的新四军军史研究者的职责。
我是在一个特殊的健康状态下,连续十二个下午阅读完书稿的。书中大多是我熟悉的新四军中的人和事,可是作者的叙述却能一直吸引着我, 他的写作是成功的。
他研究的是新四军锄奸、保卫工作,这是一个独特的选题,至今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个专题,这分明是填补新四军研究的空白之作。当然,公开的机构叫作“锄奸、保卫”部门,其实质则是新四军的秘密战线,或者说,是新四军部署的暗战。
作者的阐述条分缕析,始于新四军组建之初,从组织机构入手。军部在司令部设立了军法处、在政治部的组织部设立了调查统计科,作为全军
* 刘顺发,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原常务副秘书长,《铁军》杂志社原副总编。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共江苏地方史、新四军军史。
锄奸与保卫工作的主管部门,军法处处长由司令部秘书长李一氓兼任,调查统计科科长则由老政工、政治部的组织部副部长汤光恢兼任,负责全军的锄奸、保卫工作。军法处与调查统计科有四项主要工作任务:第一是对内保护核心机密,如机要室、作战室、电台等核心机密单位,防止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发生问题,主要搞好预防工作和审理逃亡等政治案件;第二是对组织、作战、通讯等部门的人员进行政治审查,对任免干部和人员调配发表意见;第三是掌握官兵政治倾向和思想动态,建立系统的锄奸网员;第四是审判案件,负责受理政治、刑事和军纪案件,必要时召开群众大会公审公判,惩罚犯罪,教育群众和官兵。
新四军从组建时的四个支队,其后的江北指挥部、江南指挥部,到重
建军部后的七个师和浙东纵队,都组建了锄奸、保卫工作部门,都需要选配锄保工作干部。新四军组建之初,最缺的就是锄保干部,怎么办?
第一,选配。新四军副军长、实际上的政委项英同志在选配汤光恢兼任调查统计科科长的同时,还选配了另一位干将杨家保,出任军法处下属的部队科科长。长征途中,杨家保从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侦察员做起,后任检查科长,到陕北后又任特派员,西安事变时曾跟随周恩来做贴身警卫工作。调任部队科科长后,因为李一氓军部的工作多,部队锄保的实际工作则由杨家保负责。三个支队成立之时,军法处长、调查统计科科长人选也先后确定:第一、第二支队的军法处处长兼科长,分别是周林、蓝荣玉,第三支队的军法处处长是朱先鉴,科长是项永章;第四、第五支队划归江北指挥部领导后,指挥部军法处处长为梁国斌,杨家保受命担任军法处军法官,各支队所属团、营设特派员,连队支部设网员。
第二,自己培养。新四军组建不久,即于 1939 年 3 月在皖南组织了
第一期军法干部训练班,时间为 20 天左右。主要讲解军法工作的有关政策和相关技术。这次训练班为新四军锄保队伍培养了第一批骨干,共有八位,他们是朱磐、许西、钱惠铭、周柏林、石甘棠、周山、周平和李长发。八人中,除朱磐、周山二人不幸牺牲外,其余六位一直战斗到新中国
成立,均成长为厅局和省级领导。
梁国斌调往江北之初,同样面临锄保干部严重匮乏,直接影响军地锄奸保卫组织建设的情况,遂于 1939 年 12 月在津浦路西定远县藕塘乡秘密开办了路西锄奸保卫干部训练班,韩融、傅科、杜尉然等三十多人参加学习。1940 年 3 月,梁国斌又从皖东青年大队、第五支队的营教导员中选调干部二十多人,在半塔集举办锄奸保卫干部训练班。江北指挥部军法处就以这两期训练班的学员为骨干,组建起路东、路西各县保卫机关,保安总处也得到充实。此后,利用战斗间隙自上而下举办训练班培训锄保干部, 作为开展锄保工作的一项制度被固定和坚持下来。江北锄保干部训练班走出的学员,不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部队保卫部门和地方公安系统的业务骨干,许多同志后来担任了国家和一些省市政法部门的领导。
新四军锄保工作全面启动后,可谓千头万绪,全书的叙述则是有条不
紊,清晰眀了。首先是内容丰富:既有派出去执行潜伏、策反的传奇,也有顽方、伪方甚至日方打进来而被锄保战线成功侦破的故事。比较典型的就是,新四军组建之初,国民党派驻新四军的五个联络参谋,其实就是以公开、合法身份执行间谍活动的国民党特务。他们的总头目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总队长康泽。这五人中,驻军部是少将联络参谋卢碧云,驻第一支队是上校联络参谋许建华,驻第二支队是上校联络参谋杨凤举,驻第三支队是中校联络参谋孟繁伦,驻第四支队是中校联络参谋倪志操。他们从四川前往江西途经第三战区时,顾祝同还特地选派了一个中校参谋陈淡如随行。这些联络参谋表面也做一些联络工作,暗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新四军领导早有预感,所以,这几人的言行活动一直处在新四军军法处的监控之中,最终,或丑态毕现,或阴谋暴露,铩羽而归。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处心积虑地向新四军部队渗透,无时无刻不在千方百计觊觎新四军的部署、动态、人员等各种情报。更危险的是日军方面既利用国民党,又亲手暗布对新四军的监控、破坏、扼杀,也是无孔不入。潜在的地
下斗争,潜伏与反潜伏、渗透与反渗透,间谍与反间谍,策反与反策反, 既尖锐、残酷,又曲折、复杂。表面看风平浪静,实际上危机四伏。一桩桩、一件件,作者娓娓道来,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披露了锄保战线勇士们的忠诚、勇敢、睿智、灵动、干练和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其中较多的斗智故事原貌,无论斗争的曲折,运智的婉转,还是情节的生动,策划的惊险,真正精彩纷呈之貌,至今尚无一部相关电视剧能与之比肩,读来使人惊心动魄。
其次是涵盖面宽,新四军发展的各个时期、每支部队、各个战略区即抗日根据地内各条战线的锄保工作的细节,都有生动精彩的描述。新四军 1937 年 12 月 25 日在武汉组建军部,次年 1 月移驻南昌,4 月移驻安徽泾县,后即常驻皖南;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奉中央军委之命在盐城重建军部。皖南军部时期,除前所述,还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军法处处长周林,江北指挥部军法处处长梁国斌。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后,部队整编为七个师和浙东纵队,随即也配备了锄保干部。一师锄奸部部长蓝荣玉, 二师锄奸部部长龙潜,三师锄奸部部长扬帆,四师锄奸部部长方中铎,五师锄奸部部长许道琦,七师锄奸部部长李丰平,浙东纵队锄奸科科长丁公量等。
书中的精彩描述,常让人惊诧叫绝。江北指挥部总指挥张云逸从一次
未能实施的战斗策划中,判断本部可能藏奸泄密,立即布置军法处处长梁国斌迅速展开侦破工作。经过排查,梁国斌当夜行动,果然抓获一个皖东当地入伍并已担任了指挥部译电员的内奸,经审问得知其幕后主使者竟是司令部的作战科科长,作战科科长又供出他们特务组的第三人,是已担任司令部机关支部书记的张英。原来,这三人是两年前趁新四军组建扩军之机,奉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之命“应征”打入的情报特务,经过努力表现, 获得了信任,担任了要职。三人特务组案的破获,为江北指挥部消除了内奸隐患。国民党之外,汪伪总部和其各地工作站以及日军情报部门,也不断向新四军各部派遣特务,搞潜伏,也搞策反。然而,新四军的情报和锄
保部门也同样高招迭出,不仅破获甚多,而且,派进去,拉出来,多次获得重要情报。江南指挥部也有许多锄保案例,仅举一例:陈毅得知丹阳县后巷镇一名不满 40 岁名叫管有为的后生会测字看相,立即联想到几天前军法处一份情报提及,驻镇江日军头目茶联非常迷信,就连日伪外出“扫荡”都不忘占卜算卦,遂决定安排管有为担任特殊情报员,专事战略情报。命其以张大同之名、镇江镇丰轮船公司副经理身份为掩护,进出镇江城, 秘密身份则是新四军挺进纵队外交副官。管有为入城后,重操旧业,不出两月名声大噪,很快引起茶联注意,上门占卜,巧舌如簧,骗得日伪团团转。一年多时间,管有为获得并送出了多份重要情报,也巧妙干预过日伪的多次行动。但是,多次的失利与吃亏,使日伪也对他产生了怀疑。1940 年春节刚过管有为被逮捕,3 月 28 日,在南通城外英勇就义。事后不久, 因一伪维持会长告密,茶联方知其真实身份,恨得咬牙切齿。
书中对新四军各师、华中各战略区即各根据地的锄奸保卫工作的真实
记载与细节描述,实在丰富多彩,情节诱人,此处不再赘述。更感动我的是以下两点:
其一是作者走心的钻研精神。写作必须掌握资料,取得资料必须大量阅读。没有对大量的、翔实的、多方面的资料,进行艰辛地寻找、挖掘、甄别、研究、鉴定,以求比较充分的把握,是不太可能写出好的作品的; 没有对健在的各方面的当事人和其亲属、子女进行多次、深入的采访,是掌握不了生动细节和真实情节的,当然也成就不了好的作品。我敬佩作者挚情用心的刻苦钻研精神,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他把其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与写作中。我喜爱这部作品,因为作品展现出了厚重的史料价值,典型的文学价值,值得称道的可读性,爱不释手的收藏性。
其二是作者并非为着寻求惊险故事而为之,虽然全书展示了作者的文学品位、文学修养和作品的纪实文学性;实则是为着完成一部历史作品而辛勤耕耘,实在难能可贵!作品向世人展示出一条“看不见硝烟的特殊战线”,揭示了一个“密不示人的要害部门”,歌颂了“一群游走在生死边缘
的无名英雄”、忘我无畏的新四军指战员、忠诚无私的共产党人。作品讲述和展示的是锄奸保卫这一特殊工作、特殊组织和特殊群体在隐蔽战线上的光辉业绩,使读者能从新的角度、多个侧面了解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这是一部关于新四军隐蔽战线的专题史著作,全书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这也是吾辈新四军史研究者应该躬身以学的,要使新四军的辉煌史迹和永恒的铁军精神,发扬传承,履行宣传重任,吾辈学无止境。
以上文字实为本人的读后感言,其实难为序也。
|
|